閱讀屋>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通用42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後感了。那麼如何寫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

  這本書早就聽說過,但那時候一直在看小說,沒心思看這個。電子書早就下載了一直放著沒看,別的小說看完了才把它翻出來看。這一看就再也看不上小說了,全扔一邊了。

  可以說正是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讀書的欣賞水平。

  這本書的作者當年明月是一個非專業研究歷史的公務員,也正是這個原因,使得這部《明朝那些事兒》更加的平民化。有人說,歷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話,因為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該書作者也說:“不是歷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那些不幽默的歷史書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說著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為現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出來的,沒有那麼多關於歷史的基礎專業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傢伙都去預習一回歷史基礎課,看完通史或通鑑才可以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而當年明月就使的我們能看到這幽默的歷史“書”,讀歷史居然可以這樣輕鬆。

  該書內容以明史為藍本,幾乎所用事件都有史可查,個別出自野史之處,皆註明,並加了作者自己的分析,說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認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作者說,由於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寫《明朝那些事兒》就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

  而作者也的確證明了這句“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兒》從明太祖朱元璋開篇,到萬曆朝結束,前後歷時二百餘年,共六部。書中出現的人物、事件都是作者經過精心“海選”和“pk”的,作者說:“不是牛人不入書,不是牛事不敘述”。

  這部書的主線即是明朝的十七位皇帝,按照年排列出各個重大事件及歷史人物,它讓我們知道歷史裡好看的不只有野史,其實正史同樣好看。而且讓我們瞭解了那些我們只窺其一斑的全豹。

  它告訴我們,朱元璋是殘暴的它登基以後誅殺開國功臣,心狠手黑。所有開國功臣,包括開國六公爵和四個手握免死鐵。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國暢銷書作家當年明月所著。

  《明朝那些事兒》共有9冊,由於語言幽默、風趣,所以廣受讀者喜愛。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一部,叫做《朱元璋:從和尚到皇帝》。這一本透過大量圖片、延伸內容以及幽默生動的語言文字,為我們生動地介紹了朱元璋從一個討飯地窮和尚,後來起兵反元,最終擊敗其他起義軍和元朝,建立明朝的全過程。

  朱元璋出生在貧困的農民家庭,小時候為了謀生就不得不去四處討飯,經常遭受冷眼和譏諷。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落魄潦倒的人,最終名震天下,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是什麼造就了他?時代?有這個成分:如果當時元朝不腐敗,朱元璋也不可能消滅元朝。當然了,這個原因只是次要,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

  他做事果斷,遇到困難冷靜沉著、不慌張,他還懂得堅持。很多次處於劣勢的時候,他沉著地指揮部隊,臉上毫無慌亂之色,最終反敗為勝,成功逆轉,他的這些優點功不可沒。

  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當年明月對許多我們普遍的認識錯誤,進行了更正,並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我們不再被錯誤觀念誤導。我覺得這是十分有價值的。

  《明朝那些事兒》適合我們閱讀,是一套很好的歷史書。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

  在這個寒假裡我讀了兩本書,《明朝那些事兒》(壹)是其中的一本,也是我在這兩本書裡最喜歡的一本書!

  《明朝那些事兒》(壹)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明朝那些事》(壹)從朱元璋的出身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為止,敘述了明朝最堅苦卓絕的開國過程。能成大事者,必有卓越之才。朱元璋的不凡在於他的果敢和謀斷,更在於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對社會局勢的清醒認識。朱元璋有個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靠著這樣的邏輯,天下一點一點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著。朱元璋pk陳友諒,誰堪問鼎天下?戰太平、太湖大決戰。臥榻之側埋惡虎,剷除張士誠。徐達、常遇春等不世名將乘勝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謎團——永樂奪位、建文失蹤的靖難之役。高潮迭起,欲罷不能。

  也許,我們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永遠無法改變歷史的程序,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在這部書的末尾,我讀到了這麼一句話:什麼是成功?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我們有什麼樣的理想,我們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力。也許有的人說,是現實太殘酷,使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原本的理想,但是我想說,正因為現實太殘酷,所以我們更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正是因為有它,才使得我們在這徹骨的現實中保有一份溫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棄的精神,在支撐著我們一路走下去。

  做每一件事,我們都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會讓你準確地判斷局勢;會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會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4

  有幸已閱讀整套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為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後被人誣陷說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後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於君主,可是他錯了,後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醜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比如,在這本書裡,很少有真正意義的好人,但絕對有真正意義的壞人。每一個在普通人眼裡散發謠言正義光芒的良臣將相也許都有這樣或那樣瑕疵。作者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又比如,在這本書裡,不止有這流芳百世,家喻戶曉的大人物,還有那些被人遺忘的人物,他們在這267年裡太舉足輕重,渺小得讓人忽略。如果沒有太監張敏的捨生取義。後來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許無法登上歷史的舞臺;如果沒有那位連名都沒有的看守,楊漣用鮮血和氣節寫下的絕筆也許只能化為灰燼;如果沒有錢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貞情,明英宗,朱祁鎮也許已被深在大漠的孤軍無援的吞沒,不要以為渺小的沒有力量,不要以為卑微的,就沒有尊嚴。

  在書裡,自始至終都蘊含這一股力量。

  這股力量支援這鄭和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錢毫不畏懼,這股力量支援這于謙打響了北京保衛戰,獨子面對兇險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瀾,拯救大明於危難之間。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很多東西不知如何表達,我想說此生不讀這本書,很遺憾!這只是我的片面之詞,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5

  其實以前,我也已經看了不少歷史書,正史全是文言文,讀下來甚是枯燥乏味,讀完了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對歷史書內心上還是有些拒絕的。但這一次的讀完了《明朝那些事兒》,感覺是驚訝極了,原來歷史書可以這麼寫,原來歷史是可以寫得這麼好看。這種來自內心訝異感受相信很多人有過。可大多數人對讀歷史有好感卻都源自易中天的品三國,誰來PK易中天,唯有當年明月。這是這本書的廣告詞。這裡又說到易中天,說明易中天的火是真實的,但現在有人比他更厲害了,就是當年明月,至少現在的局面是,《明朝那些事兒》的銷量遠遠領先。

  這書唯一的難度就是太長了,有七卷,洋洋灑灑幾百萬字,不是有耐心的人兒還真讀不下去,畢竟這是寫了明朝三百年的事。我除了對當年明月的敬佩之餘,其實最關注的就是他當時提出的歷史也可以寫得很好看,能否做到,事實證明他成功了。《明朝那些事兒》讓很多不喜歡的歷史的喜歡上了歷史,讓不看歷史的人去看歷史。

  有人說,我們需要真相,但你瞭解真相嗎?明月的厲害是他不再一意強調去還原歷史真相,僅僅從人性角度去揣摩,但有時也許更接近真相。

  很多人都說讀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是一種非常愉悅的閱讀體驗,嬉笑怒罵、插科打諢、偶爾抖個包袱,非常幽默的文字,以為歷史就是這樣的。但正如當年明月在他的書中這樣寫道:“歷史從來就不幽默,也不樂觀,而且在目前可知的範圍內,都沒有什麼大團圓結局。”“一直以來,幽默的只是我,而不是歷史!”真正的歷史是不會幽默的,而是殘酷!是悲哀!通體下來,我也是這樣,這殘酷的幽默讓我覺得不是一點點的悲哀,《明朝那些事兒》寫的是歷史上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的興衰史。它以獨特的文體,描述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這300年之間的事。整個明朝每個人都在一個早已設好的牢籠裡掙扎,無論是皇帝還是百姓。無論是那些流芳百世,家喻戶曉的大人物,更有那些被人們遺忘的小人物,在歷史長河都是無足於輕重。

  我在看到許顯純在迫害楊漣時,簡直全身麻木,頭皮發炸,而楊漣雖死,卻是千年之下,終究不朽。看到海瑞鬱郁死去,覺得悲憤莫名。

  歷史是可以讓人捧腹大笑,也可以使人淚流滿面。對於這本近似於明朝百科全書,它向我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生活、各種各樣的命運……我們在哭過笑過之後往往又能讓我們思考,從這裡,我們是否學得一些生活的道理呢?

  當年明月在書裡用了很多警語。如“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才是最強大的武器。”“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先進的武器和士兵的數量,而是人的決心和智慧。”他還寫道: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沒錯,正是這樣。當你匆匆地過完了一生,贏得了許多榮譽和名利。然而當你在臨危時再想這些東西,會覺得有意義嗎?在《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章的結束語寫道: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這叫死而無憾,才叫有意義。雖然有在喊口號之嫌,但總的來說還會使人受益頗多。

  歷史本身很精彩,金戈鐵馬,兒女情長,權謀詭譎,要什麼有什麼,而且有些事件之詭異的匪夷所思,哪怕是再高明的小說家,也無法構思出來,即使寫出來,別人也多半要恥笑他胡編,但你現在看到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你還笑得出來嗎?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6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也只能是朱元璋了。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乏食物,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後來,元朝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藉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這隻打不死的蟑螂就是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他不得不戰鬥,而在戰鬥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和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他就是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

  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和果斷。它們能讓你準確地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和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當年明月把歷史的面貌還原了,把歷史的真相揭開了。他綜合百家史料之所長,成一家明朝歷史集大成者,破解幾百年的史官陷阱,撥開幾百年的政治謎團,挑清幾百年的利益糾紛,把一部政治、權謀、人性和勾心鬥角的王朝歷史以全新的方式走進社會大眾視野,並把歷史通俗化、平民化的趨勢推向高潮這一點是值得推崇的。

  不管是中國上下五千年還是世界上下五千年,我們所見到的、所使用的、所體會的、所生活的、所想到的,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般的變化,有一樣東西卻從來沒有變化過,那就是人性。現在說的人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劣根性,比如自私、貪婪、懶惰、慾望、虛榮、虛偽、權謀、妒忌、猜疑、狡詐、圓滑、報復以及趨炎附勢等等,這些東西不但沒有變,反倒愈演愈烈。看看目前社會的種種現象,就可以發現。當然也有光明的一面。正如當年明月說的“我們終究不能超越歷史,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慾望和缺點。”能改的,叫缺點;不能改的,叫弱點。

  朱大皇上小時候沒有宏圖大志,最大的願望只是能夠吃飽飯,娶上個媳婦。一不留神被安排做了皇帝,是他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從這裡看出,朱皇上小時候也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起碼不如我的遠大。小時候老師教我們要從小立志。看來,立不立志也沒有多大實際的意義。朱皇上從小沒有立下雄志,也並不妨礙他的成功。是他家人的死,是他的飢餓,是他對生活狀況的不滿意,使他改變了人生的軌跡。其實人生的未來,好多時候往往是自己不可預知的,想得過多,往往會束縛了自己,真實感受和體驗人生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感覺我們現在要幸福多了。起碼沒有那麼多的殺身危險了。莘莘學子,苦讀八年,透過科舉,混上一官半職,不知道哪一天,趕上皇帝不高興,不知什麼原因,腦袋就搬家了。

  小時候在老家,到了夏天,外面的火堆旁,會有大批的飛蛾繞著火堆飛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飛蛾前仆後繼撲進火堆燃燒了自己。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價。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哪個人不是像飛蛾一樣地向前衝呢?感謝思想家們告訴了我們生活的真諦——活在當下,活好每一天,要不我們就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7

  對於理科生的我很少看歷史,或者說基本不看歷史,但這本“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實在是太精彩,金戈鐵馬讓你熱血沸騰、奸臣當道讓你咬牙切齒、文人氣節讓你心生敬佩。作者用現代流行文學的描述手法和表達方式,讓一個普通人能用輕鬆的讀懂歷史。

  用一句話概況:“我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字字震撼心靈。

  明朝從不懼怕北邊的瓦剌和韃靼,南邊和東邊的倭寇,以及後期的後金,不服就一個字“打”,一直打到服為止。

  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和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國的和平交流,並向他們展示了一個強大、開明的國家的真實面貌。

  中國人向來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向大明朝致敬。非常感謝“當年明月”給我們帶來如此經典的作品。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8

  如果有人貿然說,哪本書對他的影響最大,就基本可以判斷出他的價值觀和喜好。雖然很不想為它背書,但是誰叫咱讀書少呢,那麼,這就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套書。

  這套書作為明史的啟蒙讀物比較好,可讀性非常強。我記得我高二時在操場借了同學的看,意猶未盡,借了來,看到了半夜三點,後又去圖書館讀完了這套書。這套書講述也很完整,一共九部,明朝三百年的歷史,從興起到覆滅。關於版本,我推薦原來的版本,原來只有七本,這個增補版我買來很不喜歡,增加了很多圖畫和底下的延伸故事。

  這套書,我甚至想改一改作為睡前故事給我的孩子讀,我喜歡看歷史的原因是,如果是文學,作者的設定就是天道,觀賞性有餘但是我不喜歡。我喜歡看真正的規律,喜歡看各種性格的人碰撞起來究竟是什麼樣的結局。

  第一部書講的是朱元璋的歷史。初時加入農民起義,和諸多名將東征西伐打天下,天下打下來,又上演了一出飛鳥盡,良弓藏。進而肅清朝野和建立制度的一段的歷史。

  藍玉是明朝的年羹堯;陳友諒敗於鐵索連舟,是曹操的昏招;朱元璋又很像劉邦。歷史真的是重複上演的。

  第一次讀時,比較泛泛,這次讀也不能說深刻,其實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是,就是認識了一群人。

  認識了常遇春,認識了朱文正,認識了張定邊,認識了吳琳,認識了張子明,瞭解了宋濂。

  這本書中,也發現了我最羨慕的愛情藍本,朱元璋和馬皇后,我真的覺得多疑之人的信任,嚴酷之人的妥協更像愛情。我覺得如果我是朱元璋,我也會折服於馬皇后這種人。如果我被郭子興關起來等著被餓死,有人給我送餅,哦,送就送吧,等我出去了,一定會報答你,那出不去就算了嘛,是吧,哈哈。救命之恩,那麼榮華富貴以報。而只是為了讓我吃得好點,就把熱餅藏在胸前,把自己燙傷,然後給偷偷帶進來。我首先是疑惑,我們這種理性的人首先會想到為啥不送涼餅。朱元璋本就是苦出身,我不信他不吃涼餅,也不信涼餅比熱餅不充飢。而她這樣,是存了珍重之心,被人輕賤欺壓慣了的朱元璋,在自己一無所有之時被別人如珠似寶的珍重,怎能無動於衷?誰能無動於衷?痴愚真心,最無以為報。

  我也最想求一顆真心,於我而言,風花雪月可以風吹雲散,也不算什麼。如果有人真的像馬皇后一樣對我,我也扛不住,命算什麼,給你就是。如果真的有人如此愛我,可能我也沒機會知道,不是說患難見真情嗎?我還是過我一帆風順而普普通通的一生吧,哈哈哈。

  其中也有很多道理,怎樣做會產生威信(朱元璋初時作戰勇敢,處事冷靜,有計謀,身先士卒,在士兵中很有威信),怎樣做可以叫賢(朱元璋說宋濂,二十多年,從來不說假話,也從不說別人的壞話,真是個賢人啊),疏而間親的事能不能做(有傳藍玉跟朱標說找人望過朱標的氣,將來會謀反,朱標轉頭和朱棣說了,朱棣就給藍玉使了絆子)。其實很多那種聖賢書都明確了什麼是道德仁義禮,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什麼是豪傑,怎樣可以稱為好學。這些都不是空泛的概念,但是如果你不讀書,你就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沒有是非的觀念。說白了,無知。別人無知,尚且可以原諒,自己無知,怎麼可以忍受。

  還懂了,唸書好雖然沒什麼值得誇耀,書念不好的人也不一定不能成事。但是那些書念得好,又真正能做大事的人,真的是很有能力。

  關於劉基之死,說是,有可能是敗於朱元璋的忌憚。我之前看那個林正剛老師的培訓課的時候,說,新進入一個群體的時候,你要畫座標,看看這群人的行事偏向什麼,比如說,合作-對立,友善-敵對,這類。而你要順應他們的行事作風。好像周易裡也有這樣的話,具體我忘了。如果劉基能夠知道朱元璋是強勢不容人的人,他就應該隱藏自己,但是我想諸葛亮不用。

  這是一本明史的啟蒙書,我還沒讀透,現在我讀書,就是讀一遍,做一些摘抄,然後寫後感的時候再過一遍,比之前只是讀能瞭解更多。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9

  《明朝那些事兒》,終於看完了。一共7部,96萬多字,從九月份開始看的吧,前前後後斷斷續續也看了一個多月。從一個朝代的興盛到一個朝代的衰敗,從一開始的興奮、有趣、激動,到後來的悲傷、無奈、難受,最後就剩下了沒意思。對,沒意思。

  無論是朝代的更迭,還是鐵打的內閣流水的首輔,二百多年的歷史裡充斥著各種鬥爭。為了權利、為了慾望,可能還有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戰鬥著。每次看到這些文字描述,腦海裡總是充滿了各種朝堂上謾罵、答辯的場景,以及戰場上打鬥、廝殺的畫面,煩躁、吵鬧,好像耳朵邊有兩個放著搖滾樂的音響,一刻不得安寧。

  終究,自朱重八開始,奮戰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明朝在悲壯的音樂中落幕了。那些我難得還記得的名字:王守仁、張居正、嚴嵩、徐階、戚繼光、孫承宗、袁崇煥、魏忠賢、楊漣、顧憲成、李成梁……無論是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在我看來他們都是可憐人,在那個朝代,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也不會更好了;同時,他們也都是成功的,起碼,他們按照了自己的意願努力活了一世,無悔。

  不知是看歷史的原因,還是先前被人影響的原因,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覺得自己很悲觀,盲目樂觀的我不知道何時被悲觀侵蝕了,或許是對世界瞭解的越來越多吧。小孩子總是很樂觀的,因為未知不僅產生恐懼,也帶來希望和光明。而成人世界,我們看到的越多,瞭解的越多,對結果自然也預知的更多,悲觀自然產生。

  之前不太懂歷史悲觀主義是什麼意思,現在漸漸有些理解了。歷史看多了,就發現人類社會的本質沒有改變,無論是明朝、清朝、民國還是現在,人類社會的核心沒有變,依然是為了權利,為了慾望,為了生存在鬥爭,而所有核心還和千百年前如出一轍,變來變去的只是外殼。就好像每次看漫威大片一樣,英雄在變,技術在變,武器在變,但是戰爭雙方群戰的時候,看那陣勢和武器本質,跟幾千年前打仗的樣式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二百多年的明朝,怎麼到崇禎那裡就亡啦?答:氣數已盡。看書的時候我經常想到《三體》裡的場景,現在看來,那也是對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社會氣數已盡之後的描述,一切皆有可能。

  歷史揭開了太多血淋淋的真相,很殘忍,很沒意思,很悲觀。不過反過來一想,結局也就那樣了,按自己的意願好好活吧。

  【張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為真正強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會溫和,溫和就會堅定。】在書中看到的一句話,鑑於我最近脾氣有點大,這話算是直戳內心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0

  在我近七年的書齡中,我幾乎沒有過任意一本,或一套想要將感想寫出來的書,唯一使我有這種衝動的,就是這套由當年明月寫成的《明朝那些事兒》。

  在書中,當年明月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刻畫出了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其中,有這樣幾個人使我記憶猶新。

  第一個,唐寅。

  很久之前,我就知道了這個人,但是當時對他的印象也只是一個風流才子而已。但是自從看了本書中關於他的章節,我才知道了,唐寅並非是我們通常看到的哪些瀟灑不羈,他只是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人,一個懷才不遇的中年人,一個心灰意冷的老人。

  第二個,朱佑樘。

  這個人,不如朱元璋或朱棣以及朱厚照那樣出名,在明朝所有皇帝中,算是比較默默無聞的一位了,但是我卻對他印象極深,因為他是一個好皇帝。朱佑樘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承受了皇帝應承受的全部罪責,一輩子勞碌,沒有享過樂。所以他是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

  第三個,嚴嵩。

  他是個壞人,徹徹底底,徹頭徹尾的壞人。年輕時,他還比較正直,但是碰了一次壁,就受不住了,將自己的信仰與道德粉碎,在做壞人的路上漸行漸遠,以斂財為己任,為了銀子害了不少人。所以從明朝開始,他就被人以編入書中,寫進戲裡反覆罵,絕對當得起“明朝第一奸臣”這個偉大的稱號。

  當然,明朝的名人還有很多,在此之列舉以上三位。

  最後,用文中一直在說明的道理結尾吧:

  按照自己的方式,堅決地走下去,就會獲得成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1

  王守仁的生活,可以說是非常令人興奮,他不僅創立了學習的心臟,武術也是非常高的力量。一般來說,它在洞裡,孟,朱生賢著名。

  王壽仁12歲的已經撥號,決心做聖人。他的父親非常不滿意,他喜歡聖徒的方式,開始柵格竹。甚至幾天,最終只收到了感冒。探索軍隊,科學,言論,道教,佛教,希望獲得,但30多歲,依然沒有。更有意思的是,他去看佛教也把老禪師的資深老將說服了家。後來他一直在尋找理由。最後,他被降級為只有龍住在地方—長田野,在一個安靜的夜晚,他發現了原因,理性在心中,天堂是慾望。他將是眾聖徒之一。後來,他獨自在這種情況下,尋找盟友,放下了寧王朱陳浩的叛逆,而不是為了名譽和財富,也教了許多門徒,世界的名字。在王守仁的主顯中,偉大的哲學—心學校誕生了。他的心靈很神秘,幫助他解決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並放下了叛亂,讓人們的生活變得快樂,在生死攸關,保險風險為了人們的緣故,說服了。

  王守倫的射箭很好,一旦在太監們想羞辱他,讓他在訓練時射箭。他爆發了三個箭頭,都擊中了紅色的心,迎來了一陣掌聲,太監可以描述為偷雞。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真的不是能力不夠,想節省一天,不僅有聰明的頭腦,而且有實力。

  王守仁在放下叛亂,人民的心,冒著生命危險,不尋求任何名利和財富,因為他有這種精神,只有移動中央太監,並肩戰鬥,放下叛軍,讓人民過上好的生活。

  王守仁知識淵博,善於運用藝術,在人力短缺的情況下,巧妙地打敗了寧王朱陳昊的叛軍,我想他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事顧問。他可以在罪人的法庭上自由行動,表明他是靈活和靈活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2

  國人多少都有點歷史癖,喜歡讀讀史書。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回味。

  對於史學書,筆者曾有幸拜讀過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的得失》和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可能是其由於學術性質較強,語言有點晦澀無奈難懂。而本書作者當年明月筆鋒活潑幽默,在字裡行間裡就把一個人的興衰得失用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的方式寫了出來。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一捧便不釋手。

  明朝,在歷史書上只用了三頁紙帶過,對於明朝,我從書上也只曉得了朱元璋“廢丞相,文字獄”。但當我執起這本黃色封皮的描寫正史的書時,方知朱元璋的不朽歷史功績。

  本書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寫起,到明朝滅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從朱元璋帶領農民起義,經過艱苦戰鬥,打敗強敵陳友諒、張士誠,憑藉徐達、常遇春等人的輔佐登上王位,又殺掉胡惟庸等重權大臣,重權獨攬,最後病逝。

  作者詳細地剖析了每個人的心理特徵,讓歷史又一次精彩起來。這裡面最叫人敬佩的人物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生於亂世之中,揹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後臺,沒有依靠,靠自己的努力爭取來了一切。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追捕,從死人堆裡爬出來,掩埋戰友的屍體,然後繼續前進,繼續戰鬥。

  上天註定要苦苦磨礪他的意志,就像鳳凰只有經過火的淬鍊才能涅槃。上天只有讓他失無可失,他才明白自己有多強大!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但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起了大明帝國。他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明朝政權。但是他也有許多措施功過難斷或者遭人誹議,如廷杖大臣、廢丞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擅殺文人、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和高壓統治等舉措,所以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在起義的過程中,他也有無數的可能會戰死,然而那麼多參加義軍的人,成功的僅有他一人而已。走上權力之巔,一定是有什麼東西一直在支撐著他,這個東西就是“自己內心的強大”。只有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他身上,還有著不同於他人的特質。那是英雄的特質。他有才能,他不但作戰勇敢,處事冷靜,思慮深遠,還很講義氣,有危險的時候第一個上,這一切都讓他擁有了崇高的威信。與他的一個強大的勁敵陳友諒相比,他算得上正義很多了。這個陳友諒心狠手辣、膽大妄為。厚黑學是他的專長,在弒君奪位後還能把自己的年號取為“大義”。在明朝,“厚黑學”是許多忠臣、奸臣的拿手好戲。為了生存爾虞我詐地鬥個你死我活,在這裡,沒有任何真誠、信義可言。畢竟,在朱元璋即位後,許多功臣名將不是被賜死就是族誅。想要保命便無所不用其極。在時光的長河中,沒有人能夠永恆。任何一個豐功偉績的人,在權力面前,在歷史面前,只是輕易就被翻過的幾頁,儘管這對他而言是幾十年。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他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對人是如此,大明王朝亦是如此。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說來這種行為有著很多稱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這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違反邏輯的行為。

  其恰如中國古老的哲學中所云:

  知其不可而為之。

  我深信,這正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魂魄。一個深刻的靈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出處。然心如止水者,雖繁華紛擾之世間紅塵,已然空無一物。很喜歡作者對本書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這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卻也是很難做到的一句話。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3

  近日,堅持讀完了這本書。在大約5年前,這是本暢銷書。

  首先說書。文字很流暢,對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有作者自己的見解,雖然大多的話都是雞湯,但終歸是獨立的思考與評價,很不容易。

  其次說史。歷史上的人和事要放在當時的條件下去評判,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的發展雖然會因一些人物的作為而受影響,但依然按照某種規律在執行。人們把這叫社會規律,也有人說是宿命論。我更偏向宿命說,因為歷史充滿了偶然,至今都沒有哪個學派能讓人信服地解釋歷史如此發展的背後原因。

  再說感悟。讀歷史能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社會和人,並能從中獲得處世的方法。帝王將相與凡人平民一樣,都有難以逾越的鴻溝。我們認為重大的事件往往都是由幾個人草率決定的,而後就為這個草率的決定找到足夠的理由與證據,並努力讓事物的發展按照這一決定執行,以顯示他們的英明。歷史的舞臺屬於每一個人,如何上臺如何表演全靠自己,命運既是註定的又是受自我掌控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4

  在豐富多彩的寒假生活裡,我品嚐了許許多多的好書,其中,最讓我流連忘返的當然是《明朝那些事兒》》

  能寫出那麼精彩絕倫的書的作者非當年明月莫屬了。出版社是全國兒童喜愛的明天出版社出版的,此書一共有七冊,每一冊都讓人愛不釋手。第一冊是講的是朱元璋起義,反抗元朝,最終成為了皇帝。後面幾冊都有非常精彩的權謀之術,殘忍的戰爭,大臣與皇帝之間的爾虞我詐。這本書語言是用老百姓所說的普通話來描述的,非常的簡潔明瞭,讓人一看就懂,讓我知道了歷史並不是那麼的枯燥無味,而是趣味生動,彷彿自己就是一個角色。它以一種網路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也許你知道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八大王張獻忠,但你知道“薛仁貴”、“曹操”和“劉備”也到明末來了麼?這絕對不是穿越小說裡的場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義軍隊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塊雲”,甚至“三隻手”這樣的名字嗎?這本書讓我有了一個目標:做事要像朱元璋一樣雷厲風行,朱棣一樣果斷,朱高熾一樣善良,朱瞻基一樣聽從下言。

  這本書十分精彩,希望大家多多看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5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經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情景,我有自我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景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景下做出最正確的確定;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終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以往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僅有一把才能開啟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僅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僅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我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為了我生活中的教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彷彿和我說:亂世之中本身是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必須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6

  成功的人生是什麼?

  好像是一個很深奧的問題啊。

  《明朝那些事兒》會告訴你答案。

  《明朝那些事兒》不是歷史小說嗎?的確,《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事。在作者當年明月的筆下,人物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歷史事件更是跌宕起伏,每個章節都在結束時設定一個懸念,叫人讀來欲罷不能。

  但是,當年明月講述的已經不僅僅是歷史,他還講述了忠誠與背叛、氣節與軟弱、熱情與冷漠、堅持與妥協……可在一部書的最後,當年明月卻寫了徐宏祖(徐霞客)的故事:徐宏祖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業,但是,為什麼他卻死而無憾呢?

  不因為他留下的《徐霞客遊記》為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而是因為,他按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這也是徐霞客足以藐視所有的王侯相將的原因——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當年明月)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了。王朝也是如此。”

  “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

  “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如果一個人,他的一生就是規規矩矩讀書,工作,結婚生子,再抱個孫子,然後一邊領著退休金,一邊慢慢變老;在臨終前,他猛然想起——我這輩子都幹了什麼?讀書—工作—結婚生子—抱孫子—老去……這不就是個電腦程式嗎?他悔恨,可已經來不及了……

  人生只有一次,沒有“重試”鍵。人生成功與否,只取決於——是否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中,千千萬萬個人物,或偉大,或渺小,但他們終將消逝於歷史的長河中。人生的成敗,到千萬年以後,只有對自己的意義,對別人沒有意義。能按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不留遺憾,這一生,值得!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7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從小就喜歡歷史,到一個歷史感厚重的城市,也總會探究在很多年前的今天這兒發生了什麼?當時的他們是如何的心境。縱覽世事變遷,也總想從過去的人事中領悟到人世間的道理。最近靜下心來又再一次重讀了網路連載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明朝那些事兒》一共7本,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讀的時候也不會覺得特別枯燥。

  明朝是個戲劇性的時代,英雄輩出,也是一個奸邪小人輪番上陣的時代,從一個朝代的興起,到它的輝煌,到最後走向衰退直到被另一個朝代取代,在這276年裡,有那麼多東西,比如天道、氣數、理想、熱血、堅持、黑暗、殺戮、殘忍等等縱橫交錯著,影響了演出這幕歷史的人也決定了這個朝代的命運,歷史由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演繹著,來到你的面前猶如凝視!在明朝的歷史長河中徜徉,你也會有很多的疑問?對於我來說,可能就會來得更感性一些。明朝皇帝奇葩甚多,但是一個比前朝幾代皇帝都要勤勉努力的君主崇禎皇帝無法力挽狂瀾最後成了亡國之君,明憲宗為什麼專寵比他大17歲的萬貴妃?當細細讀來,歷史也總會給你答案。

  當崇禎皇帝從明熹宗手上接過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他也勵精圖治,希望奮發有為,但是他卻生不逢時。當時明末戰亂四起,內憂外患,李自成縱橫關內,皇太極雄視中原。明朝內部又腐敗不堪,雖然崇禎皇帝夙興夜寐,也未能實現其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宏偉志願,成事在於天時地利人和,這也許就是他的宿命吧!在明憲宗朱見深被廢太子這段黑暗的時光中,當身邊的人紛紛收拾行李離開另尋光明前途時,五歲的孩子還不懂得這一切,“你會走嗎?”朱見深只問了萬妃一個問題,“我不會走,我會一直陪在你身邊”,萬妃在那孤獨無助的歲月裡,守護在明憲宗的身邊,始終如一,不離不棄,用行動詮釋了誓言。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萬妃暴病身亡。憲宗非常傷感,哀嘆說:“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在這世上,愛一個人不需要理由,但在你的一生中能夠和你不離不棄的人又有多少呢?也許你也不用埋怨那些半途下車的旅伴,畢竟人生從來都是一個人的旅行。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人生也就像大海一樣茫然,總是起起落落,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跨過歲月山河,最終發現也不過如此。世間並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結果,那些曾經讓你執著的人和事,在時光的錘鍊和歲月的打磨中,都會變得可有可無。朝代易主,多少風雲霸業,都在歷史長河裡無聲淹沒,浩瀚五千年,每個人也都是歷史變遷和歲月長河之下的一粒塵埃,身不由己地做著各種情願或不由己的選擇,最後淹沒在時代洪流裡,歸於平靜。

  書的最後也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是成功,成功就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你的人生!也許幾百年前楊慎的《臨江仙》,是對生活最好的詮釋吧,“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切也都是最好的安排,如同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中說的“在所謂“人世間”摸爬滾打,我唯一願意視為真理的就只有這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8

  一個月前,爸爸向他的同事借了三本《明朝那些事兒》(《明朝那些事兒》全套有七本)。一看到明朝二字我就會想到大明帝國的開創者朱元璋和文武雙全的朱棣。

  《明朝那些事兒》第一部洪武大帝主要講的是朱重八(朱元璋)反對元朝並且造反奪取天下和朱棣造反最終登上皇帝的龍椅的故事。在這本書中我最佩服的人有三個:徐達、常遇春和朱棣。徐達是洪武時期著名的將領,他曾經隨著朱元璋打天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帶領著朱元璋所有的“賭注”與陳友諒軍在鄱陽湖上一決雌雄,而常遇春曾在遠征北元時未用一兵一卒就大敗北元,在回國時大病不起,最後病死在了回程途中。朱棣是一個很擅長打仗的皇帝,在造反的時候他以二十萬的軍隊打敗了李景隆的六十萬的大軍(雖然李景隆是一個真正的軍事白痴)。

  如果我是朱元璋我就會留下那些開國功臣,賞給他們金錢並且給他們房子留給後代保家衛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19

  幾周前,孟老師送給我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兒》。我想:不就是歷史書嘛,乾巴巴的!因為那時我剛讀完《大清十二帝》,雖然我對歷史感興趣,但讀到裡面長篇大論的片段時,我總有一個感覺——暈。

  可是,當我翻開書,剛看了一篇,就被吸引住了:書裡既講解了正史,又不乏幽默的語句,真是學習、娛樂兩不誤。而且,書中的人物都被描述得栩栩如生,嚴厲的朱元璋、一臉正氣的方孝孺、驕橫的藍玉、精神抖擻的朱棣……這些歷史人物都有聲有色地被描寫了出來,好像站在你面前似的。

  特別是讀到李如松在平壤炮轟日軍小西行長部那段時,我彷彿看見了“數百門小弗朗機、大弗朗機一齊發射,無數的石子、炮彈從天而降,日軍被打得稀里嘩啦”的情景。再聯想到後來的侵華戰爭,中國軍隊不堪一擊,連連失利,真讓人感慨萬千啊。

  看來,如果不進步,就會被他人超越。後來的清朝,“以鐵騎平天下”,最後還是輸給了八國聯軍、英法聯軍,被迫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公平條約。這就是因為別人在進步、圖強,戰鬥力飛快地上升;八旗卻在漸漸腐敗,戰鬥力越來越差。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也要不斷進步,不能虛度時光。比如,放假的時候複習一下知識,有空補習一下自己比較薄弱的科目等等。只有不斷進步,才能不斷超越自我。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0

  在歷史的篇章中,跳躍的文字在埋藏了朝代變更腥風血雨的同時,也隱藏了太多需要探索的秘密。我非局中人,不知局中事。但讀史或者說讀書,便可瞭解局中之事。所以我翻開了石悅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兒》,重溫不一樣的明史。

  大明中國古史中的一抹縮影,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由盛到衰歷經276年,傳了12世,共計16位皇帝。最後一個在中原地區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同時也是將火器、航海、造船技術推向世界前沿的朝代。

  明太祖迫於生計,參加義軍。卻因早年特有的人格魅力及軍事才能,起於微末之中,卻能外攘蒙元,內敗張士誠、陳友諒等安定天下,更多依靠的是“人和”。李善長、劉基、徐達、常遇春……在一大批賢臣良將的輔佐下,和幾代帝王(明成祖、明武宗、明英宗)努力下,建立了一個前期較為安定、國防力量強大,經濟穩定發展的時代。當然有太陽照射的地方,就會有向陽面和背陰的地方。一個“廢相、特務橫行,太監掌權、權杖大臣、大殺功臣”並由其子孫發揚光大的黑暗時代,也將悄悄得拉開帷幕。

  總的來說從明英宗開始,權力的轉變基本圍繞三種勢力進行著,以科舉出身為首的內閣,特殊人種執筆、司禮太監等,皇帝及其直系親屬。為了站在權力的頂端,基本上無所不用其極。什麼兄弟相殘、挖坑設陷、投毒下藥、皇子早產都是小意思。比起那權傾朝野、八百徒孫、開宗立廟、買賣官位、自下屠刀而成千歲的魏忠賢魏大人來說,真的都只是“關公門前耍大刀”,賣弄都談不上。魏大人的成名放在這天能夠寫一部血與淚的成名史,但是這血是烈士的血,淚是孤兒寡母的淚。有時候形勢是吝嗇的,但歷史終會是公平的。所以遭世人的唾棄、仇罵總是那些背離廣大人民懷抱、脫離人民群眾只顧自己利益的好戰份子。

  比較悲哀的就要屬崇禎皇帝了,從爺爺的爺爺開始(並非嫡傳),大明帝國的新陳代謝就已經開始逆行了,壞人太多而好人活不長久。傳到他這一輩已經是千瘡百孔、內憂外患了,而努爾哈赤、皇太極帶領女真部落也從不消停,後金的鐵騎橫掃了整個遼東防線,直逼北京。當然歷史又一次證明,在危難時刻終會有英雄登場,袁崇煥這個扶即傾之大廈的小巨人,在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後,“擅殺島帥毛文龍”為自己埋下了禍端。“狡兔死、走狗烹”,功高蓋主總會有人妒忌,魏千歲的餘黨再加皇太極的反間計,最終送走了這位小巨人。小巨人沒有了但叛亂開始了,農業減產、軍閥割據帝國的經濟基本崩潰,飯都沒有的吃,那還有制度可言,所以農民暴動了,扛槍扯旗給吃的就參軍,指哪打哪絕不含糊。最終崇禎皇帝煤山自縊,闖王李自成得了天下(當然也沒坐多久)。

  農民並非暴動不穩定因素的代名詞,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哪種階級、哪個種族都一樣。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們處於最底層,處於被剝削的最頂端。大都沒有什麼奇珍異寶、良田美榭之類,有的只是租來的土地,三餐溫飽的雜糧。上繳得除了這些,也僅剩妻子兒女。所以為了活下來,無路可選。

  即使在黑暗的歷史,也有人能乘風破浪、指點一下江山。劉伯溫、常遇春、張居正、戚繼光……在短暫的歷史也擋不住文化的發展,《理學》、《心學》小說的興起,百花齊放、各取所愛。

  不一樣的故事,一樣的歷史人物,《明朝那些事兒》總有不同的地方。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1

  這個暑假,除了老師推薦給我們的書,我還讀了一本很有名的作品大名鼎鼎的《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呢,是當年明月寫的,主要概括了從元朝末年到清朝初年的事情。全套書一共分了九本,書中有很多思維導圖,方便讀者理解。我目前看過來,分別有朱元璋,朱棣,朱厚熜(嘉靖)是幾乎一人一本的。

  明朝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朝代了,在明朝,火器(當時稱為火銃),這個跨越時代的武器,首次走上了戰場的舞臺;為了對付倭寇(日本人),戚繼光等名將上戰場,創立了鴛鴦陣,並保住了大明的江山;但是明朝卻成了最後一個由漢族統一的朝代,並且國力越來越向下摔落。

  在明朝16名皇帝當中,我比較佩服朱元璋和朱棣。朱元璋,與元軍大幹了一架,並取得了勝利,又打敗了陳友諒,統一了中華的江山,建立了新的王朝大明帝國。

  而朱棣呢?他為了自己的皇帝夢,去攻打首都南京,進入城中去,卻不見皇帝身影,並派人尋找,後來有了鄭和下西洋,為世界的航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把首都遷到了北京,為現在的首都做好了基礎

  總之看著這本書,就好像走過了明朝那300多年的歷史,知道了各位皇帝的辛勤付出,與這個王朝的興盛與衰亡

  我愛這本書,也愛整個明朝。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2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滾滾長江依舊在,淘盡英雄......

  作者以通俗易通的文字娓娓闡述了三百年間明朝的人事更替、歷史興衰。讓人閱之不倦卻又惋惜不已。然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它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既成事實。

  很多時候,我們站在十字路口猶豫不決,如何抉擇是個重要的課題。作為一個政治家,需要步步為營,一不小心便萬劫不復。因此只有在正確認識自己和敵人的前提下審時度勢,排除身邊的靡靡雜音,站在問題的制高點才能作出相對正確的決斷。尤其是建文帝更是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然其父親朱標早逝,沒有給他打好相應的政治基礎;另爺爺朱元璋在為他掃清障礙的時候也得罪了一批武勳集團中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個皇帝,一個政治家,更是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便激進削藩導致藩王謀反發動叛亂。靖難之役,建文帝很多次都可以取得勝利卻因為沒有充分認識自己和對手導致屢屢抉擇失誤,比如偏信文臣任用李景隆,活捉反賊朱棣(等於給朱棣賜了一道免死金牌)。一錯再錯,註定失敗。所以當朱棣兵臨城下,建文帝“自焚”於宮殿內。

  雖然朱棣篡位稱帝,名不正言不順但到底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向勞模父親朱元璋看齊,兢兢業業,創造了“萬國來朝”的永樂盛世。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合上書本,三百年間浮浮沉沉大明朝的歷史依然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

  後人讀前人史記是一個經驗、教訓、明鑑、秉承、沉澱過去和導向未來的過程。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教我們融會貫通、以史為鑑、懲前毖後.......站在先哲的大思想大智慧上辯證的看待問題,便會豁然開朗。

  洞悉世事胸襟闊,閱盡人情眼界寬。

  芸芸眾生百相,皆滄海一粟耳。無論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將歸於塵土,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裡。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糞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3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鬥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於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透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於這種狀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狀況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鍊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狀況下做出最正確的決定;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堅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後將登上成功的彼岸。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以前說過“我堅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開啟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堅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朱元璋成為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彷彿和我說:亂世之中本身是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必須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4

  暑假在家,又看了一遍明朝那些事,每次品讀都有新的感悟,也對書中的人物更深一層的瞭解,對歷史上的未解之謎有一些認識。

  這本書的作者是當年明月,當年明月這名字和書名進行照應,是對發生在明朝歷史事件的概括。當晚上仰望天空時,是否會想起明朝那些事兒?

  一切的開始都從1328年的那個夜晚說起,農民朱五四的妻子陳氏生下一個男嬰,根據當時的傳統,名字都是要帶數字的,為好記名字,於是叫做朱重八。

  朱重八的童年生活十分悲慘,他的房間是一件冬涼夏暖的破茅草屋中度過的。他曾經也想過好好讀書,但殘酷的現實使他放棄了這個想法。為了生活,他只好給地主劉德家放牛。當時朱重八的夢想是有一個屬與自己的家,有一位賢淑的老婆,好好生活在鄉下。

  此時的中國正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那些征服者似乎不認為自己統治下的是人。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能想出的都要給錢,過節有過節錢,幹活有常例錢,就連什麼都不幹也要收錢。

  1344年,災難終於降臨了,首先是黃河氾濫了,之後山東冒出幾十萬難民,國家情況十分危險。元政府讓沿著黃河的居民去修理黃河,渾不知元朝的統治就要結束了。

  在當時農民的口號中,最出名的當屬“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是在修河堤時,從泥沙中撈出的石像中得來的。

  此時的朱元璋已經無所依靠,自己的家人們已經全部死於饑荒,在絕望中,他選擇了一份危險的職業,參軍。朱元璋當時的夢想是加油打仗,並獲得天下。

  朱元璋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鬥爭,先後打敗了徐壽輝,張士誠和最為可怕的陳友諒。他去除了成功道路上的一切阻力,在最後1368年在南京稱帝,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在最危險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堅持:讓朱元璋在孤立無援的時候,依舊獲得勝利。冷靜:讓他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中快速準確的做出決策。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我讀了這本書後,朱元璋教會了我很多東西,他在從一位普通的農民到萬人敬仰的皇帝,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一直都相信自己,鼓勵自己,最後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葬於明孝陵。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5

  說到閱讀,它真的是我最喜歡的課餘活動。但是如果你想問最喜歡的書,那一定是《明朝那些事兒》。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腐敗之苦。他的家庭非常貧困。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他可能是唯一一無所有的貧苦農民。他透過反叛獲得了中國。牛郎、乞丐、和尚、叛逆者、皇帝,一份非常簡單的簡歷,他沒有受過教育,但可以直接帶領部落為王位而戰。他是軍事天才,也是人事管理人才。朱元璋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成了一個霸王。正是年輕時的艱苦經歷磨練了朱元璋,使他成熟而有心計。

  讀完之後,我感覺很好。朱重八——朱元璋,一個年輕的牧牛人和僧侶,後來成為英雄和皇帝。我記得朱元璋最著名的一句話——要麼不做,要麼做!我們只能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享!朱元璋稱帝后,刮掉了建明所有的英雄,所有著名的將領——劉基、李善長、藍玉都死在了他的屠刀下。胡魏勇牽連了數萬人,並一個接一個地殺害了他們。不管有多少腐敗官員,都會被無情地殺害。真的,在明朝,官員成為高風險職業,官員們每天都去法庭,在他們家門口舉行儀式,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孩子,解釋他們的葬禮,然後告別。當他們離開法庭時,他們的家人在門口等著。如果他們看到活著的人回家,他們會慶祝——今天又是新的生活!恐怖!悲傷。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制定了完備的法律——《大明律》,而《大誥》則是判例法。為了普及法律知識,朱元璋確實花了一些時間思考,規定如果罪犯家裡有《大誥》這本書,罪行就會輕,如果罪行嚴重,那麼家裡的每個人都會保留一本書來保護自己。為了阻止官員,他成立了皇家衛隊,皇家衛隊有特殊的權力。他們只忠於朱元璋。逮捕者不受任何障礙的阻礙。他們是身兼數職。一旦皇家衛隊出現在大臣家裡,這意味著他們再也不會回來了!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焦慮不安,渴望獲得成功,擔心我們的未來還沒有到來,我們越長大,就越感到生活的悲哀。這麼多年後,我們還是那麼小,一點點灰塵。我們什麼時候能變成閃亮的金子?還是我們的餘生都是這樣,命運已經決定了?如果是這樣,生活有什麼意義?曾經我們如此焦慮,如此不耐煩,所以我們什麼也沒做,所以我更加焦慮,甚至悲觀。歷史用嘲弄的目光看著我,一個曾經是痴心妄想的小動物。讓你活幾年,你就會開始做夢!甚至連自己都忍不住嘲笑自己當我們有更多的夢想時,我們必須醒來。為什麼這麼麻煩?也許很多人已經理解這個真理很久了,但是固執的頭腦總是在掙扎為什麼還活著。總是想過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生活。我總是覺得我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情。我應該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我完全鄙視那些瑣碎的事情,輕蔑地說“毫無意義”。結果,我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一團糟,完全無視他們,甚至不理解周圍人的批評——“如果你能說出這意味著什麼,我就去做!”現在想起來真可笑。生活不需要意義,因為如果你活著,你應該活得好。開始和結束早就註定了,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你是皇帝還是拾荒者,無一例外,“先變成糞土,再變成泥土”,無論你曾經多麼輝煌,結局都會悲慘,甚至結局越輝煌,越悲慘,因為你爬得越高,所以你就慘了。我們的起點和終點在一條水平線上。中間過程在這兩點之間起伏不定。連線所有的點是一個有趣的功能。儘管每個人的生活功能都不同,但令人驚訝的是,所有獨立變數都有一定範圍的值。起點和終點的函式值相同,所以最大值越大,差距越大。我想我不能承受太大的差異……這就是當年明月想說的吧。

  讀了這本小說,我感悟頗多啊。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6

  《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寫起,寫到了崇禎皇帝的覆滅,生動形象寫出了大明276年曆史,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已經成了百年往事。然而,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那個時代的兵戈鐵馬鏗鏘在耳,劉基應天決斷的吼聲在耳,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笑聲在耳,曹文昭等人的無力迴天……今朝,我們沉浸於紙亂金迷之中,歲月如斯,在歷史的沉澱裡,該如何篤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經的青山腳下,夕陽紅似火的情景卻大相徑庭了。

  日月山河永存,大明江山永存,縱觀大明朝276年十六帝的長河,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遠下西洋傳揚我華夏神威,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檢,或許有的皇帝被人討厭,幾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和萬曆,酷愛木工的天啟帝,但無論國家處於多麼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沒有一個軟骨頭。

  朱元璋建國之初,手下的幾員大將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都是不出世的奇才,還有劉伯溫這樣的天才,到之後的張居正,戚繼光,鄭和,徐階,李成梁等等,那明末苦苦守衛大明江山的曹文詔,盧象升,洪承疇,左良玉,陳奇瑜,左寬這些將領,大明無論何時都會奮起播發,即使後期衰敗,但幾萬人擊敗十幾萬的日軍也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朝代富有過,凋零過。它可能不完美,但不可替代。

  朱棣是大明朝第二能打的皇帝,燕王掃北,赫赫武功,打得韃靼畏手畏腳,他的能力也著實逆天,朱棣似乎是史上首位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從最初北平被迫起事,不過幾千人的兵馬,短短几年竟然殺到了南京,奪了朱允炆的帝位,藩王對抗中央,實在是難如登天!其他諸如下西洋等等功績也非常不錯的,絕對是雄才大略的帝王。

  沒有于謙的保衛北京之戰,可能就不會有後面的歷史了,于謙救大明於水火之中,正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國土無雙,寸土不讓。

  要說大明第一人,文才武略樣樣精通之人要屬王陽明莫屬,他的心學影響了後世幾百年,培養出了一大批能臣,一代儒生,卻立下偉大的戰功,依靠知行和一,成為了可以和朱熹並肩的思想大家。

  我時常在想也許就是所謂的氣節才能使中國在四大文明繼續存在吧,對手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中國依舊存在,依舊傲世這一切。什麼叫信念,就是這件事辦成——死,辦不成——死,但義不容辭。純粹和執著,也是有區別的。所謂執著,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而純粹,是見了棺材,也不掉淚。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7

  一本書是作者精神的底蘊;一本書是作者思維深處的體現;一本書是作者世界觀的表達。

  我很喜歡讀一本書,書名叫做《明朝那些事兒》,作者是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共七冊,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它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了倫道德的演繹。

  當我的父親把全套的《明朝那些事兒》買回來,我第一次接觸《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我就被它徹徹底底地迷住了。很久都沒有讀到這樣的歷史好書了,以往我讀過的歷史書幾乎都是流水帳,而《明朝那些事兒》則不同,除了歷史還有心理。在輕鬆幽默時,它讓我捧腹大笑:在嚴肅莊重時,它也同樣能夠震撼每一位讀者的心,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一本好看的歷史。

  我對這本書能算是愛不釋手了,只要眼睛沒有重要任務,就得看此書。坐在車上認真看:曬太陽時仔細看:卷在被窩裡偷偷看。那段看“明朝那些事兒”那段時間,我的眼睛就得一天忙到晚,做夢時也得看這本書,除了做作業,看馬路,我的眼睛就得別無選擇——看《明朝那些事兒》。

  而我們更應該注重的也許並非是《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而是它的作者——當年明月。當年明月喜歡歷史,併為自己的愛好付出了努力,在網路上開始編寫這本書並堅持不懈,而且將自己的理解與思想加入,這是其它歷史書不具備的,因為有興趣,有興趣而且還能深入大量歷史資料,能在紛亂的歷史資料里加入自己的理性分析且能將自己的理解滲入書中,《明朝那些事兒》就有了自己的獨特性,我想然後才有數百萬計的讀者捧場,編為書籍,銷量超過五百萬冊,成為三十年來最暢銷的史學讀本。

  我們也去試試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為自己的興趣努力,不要讓興趣浮於表面,深入的沉浸到興趣中,其中必然有寂寞和一般人認為的痛苦,但只要能做到他人做不到的,能做到那個在我們眼中遙不可及的夢想。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8

  “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曾經坐鎮東南的胡宗憲在腐臭的牢房中寫下人生最後一句充滿憤怒與不平的話。胡宗憲從一個小小的御史,到東南數省的總督,這一切,他都費盡了心思,用盡了力氣,不惜投靠奸黨,不惜聲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鬚拍馬,無所不用其極,他背棄盟約,殺死徐海,除掉汪直,送出白鹿,屢報祥瑞,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拯救萬民,平息倭亂,但現在的他卻淪落到了這樣一個階下囚。

  胡宗憲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卻落到了這樣一個下場,正是可悲啊!但是胡宗憲,像你這樣的例子在當時又何曾不多呢?那些徐渭夏言等許許多多的才子清官不都被殺害了嗎?有的出自你手,有的被奸臣所害,死為悽慘,這一切都是國都的腐敗,皇帝的無能以及奸臣的陷害,在明朝清廉公正的官往往是活不長的,唯有貪婪狡詐的小人才能存活下來,而且活的逍遙,天理何在?

  曾經的明國乃是萬國之首,多少國家在明國面前低頭跪拜,進貢的國家更是不計其數,國家的尊嚴不可侵犯。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明朝的尊樣也漸漸消逝,隨之取代的是懦弱和無能,那些曾經在明朝腳下顫抖的國家,現在反倒個個精神抖擻的開始侵略明朝的國土,那些倭寇則更是逍遙法外地攻打明朝,挑起戰爭,在明朝的一些地區燒殺搶虐,無惡不作,但是明朝卻無能為力,雖然派出軍隊,但效果卻不敬人意,敗仗往往多於勝仗,直到明朝末年,戚繼光的出現,這才讓這群敵人銷聲遁跡,可見,國家的實力和尊嚴是多麼的重要,當年的明朝是這樣,繼後的清朝也是這樣。

  明朝的那些貪官奸臣也是導致明朝毀滅的一個原因。當時的明朝開始的貪官並不多,因為被朱元璋殺光了,但是當官的,誰的素質清高,面對眼前的肥肉,誰不想咬一口,不拿白不拿嘛,在利益面前,清廉多少錢一斤!有油水撈最好,反正又沒事,就算上頭怪罪下來,送幾個錢上去不就行了,我照樣可以過我的幸福生活。這樣,就算刑法再厲害,這貪官也沒有絲毫減少的情況啊,到了明朝末年,那貪官更不計其數,就連皇帝的眼皮底下,也有人敢賄賂,這膽子可真夠大了,要說我們,你就給我30條命我也不敢,可他呢?依舊吃香喝辣,穿著綾羅錦緞,時不時的撈幾回油水,依舊逍遙自在,有這樣的官在,明朝的毀滅也終究是遲早的事。

  明朝的皇帝也是一個比一個的沒用。先是開國皇帝朱元障,他可還是一代英雄,從一個兩手空空的農民到擁有幾個兵的地主,再到威嚴的皇帝,這中間無一不經過鮮血,刀光諜影的洗禮,能成為皇帝,朱元璋是不容置疑的,他所付出的努力無人能夠否認,在治國方面他想為人民做好事,想除去貪官,想讓子孫後代享福,但是命運始終與他的意願相反,百姓的生活照樣悲慘,貪官也沒是多少,倒是許多清官名將被冤殺,後代的生活也不敬人意,一代英雄朱元璋的結果中為悲劇。

  再是皇孫朱允炆,這皇帝也真夠沒用的,斬殺自己的叔叔,結果斬殺到連自己的皇位也難保了,被自己的叔叔朱槺搶了皇位。再說第三位皇帝朱槺,他憑藉自己的努力,終於取得了皇位,雖說這行動不太光雅,但朱槺做的確實不錯,大明的威嚴從橫天下,但是國家卻民不聊生,為什麼,誰叫那實在過於威猛,誰敢不服就打誰,甚至沒事也要找事,主動去找一些人的麻煩,那打仗得要糧食,皇帝不會自己種糧食,那就問下面要,官府也不種地呀,那就往百姓那兒要,百姓想不給,可不給也得給不然就要被打,這下可憐了老百姓,生產遭受了很大的破壞,百姓們逃荒也就在情理之中。

  朱槺死後,他的長子朱高熾登上皇位,他雖然體態臃腫,但卻是一個仁厚寬人的皇帝,他用自己的勇氣改正了父親的錯誤,不畏人言,實在是壯舉,如果讓這明仁宗朱高熾接著幹下去,明朝一定會欣欣向榮,只可惜“好人不長命”他只幹了10個月的皇帝就病死了。隨著是朱瞻基,他可是個好皇帝,他面對民不聊生的現狀感觸很多,他治國安民,勤勤懇懇,工作加班,聽取大臣的意見,處理各種朝政,妥善處理蒙古的衝突問題能不動兵就儘量不動兵,他不打攪百姓的生活,也不增加他們的負擔,可見朱瞻基是個體諒百姓的好皇帝,不過他也應了“好人不長命”這句話,只當了10年的皇帝,在38歲時便去世了。朱高熾和朱瞻基很像,因為他們都是好皇帝,但都歲命不長。

  但是他們統治的十一年是明朝的黃金時代,大明帝國空前的繁榮強大,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轉折點就從朱瞻基的兒子這裡出發了,從朱祁鎮開始,明朝開始急速走下坡路,皇帝個個不上朝政,整天吃喝嫖賭,政治全然扔給了大臣和太監手中,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連皇帝都這樣了,那別人又能好到哪裡去,清官被抹殺,貪官幸福快樂,但這一切皇帝熟視無睹,他只管自己的事情,清閒得很,有這樣的皇帝國家被毀也在情理之中,最後明朝就這樣被毀了,毀在了最後一代皇帝手中,所有的王朝,它的開始正如它的結尾,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句話: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了。

  一代帝國,千秋霸業,終為化土,實為可悲。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29

  《明朝那些事兒》第五部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內爭,接著第四部的大臣們鬥來鬥去地故事,講述著嘉靖年間的一幕幕。作者當年明月用幽默的手法,非常趣味地寫著大臣之間的故事,時不時地讓人發笑。他寫的徐階、高拱、張居正是朝廷重臣,為了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搶來搶去。他重點描寫的傳奇人物——海瑞,家境貧困,腦袋不開竅,連進士都考不上,40歲才獲得第一個職位,沒有品級,每得到一個官職都被上級整的死去活來。但他逝世的時候,是朝廷二品大員,老百姓的偶像。張居正和高拱的鬥爭也非常激烈。終於,張居正以陰險的手段接替了高拱的位置。嘉靖年間的黨爭就到此結束。張居正的改革說明了他是一個關心百姓的官員,他推動一條鞭法和考成法讓老百姓不再受官員欺壓,國庫產量大大增加。

  第二部分是外戰,萬曆年間,日本侵略這襲擊朝鮮。波瀾壯麗、殺聲震天。描繪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李如松、李舜臣、鄧子龍等。

  本書非常好看,希望你有機會也去品味一下哦!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0

  只見那人,勒住馬頭,迎著落日的最後一縷陽光,向壯美河山投下最後的一瞥,仰天長笑:我本淮右布衣,江山於我何加焉!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大明史上的第一幕完美謝場。

  在當年明月的筆下,我認識了很多人,領悟了很多道理。

  瘦弱的于謙教會我:秉持著信念的軍隊不會畏懼任何敵人,是不可戰勝的!他的手下敗將也先讓我知曉:挑起戰爭的侵略者終歸會失敗。狡詐的嚴嵩的成功史也讓我明白:無論何時何地,在最終勝負顯現之前,絕不能壓上所有的籌碼。鄭和七次下西洋讓我深深感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朱重八的逆襲記讓我曉得: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讓朱棣吃了不少虧的弱書生鐵鉉用命教我感知:人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歷史是什麼?歷史是殘臺斷瓦、古廟荒冢,是發黃的書卷,是宮廷中永無止盡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爭寵奪名……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卻也雋永著幾絲清流——穿越那被仇恨、偏見糾纏不清的歲月,在被俘虜的朱祁鎮與伯顏帖木兒之間,我看到的是真摯無私的友情!在萬貴妃大權獨攬的情況下,我卻看到了:最底層的人們放棄私慾和陰謀,保守秘密。也正是他們,大明史的歷程得以延續,大明史上才能有得朱佑樘的輝煌統治。欺騙,背叛,惡毒的人心,歹毒的計謀,善良的靈魂,這些一絲一縷的交織著,錯雜著,在一切鬥爭都塵埃落定後,只見朱見深衣袖一揮,算了,饒恕了他們吧。這一次,不再是軟弱,而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以前總認為,不為五斗米折腰,剛正不阿的人,才是正人君子,那是值得敬佩的人。現如今卻發現,能夠為了天下,為了他人站在風口浪尖被人戳著脊樑骨也在所不惜的人,才是好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戚繼光是英雄,堅守心中的善意而敢於挑戰權貴的一位為皇帝梳頭的太監,我認為也是英雄。沒有青史留名又如何?我已不負天下!不負自己的初心!此生已足矣。

  讀完這套書後,那些偉人的身影又不斷的出現在眼前,當年權傾天下的人物,今安在哉?明朝三才子之一楊慎的詩句在我耳邊迴響: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古今多少事,豈付笑談中!無論他們的是與非,對英雄悲壯的謳歌,是對英雄的禮讚!(熊紫丹)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1

  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情。

  現在的小孩想幹什麼職業我不知道,但在我的那個年代,科學家絕對是第一選擇。我當年也曾經憧憬過自己拿著試劑瓶在實驗室裡不停地搖晃,搖什麼並不重要,只是那種感覺實在是太好了。

  但在長大之後,那些夢想的少年們卻並沒有真的成為科學家,至少大多數沒有。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無數的人、無數的事都明確無誤地告訴他:“別做夢了,你不是這塊料!這句話倒不一定是打擊,在很多情況下,它是真誠的勸誡。

  就好比解縉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編制《永樂大典》才是他應該做的事情,政治漩渦他玩不動。

  這對我們也算是一個警醒,我們也應該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但是,我們擅長什麼呢?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呢?如何將找自己擅長的這個時間縮短呢?相信這是困擾大多數人的難題。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但我知道這個問題始終還是要我自己來弄明白。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2

  這個暑假,沒有出遠門,因為我覺得最具有意義的事應該是看書。我很喜歡歷史,對歷史知識很有興趣,所以常常看歷史書,而讓我記憶最深的便是《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雖然寫得不像《新月集》那樣優美,也不如《綠山牆的安妮》那樣有童趣,但作者能夠立足古籍、博引旁證,並以一個當代人的視野和思維,作了輕鬆與調侃的剖析,給人以清新的啟迪和快樂,給我於一種跨越時空隧道的飄然,讓我彷彿回到了1368年-1644年的那段紛飛的時光,看到了643年前的又一個平民皇帝,是怎樣開啟了大明江山的精彩“元章”。

  在《明朝那些事兒》裡,我最愛看第一章。本章描寫的是三位皇帝:從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大兒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以及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本章先是講朱元璋怎樣擊敗他的對手,當上皇帝。朱元璋出生於農民家裡,父母去世後,當了一個敲鐘的和尚,後來天下大亂,他聽了好友湯和的建議,當了義軍將領郭子興的隨從,慢慢升了官,卻被郭子興趕走,他只好四處招兵買馬,對抗元軍,打下了大都市應天(南京),作為根據地,並與旁邊的一些義軍明爭暗鬥。最後在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中,敵人兵臨城下,要殺朱元璋,他憑自己的耐力保住了應天,並一路反擊,在鄱陽湖徹底擊敗了西邊的陳友諒,並迅速解決南邊的張士誠,掃平了中原,擊敗了強將王保保,並把元軍驅逐出境,還把朝鮮拿了下來。但這個朱元璋是個暴躁的人,動不動就殺人,一開始馬皇后在世,赦免了很多無辜的人,後來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恆案和藍玉案,殺死了幾十萬文武百官,殺得朝廷上下雞犬不寧,再無能臣了。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或許是DNA的搗鼓,小炆單單秉承了其爺爺的殺戮基因,為了保權,對叔輩趕盡殺絕,只剩下裝瘋賣傻的朱棣了,而朱棣才是集朱家帝王之優勝基因的大家,也是將明朝推到了歷史的巔峰最偉大的皇帝,當您翻過有關朱棣之後的歷史,剩下明朝還真的滿目酸楚,留下絲絲遺憾,也就那麼回事,不看也罷……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套大書,也是一個瑰麗的傳奇。多少豪情壯志相見其中,多少生死離愁湮於其中。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古人原無異於今人。無數英雄燦若星辰,無論你是奸雄還是英雄,或者是梟雄,不管是武功蓋世,還是謀略過人,又或是文武雙全,都在大明史上畫上燦爛的一筆。

  今惜,大明276年曆史,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已經成了百年往事。然而,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那個時代的兵戈鐵馬鏗鏘在耳,劉基應天決斷的吼聲在耳,王陽明龍場悟道的笑聲在耳……

  今朝,我們沉浸於紙亂金迷之中,歲月如斯,在歷史的沉澱裡,該如何篤定最初的信念?在曾經的青山腳下,夕陽紅似火的情景卻大相徑庭了。

  大明王朝的一切事情都由1328年的晚上開始,這一年,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年。待他17歲的時候,元朝像一隻苟延殘喘的駱駝,等待著它生命中的最後一根稻草。上天打算拋棄元,還為它寫好了墓誌銘: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天災人禍使十七歲的朱元璋,眼睜睜地看著父母兄弟一個個餓死,霸道的地主卻連一塊安葬他父母的地都不給。他不明白,自己的父母在土地上幹了一輩子的活,為什麼連入土為安都做不到?地主什麼都不幹卻衣食無憂,為什麼?

  在絕望中,他稚嫩的心靈逐漸開始冰冷,他明白,這世上沒有人能救他,除了他自己。復仇的火焰開始在他心中燃燒,痛失親人的悲苦,促使他從脆弱轉向堅強。他開始武裝自己,從一個只能無助地看著父母死去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武裝到心靈的戰士。1352年,他因“卜逃卜守則不吉,將就兇而不妨”去投軍參加造反。

  唐朝的黃巢落榜後,在長安城門前作《詠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數年後,他帶著十萬大軍打進長安。

  而朱元璋在濠州城門前亦作《菊花詩》:“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幾年後,他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為一統天下剷除了最大的敵人。之後又在平江以8個月時間消滅了張士誠,做到了“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最後消滅元朝“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思敏。”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他縱馬賓士,錦繡山川在他身後,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腳下。

  做人如此,此生足矣,足矣!

  《明朝那些事兒》講了很多東西,王朝興衰、王權富貴、風雨變幻……但都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在書上不過是一張紙的距離。朱元璋前一頁還在草地上看夕陽,下一頁就駕崩了。百年皇圖大業,過眼雲煙耳!看看明朝,現在已經成了地上的一縷黃土。有些人說,時間可以磨滅一切,我認為不然,500年過去了,時間確實可以磨滅太多,但真正可貴的品質仍然留在世界上。凡事離不開命運,但是我們要做的,不是向命運低頭。而是堅持自己的信念、道德、以及底線,不枉活於這世間。像書裡的話: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4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滾滾長江依舊在,淘盡英雄......淺談下我對《明朝那些事兒》的認識和理解。

  “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作者以通俗易通的文字娓娓闡述了三百年間明朝的人事更替、歷史興衰。讓人閱之不倦卻又惋惜不已。然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它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既成事實。

  很多時候,我們站在十字路口猶豫不決,如何抉擇是個重要的課題。作為一個政治家,需要步步為營,一不小心便萬劫不復。因此只有在正確認識自己和敵人的前提下審時度勢,排除身邊的靡靡雜音,站在問題的制高點才能作出相對正確的決斷。尤其是建文帝更是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當然其父親朱標早逝,沒有給他打好相應的政治基礎;另爺爺朱元璋在為他掃清障礙的時候也得罪了一批武勳集團中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為一個皇帝,一個政治家,更是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便激進削藩導致藩王謀反發動叛亂。靖難之役,建文帝很多次都可以取得勝利卻因為沒有充分認識自己和對手導致屢屢抉擇失誤,比如偏信文臣任用李景隆,活捉反賊朱棣(等於給朱棣賜了一道免死金牌)。一錯再錯,註定失敗。所以當朱棣兵臨城下,建文帝“自焚”於宮殿內。雖然朱棣篡位稱帝,名不正言不順但到底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向勞模父親朱元璋看齊,兢兢業業,創造了“萬國來朝”的永樂盛世。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5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一本好書,是能讓人受益終生的,特別是一本好的歷史小說,更為難得,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多年前讀《明朝那些事兒》時就甚是喜歡,而今重新翻開依然是愛不釋手。這不僅僅是因為作者獨特的寫史風格引人入勝,更打動我的還是他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品評,也許這些品評未必都是“正確的”和“客觀的”,但是透過這些觀點,你可以體會到作者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感悟,並由此窺見並體悟到生命的普世價值與永恆意義。在作者入木三分的描寫下,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他們像話劇演員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以點帶面地連綴起大明王朝歷史長廊裡承前啟後的歷史事件。對於他們,作者有褒揚、有貶斥,不過更多的是發自內心的理解。

  無論何時讀這套書,心裡總有一種獨特的直觀樂趣,在作者的筆下,歷史不再是一篇篇支離破碎、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它也開始變得通俗化,走出了高高在上的學者書櫥,變身成為了普羅大眾的精神食糧,也許正如前人所云,歷史本不在帝王將相的家譜中,而在坊間巷裡乃至荒冢野地。每每讀起,頗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感,箇中人物彷彿呼之欲出,自己與他們的距離感也漸漸消弭。有時彷彿會覺得自己是長著第三隻眼睛的二郎神,用第三隻眼去窺視著裡面這些人物的命運沉浮,讓自己的喜怒哀樂伴隨著他們的命運而波動,於是一時笑,一時流淚,一時激動地像個憤青,一時你又沉靜下來思考。

  然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情節,都是關於勇氣、氣節、理想和信念以及人的真情實感,因為它們都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在不同的人身上,理想和信念有不同的演繹方式。“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王守仁知行合一的信念;“拔劍舞中庭,浩歌振林巒。丈夫意如此,不學腐儒酸。”,這是于謙挺身而出的信念;“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這是楊繼盛視死如歸的信念;“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頭,至死不改。”,這是楊漣捨生取義的信念。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明代兩位姓楊的人物對理想與信念的堅守最讓我震撼!楊漣終生致力於爭“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以正宮闈,憑著自己對正義的堅守,勇敢地和閹黨魏忠賢作鬥爭,楊繼盛位低官卑,卻勇於“冒天下之大不韙”,上書彈劾奸臣嚴嵩,兩人都在獄中受到了嚴刑摧殘,最終楊漣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露了魏忠賢的真面目,而楊繼盛則用他的死向全天下揭示了嚴嵩的真面目。拷打、折磨、毫無人性的酷刑,制服了他們的身體,卻沒有制服他們的意志和理想,他們從未放棄過對光明的追求,在慘無人道的時代裡義無反顧地維護著正義!他們用生命詮釋了信念,他們到死依然在堅持,一個到死都不放棄的人,該是用怎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也只有這樣的信念,才能在歷史的洪流裡閃閃發光。

  撥亂反正的一代名臣徐階也是我敬仰萬分的人物。他身居高位卻善於隱忍如司馬懿,目標實現卻又懂得功成身退如張良,為官則鞠躬盡瘁,兢兢業業,為師則海納百川,獨具慧眼。當年,在嚴嵩父子的奸計之下,夏言倒下了,沈煉、楊繼盛也都相繼倒下了,然而徐階挺住了,臥薪嚐膽,忍辱負重,只為了一個目的:剷除奸臣嚴嵩!在嚴嵩父子不斷的擠壓中,徐階終於找到了嚴世藩的致命弱點並給於致命一擊,使得明朝最大的奸臣嚴嵩父子踏上黃泉路。而徐階的愛才之心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尊敬,正是他如歐陽修的慧眼識英才,才有了張居正的成長,才使得大明王朝的最後輝煌——萬曆新政的出現!縱觀徐階一生,年輕時的他正直張揚、一腔熱血,隨著閱歷的加深,他變得老練深沉,但是唯一沒有變過的是——他是一個有良心的人!是的,變的只是處事方式,不變的是他為國為民的理想和抱負。這也是支援他一生的信念!徐階,我心中的英雄。

  世間已無張居正。數百年來,每每憶起張居正,後人總為他的離世帶給大明王朝的遺憾而唏噓不已。在我眼裡,他更是一個將自己為國為民的`理想和信念詮釋到極致的人物。他從一介布衣奮鬥至首輔帝師,卓然是個奇蹟,然而當他登上權力頂峰後並沒有志得意滿,而是為了那個虛無縹緲的“國家”這個概念和與其並無很大關係的百姓而向整個官僚體系發起挑戰,改革弊制,嚴懲腐敗。為了改革,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國家,他嘔心瀝血做了很多事,得罪了很多人,也不被很多人理解,以至於一旦他略有不慎,就可能被人打倒在地,永不翻身,而那時他的下場將比之前的所有人更悲慘。可是在歷經無數腥風血雨、宦海沉浮之後,他依然儲存著他的理想。因為他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無論貴賤,都有生存的權利。這就是他的理想,幾十年來,這個信念支援著他一天也不曾放棄!就這樣,他幾乎以一人之力使得已經病入膏肓的帝國再次煥發了青春,朱明王朝才能再延續70年。可是他屍骨未寒,他的子孫後代就慘遭抄家之禍,他自己也差點被鞭屍,每每念及此,都不得不為萬曆皇帝的翻臉而心寒,同時更為張居正的善於謀國、拙於謀身而感動不已!張居正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

  面對著如何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楊繼盛和楊漣是用一種知識分子的方式,徐階和張居正則是用一種政治家的方式。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理念人,為信念而生活,講究“不可為而為之”;政治家作為一個務實者,運籌帷幄順應時勢,仰望星空而更關注現實,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然而不管怎麼做,本質都是一樣的,同樣的都是為了心中那份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千迴百轉,千錘百煉,矢志不改,如此而已。他們,都是有良心的人。

  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是偉大的。今天,這些卻好像在失傳。當人們在談及方孝孺、史可法時,語調裡有時卻充滿著嘲弄和不屑,甚至以“迂腐”二字扣當時民族的主流文化。可以說,當人們越來越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得失和計算行為的有效性時,必然會漸漸忽視對精神的培養和道德的實踐,導致精神追求遭遇物化的衝擊,理想信念不免會被扭曲,這個民族的將來會是多麼的可悲!做人,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並要以之作為一種信念支援著自己不斷奮鬥下去,不管所有的嘲笑和冷落。其實理想並非都是那些國家大義、民族氣節這樣令人敬畏的字眼,有很多都可以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平凡而溫潤的品格,它們散發著人性的光輝,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時刻牢記腳踏實地的同時不忘仰望星空。對於我們從事檢察工作的人來說,就是不管在何時,都要牢牢謹記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

  感謝當年明月的這套書,它用史實和智慧指引著世人,喚醒國人之靈魂,重現中華之文明!還記得作者在書中講了這樣一段話: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絕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一個叫理想。是的,人生真是如此,成功只有一個,就是秉持著做人的本性,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自己的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6

  近期把《明朝那些事兒》全套看完了,多年來還沒有看過讓我覺得這麼有意思有吸引力的書,有段時間都迷了,早上起來看,晚上看,上廁所看。

  看完之後第一感覺是自己真是差遠了,人家作者還不到三十呢,就能寫出這麼好的書來,而且很多見解都特別有道理,佩服、敬仰。而我呢三十多了,就這點水平,差距太大了。

  書裡面也有很多讓我特別感動的人和事。有兩個情節讓我的眼淚在眼睛裡打轉:

  一是:明英宗朱祁鎮和錢皇后的故事。因為皇帝被抓後,把後宮的所有金銀珠寶全部派人送到瓦敕的軍營裡,希望能夠贖回丈夫,後來又哭瞎了一隻眼睛,瘸了一條腿(長期伏地痛哭),看到兩人重逢的時候(他帶著急促的步伐向荒涼的南宮走去,雖然已經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但他相信,還有一個人正在那裡等待著他,等著他回來。他並沒有失望,當他開啟大門的時候,他看見了這個人。開門的聲音驚動了裡面這個坐著的人,她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便站起身來,摸索著向發出聲音的方向走去,她看不清來人,因為在漫長的等待歲月中,她已經哭瞎了自己的眼睛。我答應過你,我會等你回來的。當一切浮華散盡的時候,我還會在這裡等待著你。)看到這一段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特別的感動。人一輩子,能有這樣的一個老婆,夫復何求?什麼皇帝,什麼江山,都沒有了只要還有這樣一個對自己的人,也就不枉此生了。

  二是:楊漣。電視電影也看過很多英雄,為了信念視死如歸的人,但他是讓我的心靈最受震撼的人。單單看那些文字自己身體就覺得受不了(楊漣的下頜脫落,牙齒打掉,鐵刷刷的“皮肉碎裂如絲”。用銅錘砸胸膛,幾乎砸斷了所有肋骨。布袋壓身。然而楊漣還是沒死,每晚在他身上壓布袋,就當是蓋被子,白天拍土又站起來。把鐵釘釘入了楊漣的耳朵。最後也是最殘忍的一招。許顯純把一根大鐵釘,釘入了楊漣的頭頂)還有他死前說的一些話“〖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於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頭,至死不改。〗”當看到(曾有一人,不求錢財,不求富貴,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渾之氣,萬刃加身不改之志。楊漣,千年之下,終究不朽!)”眼淚怎麼也忍不住了。

  崇禎皇帝,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以前以為他是個昏君,現在才知道他原來是個很勤政很有想法的皇帝,但無法力挽狂瀾。有時想如果在一個環境好點的時代,崇禎也不一定比康熙乾隆等皇帝做的差,只是生不逢時。

  袁崇煥的教訓。以前對明朝歷史瞭解不多,片面的認為崇禎昏庸把袁崇煥殺了,因為袁崇煥的死才致使清軍那麼順利的入關。現在才知道袁崇煥該死,如果我是崇禎我也殺他。袁的死是由於自身的原因:信口開河,在皇帝那麼器重的情況下,隨口說出5年平定遼東;不請示直接殺了毛文龍(好像是一品),當時殺一個老百姓都要皇帝批得制度下;與同事不和;而且直接讓清兵打到京城,在皇帝眼皮底下還讓人家圍著京城轉了幾圈。主要就是向領導請示少回報少,可見向領導多請示多彙報多溝通有多麼重要,引以為鑑。

  假如沒有滿人入關的話,憑當時明朝的發展勢頭,咱們中國應該一直是世界上的發達國家,至少不會有八國聯軍,日本侵華那些恥辱的事情。以前喜歡玩的一個遊戲叫《太閣立志傳》裡面主角豐臣秀吉,還有遊戲裡的很多強人小西行長、加藤清正什麼的,以為都很厲害。看了萬曆年間在朝鮮,幾萬人打日本十幾萬人,原來那些傢伙什麼都不是,差的太遠了。即使明朝後期打日本還是很輕鬆的,如果沒有清朝,日本一萬年也是中國的小跟班。還有關寧鐵騎,估計是那個時代最強的兵種了。

  明朝的幾個首輔,看了書之後感覺真是太強了。夏言、徐階、張居正等,明爭暗鬥、精明、忍耐力、工作能力等方面簡直是一流中的一流。

  最主要的收穫還是收穫了一個偶像。上初中的時候開始有流行歌曲,很多人都說他的偶像是誰是誰,我有時候就問自己哪個是我的偶像?歌星,我只是喜歡他唱的幾首歌而已憑嘛當我偶像?高中瘋狂的喜歡上足球,偶像?也沒有哪個球星讓我崇拜的,只是喜歡罷了。看到王守仁的時候,我知道我的偶像是誰了,我從心底崇拜他,這個人就是我的偶像。立志做聖賢的人,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知行合一”,以後還要深入的瞭解一下他的思想。

  《明朝那些事兒》確實是本好書,等孩子大點了一定也讓她看看。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7

  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啊。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東方大國,如此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河畔,都有一些在歷史中永不磨滅的閃光足跡,也正是這樣,註定要被後人傳頌。

  歷史是什麼樣的,我個人覺得,當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兒》,做出了很好的回答: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啊!

  對於青少年來說,《明朝那些事兒》一定不會陌生。眾所周知,這是一本講述明朝的史書,可它偏偏又不一樣,為何?歷史,歷史,何為歷史,曾經過去的歲月點點滴滴,被後人所道來,各朝的史官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史記》、《明史底稿》、《清聖祖實錄》等等,但是,作為青少年的你,一定會捧著那厚厚的史書去““死嚼”””嗎?是否身邊時刻有一本《古漢語詞典》,但《明朝那些事兒》是與眾不同的,它對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偉大和傳奇,在書中沒有什麼““之乎者,所以然”這些枯燥的文言文,沒有像歷史教科書的大白話,更沒有那些故作高深的文字,相反,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每一個文字都閃耀著無盡的光芒,蹦蹦跳跳的,都擁有著它存在的意義,這本書有著不一樣的史家幽默,渾然天成,抑或來說,這是一本接地氣的史學奇文。

  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啊。當年明月對書中的每個人都做了全面的評價,有愛有恨,他用當代人多鍾愛的語言還原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功過不混淆,從不一概而論。在書中,我不會像學教科書一樣,機械的讀,機械的背,相反,我會去享受,是自由的,我讀自己喜愛的,沒有人可以管得著我,我是自由的,慢慢走進一個個人物的內心,感受他們的愛恨情仇。當然這本書為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我瞭解到,傳說中的東廠和西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單位”,九千歲魏忠賢的真實身份,他如何登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的······這一個個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本書做了很好的回答。

  本書有一種魔力的語言,帶人們走進不平凡的時代,你是自願去了解的,它只是的嚮導,你的老師,幫助你做客觀公正的評價,真正豐富你的“閱歷”,讓你不由自主地說,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啊!

  作者用他那不一樣的語言教會了我如何對一個人有公正而全面的評價,也教會了我應用怎樣的一種態度和良好的心態去學習歷史,更教會了我如何去寫有吸引力的文章,去啟用那有生命力的文字!

  為什麼《明朝那些事兒》讓我著迷?

  因為————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啊!!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8

  讀完第一本接著來看看第二本萬國來朝,這本書主要描述的是朱棣的事蹟。

  主人公朱棣在出生時不被人看重,可最終他卻成功獲得皇位。

  朱棣從小就跟著朱元璋打天下過著流離失所的日子連名字都沒有,直到7歲的時候才有朱棣這個名字名字。建國後朱棣被髮配到邊疆,在邊疆又磨鍊了好些年。

  朱標剛繼位沒不久就去世了,當朱允炆上位之後,朱棣在新皇帝的削藩政策逼迫下懷著自己的心思,最後還是奪位了。

  就是這麼傳奇的一個人物,最終攻下南京,開啟了皇帝之路。

  在南京當了沒幾年的皇帝然後就搬家去了如今的背景,在位期間也不停的在打仗,親征過5次,打了一輩子的仗。

  之後是長子朱高熾即為,只可惜十個月後就去世了。孫子朱瞻基跟著上位了,這個時候正是朱高熙的叛亂。

  最有意思的是朱祁鎮繼位後由於打了敗仗被人抓了俘虜,朝廷就又立了朱祁鈺,這一下子就有個兩個皇帝。讀一讀歷史你會發現歷史還挺有意思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39

  《明朝那些事兒》暢銷好幾年了,再次品讀,仍然被精彩的歷史和細膩的描寫深深吸引。此書與其他歷史書籍相比較而言,最大的特點文風幽默詼諧,用前衛時尚的現代語言敘述明朝那段精彩的歷史,但又絕非“戲說”,作者以尊重歷史的原則多角度展現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本來面目,讀完七卷後令人回味無窮、感慨萬千,彷彿自己也置身於那個精彩紛呈的朝代中去了!

  這本書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描寫了明朝十七帝,對每一位皇帝都從人格、品行、才能、功過等方面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比如說:開國皇帝朱元璋,“大明天下的締造者,生於亂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自己的勇氣,決心,堅強的意志,無畏的心靈,驚人的軍事天賦建立了龐大帝國,真是一世豪傑”;永樂帝朱棣,“生於戰火,死於征途,他不是一個好人,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呼盛矣”;弘治帝朱佑樘,“一個好人,一個好皇帝,遭了無數的罪,受了無數惡毒的傷害,但他用一顆仁厚之心,承擔了皇帝全部的責任,創造了明朝的又一盛世。”

  而對一些昏庸無能的皇帝,在看完此書全新的解讀後,讓我感到的不僅是氣憤,還多了些同情:“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但確是一個好人”的正統帝朱祁鎮;“終其一生,都在為追求自由自在而鬥爭”的正德帝朱厚照;“一個虔誠的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驄;“適合做個木匠”的天啟帝朱由校;“勤政儉樸,剛愎自用”的崇禎帝朱由檢......看來出生帝王家真不易,生來就註定要去爭權奪利,無法過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個好皇帝就更不易了,如果幹的好那是必須的,因為這是他的責任,如果幹不好那就要遭萬人唾棄,尤其是不能發展什麼個人愛好,都要像朱元璋、朱棣那樣日理萬機,才對得起皇族血統。

  這本書最吸引我、最讓我感動的是為國家、為百姓捨生取義的功臣名將。于謙,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保衛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無數平民百姓的生命。他身居高位,卻清廉正直,從未濫用手中的權力,在貧寒中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操守。他不畏懼困難和風險,在國家最為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承擔天下興亡。特別是他在皇權面前表現出的那種無畏令人敬佩,一心只為民,只為國家的社稷鞠躬盡瘁,于謙光明磊落的一生就如同他的《石灰吟》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王守仁,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知行合一”思想的創始人。“仁”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特點,不求聞達於朝野,只求豐年安樂業,為了百姓寧可放棄自己顯赫宇宙的機會,為了百姓寧可違背君王之命,“為人民服務”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而是用心做出來的;戚繼光,抗倭名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保家衛國的軍事事業中,一直朝著“封候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志向邁進,前所未聞的選兵方法和嚴格變態的軍事紀律,打造了百戰百勝的“戚家軍”,打敗了“聯合國軍”,打敗了那些在我中華大地上的跳樑小醜,向他們詮釋了一句話“犯我華威者,雖強必誅!”。

  還有徐階、高拱、張居正、海瑞......這些名臣將相在明朝276年的歷史長河中迸發出耀眼的光芒,在歷史的丹青卷書中刻下了輝煌的一筆。他們最讓我感動的是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威武不屈的氣節,以天下為己任,置生死於不顧,不為強權,只為百姓,不惜“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他們的鐵骨忠魂,顯示了巨大的人格力量,為世代所敬仰。信念和氣節在此不僅是道德箴言,更是人生骨氣。氣節對於個人來說就是人格,把氣節比做第二生命不為過之,視其為精神脊樑不為過之。做人一定要堅守信念,要有操守。理想是一個人生命的動力,是氣節的本質所在,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一個人雖然成不了萬眾景仰的偉人,但必須有一顆嚮往偉大的心靈;一個人雖然留不下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必須不懈拼搏,以便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只有氣節永駐,就能以事業為本,以創業為榮,堅忍不拔、百折不撓、與時俱進、勇往直前,始終以高昂的精神狀態和一流的工作標準謀事盡責。

  氣節對於國家來說就是國格。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屢臨逆境而不餒,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著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矢志不移、百折不回的民族氣魄。有了民族氣節催生和凝聚的力量,什麼樣的困難都能克服,什麼樣的災難都能戰勝,什麼樣的目標都能實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肩負著中華民族振興的歷史重任,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化為幹好本職工作、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實際行動;不怨天尤人,把握時機,發奮圖強;不高談闊論,服從大局,埋頭苦幹;不貪圖享樂,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敢於創新,勇於進取,從而使偉大的祖國巍然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明朝那些事兒》讀完很久了,到現在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歷史給我們的啟迪遠遠不止這些,“氣有浩然,學無止境”,歷史其實就是面鏡子,你我各自照心中。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40

  《明朝那些事兒》是由當年明月(網名)寫的,由中國友誼公司出版。這套書共有七本,主要講了明朝從朱元璋開始直至滅亡的故事。詳細寫了各個時代官僚為了權利的鬥爭與陰謀,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我只要一拿起它就不想再放下,讀了還想再讀,經過長時間的閱讀,我已經對明朝歷史瞭解得一清二楚。

  我剛接觸這本書時,我就被作者的幽默的語言和極好的文采給吸引住了,這本書既沒有像以前看過的歷史書那樣古板,卻有那麼多的歷史知識,我想:寫出如此好的文章的人,一定是個大作家,要不然怎能寫出這麼好的文章呢?我最喜歡這套書的第三本,這本書裡我最喜歡和最佩服的人物是王守仁。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是當科狀元,望子成龍,自然而然王華希望王守仁也像他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然後拿個功名當個官,過著安閒日子。

  而王守仁卻不這麼想,他想學習兵法,為國效力。可他爸爸不準,必須要他考科舉,要不不准他亂來。最後王守仁考上了舉人,當了一個小官,可遭人陷害,被髮配到貴州龍場當驛丞,他在那裡經受了許多苦難,最後修成了正果,創造了哲門派——心學。這使得王守仁被人稱為四大家: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還與孔子、孟子齊名。這一點更讓我無比佩服。因為王守仁在貴州龍場的艱苦經歷打動了我。當時貴州屬於是荒山野嶺,把官員發配到哪裡純粹是受罪,但王守仁他不放棄,在那片荒山裡開拓出了新天地。

  我的感受是:若是一般官員被髮配到了那裡,第一反應是到處找人送錢,拉關係,但願別去那個鬼地方,而王守仁他不畏辛苦,在那裡辛勤工作,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於是我便定下目標,向王守仁學習,學習他堅持不懈,成為一個像他一樣的人!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41

  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或許是緣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吧,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父親收藏的《二十四史》經常被擺在案頭,可學術研究性的歷史總讓我在閱讀時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個偶然的機會,媽媽給我帶回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讀了起來。讀著讀著我就被這部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彷彿遇到了久違的知音,一口氣讀完了七部長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飢似渴,廢寢忘食,一遍讀完仍然感到意猶未盡,又再讀了一遍。

  作者從元末明初的農民軍隊反抗蒙元統治者開始,一直寫到崇禎走向那棵歪脖樹。期間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與具體人物為寫作背景,有條不紊地記述了從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風風雨雨與是非興衰。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不僅瞭解了這段歷史,還從這部書幽默風趣背後也讀出了一個道理。在書中出現的,無不是當時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們當中,有死而後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魏忠賢在身後留下千古罵名,為世人所不齒,可他當時卻是風光無限,權傾一時,羨慕、嫉妒者不計其數。然而,當年那位奮起反抗魏忠賢卻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楊繼盛,卻為世人所讚歎、仰慕,流芳百世。在當時,楊繼盛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指不定還有人在嘲笑於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會和徐階、張居正一樣得志,壞人卻常與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羨慕別人,只要自己沒有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詆譭的話,大可不必計較,凡是歷史自有公斷。

  透過讀《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作者的文筆也十分了得,文中記述的王侯將相,在他筆下似乎活了:歷盡磨難,矢志不移,終於一統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伯溫;才高八斗、謹慎低調的宋濂;勇猛善戰、忠肝義膽的徐達、常遇春;權傾一時、風光無限,死後卻遺臭萬年的魏忠賢;耿直忠貞,“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當年明月”將帝王將相的心術、韜略刻畫得惟妙惟肖。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他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一舉多得。

  讀《明朝那事兒》令我如飲甘霖,回味無窮,那種感覺真好。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42

  《明朝那些事兒》是三十年來最暢銷之史學讀本,位列全國十大暢銷書之一。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是當年明月。

  當年明月,原名石悅,1979年出生於普通幹部家庭。2009年寫完《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事情。每一章節以充足的歷史資料為基礎,以年代和主要人物為主線,對明朝十七個皇帝和其他王公官丞進行敘述,尤其對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反映出封建社會的氛圍。

  第一部就是主要寫了洪武年間大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家境貧窮,三代農民,為地主放牛。父母早亡,朱重八出家入皇覺寺當和尚。元朝腐敗,25歲的朱重八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改名朱元璋,最後經歷一番苦戰,當上皇帝。後來不斷地排除異己,穩固皇位。

  這本書很全面地寫出的朱元璋,有他的好處:驍勇善戰、深謀遠濾,還有他的壞處:為排除異已誅殺忠心耿耿的忠臣。讓人們能夠更清楚地看清朱元璋,看清和朱元璋有關的每一個人。

  這本書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把明朝的歷史展現了出來。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