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1

  一、 真正體現以生為本。

  概念課的教學,老師往往透過簡單的講解讓學生掌握此種概念。這是一種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能力。但本節課中,方老師緊扣體驗式學習主題,建立情境,透過兩次小組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引導學生在動態的學習中感悟知識的生成,從而在過程中獲得積極的體驗,並積極思考。整節課中,老師沒有強加給學生知識,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

  二、 利用白板助力數學課堂。

  白板的使用是方老師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在教學時,教師利用拖拽、蒙層、克隆、旋轉等功能,展示了長方體的面、稜的特點,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把靜態的數學知識動態地展現給學生,提高學生學習內驅力。

  三、 製作模型,訓練能力。

  方老師創設了製作長方體框架的活動。學生在製作過程中,透過選擇方案,動手操作,再次加深了對長方體基本特徵的理解,也得出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這一結論。對正方體的學習也就變得簡單起來,加深了知識間的聯絡。

《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2

  在本校聽王老師講了《長方體的認識》一課,下面就聽課後的點滴想法談談。

  本節課,王老師在教學中做到了教學內容“知識性”和“趣味性”統一。教師很善於激發矛盾衝突,從而引發學生思考,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王老師教學過程中講解的同時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一步步的質疑,一次次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渏,不斷激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熱情和信心。王老師將學生的學法潛移默化的蘊藏在教學之中。

  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把握好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學生原有認知水平上組織及展開學習活動。如引入新課部分,媒體出示可工廠的包裝箱、食品包裝箱、課本、電冰箱等實物讓學生判斷這些物體的形狀;“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這些問題的答案雖然五花八門,但是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在這方面的真實水平。

  從開課初學生實物觀察到知識探究到練習鞏固,老師自始自終是一個聆聽者,在學生的彙報交流中抓住學生思維的亮點、敗點、難點、疑點進行鼓勵、點撥、引導,如老師抓住學生彙報——“長方體六個面都是長方形”這一疑點,放手讓學生找一找——有沒有誰的長方體六個面不是這樣的?從而得出長方體還有可能有兩個面是正方形這一知識點。如抓住學生交流——“長方體相對的.面都相等”這一亮點,鼓勵學生大膽操作驗證。

  教學內容是一個靜止的知識庫,學生接受知識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王老師在教學中抓住課堂中生成的問題進行鼓勵、牽引、點撥、指導,可謂靈活機智,做到教學內容的開放和教學方法的開放。

  本課中,注重培養學習方法。教師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式學習。如:透過自主交流來感受長方體的特徵。“探究”是新課改的一個主題詞,所謂探究,是對問題做出猜想、假設、預測、收集資料、證明的過程。這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兒童的發展來說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在本堂課中比較突出: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長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內容一步一步推進,使學生逐步掌握了探究這類問題的一些方法。

  讓學生多實踐、多操作,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這也是本堂課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老師曾多次讓學生運用數一數、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發現長方體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等的特徵。讓學生在“觸控”中掌握知識,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內驅力。

  聽完這節課我注意到王老師在教學中自始自終運用的是長方體的紙盒作教具,能否考慮增加實際操作的效果,將學生彙報“面、稜、頂點”配合實物演示出來,根據我的不成熟想法,我建議在這節課中如果老師可以用蘿蔔透過切一刀,讓學生觀察並認識了面,透過再切一刀,讓學生對稜有了認識,緊接著切一刀,讓學生對頂點也有了掌握,這樣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也可以減少交流時間,提高教學的效果。

【《長方體的認識》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