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教育學課程實施方案

教育學課程實施方案

教育學課程實施方案

  為有力保證事情或工作開展的水平質量,時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優秀的方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育學課程實施方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學課程實施方案1

  一、指導思想

  為了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高學生文明禮儀素質,提升學校師生的文明形象,建設和諧團結向上的人文環境,現制定我校文明禮儀教育學校課程實施方案。

  二、活動意義

  禮儀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的,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文明禮儀教育以滿足學校需要為切入點,以服務學生主體健康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教育作用,遵從德育教育從認知、自覺規範到行為自律的教育過程,積極開展德育實踐,對於學校文明習慣的養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活動內容

  在我校進行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相處”,教學生學會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具有現代文明內涵的社會生活規範,培養學生具有高雅、得體、大方、文明的涵養,它包括文明行為、文明習慣、文明語言、文明衣著,禮貌修養,乃至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等。我們將學習禮儀、實踐禮儀、展示禮儀和宣傳禮儀貫穿於整個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一)學習禮儀

  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日常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校園禮儀、家庭禮儀和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知識,透過學習我校的《文明禮儀》校本課程,提高學生自身素質。

  (二)實踐禮儀

  讓每個學生都廣泛參與到主題宣傳教育活動中來,在參與和體驗中成為文明禮儀的宣傳者、實踐者、示範者。各班級開展系列活動,促進禮儀學習,評選文明禮儀標兵。

  (三)展示禮儀

  透過開展校園禮儀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講身邊發生的禮儀故事,評選班級各項“禮儀之星”活動,展現學校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階段性成果。

  (四)宣傳禮儀

  透過校本課程培訓文明禮儀宣傳員,面向家庭、社會進行社會禮儀知識的宣傳,營造手拉手、共創文明校園的良好氛圍。

  四、活動安排:

  第一階段:學習禮儀知識,向不文明行為告別。

  1、各班組織開展“學禮儀、講美德,做文明學生”主題班團會,進行大討論,有計劃開好校本課程。

  2、寫出學校課程學習體會。

  3、組織進行文明禮儀知識競賽和表彰。

  第二階段:體驗禮儀內涵,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

  ①、從最簡單的坐立行、語言、體態語言等方面入手開展“文明舉止伴我行”活動;

  ②、從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愛夥伴入手開展“尊長互敬伴我行”活動;

  ③、從學文明用語、說文明話入手開展“文明用語伴我行”活動。引導學生從學校、家庭踐行禮儀開始,然後擴大到社交禮儀,在此過程中做到躬行、內省,全面提高文明禮儀素養。

  第三階段:收穫禮儀習慣。

  開展“禮儀之星”評選活動。我校將評選出學期和學年度的“禮儀之星”,並在學校宣傳欄展示“禮儀之星”的先進事蹟,以榜樣力量來感化、激勵學生。

  五、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文明禮儀教育活動領導小組,加強對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組長:xxx。

  成員:xxx。

  2、充分發揮校文明督導崗的監督作用,各班堅持文明禮儀日查日報制度,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3、組織力量,開發校本資源,編撰出學校《文明禮儀教育讀本》(初稿),並在總結禮儀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充實和完善,以指導師生的文明禮儀行為。

  六、活動要求

  1、加大宣傳力度,創造濃厚的輿論氛圍。透過倡議書、廣播站、宣傳欄、班團隊會、國旗下講話等多種形式將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宣傳到每一位教師,每一個學生,並爭取家長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2、文明禮儀教育要長抓不懈,寓禮儀教育於各項主題教育活動之中,寓禮儀教育於課堂教學之中,抓好養成。各年級、各班一定要強化學生禮儀訓練,落實校本課程的開設,讓文明禮儀成為學生的習慣。

  3、各年級、各班要根據學校實施方案,結合班情,擬定出自己班級實施的具體方案,因需而搞,形式多樣,凸現特色。要作好記錄,每階段有一份主題活動設計及活動後的感想。要設立“文明禮儀監督崗”,加強日常文明禮儀行為的監督。

  教育學課程實施方案2

  一、教學指導思想

  透過本章教學,讓學生對21世紀的教育概況有一個總體瞭解,對教育學的學科性質與物件以及學習教育學的意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教學建議

  本章以教師講授為主,使學生對教育學這門學科有總體瞭解,激發其學習的興趣,為下一步的教學奠定基礎。

  本章教學時數:3課時。其中課堂講授2課時,學生自學1課時。

  三、教學實施要求

  (一)課堂講授

  1、新世紀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特徵。

  2、新世紀的教育特徵。

  3、教育學的學科性質與研究物件。

  (二)學生自學

  學習教育學的意義。

  (三)實踐與練習

  1、按自己的想象,描繪一幅數字化時代的學校圖景。

  2、根據所學心理學原理(個性理論),設計一套能展現個體特點的教育方案。

  3、討論:有人說,不學教育學照樣能當好教師。請付此觀點作出評價。

  (四)其他教學活動

  1、閱讀課外學習參考資料:(日)屋太一《知識價值革命》第四章:“知識價值革命與知識價值社會的本質”並在此基礎上,展望我國知識價值社會的前景,以及教育的前景。

  2、(德)朔伊爾和施密特文章:教育學。學會從多種角度去認識教育學。

  3、成有信文章:簡論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由此瞭解教育學的簡史。

  4、去校圖書館瀏覽教育類圖書資料,為今後學習研究教育學作準備。

  教育學課程實施方案3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觀念、目標、內容、方法、管理與評價諸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為切實推進課改工作,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特制訂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為綱,以各科《課程標準》為標尺,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紮實有效地開展新課程改革,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開創教育改革和發展新局面。

  二、具體實驗目標

  1、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學發展的聯絡,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

  2、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交往與合作能力,獲取新知識,並進行創新的能力。探索與課程實驗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特別是要引導教師自覺實踐“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促進民主合作的新型師生關係的形成。

  3、探索新課程評價機制,發揮評價功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教師提高,推動新課程的發展。探索評價與考試製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促進學生髮展、提高教師素質和學校教育質量的科學評價體系,嘗試學生、教師、家長、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多層次評價。

  4、注重學科整合,改變以往學科缺乏整合的現狀,形成新型的新課程體系。

  5、以新課程改革實驗為動力,促進教科研人員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導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形成一批骨幹教師隊伍。

  6、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家庭、學校、社會各種課程資源。開發富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建立適應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的,體現學校和社群教育資源優勢的校本課程體系。

  三、保障措施

  1、健全機構,完善制度

  ⑴成立由校長任組長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領導小組,成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科指導小組,充分發揮骨幹教師在實驗工作中的核心、示範與指導作用。

  組成以校長為組長的新課程實施領導小組。

  組長:郭金淼。

  副組長:陳慶林。

  成員:苗玲娟、趙新華、秦麗娟、陳文英、劉佔琴。

  ⑵認真做好集中備課,與培訓、反思、研究結合起來,並作為一項制度規定下來,保證每個教師都參與進來;同時加強課程改革中教學方法創新的研究,並積極推廣本校或外地的先進經驗。

  ⑶充分發揮骨幹教師在新課改工作中的帶頭示範作用,定期開展經驗交流,案例研討和階段評估等活動。結合新教材做好典型課的示範教學及講座。

  ⑷建立課改實驗工作例會制度,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分析研究問題,規劃部署下一階段工作;建立教學研討制度,定期召開課改教學研討會,分析、研究實驗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建立評比獎勵制度,定期組織優秀課(含綜合實踐活動)、優秀教學設計、優秀論文等評比,對在課改實驗中取得顯著成績和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

  2、加強宣傳,突出培訓

  充分利用牆面宣傳和其他渠道,透過多種形式向社會作廣泛的輿論宣傳,使學校、社會、家長理解、支援、配合並參與課程改革。

  3、課題帶動,科研推動

  採用“培訓、實踐、科研”三結合的.實驗工作方式。每學期召開一至兩次新課程教學工作研討會或經驗交流會,對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開發、實施、管理,教學方式的變革,評價體系和考試製度的改革。

  四、實驗措施

  1、師資培訓。

  “先培訓後上崗”。課改工作中教師觀念的變革是最重要的,順利推進課程改革實驗,教學行政管理人員和全體教師要參與各種形式的培訓學習。制定校級培訓方案。

  培訓內容:

  ①小學新課程標準解讀;

  ②新課程編寫的新理念等;

  ③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

  ④新課程與課堂教學評價;

  ⑤新課程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的變革。培訓形式:專題講座、參與式活動、大組學習、討論、座談、觀看教學錄象等。

  2、教學研討。

  教師教學理念的真實體現在課堂,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研究活動無疑是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1)集體備課。重點探索教材教法,新課程教學設計。

  (2)公開教學。上實驗課、示範課,對比課、重點探究新課程課堂教學實施,新理念在課堂中的體現。

  (3)教學活動評比。優質課評比、課改案例、優秀教學設計等評比活動,重點探索高效的新課程課堂教學,及時總結推廣課改中的經驗。

  3、最佳化管理和研究機制。

  (1)建立學校課改領導工作制度:隨堂調研製度、工作協調製度、每月評議制度、資料過程管理制度等。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對學校課改實驗的組織、管理、協調和實施工作。

  (2)建立實驗研究制度,加強集體備課,每月開展一次課程、教材與教法研討活動,進行一次實驗教學觀摩活動。

  (3)及時充實、提高課程實施條件,包括教師、教具及各種設施裝置的選擇、提供與擴充。

  (4)組織教師在職培訓,結合開展新課程“三優”評比活動:優秀實驗課、優秀教學設計、優秀論文,促進教師的成長,提高課程的實施水平。

  (5)制定關於教學與學生學習情況評價的規章制度,並能切實指導這些評價工作。

  教育學課程實施方案4

  為了切實有效地履行課程管理的權責,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管理政策,提高學校課程的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地發展,提升教師課程管理意識,開創學校辦學特色。學校根據一定程度的課程自主權,共同參與課程決策並承擔相應的責任。學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定不移地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給學校的發展、給教師專業的發展、給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舞臺。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要求及我們學校的實際,特制訂本校課程實施方案。

  一、課程實施的總體目標

  根據初級中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學科教育發展的特點,以全體學生的發展為本,確定我校課程的目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在思想、文化、身心和勞動等方面的素質都得到全面的提高,個性特長得到一定的發展。

  二、課程設定的原則

  堅持按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體現教育的特點科學安排課程;以人為本,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

  1.均衡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

  根據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將其教育內容全部納入課程設定,有利於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及認知規律,把課內外、學校與社會聯絡起來,把間接的書本知識學習和直接經驗體驗結合起來,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均衡設定課程,各門課程比例適當,以保證學生的和諧、全面發展。課程設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又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形成正確價值觀。課程設定要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積極開發潛能,增設具有學科教育特點的課程,注重發展學生的語言和交往能力。

  2.分科課程為主,融入綜合課程的原則

  因為處於中學教育階段課程設定要堅持分科課程為主融入綜合課程的原則,各門課程都應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自身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滲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資訊科技教育、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等,七、八和九年級均須實施,旨在適應學生生活範圍逐步擴大、經驗不斷豐富、社會融合能力逐步發展的需要;旨在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精神;旨在使學生透過親身實踐,發展收集與處理資訊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並逐步形成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3.統一性與選擇性相結合的原則

  課程設定既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統一的發展要求,又要根據學校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提供選擇的空間。學校創造條件,積極開設選修課程,開發校本課程,以適應社會和學生髮展的需要。

  三、實施過程

  (一)學習理論、轉變觀念、走進新課程。

  1、要改革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有關課改的檔案及論著,認真學習上級教育主管下發相關檔案。要求教師都要按照課改的總體目標,主體任務,確定課改的理念與策略,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觀念。

  2、進行師資培訓,讓教師能把握新課程的改革思路,掌握新課程的教學方法,選派骨幹教師參加各級各類課程改革培訓班學習,組織校本全員培訓,請“專家”進行課改講座。

  (二)把握新課程方案,積極主動實施。

  1、按照新的課程計劃設定每學年的課程,上課時間全部按規定40分鐘。根據要求,設定學科課程、地方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培養兒童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開齊開足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及人文素養。

  2、組織教師學習領悟學科課程標準的改革思路,熟悉課程標準。要圍繞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改革教學,各教研組要廣泛開展教研活動,集中開展以“有效教學,有效學習”為目標的教研活動,研究新課標、新教材,最佳化課程實施水平。

  3、順應新課程,改革評價標準,學校領導加強隨堂聽課力度,推行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推進新課標及教研主題的落實。

  四、課程實施及評價

  1、組織學習課程標準,認真組織學校全體教師開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進學校教學改革,以教學質量標準為基準,規範日常教學行為。

  2、明確教研組、備課組、骨幹教師、一般教師的教學任務。

  3、發揮教師潛能,倡導校本教研、即時教研與個人教研相結合的教育科學研究模式。

  4、加大貫徹教學管理制度的力度,重視學校教育教學評價制度的建設。

  五、保障措施

  1、成立由校長負責之下的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

  2、規範和指導教師執行和開發學校課程的程式與管理,加大對教師課程開展能力的培養。

  3、有計劃、有重點地研發校本課程,為學生提供選擇學習的平臺。

  4、建立學校課程評價制度,強化課程管理,確保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高質量。

【教育學課程實施方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