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得體會>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精品】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3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心得了。你想知道讀書心得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1

  閒暇之餘,我終於讀完了這本教育專著--《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認識了李希貴老師,瞭解了一名農村中學教師,成長為全國知名教育家的傳奇人生。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過: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於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說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為這些話的映證。他在文中寫道:像多數文學愛好者一樣,我搜尋著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貪婪地閱讀,我恍若置身另一個世界,時而猶豫,時而彷徨,時而沉思,時而激昂…這種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閱讀,為我的精神世界儲蓄了一筆豐厚的財富,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這筆財富不斷生息、增值,實實在在地滋養著我的心靈,影響著我的價值取向,為我的生命打上了濃厚的底色。毫無疑問,在此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將幸福地享用這筆財富的'利息'。

  他說: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李老師之所以能從教師---校長---局長---教育家一路走過來,跟他透過讀書進行的大量的閱讀積累及對這種閱讀積累進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開的。他走到哪裡,就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裡。

  他以自身和專家、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在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堅持學習。今天倡導教師多讀書活動,其實更多的是要求教師要處在真正的讀書狀態。做一個善於讀書,知識淵博,視野廣闊的讀書人,而不是隻在原有知識水平上,作低質量的重複。當今這個正在發生巨大的、深刻變化的時代,新學科、新知識迎面而來,只有學習,才能豐富自己,才不會落後,不會被時代淘汰,新的教育環境,刻不容緩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們沒有時間再去重複,去等待,去觀望。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它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止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過去。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2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今年寒假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著。本書的作者關鴻羽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曾先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主持養成教育專題節目,深受全國觀眾歡迎。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為了成才,更重要是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說成人更為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說:“樹大自然直”,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後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隻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實際上離不開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隻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以常見的事例來說明這個道理。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開啟,認認真真去讀”,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我們的習慣,成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說,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於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守望教育》是劉鐵芳教授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著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脫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書中還提到,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心教育了,但是從很多方面我們接收到的資訊都是以批判為主的,把教育的問題都歸結於教師,甚至傳言"一流的學生,二流的教師"。教育,其實是跟我們每個人相關的整個社會的事,應該是整個社會"關心並團結協作"的事,而不是出了問題就是老師或者學生個體的事情。

  有人說當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條件還是教育條件,都遠遠超過過去!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真的是這樣的嗎?不禁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點,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這樣的說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說的,從未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讓教育充滿愛和樂趣,讓孩子成為孩子”這是《守望教育》給我的最大觸動!印象頗深的一句是“沒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沒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讓我思考最深的一個問題便是“對於孩子什麼最重要?”

  每個家長最大的期望就是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什麼是“成功”?在他們眼中便是考試成績優秀的人抑或讀書機器罷了。為了這“成功”,他們費盡心思替孩子著想,甚至願意付出一切。殊不知,這只是美其名曰罷了!那孩子除了認真讀好學校的書考出好成績之外是否還需要其他的本領和知識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認為兒童更需要童話故事的滋潤。童話是人類的夢,是生活的酒,是智慧的乳汁,是美好希望的翅膀。

  曾幾何時,祖母、母親的故事是伴隨孩子的童年的。模糊記得“山裡的破廟”、“狼外婆”、“小紅帽”……即使自編的也給童年增添了許多神秘和快樂的色彩。童話總是用淺顯的語言,透過幻想將一個個聰明、善良、調皮、可愛、愚鈍、可笑的人物、動物用幻想的手段編織起來。即使童話中總是好人戰勝了惡人,到最後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但孩子們還是會聽得津津有味。有故事陪伴的童年,雖然貧窮但不寂寞。即使長大後,這些童年的故事還會在依稀在記憶中存留。現在的童話故事豐富多了,但孩子們口耳相授的故事卻少了。也許正如人們所說“社會的發展總是要付出代價”,那孩子們的代價就是聽故事看故事的時間被電腦遊戲和興趣班所替代,家庭也僅是個學校的延伸。教育本該讓孩子貼近兒童生活兒童世界,可是現在的教育是純而又純的。故事漸漸走出了孩子的生活,逐漸的就是快樂童年越來越遠。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想象力那麼貧乏?我猜想這和接觸的童話多少有關。童話是兒童想象力的引發者,是培養想象力的最好材料。童話中有很多“怪”思想,多看童話的孩子必然會有奇思妙想,而每天只接觸試卷作業的孩子,他們的想象力從何而來?他們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在他們的世界中,每天都是“安靜”的,都是“平淡”的。要讓孩子有豐富的想象力,我想應該從故事從童話開始。

  我也試著給孩子們每天講故事,讓孩子真正的走近故事,走近真正的童年,我覺得還是應該從社會出發。但作為教師的我們還是要努力還孩子故事。

  讓孩子成為孩子,讓孩子有個七彩童年,讓孩子多看看到冉冉上升的朝陽,漸漸落下的夕陽,夜空中閃爍的星星;草叢中蹦跳的蚱蜢,稻田裡忙碌的青蛙,花叢中飛舞的蝴蝶,樹枝上調皮的毛毛蟲,小河裡歡暢的魚鴨,不要讓孩子的童年變得“黑白”一片,讓他們在以後回憶時有更多的快樂,讓他們童年的風景是美妙的。這是我看完整本書最想說的。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