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焦慮心理學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1

  一個人不是生來就會被打敗!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裡有這麼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初讀《焦慮心理學》,裡面也有這麼一句話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於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應該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可是,我們並沒有修煉出看空一切的心境,處於這世俗間,社會的發展是越來越快,我們終日苦於追上它的步伐,內心卻越來越焦慮。

  (一)誰的生活不曾“一地雞毛”

  《焦慮心理學》這本書是從生活、職場、社交等方面細談焦慮產生的原因,提供自我調整的建議與方法。少年時代,程度或輕或重,我們會焦慮,害怕被老師當堂提問、害怕考試。也有很多人在高考前夕一夜無眠,考前身體出現小症狀。步入職場後,我們也會因為各種不適應而不得已戴上一個假面具,害怕與領導同行,害怕人前發言。一度為了博取同事的好感,永遠都對別人說“好”,永遠的不拒絕,天天領著“好人卡”。但是,我們時常會感覺職場是無硝煙的戰場,而我們在這裡壓抑著呼吸,活得不痛快。

  (二)勇敢且客觀地面對焦慮,把握當下

  托馬斯.卡萊爾也曾說過未哭過長夜的人,不足以語人生。其實,每個人都曾經歷過人生的灰暗階段,在夜深人靜的夜晚,都曾輾轉反側,思考著這是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反過來想,焦慮不一定都是壞事。每個人都曾在無法掌控的生活裡橫衝直撞,但是做好了準備,最後可能也會因為這份焦慮獲得一份意想不到的成功。我們要學會剝離外殼,在安靜的夜晚去審視,我們恐懼的源頭,客觀公正的來看,焦慮的始發點是已失去和過高的評價,但憂慮的事情卻並沒有發生,正如書中所說“恐懼未知,你所擔心的80%都不會發生”。不如勇敢客觀來看焦慮本身,既然已經失去,我們就不要糾結;未來還未發生,我們不要過分煩惱。焦慮不一定是壞事,它可能會塑造另一個成功的你。

  (三)修煉自己,讓自己成為“世外高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如若我們都有那書墨香,自信淡然,面對焦慮,或許我們可以變得更從容。《焦慮心理學》這本書中,也曾告訴我們可以透過閱讀,在書中獲得片刻的寧靜。在那些焦慮的歲月中透過品讀別人的人生,來豐實自己的閱歷,等自己的心境變得豁達,我們回首再看那些生活中疼痛、抉擇的艱難,會發現生活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難。同樣,我們可以找一個願意傾聽我們內心想法的朋友,將內心憂慮說出來,在與朋友交流中獲得些許溫暖,就像是漫漫長夜中看到點點光亮。因為述說自己經歷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自愈的過程。

  其實,讀完這本書,靜下心來。回首過往,會發現無論我們經歷怎樣的措手不及,等時間沉澱,那些焦慮的事情終歸會成為我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經歷。最終我們會發現焦慮沒有這麼可怕,而我們也不是生來就會被它打敗!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2

  你是否在走廊裡遇見自己的老闆,就會感到緊張不安?在接任一項新的工作任務後,你會不會擔心自己可能無法勝任,因此每日茶飯不思,輾轉反側。甚至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但你還覺得隱隱的焦慮,會忍不住猜想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自己能不能解決?如果你有這樣的“症狀”,那麼你焦慮了。心理學研究表明,95%以上的人存在典型的焦慮症狀,將近40%的人被嚴重的焦慮困擾,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讓如此的多人開始焦慮,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體性焦慮。《焦慮心理學》這本書對現代人所產生的普遍性焦慮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並結合多名心理學家的治療經驗和大量臨床案例,得出很多簡單、實用、有效的戰勝焦慮的方法,讓你在閱讀和實踐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擺脫焦慮困擾。

  與抑鬱、傷痛、憤怒等單一化的負面情緒不同,焦慮相對更微妙、更復雜,甚至更難以形容,其實,適當的擔憂是正常的,畢竟生活也不是一帆風順,但過度焦慮影響了生活和工作這就有些病態了,這樣的你需要找到自己焦慮的根本原因。書中提到了焦慮的多個誘因,歸納起來,重點有以下幾種。

  一是認同危機。即別人眼中的你,從小到大,我們難免被家長拿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那個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會讓你有落差感,然而這種落差並沒有隨著你的成長而消失,工作後,別人家的孩子依舊圍繞著你,讓你覺得自己挫敗感越來越強,此時你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低自尊感,你非常依賴外界的肯定,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認同危機。

  二是失敗恐懼。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這在我們的人生中都只不過是一個瞬間的記錄,但有些人,卻因為這瞬間的變化而沮喪、緊張、焦慮以至絕望,有些極端的人,選擇了更為極端的方式來逃避失敗。失敗並不可怕,失敗之後產生焦慮情緒也很正常,但我們要學會自覺質疑和辯論,告訴自己,失敗只是提醒我,下次做的更好。

  三是完美主義。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達到你預期的結果,你必須保證你的聚會完美無缺,你的工作必須完全符合你的心意,你的伴侶必須是最好的那一個,等等,然而這個世界大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對你俯首聽命,他們不會事事順著你,此刻的你非常脆弱,你會痛苦,你會異常焦慮、沮喪的壓抑。事實上,你之所以覺得世界不完美,是應為你各種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你能不再過於堅持執念,你會變得強大、自由。

  四是自我貶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貶低心理,知識程度輕重不同,心理學對自我貶低的定義是,當一個人面對他無法對付的問題時,他表現出來的就是自卑和無助。

  瞭解了焦慮的誘因,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斬斷焦慮的思維,打破自我折磨的死迴圈。莎士比亞說:事情沒有好壞,全在於你怎麼看。同樣的困境,對於不同的人,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顆強大的內心,是你戰勝焦慮的最好武器。培養積極的情緒,保持內心的寧靜,讓我們一起趕走焦慮,讓生活充滿陽光。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3

  擺脫時代病!

  常有人說這個時代的特性就是焦慮。在我這個80後看來一點都不誇張,焦慮的的確確是我們的“時代病”,更準確的是時代賦予我的“時代病”。在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焦慮的人,時時刻刻都有人在焦慮。焦慮是好是壞,我似乎在這本《焦慮心理學》中找到了答案。

  心理學家指出,焦慮是指一種焦躁與憂慮的情緒,在遇到一些挑戰性活動時,焦躁能激發我們的身體機能和提升我們的智力水平,提高我們大腦的反應速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焦慮的存在是有積極意義的。可大多數時間我們被焦慮所支配。極速膨脹的慾望和行動力不足之間的對弈,無時不刻摧殘著所剩無幾的意志。摧枯拉朽的思緒經不起焦慮的反覆遊走。

  時代沒病,時代的前進讓我們病了。

  在這個充滿著不確定的時代裡,對未來的過度擔憂也是我們焦慮的一大根源。靜下心問問自己,你那麼擔心事情就會好轉嗎?學會放過自己,找一個好的方向整裝再發。

  當我們把注意力全都放在對虛無縹緲的未來擔憂時,我們必將會越來越焦慮。年輕的我們,單薄的才華總是撐不起華麗的夢想。壓力過大時我們要懂得適時地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遭遇挫折時,則不要過度自責,以免被糾結焦慮的情緒所支配。當我們感覺累了,那就去休息,不要逼自己太狠,要懂得讓身體與自己的內心握手言和。盧梭說:除了身體的痛苦和良心的責備外,一切痛苦都是想像出來的。

  克服焦慮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動,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讓自己忙碌起來,焦慮自然而然地就會消失。心理學上把這種克服焦慮的方式稱為“工作療法”,這種心理療法的原理就是透過工作活動,排除焦慮者的心理困擾。

  放下焦慮,我們應該蕩著時代的浪潮,去到你想去的地方。

【焦慮心理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