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範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1

  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幼稚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是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那就是——溝通。溝通能力是幼兒教師的一項基本功,與家長溝通是幼兒教師不可迴避的工作內容,為此園長為我園老師購買了《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完這本書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有十章,主要從介紹溝通的基礎知識、與家長溝通的心理效應、與不同型別的家長、不同性格的家長、不同從業背景的家長、存在不同教養誤區的家長、不同年級幼兒的家長、有特殊需求的幼兒家長、難以溝通的家長、與家長溝通的多種途徑這十大方面展開講述。本書的作者晏紅,是北京市幼教學科帶頭人,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特邀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常務理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在兒童情緒管理、家庭教育諮詢和親子教師培訓有相關的專業經驗,深受家長和老師們的歡迎。讀這本書的時候給人很輕鬆的感覺,它所講述的個個都是現實教育中的案例,作者自始至終都用案例來告訴幼兒園老師溝通之道,讓我好好學到了一些與家長溝通的方法。

  書中的案例對我幫助很大,其中有一篇《與小班幼兒的家長溝通》對我幫助很大,因為今年我接任了小班的班主任。小班的孩子剛入園,家長難以控制自己的擔心與不安,就像晏紅老師列舉的案例一樣,經常有“探頭探腦”的家長,針對這一現象,我結合晏紅老師在書中所教的方法利用早入園、放學和發飛信的方式與家長溝通,提醒家長放鬆心態,幫助孩子緩解分離焦慮期,並列舉我們平時遇到的一些例項,為他們提供一些實用性和操作性較強的教育策略,像緩解幼兒焦慮情緒的一些方法:有的家長會採取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悄悄離開,或者放下孩子轉身就走等不辭而別的方式,這樣不但不能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反而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讓他們對分離產生強烈的恐懼心理。其實,媽媽可以蹲下來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看見媽媽離開會很難受,但是媽媽必須要上班。如果你難受就哭一會兒,你是想哭5下,還是想哭10下?媽媽陪著你。”對於孩子來說,不讓他哭,他做不到,讓他少哭,他做得到。孩子的情緒壓力得到適當釋放,有助於降低分離焦慮的程度。還有就是讓孩子帶上心愛的小物件到幼兒園和家長避免說一些“你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之類的話等。

  讀了這本書後我還知道了有效的溝通取決於溝通者對溝通物件的充分了解與尊重,要依據溝通物件的個性特點採取因人而異的溝通方式。每一個家長的合作意識不同,教師也是需要因人而異的。家長是一個複雜、多元的群體,在年齡、性別、性格、職業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我們不能正視他們的差異而採取單一、雷同的溝通方式,同時也不能對每個家長進行過於主觀的猜測和推斷,我們必須整體把握家長的基本特徵,來解決自己面臨的溝通問題。晏紅老師在書中根據幼兒教師經常遇到的家長群體,分門別類的概括了家長在教育觀念和教育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供了相應的溝通策略。其實想取得家長的信任必須先重視情感溝通,贏得孩子對老師的熱愛也就贏得家長的信任,孩子越愛你這一位老師,家長也就越信任你。

  一位哲人說過:“掌握了溝通,你就掌握了世界。”與幼兒家長的溝通是一種基於知識又超越知識的實踐智慧,需要我們每一位幼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磨練,積累更多的溝通經驗,做一名合格和深受幼兒與家長歡迎的幼兒教師。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2

  我們老師平時在閒談中經常會感慨:現在孩子越來越難教,家長工作是越來越難做了;以前的家長多麼好說話,現在的家長是越來越難溝通了……其實《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這一本書,相信對我們從事幼教事業的一線教學人員有切實幫助與啟發。

  本書的作者晏紅,是清華大學早教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特邀專家,北京市幼教學科帶頭人。在兒童情緒管理、家庭教育諮詢和親子教師培訓方面有廣泛的影響和豐富的專業經驗,深受廣大家長和老師們的歡迎。讀這本書的時候給人一種很輕鬆的感覺,因為書中沒有讓人感到意思很深或者要很費神去理解的那些個大道理,它所講述的都是一個個現實教育中的案例,作者自始至終都透過大量的案例來告訴幼兒園老師各種溝通之道,讓我好好學習了其中的溝通方法。

  書中主要從家長溝通的心理效應——與家長與不同型別的家長溝通——與不同性格的家長溝通——與不同從業背景的家長溝通——與存在不同教養誤區的家長溝通——與不同年級幼兒的家長溝通——與有特殊需求的幼兒的家長溝通長溝通——與難以溝通的家長溝通——與家長溝通的多種途徑,這九大方面展開講述溝通的各種方法。

  書裡的一個個案例給我的啟發很大,促使我思考、重視該如何做好家園聯絡工作:那就是要“理解”、“信任”、“合作”。比如書中有一例子:某家長為自己的女兒“不被教師重視”苦惱:如拍活動照有的孩子拍進去了,自己的孩子卻沒有拍進去;如坐小椅子,有的坐在老師面前,她的孩子卻在邊上等等,她就認為老師對自己的孩子缺乏關注和愛心,心裡很不舒服。作者就告訴我們相互理解是家園溝通的第一個目標,而理解偏差是視角差異造成的,家長主要是從個體角度看,教師主要是從集體角度看,所以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家長調整看待幼兒教育的視角。比如告訴家長孩子在家庭相簿裡永遠都是中心和主角,但在幼兒園裡總有孩子這次沒有被拍到,可能下次就會拍到,這是不定性的,座位也不是一直不變的,有時候會調整,總有孩子在中央,有的孩子在邊緣。但是因為視角差異及認識水平低家長還是會有“我理解但是難以接受……”的心理,因此教師不能就停留在講道理的層次,因為對於家長來說不是聽不懂道理而是難以接受現實,所以我們有時候也要理解並接納家長的心態,以寬容的態度配合家長的需求,在無損原則、無傷大雅的情況下先滿足家長的個性化要求,因為得到理解的家長更容易理解教師。這是我例舉的書中關於“理解”的一個例子,除了“理解”還有“信任”與“合作”,“理解”不等於“信任”,要取得家長的信任則側重情感溝通,贏得孩子對老師的熱愛情感則是贏得家長信任的基礎,孩子越愛你這一位老師,家長也就越信任你這一位老師;另外“合作”是家園溝通最理想的目標,每一個家長的合作意識不同,教師也是需要因人而異的,教師要和家長形成合力,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本書作者同樣密切聯絡幼兒教師的工作實際一一舉例、一一剖析,所給出的解決方法都是那麼恰到好處,給我一種豁然清晰的感覺。

  確實,有效的溝通取決於溝通者對溝通物件的充分了解與尊重,並根據溝通物件的個性特點採取因人而異的的溝通方式,家長是一個複雜、多元的群體,在年齡、性別、性格、職業、文化背景、自身素質、家庭情況、育兒態度等方方面面存在著差異,所以我們不能無視他們的差異而採取單一、雷同的方式,同時又不能對每個家長進行過於主觀的猜測和推斷,我們也不能對自己的經驗過度過於自信,要學會換位思考,也一定要與家長坦誠相待,在待人處事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就一定能和家長建立和諧關係。小班開始的家長工作是繁瑣而艱鉅的,孩子入園有一個適應期,教師要引導家長以積極方的態度幫助孩子一起度過難關,鼓勵家長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放鬆心態,讓孩子在鍛鍊中邁向成長的第一大步。

  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一車兩輪,共同承擔起培養孩子的重任,兩個輪子同步向前,形成有效的合力。我想自己也會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不斷磨練,積累更多的溝通經驗,成為一名合格和深受幼兒與家長歡迎的幼兒教師。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3

  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幼稚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是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則是幼兒園和家庭合作共育的橋樑。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建議和參考,從我們在與家長溝通中會出現的誤區、表現、目標,溝通時的心理反應,與不同型別、性格、從業背景、不同年級幼兒的家長溝通到與有特殊需求的幼兒、難以溝通的家長和與家長溝通的途徑這方方面面的家長都考慮到了並且有為之匹配的方法,加之以詳實的案例,給了我在家長溝通方面很好的參考素材。

  書中提到的與家長溝通越位的表現也讓我印象深刻。我記得在我剛來到一心童的時候,靳秀姐給我們上過一堂關於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課,其中也提到我們在與人溝通時要保持合適的距離,這樣的溝通才會更加禮貌和文明。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適宜採取46—122釐米的個人距離,以至少不讓對方感覺到自己說話時的呼吸為宜。現在和家長溝通的還不是很多,我在與別人溝通時可能有時會沒有注意這種小細節,但是細節往往是體現一個人個人素質的時候,所以我們在溝通的時候應更加註意細節,這樣才能和家長有效溝通。

  在與家長溝通的心理效應中首因效應和投射效應是我們老師應該多加註意的。

  首因效應是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的效應。老師在與家長初次溝通時,家長關心的可能不是老師說了什麼而是老師說話的態度,他們會觀察老師是否親切,是否受孩子喜歡。這個第一印象常常被人們優先加工,先入為主地半段一個人,進而形成難忘的記憶。想象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啊,常常會根據第一印象在心理給別人一個評分,作為日後的參考。首因效應對家長的影響也是尤為明顯的,我在實習的時候,一個家長特別喜歡小班的主班李老師,常常和老師聊天,也和別的家長說李老師是個關心孩子的好老師。有一次那位家長的孩子的頭上在幼兒園不小心磕了一塊皮,李老師細心解釋之後,家長也能特別理解老師的工作。所以老師要積極發揮首因效應的作用,主動想辦法給家長們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心理。即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其實這不僅是在與家長溝通中我們常有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不自覺的“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比如自己喜歡吃花菜,可能在招待客人時就會做一盤花菜,讓客人吃花菜,客人不吃你心理就會覺得他辜負了你一片心意,可是你想過客人喜歡吃花菜嗎?客人對花菜過敏嗎?這些都是我們生活在紅的小事,卻時時刻刻體現著投射效應。在與家長溝通時更要注意自己的想法是否強加於家長,對自己的經驗不要過度自信,在對家長提建議時要考慮到家長是否會產生壓力,一視同仁的.對待所有家長,多多換位思考,這樣我相信與家長的溝通就會更加順暢。

  不管是首因效應還是投射效應,作為老師我們想要達到的結果是得到家長的理解、信任和支援。我們更應該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成為家庭和學堂之間良好的橋樑。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4

  幼稚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不是一個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陳鶴琴

  這本書是我在網上書店中一大堆幼兒教師用書中選出來的一本,只是因為它的內容與我每天的工作息息相關,家長工作應該是每位教師都非常頭疼的一件事情,因為作為幼兒教師,要學會和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家長溝通,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幼稚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不是一個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開啟書本的目錄看一遍,著實是被嚇了一跳,目錄中所寫不同的家長型別多達43種,作為一名新“進城”的幼兒教師來說,我要做的功課太多了,以前的我很少和孩子的監護人直接的溝通,也不知道原來溝通還有如此多的方法,這讓我來到賽諾幼兒園與家長溝通有了無所適從的感覺,在讀了這本書後,讓我獲益良多,在今後的家長工作中修改並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書中說了很多種型別的家長,媽媽和祖輩的教育觀念差異是最大的,現在的媽媽們都很年輕,媽媽們從書本上學來的教育觀念在和老師說起來的時候頭頭是道,但是在實際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卻是不一定都適用,在以後的家長工作中,我將用平等學習的態度來和家長講話,同時家長所闡述的一些育兒觀念我也可以運用在我自己的工作當中。我會鼓勵媽媽和祖輩在教育孩子中相互取長補短,同時在賽諾工作兩個月我發現孩子的爸爸很少會來幼兒園接小朋友,也很少有爸爸會和老師溝通,個別小朋友的爸爸來接孩子,老師主動與爸爸溝通,但是大部分爸爸的話語也是比較少的,在今後的家長工作中,與爸爸溝通並且請爸爸幫助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向爸爸學習。在與祖輩溝通的時候重點在於讓祖輩知道在平常照顧孩子生活的時候也是一種教育,寓教於生活中,同時請祖輩“放手”,不要在生活中包辦代替,鼓勵祖輩鍛鍊幼兒自己的動手能力,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為幼兒教師,取得家長的信任是完成這份工作的核心,賽諾幼兒園開學以來舉行的以家長工作為核心的演講活動,讓我獲益良多,在老師們的演講中我明確了要取得家長的信任就要側重於情感溝通,要將自己所做的事情說出來,讓孩子感覺到老師是愛自己的,只有孩子愛老師,家長才會信任老師,同時我想我也會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磨鍊,積累更多與家長溝通的經驗,博得家長的信任。

【《幼兒教師與家長溝通之道》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