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電影《六祖惠能》的觀後感

電影《六祖惠能》的觀後感

電影《六祖惠能》的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電影《六祖惠能》的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祖惠能》電影主要講述了惠能從背水砍柴的樵夫到皈依佛門的故事。反映出了惠能識心見性、頓悟成佛的佛教思想。

  惠能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從他出生時有僧人贈名到遇難時有袈裟護體。都體現出惠能一生的佛緣。在惠能二十四歲時,他就離開了母親,來到荊州黃梅東禪寺求取佛法。初次和五祖德問答就讓五祖感到惠能根性非淺。在接下來修行的日子裡,惠能抓住每一次修行的機會。惠能認為住行坐臥都是修禪,舂米也不例外。惠能來到東禪寺一段時間後。五祖正準備挑選自己衣缽繼承人。於是弘忍要求其弟子用心體悟,作一偈語。其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而大字不識一個的惠能也憑著自己的佛性天賦作了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首偈語中,神秀大師偈語侷限於世界萬物,被菩提樹,明鏡臺所束縛。並還要努力去拂試,以免惹塵埃。因此弘忍法師說神秀還只是在門外,沒有入內,因為這首偈語還沒見到自己的本性。而惠能大師的偈語卻道出了佛法的高深境界。世間本來就什麼都沒有,又何懼會惹上塵埃呢?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惠能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弘忍衣缽的繼承人。

  惠能離開東禪寺以後,一路受到惠明等人的追殺,不幸落入河裡,被打獵的父女所救。後來便居住在這個打獵的群體裡。惠能在這群體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體現了了他高深的佛法道行。影片中,以熊飛為首的一群人處處和惠能作對,千方百計要把惠能攆走。但惠能卻一直以一顆慈悲的心腸對待熊飛等人。希望能夠用自己的寬容,對世人的愛來感化熊飛。一次,熊飛等人想逼迫惠能吃肉,以此來為難惠能。但惠能卻拿著肉在嘴邊聞了聞。他就說他已經吃了。其實他講的並不是沒有道理。修行的人講究明心見性,熊飛等人在心裡想惠能吃肉的時候,惠能就已經吃了。人的所有一切貪嗔痴恨愛惡欲皆由心生,也有心所滅。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之後,惠能離開獵人群體,來到了廣州的法性寺,這裡,上演了一場風幡玄機。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字字珠璣,讓在場的人茅塞頓開。

  在這部電影中另一個值得一提的人是神秀大師。雖然五祖並沒有把衣缽傳給他,但他一直聽從師父的安排。並沒有派人去追殺惠能。據一些史料記載,神秀後來成為北宗的代表人物,惠能成為南宗的代表人物。惠能開壇講經時,神秀還派人前來學習交流。神秀這一人物形象還是值得肯定的。

  本部電影總的來說能夠講述出惠能一生為求佛法所經歷的`各種艱難險阻。但有些細節之處如惠能在韶州曹侯村的故事卻隻字未提,在韶州曹侯村是惠能一生當中比較重要的經歷。如果說廣州的法性寺是惠能的剃度地,那麼韶州的寶林寺就是其弘法地。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自幼砍柴為生,終生不識一字,不會寫字,其唯一著作《六祖壇經》是門人弟子對他生前言論的記錄。但是在中國人所有的佛教著作裡面,只有六祖惠能的《壇經》被尊稱為"經",其他人的著作只能叫做"論",可見他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

【電影《六祖惠能》的觀後感】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