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端午節> 屈原和端午節

屈原和端午節

屈原和端午節

屈原和端午節1

  以前我經常問媽媽:“媽媽呀媽媽,我什麼時候過生日啊?”媽媽總是對我說:“什麼時候吃粽子了,就到你的生日了。”所以我希望能經常吃粽子。但是媽媽卻總是說,粽子一年只能吃一次。這又是為什麼呢?

  上了一年級後,我慢慢地知道了為什麼要吃粽子。“節前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原來是為了紀念一個叫屈原的人。他為了他的國家,希望能用他的生命給別人提醒,他選擇了投江,老百姓們很感動,為了紀念他,每年在他投江的日子裡,大家就包了粽子投進江裡,讓江裡的動物們因為吃了粽子就不要再吃他的身體了。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偉大了,為了別人,他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難怪這麼多人要紀念他。

  後來大人們還告訴我,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中,像屈原這樣的熱愛國家的人還很多,個個都非常了不起。我以後要好好學習,熱愛祖國,用我的本領來報答我們的國家。

屈原和端午節2

  農曆5月初五的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今年端午不同於往年,蘇州將借“伍子胥起源說”的蘇州端午節進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東風,端午節這天將正式舉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動。對此,專家表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關鍵,中國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

  端午姓甚名誰,專家看來不是關鍵,但當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認識已經深入人心且被國人普遍接受的情況下,再來顛覆此種共識難免遭致非議。作為一種民俗,端午節自產生以來的二千多年間已經在國人心目中定格成一種文化符號,因為與屈原結緣,人們習慣上就將其稱為詩人節。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紀念屈原,不僅是為了緬懷屈原的愛國情懷,也是在表達對他為中國文化作出的傑出貢獻的追思念想。每到端午,國人就會記起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聯合國確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並由此追懷他高尚的人格: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懷?“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對百姓懷抱的深切同情??“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對理想的不懈追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而伍子胥何許人也?他只是諸侯國的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一介赳赳武夫而已。據史料記載,他原是楚國將軍,只因楚平王一夜之間將伍家百多口人殺盡,隻身跑到吳國,投身在吳王闔閭的門下,後又成為夫差的相國,最後因與夫差意見不合,被後者賜劍自殺。考之伍子胥一生,乏善可陳,除了幫助吳王建了蘇州城外,其人生使命可歸結為二個字:復仇。他只為一個滅楚的承諾而活,其全部的人生信念就是洩私憤。為要洩去心頭之忿,伍子胥不單要滅楚,更要把長埋在陵墓裡的楚平王,連同棺木屍骨也揪出來!他要當著所有的楚人吳人面前,把楚平王鞭屍三日三夜!果然,當伍子胥率軍破楚後,抓不到楚昭王,於是掘開楚平王之墓,開棺取屍,用重鞭鞭屍三百。自在電視上看到這醜惡的一幕後,伍子胥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徹底坍塌了。這樣的一個復仇狂值得後人世世代代紀念嗎?

  端午節是詩人節,也就是文化節,只有屈原這樣的文化巨人堪當此任??享有萬民紀念,伍子胥算哪門子文化名人,硬要說他也代表了某種文化的話,那就是復仇文化,所謂君子報仇十年未晚。可現代社會需要弘揚這種復仇文化嗎?我們正在建的是和諧社會,提倡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我們需要的是寬容,人道,忠恕和友愛,而不是仇恨,像伍子胥那樣,一旦大仇得報,整個人就似失去了往日的精力一般,再也燃燒不起那一道無堅不摧的火焰。將端午節的紀念物件置換成伍子胥的危險就在於此。

  撇開端午節紀念誰背後的利益盤算,單從“文化共享”這點而論,我以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關鍵的專家論點是站不住腳的。從上述分析中可知,讓一個復仇狂替代一位大詩人成為端午節的主角,標榜的是全然不同的文化價值觀,與建設和諧社會的宗旨相悖,不可取。

  端午節“屈伍之爭”不是關鍵

  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說”的蘇州端午節進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今年端午,蘇州將正式舉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動,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節的“伍子胥”與“屈原”之爭推進人們視線。

  其實,端午節“屈伍之爭”,無論最後花落誰家,都不能是以一方放棄端午節而告終的,因為端午節早已從當初一個地域性的節日演變成為今天民族性的盛節。

  正如專家所言,這次蘇州公祭對於全國過端午節其實都是一個啟示和提醒,告訴國人別忘記自己的傳統節日和先人留下的寶貴民族精神。須知,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的過程。端午節姓“屈”還是姓“伍”其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傳統節日離我們漸行漸遠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復興”這道沉甸甸的文化課題。

屈原和端午節3

  楚國的大夫屈原屢次三番勸楚懷王聯合齊國共同抗秦,可是楚懷王專聽接受秦國張儀賄賂過的靳尚和公子蘭這一夥人的話,受秦王的騙,到秦國去,被扣押在咸陽,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國。太子橫立為國君,就是楚頃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蘭這批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擔心楚國要亡在這批人手裡,心裡非常苦悶。他不斷地勸楚頃襄王遠離小人,收羅人才,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爭氣,替先王報仇。靳尚、公子蘭就怕楚頃襄王反抗秦國,自己不能過好日子。他們把屈原看作眼中釘,非拔去不可。他們勾搭起來在楚頃襄王跟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帶)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的打算,反倒給排擠出去,他簡直要氣瘋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著一肚子憂憤沒處去說。他在洞庭湖邊、汨羅江(在今湖南東北部)上,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頭散髮,骨瘦如柴。

  有個漁父勸他:你何必這樣呢?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你為什麼不跟世人一樣呢?

  屈原說:國王他們是糊塗人,只有我清醒啊!我傷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裡像刀割一般。我怎麼能夠眼看著國家的危險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願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國家大事我沒法兒管,我的主張沒處去說,我大聲呼喊君王,君王也聽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瘋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著這樣的想法,經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恨秦國搶楚國的土地的人民,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常受凍捱餓,生病沒錢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把他的歌寫下來,這會兒寫得更多了。《離騷》這首有名的長長的詩歌,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日子過得挺快,十幾年過去了,屈原還沒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訊息。他憂慮國家的前途,日裡夢裡,老想回楚國的國都郢都。他想借山川景物來排解他的愛國憂愁,結果反而更加傷心。楚國的政治這麼腐敗,秀麗的河山逐漸被秦國搶去,楚國太危險了。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勸楚王,事實上已不太可能。有人對他說:你何必留在楚國受這份罪呢!屈原說:我怎能扔了家鄉、扔了父母之邦啊!鳥飛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啊;狐狸死了,頭還向著土山啊!救國的道路漫長漫長啊,我不能離開楚國,我要上下尋找救國之路啊!

  壞人掌權,楚國的大難終於臨頭了。公元前278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楚國,打下了楚國的國都。屈原聽到這個訊息,傷心得放聲大哭。這時,他已經是六十二歲的老人了。他知道楚國已經沒有希望了,可不願意眼看楚國被毀,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敵人手裡,他要和楚國同存亡,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裡,以身殉國了。

  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趕緊划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子呢?他們划著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裡的米飯撒在水裡獻給他。他們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來啊!後來,人們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一天稱為端午節,也叫端陽節,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為龍船在江面上競賽,用這樣的儀式來紀念屈原。再後來,逐漸就變成全中國的一種風俗了。

【屈原和端午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