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道德情操論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1

  被世人稱為“經濟學之父”的英國作家亞當?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論》中說:貪心過度高估貧窮與富裕之間的差別;野心過度高估私人職位與公共職位之間的差別;虛榮過度高估無聞與聲名遠播之間的差別。在當今我國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的千變萬化市場經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著貧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榮譽的差距,人們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當今社會幸福地生活、如何為和諧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為要有一個完全平靜的心態對待世間的各種差別,要把自己幸福感滿足感的標準放低,要滿懷感恩之心和愛心去回報社會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要把自己工作潛質和工作水平的標準提高。

  我們要有被家人、朋友、社會所愛,得到物質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滿足;更要有施愛於人、助人為樂、奉獻社會的富足和心靈滌盪,要把自己溶入整個社會,充分享受做人的快樂,要寬容待人,富有愛心,克服虛榮、妒嫉、貪婪心理,把貧富、貴賤、榮辱的“距離”縮短,崇尚博愛、正直、勤奮的美德,從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誠地對待所接觸的每個人,踏實幹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好怨天尤人、心浮氣躁、好高鶩遠,更不好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報,從做事的過程中去享受快樂,從讚美中去尋找自己的不足,從值得讚美中去感受心靈的寧靜。人只能在社會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夠適應身處的環境。人類社會的所有成員都需要相互幫忙,也隨時可能互相傷害。在人們能夠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相幫忙的地方,社會就會繁榮興盛、充滿溫馨。溫情和愛將大家聯絡在一齊,彷彿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內心的感受是各種行為的產生根源,也是評判行為善惡的基礎,人性的盡善盡美就在於多為他人著想而少為自己著想,在於剋制自私心而放縱寬容和仁慈之心。只有道德高尚、情緒安寧、充滿愛心的人的行為,對社會、對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夠經受時刻的長期考驗,他們的行為不計個人得失,不圖他人回報,在德行的過程中感受快樂,在施愛的行為中體味人生的幸福。但是我們的社會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為卻不是這樣,這些行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對社會、對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個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損人利己或者損社會和他人的大利而獲取自己的蠅頭小利,這些行為談不上道德高尚、這些人無愛心可言,他們終究必然被人們所認識,而自身也終日倍受正義、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譴責。

  作為一名國家公務人員和統計幹部,我們不僅僅是社會的普通一員,更是一名執法者,我們的工作行為代表國家,這樣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義、忠於職守、真抓實幹、嚴格執法、銳意進取、敢於負責、清正廉潔、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風。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能夠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堅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我們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自身在政治理論、思想道德和作風的修養,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要甘於寂寞,富有愛心,要不斷學習,發奮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嚴格要求自己,愛崗敬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發奮提高工作質量,把每項工作幹好幹實,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端正服務態度,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為本,讓和諧充斥我們的每一個工作環節,讓愛心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釋放,讓我們以高尚的工作行為和一流的工作業績感恩回報社會。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2

  被世人稱為“經濟學之父”的英國作家亞當?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論》中說:貪心過度高估貧窮與富裕之間的差別;野心過度高估私人職位與公共職位之間的差別;虛榮過度高估無聞與聲名遠播之間的差別,《道德情操論》讀後感篇。在當今我國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的千變萬化市場經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著貧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榮譽的差距,人們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當今社會幸福地生活、如何為和諧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為要有一個完全平靜的心態對待世間的各種差別,要把自己幸福感滿足感的標準放低,要滿懷感恩之心和愛心去回報社會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標準提高。

  我們要有被家人、朋友、社會所愛,得到物質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滿足;更要有施愛於人、助人為樂、奉獻社會的富足和心靈滌盪,要把自己溶入整個社會,充分享受做人的快樂,要寬容待人,富有愛心,克服虛榮、妒嫉、貪婪心理,把貧富、貴賤、榮辱的“距離”縮短,崇尚博愛、正直、勤奮的美德,從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誠地對待所接觸的每個人,踏實幹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氣躁、好高鶩遠,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報,從做事的過程中去享受快樂,從讚美中去尋找自己的不足,從值得讚美中去感受心靈的寧靜。人只能在社會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夠適應身處的環境。人類社會的所有成員都需要相互幫助,也隨時可能互相傷害。在人們能夠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相幫助的地方,社會就會繁榮興盛、充滿溫馨。溫情和愛將大家聯絡在一起,彷彿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內心的感受是各種行為的產生根源,也是評判行為善惡的基礎,人性的盡善盡美就在於多為他人著想而少為自己著想,在於剋制自私心而放縱寬容和仁慈之心。只有道德高尚、心情安寧、充滿愛心的人的行為,對社會、對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夠經受時間的長期考驗,他們的行為不計個人得失,不圖他人回報,在德行的過程中感受快樂,在施愛的行為中體味人生的幸福。但是我們的社會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為卻不是這樣,這些行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對社會、對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個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損人利己或者損社會和他人的大利而獲取自己的蠅頭小利,這些行為談不上道德高尚、這些人無愛心可言,他們終究必然被人們所認識,而自身也終日倍受正義、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譴責。

  作為一名國家公務人員和統計幹部,我們不僅是社會的普通一員,更是一名執法者,我們的工作行為代表國家,這樣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義、忠於職守、真抓實幹、嚴格執法、銳意進取、敢於負責、清正廉潔、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風。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堅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我們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自身在政治理論、思想道德和作風的修養,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要甘於寂寞,富有愛心,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讀後感《《道德情操論》讀後感篇》。嚴格要求自己,愛崗敬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提高工作質量,把每項工作幹好幹實,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端正服務態度,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為本,讓和諧充斥我們的每一個工作環節,讓愛心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釋放,讓我們以高尚的工作行為和一流的工作業績感恩回報社會。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3

  不讀《國富論》不懂個人的致富之路、國家的富國裕民之道;但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義,人生更有價值,國家更公平正義。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是不可分離的,正如溫總所言:正確的經濟學同高尚的倫理學是不可分離的。——佚名

  本科攻讀經濟學,導師曾推薦我讀《國富論》,那個時候我知曉了自由經濟學之神——亞當?斯密,而這本被奉為“經濟學聖經”的鉅著卻讓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條條裸的利己主義利益觀固然有其道理,但我總覺得少了一點點道德與情感的氣息。

  讀碩士的時候在人大學行政管理,剛剛涉及到行政倫理學,正好溫總來人大的時候曾向我校學生問及是否讀過《道德情操論》,好奇心驅使我接觸到亞當?斯密的這本鉅著。靜心潛讀,追隨大師的腳步,走進心靈的殿堂,去釐清崇高和卑鄙、簡單和複雜、善良與醜惡、真誠和虛偽……。這時,我才意識到只讀大師的《國富論》會曲解大師的本意、誤讀大師的思想。

  《國富論》說的是經濟人,而《道德情操論》說的是道德人。它從道德的高度,闡述了以同情說為基礎的道德評價論和德性論,其中包含道德準則與道德評價的共同標準以及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強調。亞當?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關心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將他人的幸福視為自己的事情的牽掛,即是同情。其實,亞當?斯密是說,同情(利他)與利己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他指出,惟有當整個社會的成員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為行為的準則時,社會才會和諧、安定與進步。通讀全書我們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論》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為基礎的市場機制一定要用以利他為基礎的道德情感來協調,人們之間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透過人的這兩種天性來達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處急劇變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我們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企業改革、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和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此我們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這樣的情感和道德氛圍中,我們該如何自處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我國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幾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臨其境的人們也無法抑制淚水。災難面前,我們久違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啟用,無需任何動員,人們就放棄狹隘的私利,自發組織起來幫助災區。正是因為這種仁愛、仁慈、天倫之情、友情、尊敬等發自內心的感情傾向的倫理美德使得社會團結起來而不是一盤散沙,而這種最深沉的美德並不需要匹配華美的修辭,它只是能夠同情他人的想象力而已。我想,只要這種同情的想象力不從人們內心深處消失,人類社會就永遠存有希望。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韻味不乏與其相似。正應了那句話:智慧是跨越時代、地域、宗教和種族的。東方聖人出,西方出聖人,其心同,其理也同。《周禮》曰:“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儒家所說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克己復禮”、“一日三省”,正是從修煉自己的內心世界開始。他們基於內心的探索,終生將其積極的付諸於實踐。因此,飽讀經書的文人志士走入仕途後,大都希望以才為政,施德於民。

  的確,讀書是對心靈的盪滌,它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品位,也決定一個民族的素質,影響一個國家的走向。此前,中央“以書施政”,號召“官員讀書”,建立學習型政黨、學習型政府,其實與其讓他們從經濟政治法律等書籍讀起,還不如從中國的傳統的《論語》、《道德經》或者外國的《道德情操論》開始讀起,如涓涓細流般的溫馨雋語一定會洗滌我們被俗務纏身的心靈,使我們忘卻了身邊的煩惱,使得我們在和歷史偉人穿越時空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修養。只有我們每一個人素質的提升,才能有社會整體素養的提升,才能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再次騰飛。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