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哲學> 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

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

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1

  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對於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於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瞭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後,一個人可能瞭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透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瞭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物。道德認為,並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中國哲學總是傾向於強調,為了成為聖人,並不需要做不同於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蹟,也不需要表演奇蹟。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於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有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態做他所做的事,別人是在無明狀態做他們所做的事。禪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由覺產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2

  漢朝第一位大哲學家,漢帝國的理論家是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據說他把家裡的窗簾垂下來,三年不朝外面看一眼,一直寫一直寫,寫了三年,寫出這本偉大的著作。

  董仲舒講學,他和學生不見面,垂著一個簾子,學生在外面,他在裡面。董仲舒對儒家的貢獻非常大,他去說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官方推薦儒家的書,其它的書也允許它存在。

  《春秋繁露》是五行陰陽家與儒家的合流,董仲舒一邊研究儒家,一邊研究五行,特別追求天人合一。慶賞罰刑四政對應春夏秋冬,為什麼是秋後斬,因為只有在冬天的時候才到最後一步上刑。因為天是到了秋天才落葉,冬天一股肅殺之氣,百花凋謝,然後植物的葉子全部落光,這時候才能殺人。

  官員分四等,對應春夏秋冬,每一等有三個助手,因為一季三個月,他希望把天和現實世界結合起來。天不變,道亦不變。

  天地陰陽木火金土水人這十種要素構成了整個的宇宙,人是天的複製品。

  孟子說性善,荀子說性惡,他說都不對,他說善如米,性如禾,禾雖然能夠出米,但是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他非常強調王教,認為如果人天性就是善的,就不需要王教,不需要禮樂之教,但是如果你知道你的本性像糙米一樣,那麼就需要王教來幫你不斷地修正來篩選,把你真正的善提煉出來。

  風流-從字面講是盪漾著的風和流水,和人沒有直接的聯絡,但它似乎暗示了有些人放浪形骸,自由自在的一種生活風格。竹林七賢-在豁達率性的玄學當中,孔子已經不再是一個神,有情而無累。情之所鍾,正在我輩,我們這些人煩惱最多。

  風流的真意-風流來自自然,在自然中尋找快樂,而自然與儒家倡導的名教是對立的,他和儒家所講的名教和這些約束,侍奉君王這些事情看似是相對的,但是實際上這裡面蘊含一個種子,不能僅僅只在自然和風流當中尋找真樂,如果能夠把這種樂趣延伸到了侍奉君王,延伸到了名教當中,這才是真的快樂。

  大家好好讀一下《世說新語》就能夠知道好多特別有意思的故事。中國的佛學和在中國的佛學是不一樣的。真正的中國佛學是與中國思想相結合所產生的佛學,典型的是禪宗。道生講法,頑石點頭。

  神秀倡導的是時時勤拂拭,模式惹塵埃-漸宗,就是一個人要想修煉成道,必須逐漸地修煉。慧能卻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頓宗,當下即悟。

  人的生活是有四個境界的:

  1、一個人所做的任何事兒,都是像兒童或者原始社會當中地人一樣,他只知道這件事情對自己地感受,他感受不到這件事對別人地意義,這種人生叫做自然境界的人生。

  2、他有私,他知道所做的事情是為了自己,但他知到這個社會的規則,他不會全然的不講道德,因為他講道德也是為了自己,這種人叫功利境界。

  3、他懂得世界上並不只有自己,還存在著一個社會,自己只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本著這樣的理解,他做事情是對整個社會有好處,他行事為義,而不是利,他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這種人生境界叫做道德境界。

  4、他有這樣一種認知,他知道在這個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大全的整體就是宇宙,它不僅是社會的一員,還是宇宙的一員,是一個公民,但同時還是一個天民,這種境界叫做天地境界。

  前兩種自然境界和道德境界都是一種自然狀態,而後兩者是人應有的生命狀態,道德境界所講的是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所講的是超越道德的價值。

【中國哲學簡史的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