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精選2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明朝那些事》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1

  有人說中國古代的歷史是乏味與無聊的,僅是朝代的興盛到衰敗,再到被其他朝代所取代。我原先也抱有同感。

  可是,當一本叫做《明朝那些事兒》的書出現在我的書架上後,我對這些看法改變了。

  的確,這本書很生動,很幽默。但這並不是重點。這本書告訴我,歷史是有情感的,時間是公正的。書中每一個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比如寫朱元璋:當史料中告訴我們,每個開國皇帝是多麼英明偉大時,《明朝那些事兒》告訴我:其實他們很普通。

  朱元璋,僅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出生時其實啥事都沒有,童年也很苦,按作者的說法,叫“在一間冬涼夏暖,四面通風,採光良好的破茅草屋裡度過”的,那麼,這樣一個人怎麼就當了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就是憑藉著信念。這就是歷史,有趣的,但又嚴肅的歷史。如果有人只把《明朝那些事兒》當成小說看,那可能就錯了,因為我們應去看歷史的本質。

  元末的統治是極其腐敗的,元朝的統治階級,任何時候都可以找理由向人民要錢儘管人民也沒錢。元末了,黃河氾濫,淮河旱災,元朝腐敗的F眼中的人民百姓,像牲口一樣,被使來喚去,無數人的父親、母親、哥哥、姐姐被餓死、累死,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可憐的人,一無所有,連做和尚都被欺負,但他活下來了,而且名垂千古他有信念。

  他親眼見到了親人被餓死,災害的發生,他一無所有,只剩信念。他不再是牲口一樣的人民,他是能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敢者,一個堅持不懈的鬥士。長期困難、痛苦的生活可以改變一個人,朱元璋就被改變了,成功地被改變了,他經歷過無數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災難給予其信念。用三個詞來形容一無所有的朱元璋:可憐、可悲、可嘆。

  這樣一個可憐的人,用他充滿悲哀的前半生,換來了無數的讚歎他已經把那顆脆弱的心,變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的來源。書中有一名話也可形容那時的朱元璋:不要以為弱小的人,就沒有力量,不要以為卑微的人,就沒有尊嚴,弱者與強者的唯一區別,就是信念的堅定與否。我想,這就是歷史想讓我們學到的吧。於是,明朝出現了,讓一個雄心壯志的農家孩子一手支起。

  書中只寫了這個嗎?只告訴我們朱元璋的偉大經歷嗎?不,還有許多,明朝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無數偉大在這裡誕生、在這裡展現信念。世界上首個巨型遠洋船隊,鄭和的船隊名揚世界,展現了強盛的東方帝國那無法掩蓋的光輝,一艘艘 般的寶船,“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的無敵艦隊,七下西洋,沒有戰爭、流血、掠奪,而是四個字:以德服人。

  是的,中華民族那閃爍著光芒的品格就照向了西洋,書中說,為和平的使命,我說,為和平的信念,為了沒有欺壓,沒有痛苦。大家都是兄弟,朋友,彼此互相尊重。我們不宣揚自己是多麼高尚偉大的民族,不亂教說自己為和平而來,明朝人實在,直接帶給弱國小國豐富的商品,援助品,盡著大國的風範,大國強盛再去幫助弱小,用和平架起橋樑。

  這樣才會有美好的世界與未來。我想,這就應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偉大信念。這樣偉大的精神,再與那些後來的帝國主義國家相比,先進了多少?幾百年嗎?幾千年嗎?我看連現在的某些國家,可能都無法擁有這些精神。一句話說的好,暴力不解決問題。這就是歷史,偉大的歷史,讓你去看,去想,去讚歎,也去對比。

  讀《明朝那些事兒》,讓我看到了世界的殘酷,人性的貪婪,但還讓我看到了信念,忠誠,仁德,堅持。書的最後,有寫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大明孤臣黃道周”的黃聖人,也有為了兌現承諾“故雖死,無憾!”的徐霞客,這些都是歷史,也只表達同一個歷史的主題:信念決定成功,信念成就未來。就讓我們以歷史為鑑,讓信念帶領我們去愛,去感動,去創造奇蹟!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2

  在暑假裡,我讀了不少書,最令我影響深刻、收穫最大的就是《明朝那些事》。這本書既讓我知道了許多道理,又讓我認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

  《明朝那些事》講述了一個深刻的故事:朱元璋是個很窮的人,他為了能活下去當了和尚,因此,和尚們經常欺負他,在和尚們喝酒玩樂的時候,朱元璋只能在旁邊擦地板。而且和尚們逼迫他去要飯,要回的飯卻一點都不給他。後來,因為他乾的很努力,所以,老和尚就讓他當敲鐘和尚,生活才好了一點。

  過了不久,朱元璋的一個朋友前來找他,騙他參軍反抗,於是他就跟著去了。因為他很會打仗,得到了不少強兵強將。但好日子沒到頭,脾氣暴躁的將軍開始厭惡他了,因為他不想讓別人比他強,於是就把他趕了出去。

  朱元璋被趕出來以後,卻又遇到了兩個敵手,他正在為難,不過他非常的幸運,懂天文的劉基來了,朱元璋和他一起,透過聰明才智連打了許多勝仗,得到了許多人才。由於他善於學習,心胸寬廣,所以被選當了皇帝。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想:“只有意識堅定,善於學習的人才能幹大事”。我們學習也一樣,只有努力,勤勤懇懇,善於學習才能學好。像那些偷雞摸狗、整天想偷懶的人只會被別人嘲笑、看不起的!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3

  《明朝那些事兒》,由當年明月創作的史學小說,敘述了百餘年前曾經鼎盛一時的明王朝種種的血雨腥風。

  當歷史老師第一次向我介紹它的時候,我便愛上了這本勾人心絃的小說,我一直為它牽掛。一次偶然,我同學在書城裡發現了它,把它收入囊中。一天後,她將它帶到了我的面前,我興奮不已!喊著求著的,才好不容易把它借了過來。那一晚上,我都是興致盎然的讀著它。它在我心裡早已不是一本普通的書了,而更像是我的一個朋友,他孜孜不倦的和我探索著明朝的過往煙雲。

  當年明月不愧於他的那些頭銜榮耀,他是真正做到了把枯燥的史實寫成了故事,讓不懂歷史的人看了都能懂的故事。我仔細地看著他寫出來的字裡行間,每次有歷史邏輯的時候,他都要向人們解釋明白,這些話語雖然淺顯易懂,但這才是最難得的,我彷彿看到了他在思索表達方式時那眉頭緊皺、處處堪憂的樣子。很明顯這本書證明他想通了,他頓悟了——其實,小說不需要華麗的修飾詞,也不是寫給某個人看的,它是給予每個人的,每個熱愛它併為之著迷的追求者的。

  只有大眾的熱愛,才能使它成名,才能使當年明月成功!當一個想要服務大眾的人明白這些道理了之後,他就可能成功了。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4

  在我時間風鈴的書庫中,有著大大小小、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接的書。但是,如果說起哪本是我讀過最難忘的書,毫無疑問《明朝那些事》當之無愧,它一定能輕輕鬆鬆的一奪桂冠。

  明朝共有17位皇帝,我最敬佩的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朱元璋剛開始只是一個為一口飯吃而流離顛沛的人,他做過乞丐,當過和尚,然後參軍,當上將軍,一步步往上走,最後達到了頂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朱元璋用他的聰明才智一口氣打敗了實力浩大的陳友諒的部隊,攻下固若金湯的張士誠的城池。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朱元璋打仗是以充分周密的準備為前提,嚴格刻苦的訓練為基礎,英勇頑強的作風為保證,科學合理的方案為關鍵。當然,將領上下都具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個個以“義”字當頭。“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明朝那些事》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男子漢應以事業為先,不該只想著享樂!當震天的齊鼓敲響時,當祖國陷入危難時,大丈夫挺身而出,以身殉國。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生,我也有著許許多多的夢想,我深深地知道在我的前進的道路上,會有一個又一個的攔路石,阻礙我的前進腳步,甚至會讓我摔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但是我會一步一個腳印,不畏艱難,跌倒了爬起來,永不言棄去實現我的理想,因為我生活的環境,比從小靠乞討生活的朱元璋不知優越多少倍,我又有什麼

  理由言棄呢?

  《明朝那些事》是一本好書,也是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中一顆耀眼的明珠。當戰場上最後一路硝煙散盡,我們不能忘了那群雄逐鹿中原的過往歲月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5

  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人生

  ――――讀《明朝那些事》有感

  迎著溫暖和煦的春光,我翻開了《明朝那些事》,品歷史之悠久,享生活之美好!善哉!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王朝——明朝的興衰。那犀利的文筆,將任務的形象、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戰爭中,將領的運籌帷幄;朝廷裡,百官的鉤心鬥角,無不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書中朱元璋的精明,于謙的正直清廉,張居正的剛正不阿,王守仁的無懈可擊,孫承宗的神機妙算,都使我感慨萬千,而真正令我仰慕的還是徐宏祖(徐霞客)。精於權謀的野心家、政治家,在朝野中明爭暗鬥,為了地位,、權力去陷害他人,而卻忘記了自由,忘記了生活。他們眼中的成功就是排斥他人,躋身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內閣首輔,他們被歷史制度牽著鼻子走,雖然為歷史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但他們的人生並不成功,並不幸福。我只羨慕徐宏祖!

  徐宏祖沒有選擇當年的科舉考試的方法出人頭地,他從小就立志遨遊四海,即使遇到艱難險阻也不退縮。他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了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一個成功的人。而他的《徐霞客遊記》也成為我國地理學的名篇著作。

  人云亦云不是一種好習慣,而是一種自卑的,毫無信心的做法。別人有自己的方式,你為什麼沒有?你憑什麼沒有?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就像天上的繁星,地上的沙礫一樣,數不勝數,卻沒有一模一樣的。你可以有一個屬於你自己的人生,沒有人能克隆,克隆也是徒勞。

  成功的人生是美好的,誰都這樣認為。但不精彩的人生,不獨特的人生,卻並不成功。因為,唯一成功的方式,依我看來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6

  當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印象最深的不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具有高尚情操的于謙,而是堅持不懈,不肯放棄,堅持自己想法的王陽明。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一個具有許多功勞,學識淵博的人。他希望兒子能與他一樣,用自己的學識當上官兒,並老老實實的過一輩子。可王陽明偏偏就是一個叛逆的人,不願意自己的人生變得平凡。他剛開始十分認同朱熹的論點,可後來又覺得朱熹是錯誤的,就將朱熹的論點全部推翻,並嚐到了頓悟的感覺。剛開始被人們所鄙視、被王華所失望的王陽明,一鳴驚人的將自己在歷史上的位置提到了與孔子老子等人所並肩,本被別人所冷落的王陽明,永遠記在每個人的腦海中,而那些瞧不起的人卻被歷史海洋所吞噬。

  其實,一個人被旁邊的環境所禁錮,不要被金錢地位所誘惑,更不要因權力、虛榮而迷失自我。一個人的成功,不是收穫了多少,而是付出了多少。只要努力做好自己,永遠相信自己,那麼遲早有一天石頭將會變成閃閃發光的金子。

  在人生的路上有許多坎坷,不管旁邊是鮮花還是掌聲,不管旁邊是嘲諷還是冷落,只要你跑下去,並且跑到終點就是勝利者。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7

  “成功,只有一種方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又是一本以一本以一句話結尾的書。作者當年明月正是用這句話評價了徐霞客的一生,但這不也是評價了許多偉大人物的一生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也就是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活在金錢裡,人會累;活在榮譽裡,人會累,活在一個自己不想要的世界裡,人最累,所有的人都會累,只有追夢者不會。

  對我來說,夢想是飄渺的,我一直認為,追夢的人,很累,很瘋狂,做一個安逸的人,比啥都好,我不希望,更不敢有夢想。可是朱元璋想做一個樸實的農民,可被殘酷的社會所逼迫,反抗,就陰差陽錯建立了明朝;萬曆也想做一個安逸的人,可被權臣所逼,反抗,然後墮落;崇禎一定也希望成為一個安定的人,可是“李闖王”和“皇太極”會讓他安定嗎?而徐霞客子然一生,比誰都幸福!追夢,才能瀟灑“走”一生。這書教會了我。

  先看,歡呼;再看,糾結;最後,失落。我個人認為明朝可分三個階段:明朝的建立到燕王篡奪後的輝煌是其一:這一部分讓我越看越激動:權臣的勾心鬥角,新來更替是其二:每當看到一個個人歡欣而來,悵然離去,我就倍感糾結;最後就是明朝這棟大廈的倒塌:名將的死於非命,皇帝的無力迴天;而我印象最深的王守仁、張居正、戚繼光以及孫承宗,盧象昇就出自二、三兩段。

  先談王守仁吧,他是我最崇拜的人了,自從看了這本書,我就愛上看他的處世之道,他的人生意義。他可以“傻”到去格竹子;還可以聰明到讓敵人聞風喪膽;他可以落魄到發配到山區,也可以光榮到弟子無數。笑看一生,他的夢想,就像是我夢想。

  至於戚繼光和張居正,放一起說再合適不過,這兩人,一內一外,一文一武,除上述不同,其餘幾乎全都一樣,尤其是“敬妻”(怕老婆),讓我不禁大笑,想到偉人的兒女情長,禁不住莞爾一笑,唯一的遺憾,就是沒有一個號結局:張居正被萬曆消滅,而戚繼光孤掌難鳴。

  最後那兩人,都為明末大將,盧象昇他讓“闖王”談其色變,人送外號“盧閻王”、“黑手書生”,另一個孫承宗,我不敢妄自評價,只告訴大家袁崇煥是他的徒弟就夠嚇人了,這樣的偉人,不是我能形容的,只是可惜“盧閻王”死在來監軍太監手上,孫承宗被清軍俘擄後自縊。哎,與明共亡,這就算是命吧!

  八本書,講了二百多年曆史,寫書也只用了幾年,正如當年明月所說:“二十幾歲寫書,寫完還是二十幾,有趣。”這個世界,本就有趣,只因他活在自己的夢裡。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8

  我讀過《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至今還記憶猶新,以往我對明朝的印象,自從看了這本書後,就徹底的改變了。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自古以來有許多傳說。關於崇禎究竟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還是一個力圖奮起的人,一直眾說紛紜。不管怎麼說,這是一個殘酷的時代,也是一個精彩的時代。這本書就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讀了這本書,我真正認識到歷史的有趣。天啟皇帝病逝,朱由檢繼位,成為崇禎皇帝。這個剛上任的皇帝,竟把幾十年的老江湖魏公公耍得團團轉。對於政治,崇禎展現出了極大的天賦,他不像他的那個傻哥哥那樣,整天痴迷於木匠,而是聰明地把閹黨統統除掉,一個也不給自己留下後患。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這樣的好文章,多一字是狗尾續貂,少一字又言猶未盡。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底氣,作者不露廬山真面目,沒有藉助任何名號,學歷光環效應,卻能僅以文字的魅力脫穎而出。這樣的文章真是亙古少有啊!

  我先前也讀過幾本寫明朝的歷史的書籍,剛開始,我認為《明朝那些事兒》應該是胡編亂造的,因為我看的那些歷史書籍幾乎都是寫穿越的,而且,結果還跟這本書不一樣!可是我錯了!除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外的歷史書,幾乎都是故作高深,新增神秘感,而且重要的歷史還讓我們自己去猜。先不說這個,那些歷史書中的內容肯定是電影裡胡編亂造的片段。可以說,要不是《明朝那些事兒》,我肯定還對明朝的歷史“迷路”了呢!

  《明朝那些事兒》就像一個小精靈一樣在我的腦海“四處亂竄”,它告訴我關於袁崇煥的死因,告訴我于謙是被誰害死的……《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記憶猶新。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9

  老友《明朝那些事》最後一部如約而至,我輕輕的開啟扉頁,細細的品讀,走進歷史,似乎又看到了袁崇煥悲慘的命運與掙扎。

  細思量:世事有定數,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凡事兒皆有因果。

  因:袁崇煥大權在握時,只因毛文龍不服其號令,便揮刀將其斬殺,實則是幫後金軍解決了他們的心腹大患。後袁崇煥與皇太極率領的後金軍交戰,追而不擊,卻繞道北京城下,使皇城、皇權受危。於是,崇禎皇帝甚為不滿。這就為袁崇煥的殺身埋下了禍根。碰巧也是禍不單行,“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遭頂頭風”。此時,袁崇煥又要求帶兵進城休整,這下可點燃了他身死的“導火索”。崇禎暗道:“不好,這傢伙功高震主,遲早要兵變,不如殺了省心。”

  果:於是,在京城危機解除後,崇禎批示:袁崇煥凌遲處死!可憐一代名將,含恨九泉。細細剖析,袁崇煥之死原因有二。

  一是,狂傲不羈。自持有尚方寶劍就為所欲為,斬殺皮島總兵毛文龍猶如砍瓜。殊不知,小不忍則亂大謀。同時,他為了迎合上級(皇帝)的意願,不求實際,誇下海口:“五年遼東可復!”皇帝很高心,硃筆一揮,封了他個史無前例的官職——督師,號令三軍,六部統管,無條件配合。結果是一年過去,寸土未復。於是,老大不滿了!可見“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謙受益,滿招損,好弓也不能拉的太滿,凡事都要留有餘地,方便進退。

  二是,目中無人。後金軍來犯,袁崇煥只追不擊,故意示弱。卻將戰火引至皇城腳下,不顧老大的安危,無異於惹火燒身。他的老師孫承宗曾寫信勸誡,讓他在通州固守,可這個驕傲的學生尾巴都翹天上了,那裡還能聽的進師傅的話啊。可見,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謂: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綜上,從袁崇煥之死可以看出:袁崇煥的失敗都是源於他的性格,意氣用事,狂傲不羈,目中無人。這樣的人,註定是一個歷史的悲劇人物,只能慘死在劊子手的屠刀之下。

  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一條經驗教訓:凡事應張弛有度,切不可隨心所欲,尤其是要控制好情緒,免得誤了終身!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10

  《明朝那些事》講述的是從朱元璋白手起家,開創大明到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煤山壽星亭大明亡國之間280多年的事情。

  當年明月用他特有的筆調,帶我們走進了一個我們未曾見過的時代,一幅畫卷緩緩鋪開。在這裡,我們將看到足智多謀、勤勤懇懇的明太祖,從一個不起眼的平民、和尚,到萬人敬仰的皇帝;也可以看到陰險狡詐的嚴嵩、魏忠賢;可以看到以身殉國的李如松,竭盡心力為國為民的張居正,他們不再是史書上那冰冷的,或陌生或熟悉的名字,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

  書中,鄱陽湖一戰中那個一騎絕塵的身影讓我難忘,戚家軍以一當十的鴛鴦陣尤在眼前。戰場上的廝殺,朝廷裡權臣間的鬥爭,展現著那個時代特有的魅力。

  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最敬佩的一個人,叫張居正。他出身微寒,卻志在天下,隱忍多年,終成大業,權傾朝野,但他並未因此放棄自己為國為民的初心,而是坐在首輔的位置上勤懇工作,實施改革,直至生命最後一刻。他也有陰暗的那一面,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正直的、優秀的人,他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也無人能抹殺。

  當年明月在寫他時,沒有避諱那些他在官場中的陰謀詭計,沒有避諱他貪汙和生活作風的問題,這反倒使人物更真實了。曾見過皇宮中紙醉金迷的生活,也見過路有凍死骨的慘象,在他成為帝國第一人,甚至可以無視皇帝時,他沒有放棄最初的理想。他的改革危及到了許多重臣、官員們的利益,他知道,他們會與他為敵,但他還是堅持改革。因為他心中有一杆秤,指向了貧苦百姓,他覺得他們過得太苦了,他們已經在垂死掙扎,他太想給他們活路。因為人,無論貴賤,都有生存的權利。

  公理自在人心。他是平凡人,也有汙點,有慾望;他是英雄,可以不顧一切,不妥協的為了國家,為了那些和他不相干的平民百姓而戰鬥時。他值得我們尊重,他的業績,是不朽的;他的人,也是不朽的。

  用書中的一句話來評價他:千迴百轉,千錘百煉,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翻開書的第一頁,有一句話: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我很不解,歷史課上老師曾問到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她說,以史為鑑。

  歷史不過是薄薄的幾頁紙,一個王朝的興衰,朝代的更迭,都是那麼自然,讓人悲嘆,卻似乎覺得這是應該的,天下大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果真能以史為鑑,那些熟悉的橋段為何會一次又一次上演?

  人性總是存在弱點,但歷史卻並非沒有用處,我們的確可以痛斥帝王的昏庸,學習賢人的處事。讀完書後,我又有了更多的感悟,我們應該做的是透過歷史去看那個時代,看它的強大興盛,也看它的衰弱沒落。這些,是激勵我們向前的力量。我們回望歷史,也展望未來,我們帶著先人的智慧向更高處攀登。

  因為你還活著。活著,就要繼續前進。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11

  最近看了一本書《明朝那些事》,以前很多人都跟武er推薦過,近來才翻開此書,感慨文字有趣,讀至作者論名將一詞這篇,略有所感,與諸君分享。

  作者說道,在成為名將的路上,將經歷六個階段,除了極少數生下來就會打仗的天才,其他人都要經歷一個階段至另一個階段的學習。

  第一階段叫做軍事理論,所有想成為名將的人,都需要經過很多軍事知識的累計,積累了足夠多的知識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但這時會有一些特殊的人,他們因為家裡窮,買不起書,只能去實戰中學習,這其中的優秀代表就有李雲龍同學。(哈哈哈哈哈,看到此處,忍不住)

  這些特殊的同學因為良好的實戰經驗,可以跨過第二階段的學習,直接進入第三階段,因此,第二階段就是實戰,很多進入第二階段學習的學生,如果無法透過,他們就會被獲得一個非常有趣的稱號——紙上談兵。

  實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豐富的理論知識是由高階學員總結而來,其中夾雜著他們的經驗與個性,而戰場又是瞬息萬變,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如果只是照搬他們的理論,顯然是行不通的。

  歷經第一、二階段的淘汰賽,剩下的人,才開始真正地走上名將之路。當這些站在第三階段門口的勝利者,他們將學習的是帶給他們轉變的一課——冷酷。

  所謂仁不帶兵,義不行賈,這種冷酷並非對待百姓,而是對待敵人,對待自己的軍隊,令行禁止,軍紀嚴明,即使親人觸犯軍令,也可以公正執法,當敵人的鮮血濺到眼瞼,也渾然不知,那麼基本上,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歷練了。

  如果說第三階段是殘酷的轉變,那麼第四階段就是提升與沉澱。從第三階段走過來的人,眼神裡有化不開的渾濁,人們直視他們會渾身戰慄,他們歷經地獄般的戰場,他們心如堅石。

  第四階段的主旋律是——理智,戰爭是一場用人命做注的遊戲,當敵人挑釁時,不被憤怒左右;敵人落敗時,不狂妄驕傲;敵人誘惑時,不沉溺其中,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理智。能透過第四階段的人,已經非常少了。

  如果說之前的幾個階段盡然都是淘汰賽,那麼接下來的兩個階段就是角逐賽。到了第五階段,剩餘的人需要學習的是——判斷。

  “這是名將的重要特徵,不需要理由,不需要依據,你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的判斷。你要明白的是,你所掌握的是無數士兵的生命,而所有的人都等著你拿主意。”

  小兵只管打仗,遇到問題會問伍長、百戶、千戶,直到指揮,而你就是指揮,你還能去問誰?在戰場上,決斷只在一線之間,進攻還是防守,前進還是退卻,都要指揮拿主意,在你的周圍會有很多參謀,但是他們往往並不站在真理這邊,決斷的還是你,如果參謀比你高明,為什麼要你當主帥?

  在變化莫測的戰場中,如果能夠掌握其中的規律,在角逐中展露頭角,接下來只肖歷經最後一關——堅強,就能青史留名,萬古流芳。

  最後一關,堅強,更像是一場與自己的對抗,雖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但當你真正面對幾萬人生命的消逝,能否依舊再敢手握兵權,從士兵們的屍體站立起來,去擊敗敵人;當你多次敗在同一人手下時,再交鋒之時,能否戰勝軟弱,禁得住兩股戰戰;如果可以從一次次的失敗中爬起來,向前,挑戰,孤獨地、痛苦地、血腥地走到終點,那麼等待你的就是光榮與勝利。

  “所以名將之路是一條艱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為。”

  行文至此,感慨歷史總能給人一些經驗,職場一路與名將之路似乎也有那麼一點點相似之處。

  書中的徐達、常遇春、王保保都是名將,其中徐達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在與王保保的決戰之中,他冷靜、理智,用詭譎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實戰經驗判斷戰機,一鼓作氣,身先士卒,以雷霆之勢破敵。他讓我不免想到最近的一句對蘇聯軍隊的戲言‘給我沖和跟我衝,顯然是兩回事’,在那次決戰的夜晚,徐達的一個決定讓他掌握了勝利的關鍵——親自上陣。

  “最大程度發揮士兵的戰鬥力,是將領的責任。一般來說將領們是利用自己的謀略和軍事排程來達到這一目的的。然而當戰鬥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所有的軍事智慧都無法再發揮作用時,將領們只剩下最後一招,親自上陣。”

  戰鬥時,徐達將自己的部隊放在陣前,無論士兵在何處奮戰,都能看到徐達的旗幟,讓士兵們都有勇氣繼續戰鬥下去,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卻也是唯一的辦法。

  置之死地而後生,徐達做到了,一代名將,青史流芳。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12

  這本書去年年底斷斷續續的總算看完了,枯燥的明史被寫的簡單易懂,生動有趣。不到娛樂了自己,又能瞭解明朝的起起伏伏,興衰滅亡。真的是一部很有趣的史書。

  從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到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大明滅亡,一共經歷了276年。娓娓看來就像一部精心設計的話劇,又像一部驚險刺激,屢試不爽的遊戲。明史裡說的啥我也就不說了,寫點我看過後的感悟。

  1、毅力,堅持

  現在我們感覺考公務員競爭大,工作難找。你要知道明朝的科舉,你就發現我們是挺幸運的了。科舉三年一次,先要考鄉試,再考會試,最後全國考生還要跑到

  京城進行殿試,那可真是層層選拔,萬人過獨木橋,幸運的能考上進士也要到三四十歲,幸運稍差的也到五六十才能考上,飯進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好多人總其一身也只是個窮秀才,我很難想象他們揹負多大的壓力,依然那麼執著,堅強。古代那麼多懷才不遇,壯志難愁的詩詞都是在這種環境寫出來的。成功是屬於少部分人的,屬於努力奮鬥的那少部分人,怨聲載道不拼搏是一點可能都沒有的。

  2、權利

  在封建社會皇權是至高無上的,看明史那麼久的鬥爭,最後誰輸誰贏關鍵是看皇帝喜歡誰,聽誰的話。你再有道理,再得民心,在正義。即使對方壞事幹盡,只要能利用好皇帝,一個罪名就把你整死了。即使是法律的制定者,那只是他整別人的工具,他是從來不遵守遊戲規則的。放在每個人的小遊戲上也會如此。

  3、太監

  現在如果有人罵你是太監,你感覺是一種侮辱。而在明朝當太監可是一個很熱門的職業,錄取率只有10%,比我們現在考大學還難多了。那些沒有錄取的,閹了也就白閹了,這些人為了能莫得一份工作,能有機會當官,能實現自己的野心真是不折手段,這麼殘酷的對自己。我們永遠不要拿我們的思維去想別人,很多人你是想不懂得,對自己都那麼狠心,對別人肯定沒啥好的。明朝好多次政治危機都是太監製造的。

  4、名流青史

  歷史只會留下那些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的人。而不是看你當時的權利和錢財。唐伯虎是一個不世出的才子,考到狀元被誣陷,一生也沒進入官場,餘生常留戀在花港柳巷,一生窮困潦倒,但他的文章,字畫卻成為了佳作。另一個是戚繼光,他是一個偉大的抗倭名將,到現在也是家喻戶曉英雄。在當時另個人比他還出名的多,而現在卻鮮有人知。北方的李成梁,它的遼東鐵騎在打蒙時,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保護了百方几十年的安寧,讓蒙古軍聞風喪膽。李成梁在那時也是風光無限。而在他老年,跟努爾哈赤聯姻,不攻打女真部落。這也跟明朝滅亡有一定關係。真是晚節不保,一生光輝都被毀了。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13

  說到歷史,很多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枯燥、無味。如果你也是這樣想,那就請你去看一下《明朝那些事》,這本書絕對可以顛倒你對歷史的看法。

  這本書的作者用風趣幽默的話語描寫了在明朝發生的各種事情,並把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把戰爭的場面描寫得淋漓盡致。在這本書中令我影響最深刻的就是朱元璋這個平民出身,卻能當上皇帝的人。

  朱元璋小時候飽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所有皇帝中,大概是唯一一個一無所有的民農,是透過造反才奪得了天下。他沒有受過教育,卻能夠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一個軍事天才,更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人才!

  朱元璋令我最敬佩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堅持、冷靜。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夠讓他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迎戰方法。在這三個本領前,無論是什麼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讓我們能夠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一種很重要的東西自信。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們會撿到許許多多的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是卻只有一把能開啟成功的大門。在帶領大軍作戰時,我們只有一次機會,只有一個時機是最合適的,如果失敗了,就會失去一切。但是朱元璋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因為自信,他相信的自己的決定;因為自信,他登上了皇位。

  這就是《明朝那些事》教會我的,不多,但是卻能使我終生受益。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14

  我從小喜歡歷史,所以,我也比較喜歡看有關歷史的書籍。我原先是三國迷,《三國志》、《三國演義》我都看過了,所以我一直覺得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豐富多彩的階段。一直聽聞《明朝那些事兒》是一部很好的書,語言幽默,但又不乏鮮豔的筆墨;以小說的筆法來寫,但又以歷史為基礎。所以,在這個寒假,我充分利用了我的空餘時間看《明朝那些事兒》。雖然並沒有看完,但是我已經感慨萬分。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有七本,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餘年發生在明朝的事情。這期間,發生了許多事,讓我對皇帝對大臣們都有了新的瞭解和認識,所以,我的心一直被震撼著。

  說到明朝,我們大家腦海裡第一個浮現出來的人物,應該就是朱元璋了。朱元璋,本是布衣,生活艱苦,沒有讀過書,然而,他從一個卑微的貧民走向成功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讓我深感佩服。“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人也一樣,在經歷痛苦和艱難的磨鍊之後,方才會成功。朱元璋告訴我們,獲得勝利的關鍵在於隱忍的耐心和準確的判斷,而這也體現出朱元璋一生的信條: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朱元璋,他是明朝皇帝的典範,他的勇猛,他的堅強果斷,他的信念,都值得我們學習。雖然,有的人說朱元璋剛愎自用,疑心太重,殺人太多殺人從不手軟,心狠手辣,但是,這是他為了維護鞏固自己的政權而已,他也無非是想讓天下不要那麼黑暗。畢竟人無完人,他依舊是一個很成功的皇帝。

  歷史總是令人感慨,朱元璋是英雄,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決心可以幫助我們去戰勝一切困難,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是我們強大的.武器,但是他陰險狠毒,逐漸剷除開國以來的功臣元勳,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問白頭,我也不禁為那些逝去的功臣元勳感到嘆息。

  有人說,做皇帝也未必要那麼心狠手辣啊,做個好人不也可以嗎?朱允炆就是個例子,他性格溫和,不會冷酷,重親情,宅心仁厚,而這些,也是他的致命弱點,這些弱點,導致他最後的失敗。所以書裡寫著“朱允炆是個好人,卻不是個好皇帝,因為好人是做不了皇帝的”,所以,朱元璋是真正的明朝皇帝的典範。

  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每一個朝代都有其不同的特點。《明朝那些事兒》,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學會了為人處世,也學會了歷史。當年明月的語言幽默,形象生動,讓我知道歷史也可以如此的有趣。皇帝們有著超人的自信和霸氣,各有千秋,他們有毅力,有決心,能做成常人所無法做到的事。所以,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優良品質,我們也能成功。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15

  第一次寫讀書後記,寫讀書後的感想,我和明朝那些事兒。沒由來的想寫這樣一點文字,關於我和明朝那些事兒。這系列當年明月的文字,我讀了幾遍。因為剛剛又系統的讀完一遍,於是選在這個時候寫下我的所謂的讀後感。明朝是個被人忽略的朝代,這也是明月寫《明朝那些事兒》的一個原因。在讀這七本書之前,我對明朝的印象和很多人一樣,覺得它是一個比上不足的朝代。明清兩朝總是在一起被提及,作為封建社會的頂層發展狀態。但是大多數人記住了康乾盛世,卻壓根不知道仁宣之治。所以,這套書最大的一點是,它帶我走進了真正的明朝,那樣一個精彩的朝代,異常燦爛的光芒。

  七本書,從朱八八開始,到最後的崇禎自盡結束。記得在崇禎最後那一段時,明月寫了這樣一小段話。說句心裡話,我也沒想到這樣,應該改變一下,這麼寫,比如崇禎沒有殺袁崇煥,皇太極繼位的時候,心臟病突發死了,接班的多爾袞也沒蹦幾天,就被孝莊幹掉了,然後孤兒寡母在遼東過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進入山林後,沒過幾天,由於水土不服,也都過去了。然後,偉大的大明朝終於千秋萬代,崇禎和他的子孫們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是的,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歷史的真相。歷史終究會以悲劇收場,不管是那段歷史。歷史感,就是悲觀。讀到結局處,我看了很多遍,看著明月的文字一步步的從幽默到傷感,心裡也和明月一樣,希望明朝如以上的文字描述的一樣。但是,歷史就是歷史。看歷史,和看電視劇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最根本的不同是,歷史都是悲劇。以上感想,不是本人所悟,完全是明月書中所寫。不想也沒有侵權和盜版的心思,因為明月的感悟太過深刻,鄙人完全認同罷了。

  說說一路讀完的故事吧,就是我和這套書的故事。考完研後,當即從網上買了。之前都是借別人的以及在網上下載電子版本來看,總覺得不過癮。中間曾經在書攤,買過七本合在一起的超級大盜版看,後來也給扔了。考完研後,總覺得有必要支援一下明月,於是就買了。以後也可作為收藏。每天一點點的看,睡前以及上廁所的時間,花了兩個月,看完了整套書,今天把七本書抓在手裡,發現那麼厚,那麼多,不是感慨自己能看完那麼多的文字,而是感嘆明月堅持了三年時間寫下了那麼多的文字。正如他自己說,二十多歲寫,寫完還是二十多歲,有趣。是的,這個世界還是很有趣的。兩個月,經歷著自己人生路上的一次次失敗,便對明月天生的歷史感,也就是悲觀有了心情上的附和。我知道自己還沒有資本說什麼悲觀主義者的論調,因為我所經歷還根本沒到那個程度。本來在寫這篇文字之前,我還想做個總結說,書裡最讓我感動的片段、最搞笑的片段或者是最喜歡最討厭的人物等等,但我發現,現在我不想做這樣一個無聊的總結。這些都在我心裡,我提及或者不提及又怎樣。心境至此,也不可強求。我現在最記得住的是結局,我對結局的文字印象深刻,無法忘卻。之前的繁榮,之前一波一波的牛人的發跡,都變成了最後的消亡。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王朝也是如此。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再比對自己的人生,即使最後能得到輝煌的結局,又怎樣,寥寥數十年,怎麼樣都是一樣的結局,在後人的筆下,不過幾個字就能概括了。這就是所謂的歷史感吧,我讀完竟然悲觀從心底而生,這樣是我讀這書的初衷嗎?我想,不是的。我堅持幽默,是因為我明白,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你自己都要充滿希望。

  人生並非如某些人所說,很短暫,事實上,有時候,它很漫長,特別是對苦難中的人,漫長的想死。但我堅持,無論有多絕望,無論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自己說,這個世界很好,很強大。這句話,不是在滿懷希望光明時說的,很絕望、很無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時候,說這句話。要堅信,你是一個勇敢的人。因為你還活著,活著,就要繼續前進。無需害怕,無需絕望,要相信自己。明月就是這樣的解答,我想我的初衷應該是以上的話,我應該知道以上的話。明月就是怕我們讀完會有歷史感,所以會苦口婆心的寫出了這樣一段話。讀完似有開朗,似乎應該如此。只有這些了,第一次的讀後感,沒寫出多少自己的感想,只是在重複和摘抄著作者的話。

  以前,我讀過一本好書,書名是《明朝那些事》(貳),內容自永樂皇帝奪位的"靖難之役"後開始,先記敘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樂大帝的事蹟——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皇帝於北伐蒙古歸來途中病逝。明朝在經歷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開始馬雲進入動盪時代。死太監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為,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一旦,幸虧著名忠臣于謙,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的"奪門之變"後被害身亡。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這本書。而且知過好道這本書先是一本網路作品,由於廣大網友們的追捧,好評如潮,作者當年明月把部落格裡的連載送進了印刷廠,一口氣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後還是好評如潮。我還知道當年明月的這套書之所以好評如潮是因為他把枯燥的正史寫得生動、風趣,看過的人沒有人說不喜歡讀這本書的,我還知道但年明月寫這本書的時候好像才27歲!當然佩服之至啊!就想弄一套讀讀。正好一個好朋友購買了這套書,就討來一睹為快。

  讀了幾個星期了,還沒有讀完,但是收穫已經很多了。不僅僅是補習了明朝的那段歷史,還領悟到了歷史之外的道理,但是最大的收穫是慶幸我是一個老師!

  我是一個簡單的人,而且性情有點直率,沒有什麼城府,一點兒不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讀了這套書,我不禁被書中表現的"厚黑學"驚呆了!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後一套。人與人之間哪裡還有真誠、信義可言?彼此經常搞些你死我活的鬥爭。很多有才華的人:唐寅、徐文長、方孝孺、解縉,哪一個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都是在鬥爭中得到了極其可悲的下場。他們的失敗有的源於一句話,一篇文章。真可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被別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給大老闆——皇帝奏一本,說上句"此人別有用心",再分析一下這句話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辦妥了。聖旨很快下了:滿門抄斬,滅九族,還有的滅十族!冤案就此誕生!

  實事求是地說,學校真是個最適合我的環境。在教代會上,我能稱職地履行我的代表職責:勇於提建議,有時的語氣還挺激動。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經常和領導辯論一番,有時還以勝利而告終。一些朋友知道了這些情況,往往說,這要是在我的單位,看領導不給你穿小鞋!我真要感謝所遇到的開明的領導,他們並沒有因我的言行而給我穿小鞋。我之所以這樣,也不全是因為領導的寬容,還因為有這樣一個"小算盤":只要我的課教得好,得到家長、孩子們的認可,即使我好提一些意見,只要這些意見是中肯的,實事求是的,領導能對我有意見?總不能說誰誰教的課不行,不讓他上課了。因為一個老師是否優秀不是幾個人說的算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有很多的同事、家長、孩子們在看著呢!

  學校適合我,除了通常有很多開明的領導,我所面對的人也是最適合我的。我的同事們可沒有書中的"忠臣、奸臣"們複雜。在簡單的環境裡,大家也變得簡單起來。要評先了,把考核分拿出來比一比即可,不用搞些請客送禮這樣的歪門邪道。也可能老師好歹也算得上文人了,所以這些不正之風是很難得到我們這些文人的追捧的,因為我們或多或少地有那麼一些"清高"。我的學生們更是單純得可愛,他們比我還簡單。常常因為得到我的一句讚揚而高興,為我發的一張小獎狀而激動,也常常因為我的一個陰沉臉色而苦悶。這樣的一群喜形於色的人在你的周圍,你還用得上勾心鬥角?你只需要用最簡單的做法來對待他們:真心地愛他們,你就會得到他們對你更真心的愛戴!

  所以,看完了這套書,還是最想說一遍:真是慶幸我是一個老師!

  最讓我難忘的是"土木堡之變",那個無知的死太監王振,損了二十萬精兵,使蒙古軍隊再次光臨,而這次來與以往不同,是來攻進城奪取山河、江山的,于謙說:"你妄想!"於是,戰爭開始了,在煙塵滾滾中,于謙沉著地指揮著戰鬥,士兵勢氣大增,愈戰愈勇。蒙古軍隊萬萬沒想到會這樣,於是找了另一個城門來戰,更沒想到的是,這個城門防守一樣精密,蒙古軍隊沒有攻破城門,反而被打了個落花流水。一個晚上,蒙古軍隊快不行了,為了防止明軍偷襲,在幾里外紮營。終於,于謙拿出了秘密武器——大炮。夜間,只聽一聲炮響,把蒙古軍隊炮回了老家。

  《明朝那些事》把晦澀難懂的正史寫得那麼好玩,怪不得有個網友希望《明朝那些事》能進入中學課堂,成為每個中學生必備的書。對此,我可是舉雙手贊成。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16

  暑假期間,我讀了《明朝那些事》的第一步,它主要講的是明朝開國皇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只是一個小小的貧農,後因為元朝的腐敗而造反。過程中,狄徐達、常遇春等名將,祝他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和元的軍隊,從而建立了一個新朝代,他給她定名為“明”。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無論你是多麼的渺小,多麼的不起眼,只要心懷一個夢而且盡全力施行,沒有什麼事是做不成的。像朱元璋,他原先只是一個小貧民,並且還因為走投無路當了和尚,單他有夢,他把這顆種子深深地埋藏在心,並用刻苦、勤奮與堅持來澆灌它,使得那顆種子越長越大,最後實現了朱元璋的夢想,當了洪武大帝。

  如果我們也像他那樣時時刻刻將夢想銘記於心,刻苦學習,相信等你長大後,那個夢想便會成為現實。不要認為這不可能,連一個小農民努力後都能名垂青史,那我們又何嘗不能呢?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17

  書讀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兒》是讀過的史書中比較另類的一本。該書語言流暢,時不時調侃一下,真可謂輕輕鬆鬆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書中沒有引經據典,也未註明出處,是否完全符合史實,咱也就沒法考證了。好在它說的事兒,跟我這些年東鱗西爪地積攢起來的明史都對得上,我也就認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寫起,直到永樂帝朱棣登基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傳和半部朱棣傳。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透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員的腐敗。做皇帝后,對腐敗官員大肆殺戮,卻沒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敗。這大概就是當今社會對腐敗官員大開放生之門的歷史依據。

  朱元璋有個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靠著這樣的邏輯,天下一點一點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著。

  朱元璋為了保證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繼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許多的安排,奪兵權、殺異己,卻無法保證天下從他的繼承者手中被奪走。

  看來,無論你多麼強大、多麼精明,你可以將別人的東西巧取豪奪過來,卻無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奪走。皇帝如此,官員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強者皆如此。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而歷史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書寫的,因此應該是生動活潑的,而我們以前面對的事枯燥的敘述和總結,根本無法引起我們的閱讀慾望。下面是我認為的一些有哲理的話。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18

  一天晚上,媽媽拿著一本厚厚的書,邊看邊傻笑,我好奇地瞥一眼書名。“當年明月”四個字映入我眼簾,媽媽說這是作者。還有人姓“當年”?帶著強烈的好奇感,我走進了這本書。

  明朝經歷了16個皇帝,近300年曆史。這裡面有叔侄兄弟皇位之爭、有忠臣奸佞之鬥、有首輔輪換、有文化更替,而使我無數次落淚的只有兩個人:于謙、楊漣。

  當也先帶領大軍打來時,城內只有區區九千禁軍。滿朝官員都建議南遷,小小的兵部侍郎于謙卻極力反對。包括也先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明軍必敗時,于謙整頓軍務,提出了自己的作戰計劃,鼓勵全城人奮起抗敵。結果,也先大軍敗落,撤回蒙古。也先不明白,怎麼10萬大軍會輸給9千禁軍?這一篇章我看了多次,每看一次都是心潮澎湃,也先不明白,我明白。這就是信念和堅持,是忠臣對民族大義的信念和堅持。

  同樣感動我的人還有楊漣。明知道木頭皇帝朱由校不會治罪魏忠賢,可是為了國家社稷,他依舊冒死彈劾。一次、兩次、三次……直至被關進監獄,被鞭子抽打、被大石壓身,被釘子釘進自己的頭顱,他拒不認罪,仍然在彈劾魏忠賢。于謙有一句話,最適用於他——“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每次看到這一章節,我都會熱淚盈眶。我知道這也是信念和堅持。是士大夫對正義的信念和堅持。

  前幾天,我看了電視劇《抗美援朝》,保持戰鬥姿勢凍死在冰天雪地裡計程車兵、身體被大火燒著渾然不動的狙擊手、幾天沒有飯吃依舊勇猛作戰的戰士,讓我流淚的同時,又讓我想起了于謙和楊漣,讓我想起了信念和堅持。生活中,有的人有信念和堅持,做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好;而有些人遇到困難就退縮,毫無成功的信念和堅持,結果一事無成。信念像一盞燈,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像一星火,點亮人生旅途。讓我們都做有信念的人,讓人生過的更豐富。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19

  《明朝那些事》,作者明月,他介紹了近三百年的明朝歷史,用一個別出心裁的角度。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明君賢相數不勝數的時代。這是一個昏君權奸輩出的時代;這是一個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這是一個人民水深火熱的時代;這是一個戰鬥力強悍的時代,這是一個軍備廢弛的時代。

  這是一個明君賢相數不勝數的時代。朱元璋白手起家,打遍天下無敵手;朱棣北擊蒙古,得勝歸國;朱瞻基,朱高熾重視農業生產,休養生息。三楊內閣兢兢業業,處理國事;徐階制衡“三權”,打倒嚴嵩;張居正改而不革,是為改革。這是一個昏君權奸輩出的時代。朱厚照以玩為己任,天啟皇帝以木工為己任。劉瑾,魏忠賢獨攬大權,危害朝綱。

  這是一個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徐階為明朝資本主義萌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他的努力下,大明蒸蒸日上,財政消除了赤字。後來張居正改革,為百姓造福,萬曆年間,明代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這是一個人民水深火熱的時代。上級壓下級,下級壓百姓,貪汙的方法數不勝數,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壓榨的黑暗之中。

  這是一個戰鬥力強悍的時代。戚家軍善用鴛鴦陣,把倭寇打得丟盔棄甲;抗日援朝,李如松用幾萬軍隊把日軍的大部隊擊潰;即使到了最後的農民起義,明軍的戰鬥力依然強悍。這是一個軍備廢弛的時代。武將地位開國後急轉直下,軍容懶散,貪汙軍餉的現象十分常見。甚至有“打仗帶頭跑”的“光榮”傳統,實是不忍直視。

  明月以優秀的文采,幽默風趣的筆調,刻畫了明朝的形象,既有對傑出人才的讚賞,也有對鉅奸大惡的批判。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20

  暑假在家看了一本叫《明朝那些事》的一本書,這本書使我如痴如醉。作者是當代明月,他的寫作不僅筆鋒活潑幽默,而且加進了自己的感悟,這就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古人原無異於今人,真能深入古人的情境和內心,歷史就活了起來。但是他並不滿足於此。畢竟語言的表現力是有限的,於是輔之以圖、以表、以“參考訊息”,使讀者憑文字冥想的形象,情景,得以直觀,使錯綜複雜的人物事件得以曉得。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朱元璋的一生,他從放牛一直到做了皇帝,這是一個多大的變化,從一無所有,連父母的棺材都買不起,到後來整個國家都是他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是他聰明好學,機智勇敢和付出無數的血水和汗水才能擁有了一切。如果沒有當中的一點,就可能沒有了我們今天的一切。

  所以我們要像朱元璋學習,才能有所成就,創造大業。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21

  今天,我看了《明朝那些事》這本書,書的作者是當年明月。這本書非常有趣。

  首先說明,這本書不是一本而是一系列。第一冊講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事;第二冊講了“永樂奪位”到

  “土木堡之變”。其他幾冊就不說了。

  其中我最喜歡第一冊。裡面有句話讓我想忘都忘不了,這句話是:“是流氓我怕誰?”。我從這本書裡還知道了許多人物,如合稱為“明朝雙壁”的常遇春和徐達、陰險狡詐的陳有諒等人。

  讀了這一系列書,我發現它讓我喜歡上了明史。也許是裡面內容的幽默讓我喜歡上了明史;也許是裡面精彩讓我喜歡上了明史;也許是裡面的的話讓我喜歡上了明史。

  讓我深有感觸的是:裡面大多是白話,但講的都是正史。可能,這就是讓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22

  這本書對我的啟發:使我明白了自己強大了,不要停止自己進步的腳步,不然的話,總有一天會有人比自己更強大。

  證明自己的觀點:以前中國十分強,至少在亞州是最強的。可是後來中國都在打內戰,沒有進步自己的武器,到了清朝因為大臣無能,被變強的日本進攻了,雖然後來中國抵擋了日本,卻寫下了一份份不平等條約,讓別的國家拿自己國家的寶貴文物、讓別的國家拿自己國家的土地……清朝卻一點也不抵擋。

  這本書帶給我的想法:我明白了這一段歷史故事後,我有一個想法,中國自己如果不內戰的話會變得強大嗎?中國如果不寫下那一份份不平等條約會變得更強大嗎?如果中國這些都沒有發生會變得十分強大嗎?

  表明心態:我想把這些書帶入我們學習的課堂,讓我們明白明朝的出現和明朝的消失,讓我們明白歷史。如果中國努力發展就不只是今天這樣了。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23

  不知不覺中,我結識了一個叫《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於是,我就成為了當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的又一個“粉絲”。

  這本書,從朱元璋起義開始講起,用幽默的語氣,講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直到明末朱由檢自殺為止。事實上,這本書就是我瞭解明朝的唯一途徑。我知道這不太好,但我還是相信當年明朝的實力的。

  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兒》後,我都會迫切地期待著下一部“出爐”。我很欣賞當年明月這種寫作風格。要不然,我這個區區六年級的學生怎能看懂?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只講述了明朝的整個歷史,還告訴了我們許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開公司,經營不善就會破產。但人家破產可以重來,一個王朝“破產”,估計“老闆”生存的可能性為零。就像大結局中的結束語: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回頭。因為如此,我也不想當皇上。萬一哪天國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樣,豈不完蛋?還是共產主義好啊,有得選舉,能力不好不用你當,當個老百姓活得實實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禍從口出”的問題。想唐伯虎當年由於口出狂言,在科舉交卷後當著大家的面說自己必中會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則被逐出考場。俗話說得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哪天隨便說出來的話可能就會毀了你。所以,當心啊!

  最後,就是對待人生的態度問題。當年明月在書中寫道: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沒錯,正是這樣。當你匆匆地過完了一生,贏得了許多榮譽和名利。然而當你在臨危時再想這些東西,會覺得有意義嗎?有,但不是指這個。死而無憾,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章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我寫完了。我知道僅憑這篇文章,是不能表達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還是要寫,因為,這是對我的一種滿足,僅此而已。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 篇24

  在去年暑假,我去我的表姐家的時侯,表姐送我了一本書,就是這本《明朝那些事》。當我回到家,開啟第一頁時候,馬上被那搞笑的劇情沉迷住了。這本書裡面描寫了嘉靖年代發生的許多事情,許多的人物。同時我還發現這裡寫的歷史和一些歷史書上寫的歷史不一樣,一開始我還有一些認為是作者寫錯了,但是經過多次翻看之後,我還是覺得作者寫的是對的。

  先說一說嘉靖皇帝吧,史書上寫的是心修道,無心從政 。但是我看《明朝那些事》中,認為嘉靖修道只是手段,目的卻是暗中觀察朝廷中的每一名大臣,雖說嘉靖在比較年邁的時候確實是一心修道。可是他少年時候比較厲害呀!比如他15歲剛剛登基的時候,許多大臣都瞧不起他,登基時甚至讓他走皇太子進京的路線,但是嘉靖露出了自己的獠牙制服了大臣,登基後還在“大禮儀”事件為自己的父母爭得了名分。將奸臣斬首,把大臣玩弄於手掌之間。

  再說一說夏言,字公謹,他一開始上奏彈劾內閣首輔張璁,和內閣首輔吵架,(書上是這麼寫,後面感覺不合理的,別問我問,問這本書的作者。)成功之後,他當上了內閣首輔,使得大明王朝蒸蒸日上,夏言有個特點一一廉潔。並且他當上首輔之後還痛罵張延齡,整整的罵了七次,並且他還剛正不啊,和皇上吵架是家常便飯。可是就這一點。卻要了他。奸臣嚴蒿設計陷害了他,每每讀到這裡,我都會為夏言的結局而感到傷心。

  讀完這本書,我感嘆道,明代的朝廷上那麼多人爭的你死我活,只為了一個物品“權利”。但是讀完了這本書,讓我更深入的瞭解了明朝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