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音樂劇以音樂之名向藝術出發

音樂劇以音樂之名向藝術出發

音樂劇以音樂之名向藝術出發

  一封信,一個大字不識的長工,一段旅程,一次“長征”……五一期間,原創音樂劇《王二的長征》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作為廣東東莞推出的第七部音樂劇,《王二的長征》以其上乘的品質和精良的製作,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近年來,音樂劇這種新興藝術形式越來越為中國觀眾所熟知,它正在逐漸走進各大劇場,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中。

  保留傳統 面向現代

  音樂劇走過了近300年的發展歷史,相容幷包、緊跟時代的特點是其一直長盛不衰的原因

  音樂劇是一種既傳統又現代的舞臺藝術形式,它透過歌曲、臺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我愛你,直到時間的盡頭。”這是音樂劇《紅磨坊》中的臺詞,這部為人熟知的音樂劇,透過一段不被人祝福的愛情,亦歌亦舞地展開了一個令人動容的愛情故事。

  英國和美國可算是音樂劇的兩大發源地。各種各樣的音樂劇已經在世界各地紅紅火火地上演了上百年。

  1728年,首演於倫敦的《乞丐歌劇》,算得上音樂劇的`雛形。它吸收了輕歌劇和喜劇的元素,採用了69首流行曲調作為穿插情節的主線,宛若一幅風景畫般展現倫敦西門監獄的情景。

  說到音樂劇在美國是怎麼火起來的就更有趣了,這個過程本身就像一場“雜耍”。1866年,法國一個芭蕾舞團赴紐約音樂學院演出,但預訂的劇場卻在公演前毀於一場大火。

  當時尼波羅花園劇院的經理惠特利正好安排了一部情節劇《黑魔鬼》準備上演,但惠特利對此劇信心不足,在聽說了這個關於芭蕾舞團訊息之後,他頓覺如果能在劇中加上這些芭蕾舞女孩一定會出彩不少。於是美國的喜劇,跳舞的法國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鬼魅和妖精的扮相,歪打正著地拼湊成了一場大受歡迎的賣座戲。《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認為第一部美國的音樂劇。

  經過19世紀中葉之後半個多世紀的多方位的探索,音樂劇逐步求得了音樂、舞蹈與戲劇的結合,到20世紀中期它已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戲劇演出形式。特別是美國的百老匯音樂劇,憑其滌盪心胸的律動節奏,光怪陸離的藝術效果,令人陶醉的戲劇故事,百老匯音樂劇已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們認同著,喜愛看。

  雖然音樂劇是在美國誕生成長的,但其極富時代感的藝術形式和強烈的娛樂性使它正成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觀眾都喜歡的表演藝術。此後的幾十年,音樂劇也開始在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等國家流行。

  專家指出,音樂劇具有相容幷包的特點,它能夠打破傳統,緊貼時代步伐,給快節奏生活的人們緩解壓力。正是因為這些特點,才使得音樂劇逐漸地走近觀眾,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改編打頭 原創跟進

  引進改編、中西合璧,音樂劇在中國本土迅速發展。在引進、移植、學習借鑑的過程中,中國音樂劇開啟了原創之路

  說到音樂劇在中國的發展,不得不提《媽媽咪呀!》。《媽媽咪呀!》中文版是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上海東方傳媒和韓國希傑集團聯手打造的。2011年《媽媽咪呀!》中文版在上海大劇院演出,一亮相便博得滿堂彩,兼得了票房和美譽。

  《媽媽咪呀!》描述了發生在愛琴海小島上的故事。它的情節雖不跌宕起伏,但當舞臺的大幕拉開時,你還是會情不自禁地跟著節奏搖擺,跟著劇情感動。這部改編音樂劇舞臺完全複製原版,中文版臺詞在不失英文版精髓的同時,甚至還會不時加入地方方言,惹得觀眾捧腹不已。

  其實,將歐美音樂劇改編為中文版,《媽媽咪呀!》並非首例。早在1987年,音樂劇《異想天開》的歌聲就曾唱響在中國大地上。那時的中國,音樂劇算是很新奇的“玩意兒”。幾十年過去了,《媽媽咪呀!》《貓》等中文版音樂劇相繼成功,這也說明中國老百姓對精神消費的細分化和專業化。

  當歐美音樂劇的引進和中文改編方興未艾之時,中國本土原創音樂劇也蓬勃發展起來。這些年就陸續出現《雪狼湖》《金沙》《蝶》等原創音樂劇。在不斷地引進、移植、模仿和學習借鑑的過程中,中國音樂劇也開啟了自己的原創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廣東東莞甚至出現了音樂劇的“東莞模式”。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調研員周漢標這樣總結,“所謂‘東莞模式’就是採取‘政府扶持、指標管理、企業投資、專案辦團、院線營銷’的運作模式,每年創編至少1部音樂劇作品。”

  目前,東莞已成功打造音樂劇《愛上鄧麗君》《三毛流浪記》等多部劇目,今年年內還將陸續推出5部音樂劇作品。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甚至使得遠在北京的演藝圈都形成“要搞音樂劇,就到東莞去”的認識。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滿新穎就稱讚道:“近兩三年來,中國出現了劇本紮實、音樂戲劇性較強、本土化程度較高的原創作品,如《鋼的琴》和《王二的長征》等。”這兩部作品藝術水準都相當高,比如《鋼的琴》,全劇18個唱段皆為全新的藝術創作,選用人們熟悉的蘇聯歌曲做串場,抒發過往歲月的理想主義情懷,使得全劇飽滿而有張力。

  感受音樂 推廣藝術

  觀眾可以從名劇看起,多多積累欣賞經驗,透過比較來尋找自己相對比較喜歡的劇目,充分領略音樂的魅力

  隨著西方音樂劇的引進、改編和本土音樂劇的不斷髮展,全國各地演出場次的數量在增加,每年新推出的劇目種類也令人眼花繚亂。許多觀眾在面對種類繁多的音樂劇時,便常常覺得無從選擇。

  如何才能更好地感受音樂劇?武漢大學藝術學系的江柏安教授建議:“真心愛好音樂劇的人們做好心理準備的前提是:投入心態的自我培養,時間經費和好奇心都需要投入。觀眾們可以首先從瞭解音樂劇入手,然後再從名劇看起,透過多看音樂劇來積累欣賞經驗,透過比較來尋找自己相對比較喜歡的劇目,充分領略音樂的魅力。”

  音樂劇在中國雖然已得到長足發展,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對當前中國音樂劇的發展狀況,滿新穎副教授這樣評價,“近10年來,中國大陸每年產生的音樂劇數量平均在10部以上,這些數字和劇目與中國歌劇相比略顯高出,與上一個10年中國音樂劇平均每年3部多相比,提升明顯。”但缺少故事性和思想性、投資者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等都是我們不可迴避的硬傷。

  面對這樣的現狀,怎樣才能更好地推廣和普及音樂劇呢?

  中國文聯副主席徐沛東提出了這樣幾點建議,“要實現音樂劇的發展與繁榮,首先引進國外經典音樂劇,培育音樂劇的市場與觀眾;其次要購買版權,製作經典音樂劇的中文版,透過製作、表演和運營,從而培養我們自己的優秀人才隊伍,這是一個在許多國家被驗證為行之有效的方式;最後,我們需要努力創作一批原創的、優秀的本土音樂劇,並推動其走入國內外市場。”

【音樂劇以音樂之名向藝術出發】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