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國小教師班級管理方法

國小教師班級管理方法

小學教師班級管理方法(通用4篇)

  一個班級的好班風,是班主任以及班幹部共同努力的結果,那麼教師怎麼管理班級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小學教師班級管理方法(通用4篇),歡迎參考!

  小學教師班級管理方法1

  班級管理是教育的基層管理,是對學生直接教育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班主任的管理風格、個性行為對學生有潛移默化作用,學生自然而然地在潛意識中把班主任作為學習的楷模,尤其為人處世方面。因而,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核心,萬不得已不要隨便變換班主任。在必須變換班主任的情況下,班主任的交接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許多優秀班主任就栽在中途接手班級管理工作上,怎樣才能順利完成班主任交接工作及新班主任順利開展班級管理工作,已提上班級管理教育工作的日程。

  一、定位班級管理基調,抓準班級情感支點。

  管理定位是關鍵,定位準確,班級管理工作則事半功倍。民主式、放任式、粗暴式、鐵血式,用哪一種管理方式將決定於班主任的管理風格及班級的基本情況。因為新班主任中途接手對班級內部相對陌生,反而學生對班級的情況十分熟悉,同學之間相互瞭解,並且已習慣原班主任的管理方式,無論其管理效果如何。新班主任要融入班級集體中,必須找準班級情感支點,使班主任和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才能更順利的開展班級管理工作。

  對學生沒有產生愛教師的教育工作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所以班主任必須對學生產生愛,熱愛自己的班級,熱愛自己的學生;沒有管不好的班級,只有忽視班級管理的教師。班主任情感支點、學生情感支點、班級情感支點成三點一線,就會產生一個優秀的班級。師愛產生的教育效果是促使學生的情感共鳴,以及一種積極的情感因素心理發展。

  二、瞭解學生的個性心理,使班級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班級是個共性,但也是由學生個性組成的。抓準班級情感支點,必須瞭解學生個性特點,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效果。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就比較容易掌握學生的情感支點,一般來說,班級大部分學生都是紀律性較強的,經常性違紀的學生只佔極少部分,只有針對性的對這極少部分進行有效的管理,再加上有計劃地指導班級幹部開展班級工作,班級管理基本達到成效。全面瞭解班級學生個性心理,深入解剖經常性違紀學生的心理特徵,抓住其優點和缺點,誇張性的發揮其優點,針對其缺點開展教育工作,動之與情,讓班主任情感和學生情感交流融合,產生心理共鳴,以達到良好些的教育目的。

  做好學生個性教育工作,班級這個共性就比較容易達成管理教育效果,透過學生個性確立班級共性點,明確班級管理教育新理念,使學生圍繞這個方向性共同努力,並透過對學生的個性教育,使學生從新角度去認識新班主任,接受新班主任的管理風格和管理理念,從而使學生團結到新班主任周圍,配合新班主任順利開展班級管理工作,使班級有一個新的面貌、新的風格,產生新的動力,更好地完善班級管理教育工作。

  三、瞭解班級整體特點採取與之匹配的管理方式

  與新入學的班級不同,中途接手的班級已經形成一定的整體特點,要立刻改變是不可能的,必須對班級有深入的瞭解,再逐漸的引導;教育是有過程的,切忌功利主義而要求一下子把班級管理好,那是不現實的。管理是為教育服務的,必須有良好教育效果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如果瞭解清楚班級的整體特點,就能樹立良好的班風新形象,學生就容易產生新動力,那麼,要達到良好的班級管理效果就水到渠成了。

  無論什麼管理方式都是為了管好班級教育學生,班級集體凝聚力和榮譽感是班級管理成功的兩個大砝碼。加強學生班集體榮譽感和班級凝聚力教育是對學生團隊精神的基礎教育,班級本身就是一個團隊,只有班級凝聚力才能師生同心完成班級管理工作;只有學生產生榮譽感,才能促使學生為這個團隊而努力,在努力過程中完成自身的提高。若連集體榮譽感都沒有,何來團隊精神?必須教育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班集體的一分子,班集體的榮譽也是學生個人的,班集體與個人是榮辱與共、不可分割的。無論學習、工作,集體決定個人,個人影響集體,集體反過來又影響個人。把班級整體特點融化進團隊中,使學生個性情感體現在團隊共性中,就很容易很準確的抓住班級情感支點,採取與之匹配的管理方式,較快較好地完成班主任交接工作,完善班級管理教育工作。

  四、班主任的個性魅力是班級管理教育的核心,決定班級管理的成效。

  找到了學生情感支點和班級情感支點,還必須要有班主任情感支點融入班級集體中,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則又將要更換另外一個班主任。班主任的情感是教師和學生的紐帶,是班級情感支點、學生情感支點、班主任情感支點三點一線的基點。因此,班主任的個性魅力,是班級管理的核心,班主任只有對學生產生愛,學生對班主任也產生反饋的愛,在情感共鳴中才能完成班級管理教育目標。

  班主任的個性魅力主要表現在管理風格和健全的人格,管理風格體現出班主任的性格、氣質、能力等心理特徵,班主任透過個性魅力征服學生,使學生對班主任產生愛,才能接受班主任的管理教育,班主任就透過個性起到對班級管理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主任健全的人格能感悟學生、感化學生、感染學生,使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產生情感共鳴,班主任只有得到學生的信任和誠服,才能實施有效的班級管理教育。

  小學教師班級管理方法2

  一年級生活是孩子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最重要的一堂課,因為幼兒的主導活動是遊戲,而小學生的主導活動是學習,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是以遊戲為主,而進人小學以後,則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小學一年級教學目標、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與幼兒園教學有著根本的不同。因此,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對一年級班主任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年級班主任的合理化管理和正確引導就顯得異常重要。

  一、轉換角色,培養習慣。

  班級就像一個家庭,需要一個好的家長。剛進入一年級的孩子,往往還像在幼兒園時一樣:喜歡聽故事,愛玩遊戲,依靠老師幫忙……這時候老師就需要告訴他們,在這個大家庭中,老師是愛他們的,但是他們必須得遵守老師提出的要求,如果沒按老師的要求去做,那樣就不會得到老師的誇獎,同學們也不會喜歡他,這時候老師可以給他們提一些簡單的要求,如學習用品的整理。剛入學的孩子,極易弄丟學習用品。針對這一點,教師可幫孩子在每件學習用品上寫好名字,對於一些無法直接書寫名字的文具用品,可把名字寫在小張紙上,再用膠紙貼好。要讓孩子認識到學習用品來之不易,並自覺地愛惜學習用品,自發地管好學習用品。同時禁止孩子把玩具帶至學校,告訴他們現在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了。

  上課時,要求學生專心聽講,做到小手放桌上、小嘴要閉上,認真聽和記,頭腦不停歇。遵守上課的紀律,不插嘴、不做小動作、發言先舉手、不隨便離開座位。

  二、健全制度,獎懲兌現。

  1、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剛進入一年級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所以常常是黑板沒人擦,教室沒人掃,課桌沒人擺,作業沒人抱……其實孩子們也很願意幹,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要做,由誰來做。這時,班主任就要分配好任務,做好班上日常事務的安排,讓孩子們動手做自己能做的事,願意做的事,孩子們的自覺性提高了,班級事務也井然有序了。

  2、培養班幹部,省心又省力。

  當老師的都知道,一個班級,有了好的班幹部,老師會很省心。但一年級的班幹部有用嗎?培養起來多麻煩呀!很多老師接手一年級覺得哪都不順,班幹部什麼都不能幫忙,還不如自己動手來得快,就把班幹部這個優質資源浪費掉了。這就要考驗班主任的耐心了,孩子畢竟是孩子,你不教他,他永遠也不會,你教了他,還不會,就還教,班幹部可都是些優秀的學生呀!如果連優秀的學生教起來你都覺得麻煩的話,何談一般的學生呢?

  3、對事不對人,處事要公平。

  從孩子實際出發,制定恰當的學習目標一年級學生做作業,教師主要抓他們做作業的習慣。

  一般情況下一門作業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孩子做作業,第一,要注意端正他們的寫字姿勢;第二,要規定他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完,不能拖拉,不能玩玩寫寫,這樣,孩子是很容易分心的,長久下去,就會養成作業拖拉、效率很低的壞習慣。孩子做作業,不僅要求正確率高,還要求字寫得端正,紙面整潔。做完後,要求自己再檢查一遍,看有沒有錯誤。

  如果孩子寫了錯字,要求他們慢慢去找,切忌教師直接找出來,這樣一來容易形成孩子的依賴心理,養成馬虎大意的壞習慣。每位教師都十分關心孩子的成績。由於每個孩子自身情況不一樣,因此造成成績不好的原因也不同。有的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太貪玩、缺乏毅力,這就需要嚴格要求,教育孩子認真對待學習;有的孩子成績不好則是由於接受理解能力較差,這就需要教師採取反覆講解幫助其補缺補差。

  教師要善於總結不同學生的優缺點,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引導和幫助。同時教師應當冷靜客觀地看待每個學生的成績,既要鼓勵他們取得優良成績,也要允許他們有失誤,要理解、尊重孩子。如果因為過分追求成績而使用打罵教育,會引起孩子的牴觸情緒,甚至會造成他們弄虛作假。因此教師要從孩子實際出發,制定恰當的學習目標。

  注重教師的示範作用示範,是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又是最簡易、直觀而有效的指導模式。示範非常明顯直觀,在技能技巧的訓練方面起催化作用,而且以隱性、長效的品格,滋養著學生學習習慣、求知方法、情感世界、創新精神的成長。在低年級教學和日常管理中,教師是學生最直觀,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範,教師一言一行、性格以及生活習慣等都對低年級學生有很大的感染和薰陶作用,與其空洞地說教,倒不如自己身體力行。

  三、嚴慈相濟,真心關愛。

  小學班主任特別是一年級的班主任,是一個複合性角色。當孩子們需要關心愛護時,班主任應該是一位慈母,給予他們細心的體貼和溫暖;當孩子們有了缺點,班主任又該是一位嚴師,嚴肅地指出他的不足,並幫助他限期改正。

  小學教師班級管理方法3

  班級管理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直接關係到集體內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對學生起著重要作用。小學生年齡尚小,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學習觀形成的初始階段,班集體的健康向上與否將對他們的一生起著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從事小學班主任工作幾年,對小學班級工作管理工作有頗多認識和感受,也對此項工作的現狀進行了一定的調查和研究,發現情況不容樂觀。現例舉如下:

  一、小學班級管理中的`常見問題及主要危害

  (一)“威權式”管理

  常常聽到中小學同行說他們認為育理論所介紹的原理、原則、教法均不切實際,必須代之以嚴厲管教與體罰,因為這些老師從小學、中學都是這樣被打大的,才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於是也就依照以前老師的方式行事。一些老師深受“不打不成器”、“教不嚴,師之惰”觀念之影響,加上絕對服從與齊一標準,要求學生乖順,這種現狀一直受到許多專家、學者,甚至一般家長的質疑。

  (二)“保姆式”管理

  長期以來,保姆式教育充斥著小學的管理,日常生活和管理事物都由教師包辦,老師天天守在教室,親自處理紀律、衛生、出勤等日常事物,教師的這種包辦管理,害了學生,也害了老師自己,扼殺了學生的靈性和創新精神,也抑制了廣大教師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管理的能力。廢除保姆式教育,提倡並實行學生自治已成了當務之急。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學校一定要養成學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則不應算為共和國的學校。”因為“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

  (三)“重智育,輕德育”式管理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一直以學生的學科成績及高升學率作為教學成效的指標,小學也不例外,一切以學科成績為主,整個教學重心放在學科知識教學上,忽略情意、技能、認知三個目標的同時達成。缺乏對學生的瞭解、信任、尊重、協助與鼓勵,無法給學生一個安全、溫暖、和諧、無恐懼的班級氣氛,更無法讓學生在自我努力中獲得成就,培養出評價、欣賞的觀念:當然也談不上讓學生在選擇、珍視、行動中去進行各種學習活動了。

  小學教師班級管理方法4

  (一)“平等式”管理策略

  實施新課程的同時,對班級管理的理念也應該隨之轉變,摒棄教師的領導權,進行平等地師生交流,純化師生關係,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樹立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髮展的管理思想,建構科學的班級管理模式。

  怎樣才能發揮學生自覺關心班集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呢?首先學會關心班集體的成員,改變以往學生喜歡打“小報告”的方式,因為打“小報告”只會使小夥伴之間產生矛盾。當小夥伴開小差時,用手輕輕拍拍他,然後擺擺手,指指黑板,示意他專心聽講;當小夥伴在課間沒有準備好上課前的準備時,過來告訴他,把書翻好,反放在課桌上,學生漸漸學會了關心小夥伴,這不僅提高了上課效率,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責任心,增進了他們的友誼。

  其次學會關心班集體,利用班會展開討論:你準備為班集體做什麼,學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要把班集體打扮得非常漂亮;有的準備把教室打掃乾淨。如:在國慶節前一天,為了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孩子們在教室裡掛上了五顏六色的氣球,擺放了各種鮮豔的花朵,窗戶上貼上了各種形狀的窗花,黑板上用拼音端正地寫著“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整個教室洋溢著歡樂的節日氣氛,也表達了孩子們對祖國一片真摯感情。平時,教室地面上再也不會發現一片紙屑,紙簍裡的垃圾也不知哪個孩子給悄悄倒了。課間只要發現有些課桌歪了,立即會有學生把它排整齊。從此,孩子們的頭腦中深深印上了“班集體”,因為孩子們認為這兒是他們的第二個“家”。

  (二)“開放式”管理策略

  在班級管理中,一開始我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一大堆班務工作上,把著力點落在“管”字上。我認為,只要我肯努力,肯花時間,就能工作到位。因此我忙於發現和糾正學生的錯誤,把大量經理耗費在處理各種問題上。可是,一段時間以後,我感到身心疲憊。原來,靠“管”已經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了。

  1、開拓創新,樹立科學的新觀念。

  2、情感教育,建設溫暖的班集體

  3、管理有的放矢,促進班集體共同進步

  (三)“激勵式”管理策略

  何謂激勵?前蘇聯學者斯拉斯捷認為,激勵就是激發學生思想、情感和動力,給以活力,喚起願望。它似催化劑,使優秀者更為完善,使自卑者自強,使盲目者清醒,使整個班集體積極向上,團結進步。

  班級管理的物件是活生生的人,班級管理的效能體現為人的發展。因而,班級管理的過程實質上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而引導人的行為活動的過程。在人的行為活動過程中,是否給予激勵,其行為活動的表現及效果大為不同。因而,現代的班級管理需要構建一套激勵機制,來激發學生的活動動機,使之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進而產生積極的行為活動。以下談談自己在班級管理中常用的五種激勵策略。

  從以上方法的實驗效果看,我發現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想讓班級管理落到實處,改變觀念是宗旨,“放手”是前提,“引導”是必須,“活動”是主線,“評價”是促進,讓每個學生充分融入班集體,每天都有進步是目的。

  透過開展這一系列的活動,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生自我約束、控制、管理、教育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在管中學,學中管,管中悟,不斷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班級的能力,提高班級管理的品味,總結經驗與教訓,才能促進學生更加茁壯、健康、快樂地成長。

【國小教師班級管理方法】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