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篇1

  一、 真正體現以生為本。

  概念課的教學,老師往往透過簡單的講解讓學生掌握此種概念。這是一種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能力。但本節課中,方老師緊扣體驗式學習主題,建立情境,透過兩次小組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引導學生在動態的學習中感悟知識的生成,從而在過程中獲得積極的體驗,並積極思考。整節課中,老師沒有強加給學生知識,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

  二、 利用白板助力數學課堂。

  白板的使用是方老師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在教學時,教師利用拖拽、蒙層、克隆、旋轉等功能,展示了長方體的面、稜的特點,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把靜態的數學知識動態地展現給學生,提高學生學習內驅力。

  三、 製作模型,訓練能力。

  方老師創設了製作長方體框架的活動。學生在製作過程中,透過選擇方案,動手操作,再次加深了對長方體基本特徵的理解,也得出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這一結論。對正方體的學習也就變得簡單起來,加深了知識間的聯絡。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篇2

  首先感謝縣教研室為我們搭建了這個平臺,能和這麼多優秀老師們一起交流、學習,我感到很高興。下面我就陳秀梅老師執教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談幾點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們指正。

  陳老師能夠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能夠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整個教學過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總體呈現四大特點:

  一、 準確把握目標,體現新課標理念

  本課有3個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交流、歸納等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過程。

  2、知道長方體、正方體各部分名稱,瞭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3、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總結和歸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關係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陳老師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時根據學生認知的特點和教學要求,給出學生要探究的目標,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進行探究,讓學生透過觸控、觀察,比較、思考、討論、整合,先在小組內達成共識,小組代表回報,最後總結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讓每位學生都能透過有效地合作學習,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及它們關係。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達成共識、歸納總結”的數學學習方式。既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又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悅。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民主、平等、寬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3個教學目標。彰顯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的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二、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

  本節課教學內容包括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各部分的名稱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聯絡。

  數學本身是枯燥的,陳老師呢,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圖形美,意識到數學源於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喜愛數學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陳老師是按照:整體感知---初步認識——深入理解——熟練掌握的順序進行教學的。

  1,整體感知:在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前,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長方體,正方體有哪些認識,在讓每個學生從學具中拿出長方體、正方體舉起來讓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有一個外觀上的認識。

  2、初步認識,透過觸控、觀察,交流達到認識其各部分名稱,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3、深入理解:讓學生同桌共同探討正方體的特徵,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利用探究正方體的方法自主探究長方體的特徵,並及時利用多媒體演示進行點撥,幫學生更直觀的認識到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稜按長、寬、高可分為三組,每組的四條稜相等。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了一個進一步的認識。

  4、熟練掌握:透過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比較,歸納出這兩個立體圖形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使學生更深層次的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整個教學環節緊湊,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過渡自然。後兩個環節看書質疑和全課小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梳理,整合、歸納。使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尤為突出。

  三、合理運用課件,輔助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當今課堂教學的熱點之一,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否則它就是一個花架子。多如:認識長方體的特徵時,陳老師用多媒體演示,透過大螢幕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更直觀的去發現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12條稜按長寬高分為三組,每組的4條稜完全相等,同時向學生傳遞了“比一比”這樣一種探究方式。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時,陳老師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把一個具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慢慢變成正方體,讓學生透過演示發現當長方體的長、寬、高相等時,就變成了正方體,使學生體會到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既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練習設計體現針對性、層次性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練習作為學生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它不僅是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手段,而且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對練習題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自我建構數學知識,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陳老師根據本節課的知識點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首先讓學生透過判斷對錯,使學生更科學地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的名稱,透過填空鞏固並加深了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第二題既讓學生,又為以後求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打下基礎。第三題,較第二題難一些,讓學生透過部分資料想出與之有關的資料,抽象出立體圖形的空間概念。整個練習設計由易到難,體現了練習設計的針對性和層次性。起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一點點延伸,一步步提高,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整體感知這節課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但再好的課在細節上也有需要改進的細節:

  1、在教學中,本來估計學生對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12條稜分為3組,每組的4條稜完全相等認識不到,老師再發揮多媒體優勢,對學生進行適時點撥。但是,課上學生偏偏完全說出來了,這時老師再用多媒體演示就顯得蒼白無力了。老師這時要進一步讓學生說出是怎樣知道這些特徵的,充分發現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研究問題的片面性。適時地告訴學生只憑猜測或者看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下結論是不科學的,任何一個結論都是要透過反覆驗證的,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讓學生利用直尺或三角板量一量方法去驗證,老師再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知道驗證一個結論還可以用比一比的方法,這樣就使學生更直觀的,準確地認識到: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12條稜按長、寬、高分為3組,每組的4條稜完全相等。再給長方體的特徵下結論就比較嚴密了。

  2、對集合圈的處理上,如果能讓學生說出長方體包含正方體,用一個大集合圈表示長方體時,就可以在這個大集合圈內,畫一個小集合圈表示正方體。就更能體現關注學生探究過程教育理念。

  3、在處理“有三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這一判斷題的處理上,學生無從考慮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當三個面是相鄰的面時其他三個面就是和他們相對的面也是正方形,那麼這個圖形就是正方體。如果有一組是相對的面,另一個面相對的面也是正方形,剩下的一組對面一定正方形,既幫學生認識到三個面是正方形的本質,又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4、關注學生不是隻停留在關注他們學習知識上,更要時時刻刻關注孩子性格、品質的培養。在小組彙報這一環節上,有一女生作為小組代表對正方體特徵的彙報時,孩子因為緊張說錯答案,而另一組有一男生又急於糾錯,造成這個女生更緊張。老師要對男生說咱們一起聽完同學的彙報好嗎,向學生傳遞學會傾聽是對發言者最起碼的尊重。同時鼓勵那個女生大膽發言。這樣就可同時保護兩個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今後形成一種充滿自信,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具有積極意義。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篇3

  由於要上六數教研組的公開課,又要與區級的“幾何直觀教學”研究專題相對應,所以我選擇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在“小學數學教學網”找到了南通師範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吳鼕鼕執教的這一課的教學影片,趁著雙休日在家好好地揣摩了一下,現對這節課談幾點體會:

  1、切一個土豆,理清三個概念。

  面、稜和頂點,這三個概念對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關鍵性的作用。課堂上,如果僅僅是讓學生面對現成的教具或學具,學生得到的.經驗是膚淺的、模糊的。吳老師透過切土豆,讓學生感悟到了面、稜、頂點不是三個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第一刀切下去,學生感受到面是平平的,而切之前土豆的面是凹凸不平的,數學上的“面”有別於生活中的“面”;第二刀切下去,增加了一個面,兩個面相交形成了稜,立體圖形中的稜不同於平面圖形中的邊;第三刀切下去,還多了一個“角”。一個普普通通的土豆,在吳老師的引導下,面、稜、頂點被一個個神奇地創造出來。

  2、獨具匠心,探究“稜”的特徵。

  長方體特徵的認知難點在於稜的特徵的認識。吳老師獨具匠心引導學生探究“稜”的特徵。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搭框架,發現顏色相同的稜長度就相等;再透過直覺判斷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明白從一個角度看長方體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9條稜,從而認識直觀圖;最後透過逐次擦去稜,在想象長方體的過程中感知長方體的大小是由從同一頂點出發的三條稜決定的,長、寬、高的認識水到渠成。

  吳老師沒有讓學生根據現成的長方體物體總結稜的特徵,而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直覺判斷、變式呈現中發現稜的特徵,認識長、寬、高,然後由稜及面,發現面的特徵,體現了由“線——面——體”螺旋上升的認識。

  3、簡約的練習設計,促進空間觀念的形成。

  在練習時,吳老師讓學生根據看到的冰箱長、寬、高的資料,說一說知道了冰箱的哪些資訊的練習,讓學生尋求腦中冰箱的表象與三個資料之間的聯絡。再透過看到一些長、寬、高的資料猜猜是什麼物體的練習,讓學生學會根據長寬高的資料構建出一個整體的長方體模型,然後與選項比對,從而確定答案;也有學生先在腦海裡再現出三個選項的簡約表象,再與長寬高的資料比對。

  吳老師這樣的練習設計,看似簡約,但我相信長方體最終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的一定是一個既清晰又簡約的形象。

  所以,在參考了眾多教學設計的前提下,我對吳老師的這節課是大為歎服,教學影片我是看了N次,最後,我覺得這節課我完全可以模仿著在我們班“仿上”一遍!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