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評課稿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評課稿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評課稿(精選7篇)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經典老課文,課文的內容大家都很熟悉。根據本課圖文對應和結構反覆的特點,設計了學法遷移和根據表格整理提取資訊的環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評課稿 篇1

  洪老師抓住故事特點,透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動作和精美的課件的展示,把學生愉快的帶入故事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積極地融入文章中,充當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讀、說、演。體現了低段語文教學聲情並茂的特點。

  這一整堂課讓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根據我個人的聽課感受,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板書的巧妙設計

  洪老師將課文裡的關鍵字、詞,結合圖片予以巧妙組合呈現:橫觀為詞,豎顯為段,連線起來,全文可見,大大幫助了學生理清層次、把握重點、概括大意,同時也讓後面故事複述有所依託。

  二、動詞的細心引導

  對於剛剛步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動作動作詞,其細微的區別,孩子們很難掌握。老師根據孩子們的他們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透過聽一聽、找一找,找出動作詞,再透過以動作示詞義,最後再適時提出質疑:“為什麼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問題。孩子們透過他們自己的討論,自己得出了答案。直至後面的詞語搭配,孩子們在朗讀課文時,情不自禁比劃出來的動作,可見學生對詞義理解得透徹。

  三、從實際出發,利用課文結構特點安排教學。

  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達方式基本相同。洪老師在教學中利用課文形式的特點、抓住主要內容,很好地處理了課文形式和內容的關係。對於課文第一件事讓學生來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詳細講述,其餘引導學生自學。抓住關鍵詞語不放,提出恰當的問題思考,聯絡學生實際正面誘導。注意讓小學生從主要詞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的訓練,不只使低年級以詞句訓練為重點的教學要求落到實處,有益於學生了解課文的意思,而且對學生以後進行篇的理解的訓練奠定的基礎。

  四、複述體現語言和思維訓練的層次性

  在孩子們複述課文時,洪老師先分別出現四幅圖(幻燈片)和填空練習引導孩子及把握了課文內容,為複述整篇奠定基礎,還適當穿插品德教育,安排巧妙,都為學生的課堂質疑和總結鋪好了路。

  五、思想教育

  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將小猴子的行為與小學生的實際掛鉤,這種由物及人,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的過渡,是同一現象的類比,屬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易被學生接受。再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然後,用“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的哲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既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又進行了思想教育。

  此外,洪老師精煉的課堂用語,適時、豐富的評價語言、對整個課堂的把握都是值得我學習的。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評課稿 篇2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的一篇童話故事。文章主要講了一隻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面對一群六七歲的孩子,又臨近期末,正是貪玩浮躁的時期,能抓住孩子的心、讓他們認真聽課確實是很難的了。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孫老師著實動了一番腦筋,一節課下來,沒有出現低年級課堂上紀律混亂,聽講不專的現象。孫老師是從以下方面引導學生的:

  1、趣味識字引入教學。

  本課的生字多數是關於“手”的動詞,如“掰、扛、扔、摘、抱”等,孫老師採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不僅從音形義上幫助學生識字,還在趣味盎然的氣氛中鍛鍊了動手動腦能力,深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從課堂上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走到過道上表演了。

  2、情境表演深入體會。

  本文故事情節簡單,趣味性強,一般老師都會讓學生演一演增加課堂趣味。孫老師也採用了這種方法。不同的是,孫老師不是簡單的找幾個同學扮演角色,走走過場調節氣氛。看得出,她在備課時考慮到了孩子愛表現求上進的特點,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了頭飾、道具等,雖然不是那麼精美,但孩子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老師選中,非常受鼓舞,每個孩子都很有成就感,課堂表現更出色。

  這是孫老師這節課成功的重要因素,也表現了她兢兢業業認真踏實的工作作風。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評課稿 篇3

  孫老師抓住故事特點,透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動作和精美的課件的展示,把學生愉快的帶入故事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積極地融入文章中,體現了低段語文教學聲情並茂的特點。

  孫老師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愉快地學習了知識。

  一、動作演示,理解運用動詞

  對於剛剛步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動作的詞,其細微的區別,孩子們很難掌握。孫老師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透過以動作示詞義,讓學生理解“掰、扛、摘、捧、抱、扔、追”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語,學生對詞義理解得透徹。同時透過朗讀,體會小猴子高興的心情。

  二、由扶到放,培養自學能力

  課文前4個自然段結構相似,在教學中,重點指導第一、二自然段,透過由指導到扶再到放,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第一、二自然段中重點教學中一步步地出示:這是什麼地方?小猴子看到什麼?小猴子做了什麼?學生透過朗讀理解了內容,體會了詞語的靈活運用。透過做做動作,讓學生理解“掰”、“扛”等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語。透過朗讀,邊演小猴子的動作、神態,體會小猴子高興的心情。這樣由細節到整體學習課文第一、二自然段,為學生學習三至四自然段打下紮實的基礎。在學習中,還不斷總結、提醒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遷移運用,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

  三、以演促讀,昇華理解

  本節課教學最後,孫老師讓學生戴上頭飾表演小猴子下山,孩子們情緒激昂,很好地再現了故事情節,並從親身表演中悟出一個道理,“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明白“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的道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評課稿 篇4

  一、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莊老師抓住故事特點,出示動畫,其實是課文朗讀,把學生愉快地帶入故事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積極地融入文章中,充當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讀、說、演。教學第一段時,莊斯老師指導學生透過各種形式指導朗讀:老師是低年級學生的偶像,老師的範讀是學生的榜樣;配上動作朗讀激發了低年級的朗讀興趣,同時理解了動作詞“掰”、“扛”等詞的意思;給動畫配音更是將朗讀指導推向了高潮。低年級學生喜歡動畫,現在有機會給動畫配音是多麼好玩的事,只是動畫的最後和語音配不上。莊老師的朗讀指導體現了低段語文教學聲情並茂的特點。

  二、教學過程紮紮實實

  莊老師教學生字時出示生字有規律,先出示:結果子 吃西瓜 滿樹的桃子。這一組詞語帶有輕聲,莊老師特別用心地組織學習,強調“結”的讀音。除了強調讀音,莊老師還特別注意生字教學,比如,教學“瓜”,塗老師由淺入深,從自行變化,到組詞“西瓜、南瓜、甜瓜”。再由這三種瓜引申“腦袋瓜”,最後以新憶舊,鞏固了上學期的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同樣在教學“滿”字,她採用圖畫幫助學生理解詞義,透過圖再次拓展了“滿”的其他意思“水滿出來了”“滿座”等。如此教學,語文基本將紮實有效,

  三、誦讀兒歌調節課堂情趣

  課文中出現比較多的短語“動詞+名次”: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老師除了引導學生識字規律,讓學生演一演、猜一猜、理解了動詞“掰、扛、扔、摘、捧、抱”。更巧妙的是莊老師把這些變成了有趣的兒歌:掰掰,兩手一分就是掰;扛扛,肩上一放就是扛;扔扔,往下一丟就是扔;摘摘,用手採下就是摘;捧捧,雙手託著就是捧;抱抱,兩臂張開就是抱。兒歌的內容進一步鞏固了字詞的理解,讓學生跟著老師做,一邊讀兒歌一邊理解了字義,同時全體起立讀兒歌也是一種有趣的課間操。如此將字形字義和樂學融在一起真是巧妙。

  此外,老師對整個課堂的把握也是值得我學習的。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評課稿 篇5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自讀課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故事情節符合兒童年齡及心理特點。透過一年的語文學習,孩子們能借助拼音自讀課文;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能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積累過的詞語對簡單的段式進行仿說仿寫練習。鑑於孩子的學情特點,我將字詞訓練、詞語運用、仿說仿寫做為讀文基礎上的重點目標。

  在初讀課文環節中,我結合本班孩子實際,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讀文,掃清字詞障礙。文章中準確運用了動詞,這幾個生字,是孩子們平時很少見的,因此,我將生字學習的重點鎖定在“抱扛扔捧追蹦”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上。透過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捉迷藏遊戲、給字分組、做動作猜字舉卡片這幾個環節,有梯度地讓孩子對這六個生字的音、形、義有了紮實地掌握。

  2.讀準多音字,讀通長句子。我把孩子平時容易讀錯的“結”和“空”作為訓練的重點,在讀字、讀詞語、讀好長句子的訓練中孩子的認字讀句能力有所提升。課堂中,生動有趣的課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樣的遊行使孩子樂於參與。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孩子們透過讀一讀、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學習生字。在細讀環節中,我充分抓住課文的特點,對孩子進行詞句訓練。

  1.在二讀課文的基礎上,我以給句式填空的方式訓練孩子的表達、總結能力。透過同桌互動,每個孩子都進行了語言訓練,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2.抓住文章中準確的動詞,進行動詞和名詞的搭配練習。透過舉例子,學習動詞的使用,感受用詞的準確。並將動詞的運用遷移到日常中常見的事物上,培養孩子詞語運用能力。本環節是剛才學習生字的一個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課文中“又大又紅、又大又圓、蹦蹦跳跳”這幾個詞語,對孩子進行詞句訓練,讓孩子在比一比,讀一讀中,感受到課文中運用不同的詞語寫出事物的`可愛。讓一年級孩子初步感悟怎樣才能把事物寫具體寫形象。課堂中,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能找出把事物寫可愛的詞語,並透過反覆的讀,體會用詞,練習有感情朗讀。

  4.我從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導孩子總結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點,並在孩子勸說小猴子的過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廢,只有堅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勸說的過程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仿寫,又將本節課的字詞句訓練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後,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節課積累的量詞、表示可愛的詞和動詞,進行段式的仿寫練習。為了降低難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現,又給孩子圖片,為孩子提供仿寫的環境。由於日常我重視對孩子讀寫結合的訓練,孩子們能根據句式進行仿寫,用上積累的詞語。孩子結合以往的知識經驗和課堂中的收穫,寫出小猴子來到草莓地、蘋果樹、小河邊、松樹林、櫻桃樹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學能用上積累過的詞語。

  總之,本節課教師能夠以學生為本,依據學生的特點扎實地進行字詞句的各項訓練,在訓練中關注孩子的語言發展,符合孩子認知水平與發展的需要。也能透過課件,生動有趣的輔助教學,激發孩子興趣。在孩子讀的環節中,形式的多樣性還應該凸顯,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讀中,做到每次訓練後都應以讀收尾,以讀促講,讓孩子透過反覆的有梯度的讀書,鞏固詞句訓練的效果,使語文課堂真正做到從文字中來,迴文本中去,在文字的解讀中學習、積累、運用。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評課稿 篇6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自讀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對於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識字,這樣一篇課文,孩子們能在短短的時間裡讀下來嗎?如果我這節課只完成識字、讀通課文這個目標行嗎?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見新扔舊是不好的,做什麼事都要專一的道理。

  對於生字的認讀,主要有分散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方式,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思忖良久,我決定還是用集中識字的方式,在學生自讀課文以後,以檢查的形式來認讀。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動詞,可以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從課堂上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走到過道上表演了。不過,這又牽扯到一個課堂紀律的問題,孩子們一動起來,紀律就顯得有點亂了。

  以講故事的形式匯入課文以後,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圖片,以問題引入對課文的學習:“小猴子為什麼空著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這一段,我讓孩子們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小猴子,你為什麼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說:“小猴子本來就喜歡吃桃子,不愛吃玉米,”我順勢又問:“既然小猴子愛吃桃子,那麼小猴子最後把桃子帶回家了嗎?”其實,小猴子扔掉手中的東西,不是因為愛吃不愛吃,而是因為見一樣喜歡一樣。可惜的是,自己歷練不夠,沒能引領孩子深入到文字中去。小猴子懊惱地空著手回家,猴媽媽會對他說什麼呢?從課堂孩子們的表現來看,我設計的這個問題有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改成我的陳述,“小猴子空著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經過向媽媽說了,猴媽媽對小猴說:‘孩子,你見一樣扔一樣,怎麼能把東西帶回來呢?做什麼事都要專一,只有這樣你才不會空手回家。’小猴子聽了媽媽的話,說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會是怎樣的呢?”孩子們口頭續編故事,也許會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積累,經歷就是財富,經歷就是收穫。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評課稿 篇7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自讀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對於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

  一、內容上的理解

  為了學生能儘快理清思路,我利用看圖猜地點的形式,讓學生饒有興趣地瞭解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幾個地方。同時,進行量詞的鞏固訓練。再讓學生用上量詞,串講小猴子下山經過的地方。第二步再讓學生讀課文,釐清每一個地方,小猴子都幹了些什麼。透過板書讓學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過程中,先來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來到桃樹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來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來到樹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詞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詞也是呈現結構統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我主要學生採取動作演繹的方式和用圖理解的方式進行,而後,請學生將理解融入到朗讀中去。果然,學生在手舞足蹈中參與到了課堂。雖然學生的動作還是有點拘謹。本人認為,讓孩子透過動作演繹的形式,能很快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參與面廣,同時,學生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可謂一舉多得。

  三、句子結構的訓練

  文章每個自然段都是採用“走到……看見……就……”這也是課文故事結構的一個亮點,很適合學生學習運用,最終學生自己能編故事。因此,在課堂上,我故意加紅這兩個自然段的這些字。學生一眼就找出來了,難得的是說出這些詞在表達上的重要作用。雖然學生表達得不是很清晰,但這種表達方法,學生已然能意會一些。在學生總結方法之後,我立即出示了“小猴子來到瓜地”的圖片,讓學生大膽運用這幾個詞編故事。學生能立即編出來,遺憾的是,學生編的故事和課文一模一樣,而沒有進行再創造,而本人也沒有就這點立即加以引導。

  總而言之,這堂課我利用詞、句的結構特點,千方百計地使學生能發現遣詞造句的規律,做到能複述故事,編故事。不足的是,在教學形式上,依然缺乏創新,在教學之道上,未能關注到全體學生,在教學方法上,缺乏課堂智慧。須進一步提高才是!

【一年級語文《小猴子下山》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