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老師赴香港教育交流心得體會

老師赴香港教育交流心得體會

老師赴香港教育交流心得體會

  如果,有人問我,這次帶領師生赴港交流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我會回答,教育的最美境界是自我教育!

  在”保良局領袖紀律訓練”活動中,那些帥氣的香港教官的一言一行和折射出的教育理念,的確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訓練之前,活動承辦方就告訴老師們最好不在活動現場待著,可以放心地把學生交給教官,說是兩天以後還給我們一個面貌全新的團隊。我有些不放心,總想像護著自己的孩子一樣時時關注著他們,怕他們有任何閃失。我決定留在現場,一方面有所看護,另一方面也可以觀察教官的訓導方式。但我暗暗下決心,只在一旁觀察,絕不干涉教官的訓練。

  玩團隊合作遊戲之前,有小組自由討論的時間。教官只是反覆強調安全要求和取勝目標,然後說:“別指望我給出解決辦法,你們自己討論吧。”學生自然地分成幾組,那場面熱鬧而忙亂。我看孩子們完全沒有章法,嘰嘰喳喳地,有些自說自話的意思。這樣討論必將毫無結果!我幾次想上前幫忙,但又忍住自己“母雞護小雞”似的心態。心想:看看教官怎樣做。教官在人群外站著,仔細聆聽著孩子們的討論,並不急於干涉。等了幾分鐘,一聲哨音,孩子們安靜下來。教官大聲說:“我沒有看到你們在仔細聽別人說話,也沒有聽到哪個人能像領袖一樣發言。我沒有聽到你們討論活動的具體步驟……這樣討論會有結果嗎?”表面看起來,教官是一通否定式的訓斥,其實是在提供一些團隊討論的方式和思路。短暫的沉默後,一個男孩子跳出來,站在高一點的臺階上,大聲說:“大家先聽我說,我覺得應該……”孩子們安靜地聽著,然後是自覺地舉手發言,有主意的人一個接一個地說,暫時沒主意的人就發表是否支援的意見。很快的,大家就基本統一了想法,遊戲順利實施。

  前後兩次討論的狀況和效果完全不一樣。毋庸置疑,教官的訓話是起了明顯作用的。在這中間,教官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又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他說話的方式和老師們不一樣,沒有輕言細語的正面引導,沒有條分縷析的具體指導,甚至沒有表揚和鼓勵。全都是否定,一個接一個的否定,然後一句反問!為什麼孩子們卻越挫越勇,悟出了團隊討論的方式呢?

  訓練過程中,教官們還常常“無情”地拒絕學生。拒絕他們的求助,拒絕細緻的指導,甚至無視孩子們祈求的目光。比如,“夜行”活動還沒有到來,孩子們已經害怕得不行,提出讓教官跟在一起走。教官搖搖頭說:“不行,我幫不了你,你只能和同伴們一起面對。”吃飯時,有人說不餓,其實就是吃不慣挑食罷了。教官說:“不行,飯菜都要吃光,不能浪費!”洗衣服前,孩子們一個一個排著隊找教官要洗衣粉。教官問:“你為什麼要洗衣粉啊?”“我想學著洗衣服。”“對不起,我不是教你洗衣服的,你還沒有想清楚,洗衣粉不能給你。”有二十多個孩子沒有帶水杯,訓練得口乾舌燥時,他們求助地看著教官。教官說:“現在是訓練時間,不能去宿舍拿,誰要你們自己忘帶水杯。”

  在一次又一次拒絕中,教官堵住了孩子們任何理由的偷懶,任何理由的'隨意,任何理由的託辭,任何理由的依賴。看似絕情的拒絕,逼著孩子們自己面對困境,自己面對解決問題的途徑。想想,我們平時又是怎樣教導孩子的?在事情還沒有做之前,就嘮嘮叨叨囑咐一堆話——這也不能做,那也不可以,只能怎樣怎樣。生怕言不盡,總是語不休。很少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體驗、自己去碰撞、自己去嘗試、自己去經歷。就算這次吧,我看到那麼多孩子一下午不喝水,還是不忍心,去買了20幾瓶礦泉水救急。其實我的幫助或者說是干涉沒有能讓忘帶水杯的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也不能引導他們深刻地記住這次教訓。

  教官有力有理的訓導告訴我,教育的最美境界是自我教育。很多東西只有經過孩子自己的獨特體驗,才能內化為激勵心靈、受益終生的精神力量。成人過度的說教和過度的保護只會使孩子失去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和價值判斷,產生可怕的精神依賴。這種依賴心理就像病毒一樣,吞噬著兒童的獨立人格和自由天性,他們因此會變得循規蹈矩、自私依賴;膽小怕事、拒絕冒險;固執己見、不願合作。

  記得在去程的火車上,好幾個孩子一晚上鬧騰著不睡,滿車廂的人都被吵醒。原因無非是睡不著、有蟲子、被子髒這類的。我從上鋪爬上爬下一晚上,好幾次安頓並教育他們。作為帶隊老師,我深感無奈和羞愧,彷彿那是自己的孩子給別人添了麻煩。還記得第一個早餐,有一組的孩子都不願動筷子,因為他們在爭執“女生優先”還是“男生優先”。其實是誰都不好意思第一個動筷子,又不願意第一個主動幫大家添飯倒水。我說,男生幫女生優先吧。男生竟然憤憤的,不願意。面對這群孩子,我心感沉重,不禁憂慮!

  教官說,他一年要訓練3萬至4萬個學生,香港和大陸的都有。感到香港的孩子團結凝力,大陸的孩子聰明好學。比如說背誦訓練口號,大陸學生學一遍就能記清楚、說明白,記憶力超強。香港學生則要好幾分鐘才能記下來。而遇到需要團隊合作的專案時,大陸的孩子們常常各自為營,很難順利完成。而香港的孩子會通力合作,共度難關。言外之意我很明白,我親眼所見我們的孩子們那麼聰明伶俐,也親眼所見他們的自私散漫。孩子們身上的優點和缺點,無不折射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用力之處和無力之舉。

  在中國提出“全面發展”教育口號的今天,面對激烈的升學壓力和就業形勢,社會、學校、家庭(至少是絕大部分)實際上是優先發展智育,著力將智育放在了崇高無上的地位。發展智育的做法中,精細的分科教學和分科評價直接將“智育效果”等同於“考試分數”。這樣雖然奠定了青少年紮實的基礎知識,但也將孩子們有待發展的人生智慧撞擊為碎片,缺少整體精神的傳授,降低了人的發展的和諧性。前幾天,呼和浩特市不是又爆出了14歲男孩因為成績排名下降而跳樓的新聞麼?不諳世事的孩子在“唯分數論”的重壓下,將成績的優劣作為評價自己的唯一標準,走了絕路。一位呼和浩特市老教師說:“這起悲劇再次警示廣大家長和老師,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不能忽略孩子意志的磨鍊。要透過挫折教育,培養孩子樂觀向上、豁達開朗的品格。畢竟,死只要一時的勇氣,而活下去需要一輩子勇氣。”?是的,思想意志的教育、個性品質的發展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對人的成長多麼重要,教育現實中卻顯得空洞、無奈而乏力。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說:“如今的教育者是以機械的、冷冰冰的和僵死的方式去從事教育工作,透過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人,其生命將會變得萎縮、晦暗不明,成為一些無知和粗俗的肉體。”一位哲學家的論斷,作為教育工作者來讀,很有些觸痛。它讓我們思考,我們自認為自己非常努力於教育工作,但,是不是缺少一些自我批判的教育勇氣和重返生命之路的教育理想。我們可以用個人力量渺小的說法來卸掉自身教育的責任,我們也可以舉星火微明的教育理想來探路前行。教育從來就不是在雲端輕盈地滑翔,而是在大地上艱難地行走。正如教育專家李政濤教授所說:“教育就是生命的重負,因了對這種重負的擔當,人才稱其為人。”是的,這生命的重負對受教育者如此,對教育者更如此!

  赴港交流,我也經歷了一次自我教育。

【老師赴香港教育交流心得體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