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業經濟管理> 農業產業化發展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發展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化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調研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是一種農產品經營模式,而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則使得這種經營模式得以廣袖長舞,舞得龍頭企業崛起,合作組織擴大,活躍了農村經濟,惠及到萬戶千家。到今天,面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新階段,面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農業產業化的任務是什麼?應該說,帶動農民增收是農業產業化永恆的主題,而成為新農村經濟發展的代言人則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賦予農業產業化的新使命。企業,協會、合作社這些農業產業化的主角能否在國際市場大舞臺上成為代言人,這對農民進一步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自身素質、文化標準、思想觀念等是一個全新的要求,同時對政府“經營”能力也是一個重大考驗。

  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正在步入現代化的程序,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環節,其重要意義在於農業產業化可以改變農業的弱質地位,可以提高農業的規模化效應和農業的競爭質量,我認為,在目前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程序中,尚存在一定的熟悉與機制問題,本文就此談幾點看法。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政府行為偏向。由於農業產業化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的重要意義所在,各地政府均對農業產業化持有十分積極的態度。但是由於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使得政府經常將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帶入產業化過程中。具體表現為口號化傾向、推動不足和推動過度現象。口號化傾向表現為“說的多、乾的少”,寄希望於透過宣傳來解決問題,忽略了在農業產業化這一農業市場化的必然過程中,政府的引導作用和尊重自然規律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建立和完善必須的環境與條件。

  2、土地流轉機制與規模經營的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們黨在農村長期不變的基本政策,加上改革開放以來較長時期的運作和其效果的驗證,廣大農民已經認可和習慣於這種“小生產”式的組織方式。這種“小生產”式的組織方式,與產業化經營的規模經濟方式之間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衝突。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途徑是借鑑工業發展過程中的兩權分離原則,即在不改變承包權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讓渡經營權,透過經營權的集中使用來克服“小生產”的固有弊端。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可能碰到重重困難。為此,現實要求我們必須探索一種農民既無後顧之憂又規模經營的體制與機制,從縣區級治理農村經濟的經驗來看,目前,這方面的機制尚不健全。

  3、農業產業化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市場運營機制。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市場發展的必然,這要求我們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來建立農業產業化的運作體系和方式。按照市場規律的一般運作方式,不是生產什麼就賣什麼,而是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而目前存在的共性問題是,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還習慣於從建基地、抓主導產業入手來啟動和推進產業化。一個農業產業化的規劃往往是以建設幾個大基地、幾個大產業為主的規劃。這種工作方式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初級階段是可靠也是可行的,但在深入過程中必將出現較大的失誤。只有產業沒有鏈條是不行的。這就像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一樣,短期是推進,長期是目標,教育農民、改變農民,富裕農民,農業產業化是主要力量。另外一點,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利益分配機制是決定產業化經營能否長期堅持下去的瓶頸因素。由於企業、市場等“龍頭”或中介組織通常比較關注短期收益,並在利益分配過程中處於相對主動的地位,因此在一些非合作制的產業化經營組織中,農戶利益很輕易受到損害。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如何建立有利於確保農戶利益的`分配機制是當前十分突出的現實問題。

  二、農業產業化程序中的對策研究

  1、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程序中的作用。由於歷史原因,我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無論是擔負的富民任務還是政府的職責要求,在農業產業化的程序中,尚不存在十分有力的、可以替代政府作用來對農業產業化進行宏觀規劃與引導的組織。為此,應進一步加強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序中的作用。但是,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程序中的工作重點和方式應當有所變化。把握好三個重點:一要重點引導農業產業化執行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在農業產業化的實施過程中,政府有關部門應根據市場主體“自主經營、自願合約、利益聯動、風險分擔、共同發展”的取向,從利益分配機制和運轉約束機制兩方面對其市場主體的行為加以指導。同時,要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非凡是要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和提高服務組織效能,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治理體系,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二要重點引導市場體系的加速建設。在推行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必須大力發展市場網路,建立健全流通服務體系,形成一個以批發市場為主框架、以各級綜合農貿市場為支撐、以各地自建商貿城為網路、以農民產銷組織為補充的四大市場流通體系。同時,要把市場網路系統、流通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小城鎮的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強調將有關的專案、企業、市場、加工區等與城鎮建設相結合,使其相對集中。這樣,既可推動小城鎮發展,又有助於把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向更高階段。三要重點引導主導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在主導產業的培育上,政府部門應當透過利益的誘導,促使農業開發企業和農戶結成主導產業的培育主體。首先要指導群眾發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競爭力的優勢產品,形成區域主導產業,同時要避免一哄而起、盲目上馬和盲目擴大規模;其次要指導群眾透過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率,使大宗產品上檔次,特色產品上規模;此外還要指導群眾積極發展新的主導產業,對那些眼下雖未形成生產經營規模,但有明顯開發優勢的潛在產業,進行重點培育。其四、要引導金融系統對農業產業化的大力支援。政府應當鼓勵銀行按照“效率優先、因地制宜、規模經營、循序漸進”的原則,作為金融槓桿著力點和經營取向,在充分進行市場調查並把握足夠的產業政策資訊的基礎上,選準選好支援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金融槓桿支撐點。

  2、加強農村集體組織的力量。在農業產業化程序中,假如存在一個強有力的中間組織,組織農民起來共同分散高額經營成本,打破規模對生產成本的限制和市場交易費用的限制,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無疑會有巨大的組織作用,是農產品走向市場化經營的橋樑。東風區在兩個鄉先後建立起了生豬、早甘蘭、對俄勞務等中介組織和聯合體,促進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今後還要在其它的中介組織建設上進行有益探索。

  3、實現農業產業化與城鄉一體化的結合發展。農業產業化與城鄉一體化的內在聯絡,決定了二者必須結合才能共同發展。農業產業化與城鄉一體化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卻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絡,即二者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也就是說,只有農業產業化的實施,才能使城鄉一體化有實質性的突破;也只有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才能促進和加快農業產業化的程序。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尋找到了最佳結合點,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為農業產業化拓寬了發展空間。二者互為發展條件,相互聯絡,相互促進。“兩化”之間這種非凡關係,決定了二者必須結合才能共同發展。其可行性在於:其一、農業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結合發展,可以穩定現實條件下農業發展的基礎,提高農業自身的積累和發展後勁,避免農業與工業、城市與鄉村的對立。"兩化"結合發展的路子,非常適合我國國情,既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這一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又能把千家萬戶農民組織和帶動起來共同發展,它們所形成的規模效益,比單純的規模經營要大得多,發展也快得多,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中國特色農業的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經營。其二、農業產業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結合發展,有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一直是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更是新農村建設要攻堅的課題。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不解決,農業的經營規模就難以擴大,經濟效益就難以提高。城鄉一體化與農業產業化的綜合發展,將為我們提供一條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其三、農業產業化與城鄉一體化的結合發展,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最佳化。作為農業產業化與城鄉一體化結合載體的小城鎮建設的發展,有利於最佳化農業產業佈局,提升農業科技含量,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形成支柱產業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有利於促進交通、通訊、教育、文化、體育、旅遊、飲食、資訊、金融、保險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利於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兩高一優"農業的發展。其四、農業產業化與城鄉一體化的結合發展,可以搞活流通,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來看,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對流通的依靠性越來越強。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要靠流通組織來實現;農業結構調整要靠流通組織來指導;產業化經營要靠流通組織來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市場中心地位及其輻射功能與農業產業化的商品化動力及其市場導向機制的結合,使得二者互為促進,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共存關係,必將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強勁動力。

【農業產業化發展調研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