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終身成長讀後感

終身成長讀後感

終身成長讀後感(精選8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終身成長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終身成長讀後感1

  我們的思維模式——固定模式還是成長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做事的態度。固定模式保持原樣,自我否定,而成長型模式促進我們積極思考:怎麼樣才能達到我們的目標。

  有一句話說沒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這其實也是要打破固有的想法,尋找到新的突破點。思維方式的不同,帶來的人生體驗和結果是不同的,有時候甚至是天壤之別。面對任何的困難,我們要積極想辦法去做,去行動,在行動中一點一點地糾正自己前進的方向,向著目標奔進。有時候我們對未來沒有設立目標,不知道想做什麼,這可能是我們沒有遇到好的老師、朋友,而父母在此方面也不懂,也不可能對我們提供大的幫助。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多讀書,與書交朋友,從書中看到並學習別人是如何思考改變自己人生的。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可以做到。設立目標,制定可行的計劃,按計劃去做,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上面,你的專注力會引發你的大腦思考這個問題,冥冥之中,有力量會聯通你的目標與行動之間的距離,而你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會促進你實現自己的目標。你要有這樣的信念——你一定會達成自己的目標與願望,只要你認真去做,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敵不過認真二字。

  《終身成長》——願我們都活到老,學到老!

  終身成長讀後感2

  特別感謝敘事者推薦閱讀《終身成長》這本書,書中很多觀點值得我們深思,也能對我們產生有利的影響。該書透過許多例項清楚地講述了一定的道理,也提供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其中,讓我記憶深刻、感觸良多的內容是思維模式和對學生的表揚方式。

  首先,書中提到了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對人的影響不同,甚至影響人的一生。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能力和才能都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這種思維模式的人非常關注自己是否聰明,他們認為只有沒有天賦的人才需要努力,而擁有天賦的人無需努力就可以成功。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往往不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因為他們怕付出努力也沒有成功,就沒有什麼藉口了,只能承認自己的能力不足,所以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不會特別努力地去完成一件事。其實,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和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動機理論中的“避免失敗者”類似,只願意從事特別簡單或者特別困難的事情,簡單的事情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而特別難的事情失敗了也不是自己的問題。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能力也是可以改變的,哪怕沒有天賦也可以透過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成長型思維的人更願意接受挑戰性的任務,即使最後沒有成功,也可以在相關行動中讓自己得到提升。

  其實,思維模式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要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各種能力,獲得更多的成長。

  其次,書中透過許多案例提到了對學生的努力進行表揚所產生的良好效果,倡導我們表揚學生的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要這樣,親愛的’,她對他說,將他的臉捧在手裡,‘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你不可能只是坐在椅子上等著變聰明,我保證,你只要去做,你就會有所成就。我是不會讓你失敗的’。”這是一名老師對一個孩子說的話,當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有一些震撼,我們對待學生如果真的能做到如此,學生又將會是什麼樣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反思和後期的探索。

  《終身成長》一書帶給我很多思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很好的遇見!

  終身成長讀後感3

  五月,跟隨讀書團隊一起共讀了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書中提到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每個人都是固定型和成長型思維的混合體。對固定型思維模式,不必感到羞愧。我們首先得承認它、面對它、接受它。無論任何時候你遇到任何困難都要記得想想“成長型思維模式”讓它指引你未來的路!未來就會無限可能!

  《終身成長》讓我感受最深刻一段話是:改變並不是一場外科手術。即使你發生了改變,你以前的舊信念也不會像磨損的髖關節和膝關節那樣,被換成一個全新的。相反,這些新信念會和你的舊信念一起存在,隨著新信念變得越來越強,你就會獲得新的思考和處理方式。

  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它與年齡無關,其實每個人都在成長,只是成長的速度不同,我感覺在改變中的成長是最迅速的。無論何時,一個人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記得多年之前,在一次家長會上,給家長們分享了《牽一隻蝸牛去散步》“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我們也一天天的老去,我們在孩子的眼裡也會變成一隻蝸牛,難道我們就停滯不前了嗎?我們仍需要追趕孩子們的腳步,還是需要拖著沉重的殼,一步步往前爬。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改變,不斷地成長,正如這本書《終身成長》,每個人都需要終身成長。

  決定你成長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時代在不斷地發展,每一屆的學生都是嶄新的個體,他們獲取資訊的方式越來越便捷,我們漸漸地在落後,這個特別漫長的寒假,網課的學習都是第一次經歷,我們老師們學會了開直播課、網路測試等一系列的教學技能,孩子們呢?自我約束力差,很多沉迷在遊戲、聊天、刷劇的娛樂之中,這周的作文課上,很多同學在作文中提及了遊戲,各種道具、技能,寫得頭頭是道,戰鬥場景描寫得繪聲繪色,可見假期的都耗費在遊戲中了,前兩天在辦公室還和部分同學交流,“你們班還有不玩遊戲的同學嗎?”“有,她從來不玩”“趙同學的成績和她的努力是相連的,你們呢?網路遊戲你一輩子不碰它,也不會後悔!“這番對話還被其中的一位同學寫進了作文《從此我不再玩遊戲》,面對自己不滿意的成績,他在嘗試在改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正是成長型思維的表現嗎?

  在教學中,何嘗不是改變中不斷成長的?疫情期間,網路教學,我們備課組群策群力,在課程的設計上力求多樣化,為了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打破了以往的上課模式,除了課文學習外,每週作文訓練,不是單純地寫文章,還讓學生們自主設計版面,孩子們交上的作文圖文並茂、異彩紛呈。字詞辨析課,豐富了詞語的積累,夯實字詞基礎;閱讀專題訓練,開啟做題的思路,交給他們做題的方法;語法指導課,引導學生掌握語法規律,感受漢語的魅力;書法指導課,體會漢字之美,指導書寫技法;名著閱讀課,我們不僅閱讀名著,而且還增加了名人記錄片的播放,不僅是打開了閱讀之門,更是深入地瞭解作家的經歷,真正把握文學作品……網路學習不僅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提升了能力,也讓我們老師在改變中成長。

  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不會讓你遠離自我,而會讓你更接近真實的自我。改變也許艱難,但卻從未有人說過它不值得。那麼,讓我們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擁抱變化,學會快速成長吧!

  終身成長讀後感4

  敘事者五月共讀書《終身成長》,懷著敬畏的心情讀了美國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一書,發現自己是深陷固定思維之中了。

  卡羅爾·德韋克把人的思維分為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它們體現了人在應對成功和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失敗是因為自身能力有限,有這樣的認知時,自身便會刻意迴避困難,只挑選相對較為簡單容易的事情做,同時害怕被評價,缺乏自信。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能力主要是通過後天培養的,他們不畏失敗,認為失敗只是自我成長獲取經驗的一種方式,故而,這類人不但不畏挑戰,反而會熱情擁抱挑戰,虛心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在評價中學習、進步,他們更注重如何激發自己的能力以做到更好。

  對照兩種思維模式反思自己,發現自己是較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害怕失敗,迴避失敗,一旦失敗,便會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同時也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怕別人說自己失敗,怕別人看見自己的失敗,自己更是不敢面對失敗。《終身成長》這本書讓我深深的意識到,自己必須要改變。既然已經清楚自己的情緒來源,就要學會“自救”,那就是學會培養成長型思維。

  最近發生的評蒙陽名師一事使我很好的明白了成長性思維對自己成長的意義。學校名額少,要評的人多,我總覺得自己這能力,和他們沒得拼,自己肯定評不上,要不以後再評吧,這次就算了。固定思維模式讓我退縮。可有時候自己也想,自己在學校成績也是不錯的,應該要試一試,說不定就能評得上了,成長性思維模式讓我努力去試試。是什麼導致我有放棄評選的想法?主要是自我懷疑、否定的固定思維模式使得自己當時差點放棄這一次機會。其實這也是在自我教育,告誡自己應該要接受挑戰,不放棄,即便受挫,亦可以捲土再來。每日自省,告訴自己,再難的事,踏步去做,最壞的結果無非就是失敗,失敗了還可以從中得到經驗,為下次的勝利增添籌碼。那麼,自己還有什麼可害怕的呢?

  每天勤勤懇懇的人那麼多,可真正做出成績的人卻寥寥可數。其中的決定性因素不在於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在思維層面上,是否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於我而言,在遇到事情時,不是先入為主地認定自己這能力肯定做不好,“不給自己貼標籤,不對自己失去信心。即使沮喪,也準備好了去承擔風險,直面挑戰,繼續為此奮鬥。”相信原本存在的固定型思維會漸漸讓位於成長型思維,思及此,內心激動澎湃,相信信念指導行為,行為衍生結果。《終身成長》,終生受益!

  終身成長讀後感5

  之所以說喜歡上這本書是因為作者不僅深入淺出帶給我們全新的理論,更給我們指出了實現的策略。越到文章的後半部分,我不由自主的與自己的教育教學聯絡了起來。我不斷審視著我的教學過程,我在教學中的一言一行。

  我們要為他們提出誠實而有建設性的反饋。面對遭遇失敗的伊麗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對比賽寄予瞭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現,但是依然沒能贏,你一定感到很失望。但你要知道,你並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有許多女孩練習體操的時間都比你長,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這是你真心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就要為此付出努力。”他父親的話給我帶來啟示,我將它用在我課堂上的那一刻內心無比的喜悅。這是一堂測試課,當我宣佈考試時,教室裡一陣唏噓,擔心考不好而不想考試。我告訴學生們:“測試是學習的另一種方式,只有在考試中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知識上的盲點,才能更有針對性的去加強和補償,從而達到學習目標,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每次考試都只是我們學習的又一個新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我們注重的不是分數,而是考試時暴露出來的問題,如果我們把每次出現的問題都解決掉、克服掉,便有了新的收穫和提升。”學生們安靜下來,從他們的眼神我知道,我們已經達成共識。

  同樣我們要為孩子提供建設性批評。批評孩子就要對孩子有幫助,然而好多時候我們的批評變成了抱怨、責備、懲罰,這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正如那位勃然大怒的父親“這就是你的作業?你就不能認真做一次嗎?你要麼笨,要麼就是不負責任。你說,你是哪一種?”他的口氣是不是很熟悉呢?不要評判,要去指導。就像這樣,面對將釘子灑了一地的菲利普,你會說“你怎麼這麼笨手笨腳!”而是應該告訴他“以後要小心些,我們一起把它們撿起來”。這便是建設性批評。

  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孩子們思維模式的建立。很多父母認為,當他們評判和處罰孩子的時候,他們是在教育孩子。然而他們教給孩子的僅僅是如果不按父母的規則和價值觀辦事,就會受到評判和處罰。而沒有教給孩子思考問題的方法,讓他們自己做出更有道理、更成熟的決定。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孩子覺得你覺得他不夠好或比喜歡他或自己不優秀,久而久之就容易有固定思維的傾向。我們要給孩子的不是評判,而是指導。告訴他們標準,並教會他們如何達到標準。泰格。伍茲的父親給我們做出了榜樣,雖然他希望兒子在高爾夫方面有所建樹,但他尊重兒子的選擇“如果泰格想成為一名水管工我不會介意,只要他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水管工。我的目標是培養他成為一個出色的人。”並且他給兒子的建議是要去付出,付出時間、才能和滿腔的熱愛。

  如何成為好老師和好父母呢?

  透過降低標準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的是在提高標準的同時,交給學生達到標準的方法。這讓我想起前不久朋友對我的訴苦:“兒子一學習就鬧情緒,還一邊學習一邊玩橡皮,摳手指,作業老師不能完成。”一番談話後我得知,她將所有的作業一次性全告訴孩子,而沒有告訴他怎樣去安排時間。在他責備孩子的時候,也沒有注意給孩子提出建設性意見。我給他的建議是:“根據作業量,將孩子的作業分段,並告訴孩子沒完成一項作業就在已完成作業下畫一個對號,並且給孩子休息的時間。另外,如果孩子完不成作業,也不要一味的批評他不認真,精力不集中。而應該跟他共同分析問題原因,並跟他一起克服困難,並分享解決問題後的樂趣。”總之跟孩子擺明立場,我是來教你的,我不是來評判你的能力的。面對問題學生我們要告訴他們真相,之後交給他們縮小這個差距的方法,我們能為孩子提供的是資源和技能,面對孩子的成就,不要一味誇獎,更應關注孩子的努力過程,讓他們知道我們相信他們有成長的潛力,知道我們會全心全意的幫助他們學習。

  終身成長讀後感6

  認知決定眼界,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選擇,選擇影響命運。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感受到思維方式的重要性。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在“聰明,尖子生,三好學生”這種基於考試成績的評價下,我想我們這一代人的很多個“我”都養成了很明顯的“固定型思維模式”,我們會努力學習,但是為了獲得成績和認可,而並不是真正去研究去感受“學會”帶來的樂趣;我們會死摳自己,不願意和周圍人探討,擔心會暴露自己的無知;我們頭腦裡會天馬行空,有很多想法但遲遲沒有勇氣採取行動,因為有聲音告訴你:哪有那麼簡單,不可能成功的……

  現在的我正在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過程中,處於一個既有成長也有固定模式的混合期。這種變化更多的源自於工作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指數型成長”的氛圍,源自於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總會有人去發現你的變化提點你的成長。所以思維模式是需要以身作則示範而非要求的。

  在成長型思維模式裡,如果認知到“人的能力是可以透過努力和學習提升的”僅僅是第一步,止步於此便是“虛假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真正挑戰的且真正有效果的在於“制定目標和階段性的具體的行動計劃並且去踐行,直至養成迴圈的習慣”,以及“用俯瞰視角跳出來擁抱並觀察現在的你,瞭解思考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誘因並教育它”。

  終身,唯成長不可辜負!

  終身成長讀後感7

  透過終身成長的學習,讓我們認識到成長是孕育一個成長性的思維模式,而這種思維模式的養成需要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努力,更是需要全社會的不斷薰陶,而不僅僅是個人,企業也是需要這種思維模式來保障自身的成長。

  人是該終身成長,終身學習的,學無止境,做人是需要一輩子學習的,人格的成長也是無止境的。它談到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他肯定了我們每一個人兩種思維模式都是有的,但是某一個人某種思維模式佔主導也是可能的或者是很普遍的。認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只相信天賦,自大或自卑,不停的證明自己給別人看等特質。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則是認為人的能力可以透過努力學習培養,人與人的差別微乎其微,擁有反脆弱心態,從失敗和挫折中學習成長,讓自己強大!還讓我們明白:這是不同兩個人的思維模式,也是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身體中的兩種思維模式,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的學習修煉,去除固定型思維,讓成長型思維佔據我們的內心,使得我們真正成為一名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

  有沒有發現有我們的人有的能很快的學習和改變,而有的人則很難呢?這不僅僅是學習能力和方法上的事情,有的人心態開放,思想靈活,有的則是心態封閉,思想僵化,不容易吸收新的知識,這就是一種思維模式。在工作時我們的思維模式也要以成長性思維模式考慮問題。固定性思維只會沿用別人的經驗,無法提高自己的維修技能。

  我們用成長性思維考慮問題,可以發現裝置問題的多面性,維修裝置時就能多考慮裝置出現的問題,是如何發生的,發生問題時出現的前兆,如何去解決問題。

  人有很重要的一個要求就是自我發現,自我成長,所來說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工具。在學習中自我發現、在學習中自我成長,只有我們作為企業的一員不斷的成長,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給好的發展提供動力。

  終身成長讀後感8

  《終身成長》的作者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做事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天賦和能力,因此害怕錯誤,覺得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智力是後天努力可以提高的,做事的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會把錯誤和挑戰看成成長和改善的機會。

  看完這本書,我的感想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自我成長,另一個是人際交往;對我思維的最大改變,是學會了如何從“固定型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方法;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甚至一些成功人士,都在某一個時間段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去學習以及做任何事,甚至打遊戲都是在不斷地證明自己的天賦與能力,喜歡裝作一個輕鬆可以完成所有事的人、不喜歡提問、不喜歡向他人求助……其實這是一次次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不但是對自己發展的限制,看待事物發展的眼光也會受到侷限。

  比如,我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魔獸世界”狂熱追求者,從大學伊始,孜孜不倦的玩了很多年,平時也會與我交流一些遊戲情況,因此,我認為遊戲裡不同等級的資源都是恆定的,所以我理所當然的認為部落的能力也是恆定的,低級別不可能打敗高級別的角色;直到有一天,我先生告訴我,他帶團成功的把一個八十級的boss打敗,當時他們團隊基本都是七十級左右,並向我展示他是如何佈局下兵的、細節到每一秒、每一處,策略又是怎麼講究的,換作以前,我一定會不屑一顧,本身對遊戲的興趣就不大,但恰巧那段時間我讀到了這本書,我驚奇地發現固定型思維模式在我身上就是這樣運作的。

  如何才能改變這種思維模式呢?這本書指出了很多的案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清自己,必須承認自己的普通。承認自己普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來就是特別的——倘若不是天才,也要帶有著一些別的光環。當你覺得自己普通時、當你覺得自己並非一個天才時,你才會更虛心地學習技能、接受他人的建議、不介意向他人求助,更平和地接受失敗與成功,這樣才能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自己的能力。

  第二點的啟發來自人際關係中相處的思維模式的改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如果一個人只想找完美的人來做朋友,那麼他的社交圈子會變得非常有限。這也是“完美主義”這個詞第一次從我的認知發現原來它含有貶義。無論是要求他人還是要求自己,“完美主義”的出現都需要反省。

  我覺得並不是說明企業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勝過固定型思維模式,這絕對是一句廢話結論,而是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比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容易盲目自大,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容易在任何環境下保持謙虛平和的心態,從而這種人,不論是員工還是領導更有助於企業的發展,說到底還是人的問題。

【終身成長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