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讀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有感

讀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有感

讀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有感

  用了整整一個寒假的時間讀完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一書。書讀得久不是因為少讀,斷讀、忘讀,而是因為這本書跟我平時閱讀的書籍有不一樣的感覺,初讀時,感覺這本書著實難讀,難懂,更談不上理解了。究其原因,我想,這可能是跟個人粗淺的知識水平有關,或者是自己原有的對"教育"的真正實質含義上的認識與理解不夠深入,在平時的教育中還是原先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但,以上的觀點在我讀完《教育的另一種可能》後已經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而這種感受是那樣的深刻,那樣的有內涵。下面就談談我對《教育的另一種可能》這本書的幾點粗淺的見解

  一、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心靈深處的生命力引匯出來

  不管在中國大陸還是在香港或者在日本及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教育上總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人說我們大陸的學生高分低能,只會考試,沒有創新能力。

  教育一直是被人詬病的一個行業,因為大家對教育的理解實在是太多太多,有時很難分得請到底誰對誰錯。目前我們還是逃脫不掉"上大學找工作、上好大這找好工作"的框框。因為我們的大學看的就是分數,所以我們的學生自從上學以後就只能圍著分數轉,圍著如果提高分數轉。由此以來,使本來自信的孩子隨著年級段起來越高,孩子的自信卻越來越差,我們忘記了"自信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多麼重要"。失去自信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特長是什麼,不知道自己可以幹什麼,他們忘記了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們的學習越來越教條化,把母語學習也單純是為了考試,忘記了學習母語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忘記了"不要在孩子不感興趣,還沒有能力理解的時候,讓他做任何不感興趣的事情",而是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大家都是統一步伐、統一學習;我們忘記了"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道路,對大多數人可能都是不合適的"。……但是我們還是不遺餘力地、忘乎所以地幹著這些事。

  二、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是家長的改變、教師的改變、是教育的評價制度改變。

  家長的改變才能使教育改變。現在,幹啥都要培訓、考證,就是當家長不用,生完孩子就上崗。但是這些"無證上崗"的家長卻使我們的教育受到了"阻礙"。"對於孩子,我們從來都是‘捨不得’的,捨不得他們跌倒,捨不得他們受傷,捨不得他們失敗,事事為孩子強出頭。‘每一步,我們都功利地計算周詳。’在‘金鐘罩’下,我們圈養出了一個個沒痂沒疤的孩子。"這些"沒痂沒疤"的孩子如何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呢?但是我們的"家長總是以自己的有限,來理解和指導一個有著無限可能的孩子。""教育並不是單純的規範和監督,其實,"放縱"也是一種教育,是一種形式消極、意義卻積極的教育。在這種"縱容"下,孩子可能損壞一些東西,可能製造一些混亂,甚至可能受點小傷,卻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軌道上。"

  教師的改變才能使教育改變。"老師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認知自我、認識世界。而孩子真正需要做到的,其實是"學習知識,掌握方法,瞭解世界;知道自己是誰,能做什麼,併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一個好老師一定要啟發學生,激發他的潛力。如果半年裡能有一個學生被他啟發了,對學科產生興趣,那他就成功了。"

  教育評價制度的改變才能使教育改變。你的夢是什麼,你的故事是什麼,這些非常重要。這些在追求分數唯一的考試製度下是很難實現的。試想,一個說自己有領導才能的人,卻從來沒有做過領導;一個說自己勇敢的孩子,卻從來沒冒過險;一個說自己很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卻從未嘗試過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人家怎麼能相信你呢?我們只有改變評價制度,使我們的孩子有機會去嘗試,才能使我們的孩子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才會使我們的孩子有故事。

【讀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有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