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春學期部編版七年級歷史期末試卷

春學期部編版七年級歷史期末試卷

2018年春學期部編版七年級歷史期末試卷

  一、選擇題

  一唐代詩人皮日休有詩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此河”的中心點是( )

  A. 餘杭 B. 涿郡 C. 洛陽 D. 長安

  科舉制是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科舉制正式形成於( )

  A. 隋文帝時 B. 隋煬帝時 C. 唐太宗時 D. 唐玄宗時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滅亡以後進入的分裂時期是( )

  A. 春秋戰國時期B. 魏晉南北朝時期C. 遼宋夏金時期D. 五代十國時期

  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其目的是(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擴大統治基礎 C. 加強君主權力 D. 避免藩王割據

  (題文)“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是大家所熟知的歷史典故。這些典故與下列哪個人物有關

  A. 唐高祖 B. 宋太祖 C. 唐太宗 D. 宋高宗

  明代的讀書人張清,準備參加科舉考試,以下備考措施中,哪一事情是他考前必須要做的

  A. 吟詩作賦 B. 苦背四書五經 C. 研究《四庫全書》 D. 閱讀“四大名著”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對外友好往來,出現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其船隊最遠到達( )

  A. 印度洋沿岸和紅海沿岸

  B. 非洲東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 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D. 榜葛剌區域和紅海沿岸

  “絲綢之路”“鑑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展示的學習主題是

  A. 弘揚佛法 B. 民族融合 C. 中外交往 D. 開發南洋

  (題文)“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於( )

  A. 隋唐 B. 南宋 C. 元朝 D. 明清

  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下列事件中,能反映這一優良傳統的是

  A. 岳飛抗金 B. 土爾扈特部返回新疆 C. 戚繼光抗倭 D. 設定臺灣府

  (題文)萬里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創造力的象徵,是世界奇蹟。明代萬里長城的東、西起止點是

  A. 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B. 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

  C. 東起遼東,西至臨洮 D. 東起鴨綠江,西至山海關。

  下列是我國古代著作,與作者對應正確的是

  A. 宋應星——《農政全書》 B. 吳承恩——《西遊記》

  C. 施耐庵——《三國演義》 D. 洪昇——《牡丹亭》

  二、填空題

  (1)北宋前期,出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幣___________

  (2)宋代瓦子中圈出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_________

  (3)關漢卿的代表作是_________

  (4)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臺灣的是_________

  (5)李時珍的藥物學鉅著_________

  (6)導致唐朝由盛而衰的事件______

  三、綜合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基相李斯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請守、對雜燒之。”帝曰:“可。”對於這一史實,中國史學家郭沫若先生說:”書籍被燒線,其實還在其次,春秋末年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素的那種精神,事實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擊。”

  材料二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材料三朱元璋重用讀書人但又常懷戒心。一官員上書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朱元璋懷疑“光”與“禿”有關、“生”與“僧”請音,是譏諷他僧人出身,否認他為真命天子,因此誅殺該官員。乾隆時,翰林學士胡中藻有句詩日“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帝看到後大發雷霆:“加‘濁’字於國號‘清’字之上,是何肺腑 ”胡中藻遂因一“濁”字被殺,並罪及師友。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這一史實”是歷史上的什麼事情 “帝”指誰 郭沫若先生認為造成了怎樣的後果

  (2)材料二中,漢武帝的具體做法是什麼

  (3)材料三反映的是明清時期怎樣的文化政策 在當時起到了什麼作用

  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正在進行“中國古代民族關係與對外關係”的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他們的活動,與他們共同去探究。

  步驟一:史實舉例

  (1)簡要舉出唐朝和清朝統治者妥善處理民族關係的典型事例各一例。

  步驟二:閱讀探究

  材料一 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遠方時有至者……

  ——《明史·鄭和傳》

  材料二 乾隆時期,閩浙總督楊庭璋在奏章中寫道:“近來閩粵貿易,看船甚覺減少,即內地販洋商船亦多停駕不開者。”在外番因能置買絲斤,運來之貨日少,而內地所需洋貨,價值亦日見增昂……中外均無裨益。”

  (2)材料一中“七奉使”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

  (3)材料二奏摺中外番“運來之貨日少”是因為清朝實行了什麼政策?

  步驟三:學史感悟

  (4)中國古代民族關係和對外關係對我們今天有怎樣的啟示?

【春學期部編版七年級歷史期末試卷】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