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傳統文化> -學年高三複習重要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練習卷

-學年高三複習重要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練習卷

2017-2018學年高三複習重要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練習卷

  一、單選題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學派眾多,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原因有( )

  ①社會大變革使思想非常活躍 ② 各國國君為富國強兵紛紛養士 ③學在官府局面改變,貴族對教育的壟斷被打破 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迅速發展,唯物主義戰勝唯心主義

  A. ①②③④都正確 B. ①②③④都不正確

  C. ①正確,②③④不正確 D. ①②③正確,④不正確

  《論語·子路》裡曾提出,父親為兒子隱瞞錯誤,兒子為父親隱瞞錯誤,正直就在其中了。孔子主張“親親相隱”

  A. 具有血緣與人情的關聯性

  B. 促進了社公的公正與公平

  C. 在春秋戰國前就已經出現

  D. 可以相隱所犯的一切罪過

  荀子說:“樂者,聖王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這反映出

  A. 禮樂成為先秦君王的治世手段

  B. 荀子主張人性本善的倫理觀點

  C. “克己復禮”成為諸侯治國之策

  D. 荀子承繼了孔子教民以善的思想

  孔子把“仁”說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禮”等都從屬於“仁”的原則之下。以“親親”為出發點,認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親之愛推及開大。孟子提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些均反映出

  A. 儒家思想與宗法制相糅合

  B. 儒家用仁政掩蓋等級秩序

  C. 儒家統一信仰和社會規範

  D. 儒家用禮義道德遏制人慾

  “柔仁好儒”的太子認為漢宣帝(漢武帝曾孫)“持刑太過,宜用儒生”,卻遭到訓斥,“漢家自有制度”,“奈何純任德教”。這主要反映了

  A. 漢家制度常以儒學包裝法治思想

  B. 儒學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 漢宣帝不再以儒學作為正統思想

  D. 漢宣帝時儒生的地位開始下降

  樊樹志在《國史概要》中指出,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世學者產生了一系列的誤解。誤解之一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誤解之二是,從此禁絕了儒家之外的諸子百家。這反映出

  A. 後世學者的相關解釋都不符合歷史事實

  B. 學術研究對歷史現象的解釋缺乏客觀性

  C. 史學研究無法正確揭示歷史事物的本質

  D. 對歷史事物的不同解釋會影響歷史結論

  董仲舒把人性區分為:天生就善的“聖人之性”、有善質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來就惡並只能採用刑罰手段處置的“斗筲之性”。其區分人性的目的是為了論證

  A. 刑罰在對萬民管理中的決定性作用

  B. 君主權威至上的重要作用

  C. 加強君權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

  D. 後天教育可以促進人性向善

  董仲舒認為“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所以君主應當使“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當義而出“,“使德之厚於刑也,如陽之多於陰也”。這一思想

  A. 完整闡述了天人互滲的關係

  B. 有利於約束君主的行為

  C. 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學的範疇

  D. 蘊含了一定的.辯證意識

  王陽明提出“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它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它深?”等主張。據此可知,王陽明

  A. 關注人的主體地位 B. 反對“天人合一”

  C. 主張格物致知 D. 否定宇宙的存在

  有學者認為,宋明理學所強調的義理,表現出一種想要擯棄漢唐訓詁之學而直接面向經典、迴歸聖人之道的氣勢,頗有一點“文藝復興”的味道。該學者的依據是宋明理學

  A. 強調三綱五常的教化作用 B. 突出儒學的社會倫理道德

  C. 倡導恢復儒家個人主義精神 D. 突出了三教合一的特點

  顧炎武認為“理具於吾心,而驗於事物”。面臨著以什麼取代心學的抉擇,他選取了經學,提出了“古之所謂理學,經學也”,“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的主張。這反映出顧炎武

  A. 目的在於否定君主專制制度

  B. 致力倡導經世致用思想

  C. 其主張導致理學日益走向僵化

  D. 猛烈抨擊傳統儒家思想

  二、非選擇題

  在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基礎上,明清之際產生了活躍的儒家思想。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際,原本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理學趨於衰微,權威發生動搖。宋儒在解經傳注時有鄙薄文字音韻的考證、以自己的體會所得為定解的學術傾向。明末清初的學者發現理學家對儒家經典的援引和傳注有很多疏漏、謬誤之處,這引發了學者們對理學的懷疑。理學將“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觀念強化,並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自覺貫徹,在國家權力和學術權威的雙重作用下,理學的道德規範逐漸蛻變為僵化的道德教條,在道德實踐中的理性成分逐漸減少。

  ——謝放《中外文化發展歷程》

  材料二李贄大膽提出“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應“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提出“雖聖人不能無勢利之心”,反對“去人慾,存天理”的說教。唐甄認為:“老養生,釋明死,儒治世,三者各異,不可相通,合之者誣,校是非者愚”。儒學與諸子學、釋道地位相等,各有其獨立的理論體系和功能。在理學佔統治地位的時代,這一見解非常具有批判性。《明夷待訪錄》、《日知錄》、《讀通鑑論》等著作,則直接援引原始儒家經典,或者根據自己對原始儒家經典的詮釋,來審視理學弊端,駁斥理學觀點。明末清初對理學的批判達到高潮。

  ——謝放《中外文化發展歷程》

  材料三唐甄推崇三代之治“君明臣忠,上下和易”的理想摹本,強調君主應遵守道義原則,應愛民、養民、富民,自身儉樸,任用賢能,禮遇朝臣。他沒有從制度上否認君主權力的合法性,而是力圖構建一個理想化的君主專制模式,最後滑向對聖明君主的期盼。任何先進的思想如果不能引出制度的力量,那它就不能改變問題的實質。

  ——張磊《試析唐甄的理想國》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簡述明清之際活躍儒家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

  (2)據材料二,歸納明清之際思想家們批判宋明理學的方式。

  (3)據上述材料,評價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的正統思想,這一思想體系不斷髮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理學家們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學,他們一方面借鑑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傳統儒學中尋找能夠用來構築哲學形而上學的因素,傳統儒學經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終於變成以哲學形而上學作基礎的哲學理論體系。就此而言,它體現著宋明理學家們融合創造的哲學智慧。

  ——趙志霞《淺談宋明理學在儒學發展中的地位》

  材料二程朱堅認一草一木皆有理……不僅如此,程朱以為須窮究事物內在之理。其說乃不免以物為外在,析心與理為二。陽明認為其結果是心必將喪失其方向與動力。陽明說,如其理外在於心,則親沒之後,吾心即無孝之理及孝親之心。

  船山(王夫之)視宇宙為一生生不息之歷程。在這個歷程裡,氣之陰與陽不斷地融合,如是,氣與理俱日新不已。這種哲學適用於政府與歷史上,導致了反傳統而大膽的結論。理既只是存現於具體事物與制度之中,那麼宋明新儒家所制定為歷史與社會之典範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摘編自陳榮捷《中國哲學文獻選編》

  材料三大一統的封建帝國需要這樣一種宗教:用統一的神權來神化君權,用祖先崇拜來鞏固宗法等級制度,用“天定”的禁慾主義的清規戒律來束縛民眾,用教主崇拜來管制思想……帝王選中儒家,經歷上千年的時間,經歷兩次改造,儒家變為儒教,孔子抬高為被崇拜的偶像。

  ——任繼愈《儒家與儒教》

  (1)根據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學相對於傳統儒學的新特點。

  (2)材料二中兩派思想家的觀點有何不同?依據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對理學的依據是什麼。請以與其同時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觀點為材料二中“導致了反傳統而大膽的結論”提供證明。

  (3)根據材料三,列舉史實說明從儒家思想到“儒教”的兩次改造。試分析這種改造的歷史影響。

【-學年高三複習重要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練習卷】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