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有效父母》讀後感

《有效父母》讀後感

《有效父母》讀後感(精選3篇)

  引導語: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效父母》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效父母》讀後感篇1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非教學專業但卻與教育孩子息息相關的書,即《有效父母》。這是一本關於介紹家庭教育的書籍,以全面提升家長教育智慧和培養孩子綜合素質為目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到了這本書已為人父的我讀後還是有很多的啟發。

  全書從孩子的智力開發、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習慣養成、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品德教育、孩子的多元智慧以及孩子的可持續性發展七個方面著手,既有理論指導,又有詳實的具體方法,對家庭教育來說是比較實用的。作者非常強調家庭教育在學前階段的重要性。其中關於"孩子的心理健康"這個章節是我頗感興趣,認認真真地閱讀了這個章節。

  書中首先介紹了幼兒心理健康的有關界定:情緒愉快而穩定、求知慾強、有基本的社交能力、誠實、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心理健康的孩子在生活、學習、勞動以及與人相處方面都會有良好的表現,並得到他人的認同。而對於心理偏差的行為是:咬指甲、吸吮手指、口吃、偏食、拔毛癖、攻擊行為、退縮行為、依賴行為、孤獨症等等。然後談到了家庭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有教育方式不恰當、父母的榜樣作用、以成人的視角看孩子的問題;第三講到了有關的心理除錯策略:民主的家庭作風、真誠、承認錯誤、蹲著和孩子交談、讓孩子適當受苦受累、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把握好對孩子的期望值等。最後還給我們推薦了一些家庭的小活動及外國的一些教育方式,如親子遠足、常帶孩子買菜、召開家庭會議、一起做家務等。

  對於心理健康這個方面,這幾年提得非常多,幼兒園裡有明確的要求,各類報紙書籍上經常看到這方面的重要性。我也深知這方面的重要性,但是要我說出怎麼樣培養,哪些是心理健康不健康的表現我真的說不出很多,只知道是快樂的生活。讀了書之後才發現心理健康與心理偏差的包含面是比較廣的,心理偏差的行為在幼兒園的孩子中是有的,書中的一項對幼兒園的調查分析表明:2—6歲的幼兒的各種行為問題檢出率為31℅,其中34℅的兒童不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孤獨、畏縮、害羞,還有38℅的兒童具有攻擊性行為,在家裡不聽話,任性。而心理學家在對患有心理障礙和疾病的人群進行調查時發現:人在幼兒時期心理發展是否健康,直接影響到他成年後的心理是否健康,幼兒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學生呢?

  我覺得最應該做到的是真誠、與孩子多交流,哪怕是蹲著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感受到尊重、愛和平等。教師首先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誠心與愛心;其次要努力去和每一個孩子交流,瞭解每一個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聊天能夠及時交流感情,也不侷限於說些什麼內容,而在於這種交流的習慣和氣氛,使孩子從中得到一種健康情感的體驗。比如孩子幼兒園時誇獎孩子的穿著呀,經常和孩子說說話呀拉拉家常呀,特別是孩子做了錯事或者是生氣的時候教師要學會去傾聽,理解孩子的心情和想法。蹲下來和孩子交談和孩子一樣高,孩子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你的尊重,我們的關係是平等的,會拉近與孩子的距離。這三個方面看起來很小,但是真正要做到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想想自己也經常在孩子們面前居高臨下,有時候遇到一些問題時也會有些主觀。蹲下來與孩子平等交談的機會並不多。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我們家長也必須要正確認識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們心理健康方面的意識,家校合作共同培養。

  最後借用書中的一句話:教育智慧將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家長、教師都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是攜扶孩子走上人生之旅的嚮導。

  對於我來說無論是做為父親還是教師的角色都應該注重學習,這樣的書應該多看。我相信一定會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有效父母》讀後感篇2

  《有效父母》是楊智鈞的作品,他對如何培養孩子作出了幾近完善的敘述,包括孩子智力的開發、興趣的培養、習慣的養成、心理健康、品德教育、多元智慧、可持續發展、擁有“好身體”、幼小銜接等內容。敘述不可謂不詳細、方法不可謂不得當。

  雖然這部書對如何培養好孩子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如果照此執行也確實可以做一個合格的有效父母並培養好孩子,但是這需要一種理想化的狀態,比如父母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全神貫注地來做這件事,實際上在現實生活當中大多數父母都是難以做到的,他們還有更重要更迫切的目標,那就是為了家庭良好的運轉,他們必須去努力的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有多少精力多少耐心去培養好自己的孩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種理想化的培養方式是否真的就一定可以達到預期呢?面對社會這個光華陸離的大學校的薰陶,誰又能做出保證呢?

  這本書特別強調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作用,認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終身的楷模,是孩子健康成長的真真正正的“第一責任人”。並用了盧梭、斯特娜夫人、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來論證這種觀點的正確性。這種說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無可厚非的。但是它卻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庭教育,還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後兩者對孩子的成長所起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視,特別是社會教育,孩子在父母那裡、在學校那裡所學習到的生存技能和做事原則最終都要在社會生活中得到驗證,如果最終不能適應社會,就必須磨平父母和學校所給予的稜角,否則就只能被社會所淘汰。而且除此之外,孩子雖然是一個受教育者,但他不是機器人,不可能完全按照人設的程式去做事,他首先是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面對教育的時候,他有選擇是否接受的權力和意願。這些都是不可控的,超出了父母掌控的範圍。

  教育是一件大事,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更是一件大事,這沒有固定的方法,所謂“學無定式,教無定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那麼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我個人認為要抓住教育問題的核心,那就是孩子的品德問題,這個問題抓住了,其他的隨著孩子成長的意願適當加以引導就可以了,沒有人可以預測或決定一個孩子的未來。電視劇《星光燦爛》中三奶奶的一句關於教育耿星光的話很經典,“就順著這根藤往上長唄”,我覺得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正含義。

  《有效父母》讀後感篇3

  教育智慧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家長幼兒園教師都是孩子的啟蒙者,是攜扶孩子走上人生之旅的嚮導。

  前不久,本人有幸購得《有效父母》一書,閱讀此書,真的覺得此書是以全面提升家長教育只會和培養孩子綜合素質為目標,從“孩子的智力發展”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習慣養成、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品德教育、孩子的多元智慧及孩子的可持續等方面著手,既有較為詳盡的理論指導,又有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兼具了權威性、獨特性、實用性、全面性、等特點。

  他是家長的育兒手冊,也是幼兒園家長學校的教材,是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緊密聯絡的紐帶,更是家長與老師的良好溝通的平臺。

  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在我們的大教育系統工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年來,由於家庭教育的不和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產生了許多的困惑: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學習挺好,但動手能力很差呢?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多才多藝,但心理素質很糟糕呢?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在學校是個"乖乖娃",在家裡卻成了"小霸王"?發生在學生身上的種種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現實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龍"和"順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癥結所在。所謂的"超現實性",是指家長對待孩子"嚴"而出"格"。他們不能正確、客觀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種過高的估價和希望,常常用鄰居、同事的小孩的優點去評判自己孩子的成敗,從而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斯特納夫人認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了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父母與老師的行為很要緊,應做孩子的表率。教育孩子的第一場所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人老師是父母,家長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方法培養孩子,決定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與老師。

  做父母也好、幼兒園老師也罷,需要責任、需要知識、需要學問、需要教育智慧。我們首先要學習、要領悟教育的智慧,要改變教育理念。這也是改變一切的開始。

【《有效父母》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