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

阿Q正傳讀後感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阿Q正傳讀後感1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為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傳讀後感2

  《阿Q正傳》讀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或多或少進入了我的腦中。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被別人打時,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阿Q的自我精神療法可謂世間第一。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

  阿Q是悲哀的。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有人說阿Q有反抗精神,因為城裡人鬧革命的時候,阿Q也十分自覺的去參加。有人覺得想阿Q,拿阿Q的行為去對號入座。

  有人說阿Q是個封建思想的集合體,應該被時代所拋棄。有人覺得自己象阿Q,又拿阿Q的行為去對號入座。

  這就是當時人們的想法,魯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這一點,他寫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

  我們已經遠離了魯迅的那個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了別人的欺辱,口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早將那人罵的狗血噴頭、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內的幹部受到了上級的批評,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想:“總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裡——”心中如是想著,便多了一分慰籍。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現今盛行。

  某某學生,看到老師吸菸,而自己卻受到了老師的管制不準吸菸,便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平!不平等!

  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網咖的癮君子,以頹廢為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不如隱於其中!”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我們看一本書,總是想從書中獲取點什麼,收穫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享受看書的樂趣,才是更加重要的。

  阿Q正傳讀後感3

  《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的寄住在土穀祠裡,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依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且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的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情節的詳略,還特別工於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他的意圖可以這麼說:著眼於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眾。

  阿Q正傳讀後感4

  我看過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雖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對主人公阿Q卻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精神勝利法”,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種阿Q精神就是一種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態。阿Q經常到處惹麻煩,總被別人打,但他並不傷心沮喪,並沒有感受到失敗的痛苦。

  被打之後,總是笑著說:“兒子打老子”,然後很快地將這件事忘記。一般來說,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到酒店去喝幾口酒,下次還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個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後說:“這不是兒子是打老子,是人打處生。”阿Q連連答應,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說兒子打老子了。

  這種精神勝利法倒也好處不少,整天笑口常開。但是他的處理方法不對,不應該將事忘記,而是應該記住,不去再做類似的事了,這樣,偶爾用用這種方法,也其樂無窮。阿Q被比他厲害的人打過之後,不服氣。這時候,若過來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黴了,那個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負一番了。

  那次被那個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個小尼姑過來了,阿Q就將她打了一頓解氣。那個小尼姑氣憤地跑了,罵他,他反倒哈哈大笑。這樣阿Q就獲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嚐到了勝利的喜悅。

  像阿Q這樣的人,現在也有,特別是欺負弱者這一行為,在學生中是常見的。但是,阿Q這樣與那時候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是時代創造了阿Q,是時代造就了“精神勝利法”,是時代扭曲了人的心理。魯迅的這本書,真實的反應了那個時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劇想必是千千萬萬人的結局吧。難怪魯迅先生要“棄醫學文”來矯正國人“扭曲的平衡”。

  阿Q正傳讀後感5

  寒假裡,為了豐富我的.知識,我到書店借了一本《阿Q正傳》來讀,裡面生動有趣的情節深深的把我吸引住了。

  《阿Q正傳》是20xx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它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小鎮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為主要特徵的流浪漢阿Q,描畫出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國人的魂靈。

  讀完這篇小說,我深受感動。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裡,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裡,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麼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我喜歡這部小說。

  阿Q正傳讀後感6

  阿Q是個可憐人,可他又不值得我們同情。若是同情,那需要同情人的實在太多太多,因為許多人都很阿Q。我讀出了一種歪七扭八的病態。阿Q有病,不只是頭上的賴瘡疤,周圍的人也有病,病情頑固,竟也傳到了這個時代。

  阿Q的精神勝利法大家早有耳聞,講好聽叫知足。可仔細思量,背後隱含的確是實力不足的咬牙切齒。打架打不過別人,便在嘴上佔便宜。在形式上失敗了,但在精神上勝利了,於是心滿意足,自得其樂。這精神勝利法在今天有沒有?有。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報道,在老北京的茶館裡,上演話劇,劇中一箇中國人對著一個美國人說,你們美國的歷史才倆百多年,還沒我們中國人養鳥的時間長。臺下引來一片叫好。您看,這病埋的夠深吧!非但往回看的精神勝利法無意義,往前看的精神勝利同樣萬萬要不得!

  啊Q欺辱小尼姑,響響亮亮欺軟怕硬,已獲他所謂的“成就感”。中國國足好像也這樣。前些日子的亞洲盃,且把印尼國足當做小尼姑,中國國足當做阿Q,後來中國國足完勝,信心膨脹!採訪不可避免,回答“我們盡力了”,推卸責任也是不可避免,不說中國足球有頑固弊病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中國足球確實有病啊!

  許多的個體阿Q病態存在於周圍人群中,一些風氣又如何不阿Q?於是也就有了開頭的例子。遺傳病也好,亞文化也罷,至少我們目前不能否認他的存在。我們遠離了那個時代,但阿Q似乎離我們並不遠。我想,應該到了下點猛藥的時候了吧!

【阿Q正傳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