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勵志教育故事

勵志教育故事

勵志教育故事

勵志教育故事1

  陽光明媚的夏天,一隻胸懷大志的青蛙蹲在田埂上,做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決定:要爬上河邊那棵最高的柳樹,看看夏天最美麗的風景。知道了這隻青蛙爬樹的志向後,所有的青蛙都向它投來了羨慕和尊敬的目光,因為它們知道這是一隻多麼優秀的青蛙,而它們又是多麼地信任它。

  這隻青蛙選中位置就往樹上跳了,其他所有的青蛙都鼓著眼睛拭目以待。可是,這隻青蛙大多是還沒抱著樹幹就掉了下來;即使少數幾次抱住了,又不知下一步怎麼辦,風一起,整個身子晃晃悠悠,一會又掉了下來,但是,這隻青蛙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向自己的目標衝刺著。

  蟋蟀看見這隻鼻青臉腫的青蛙,驚奇地問道:“青蛙兄弟,你怎麼老是往樹上爬呀?”青蛙瞥了蟋蟀一眼,回答道:“我要看夏天美麗的風景,我要改變青蛙不會爬樹的命運!”

  燕子飛過來,對青蛙說:“這樹是你們青蛙能爬的嗎?”青蛙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想我們能!”

  摔得快死的時候,這隻青蛙口裡還不停地叫著:“爬樹!爬樹!”

  所有的青蛙都被這隻青蛙的話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為了實現那隻優秀青蛙的遺願,許多青蛙陸續向河邊的柳樹跳去,跳去……

  於是,後來地球上有了一個新物種——樹蛙。

勵志教育故事2

  我們行動的依據來源於理念,現實在理念中生成,理念賦予現實以和諧的形式,理念高於現實。理念高於現實強調的是人的主體性,也就是強調作為心靈主體的能力。教育作為有靈魂的實踐正在於教育實踐主體內在理念的引領。理念高於行動,哲學思考的魅力,正在於啟迪個人的內在理念,以理念引領個人的實踐。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我們的心燈,點燃我們內心的理念之光。我們把自己的心燈點燃,可以照亮自己,可以照亮身邊最貼近的人。雖然我們不足以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歷史上諸多的教育家們,他們的心燈照亮他們生逢的時代。回望現代中國教育的歷史,那些傑出的心靈,王國維、陳獨秀、蔡元培、胡適、陶行知等等,他們的行動充滿著人性的溫情。他們的心燈擺在的合適的位置,被很多人看到了,正如《聖經》上說,“人點燈,不放鬥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燈要放在臺子上,才能照得更遠。對於我們而言,要把燈擺在合適的位置,可能有很多偶然性,所以最重要的是把心燈點亮。

  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傑出的先賢們點燃自己的心燈,賦予學校、教育以生動的精神。象浙江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就是其中傑出的典範。學校的名字本身就是經亨頤等教育理念的表達,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承續與表達。春暉中學很多的建築,同樣深情地烙上了那些傑出的靈魂的印記。夏沔尊把自己的房子命名為平屋,就是認為自己是平凡的人。這正是他們的平凡之所在,他們做的是最平凡的事,但卻是最不平凡的。他們就是在學校的命名、建築的命名中,用自己的內在理念伸展出烏托邦的教育空間,他們讓我們感受到教育的美好,讓我們明白,學校原來還可以如此這般地充滿著生命的、文化的、理想的氣質,一所簡單的學校原來還可以洋溢著愛、美、自由。是他們,以個人傑出的靈魂改變了學校存在的本質,提升了學校存在的高度,甚至可以說提升了那個時代的教育品質。他們那個時代難不難?難道不比我們今天難?但他們身在其中卻絃歌不止,精神依然卓傑,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成長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人才。學校的靈魂從何而來,來源於校長,教師,來源於蔡元培、胡適、經亨頤、夏沔尊、朱自清,來源他們內心,來自於他們高貴的靈魂。

  反觀我們當下的教育,儘管充滿著令人眩目的各種成就,但繁華之中難以掩蓋內在精神的貧困,我們這個時代有太多“內心空洞的表演”,我們也早已習慣於生活在表演與觀看錶演之中。我們經常是認認真真地完成任務,導致我們作為教育人內心的空洞,這種空間是難以用忙碌來填補的,我們的忙許多時候還在加重這種空洞。那麼,我們憑什麼來填補?就是愛,愛是基礎性的質素,愛是填補內心空洞的最重要的尺度。愛有兩種基本存在姿態,一種是無物件的愛,一種是具體的愛。我們更習慣於看得見愛,我們缺少的是超越性的愛,是不愛什麼東西的愛,這種無條件的愛,它跟物件無關,它關涉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愛乃是顯明我們作為積極的存在。愛有三種形式:溺愛,這是佔有型的愛,始終把愛的物件置於個人的手掌心;放縱型的愛,其實就是不管;解放型的愛,是讓他成為獨立的自我,讓他成為健全的人,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該擁有什麼樣的人生。愛是至關重要的,在愛之上還有責任,在一個平庸的時代,我們需要擔當我們自己的責任,而不是逃避,來顯現自我對平庸的超越。

  我總在想,我們今天的教育需要學生的感動,惟其如此,教育才能貼近他們生命的深層;也需要我們自己感動,惟其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投入其中。但僅有感動是不夠的,感動後怎麼辦?要有健康的人生,成為健全的自我,感動而不能傷感,要展現人性的陽光的一面。這同樣是我們的教育所缺乏的,那種東西是來源於人性自然。我們需要以陽光的人性來啟迪陽光的人性。不管我們個人遭遇如何,一旦我們與孩子相遇,我們就儘可能地把內心的陽光傳達給他們,從而啟發他們陽光一樣的心靈世界,給他們奠定陽光人生的基礎。我一直記得安南說的一句話,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光明。我們在抱怨周遭世界的同時,更應該釋放自我人性的力量。

  我們今天談論日常教育生活的突破,現成體制下,突破的路徑在哪裡,起點又在哪裡?也許,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舉起心燈,照亮自己,走出傷感的自我,走向陽光的自我。我們點燃心燈後怎麼辦?也許我們會被湮滅,但難道我們就不會在鐵屋子中找到一片亮光?正是這樣一種精神的、生命的歷險才足以體現生命的價值,體現人性的尊嚴。有痛才有希望,這就是痛快。

  我們尋找個人教育實踐的改造,基本的原則是什麼?在我看來,很好的表達乃是錢理群先生所說的“想大問題,做小事情”。所謂想大問題就是一定要從更大的視線中把握當代教育的生存問題,同時尋找這個時代教育的大的出路。我們都是在大教育的背景上來談教育,要尋找更基本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對症下藥,我們今天的時代需要有大胸懷、大氣魄。但另一方面,我們要行動,就只能做小事情,從小事著手,一點點改變課堂、改變學校、改變教育,比如說命名,學校宿舍名……我們學校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教學樓可否起個優美的名字?所謂一口氣吃不成一個胖子,改革的面愈大,遭遇的阻礙就越大。只有一點點綿延而進,我們的教育改革才能有真正的希望。恰恰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走在最後的乃是民族的真正的希望。因為真正的改革需要的乃是韌性的堅持。從日常生活的改善開始,把教育改革的出路落實到日常教學的一點一滴,今天我們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詛罵,而是建設,好比田裡的禾苗,不是罵雜草長得多麼茂盛,而是把苗長起來,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理念先於實踐,宏大的理念一點點生長為實踐的肌體。

  儘管我們在日常的教育行動中,會遭遇諸多的煩惱,但細心思量,教育乃是人世間多麼美好的事業,因為教育乃是在呵護兒童生命世界的發展,促進健全生命的生長生成。當我們內心的陽光展開,我們一定會發現,立足生成成長的教育是多麼的美好!教育工作雖然複雜,而不乏艱辛,但只要我們在理念的世界中找到詩意的陽光,從事教育就會成為一件多麼幸福的心志之業。兒童生命世界的成長乃是人世間最崇高的事業,我們要用創意來點燃兒童生命世界的心燈,不是用眼睛來看世界,而是學會用心來看世界;不是教書,而是教育孩童。今天的教育改革應該立足於這個方面,我們的教育實踐指向的究竟是眼睛、腦袋還是心靈,指向的是教書還是育人,這需要我們每個人審慎的扣問。

  點燃我們的心燈,點燃我們人性的力量,我們就能在日常教育生活的瑣碎與平庸中找到突破的可能。把我們內心的教育之光傳達給世界,傳達給我們伸手可及的人們。當我們這麼做時,感受到這種幸福時,跟別人的評價沒有任何關係,我們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我們每天辛勤耕耘,充滿勞績,這個世界究竟誰會在意我們?但我們自己在意,我們生命的力量來自我們的內心。也許,這就是我們反思日常教學的根本意義之所在。

  我曾在個人的《給教育一點形上的關懷――劉鐵芳教育講演錄》出版之時,寫下這麼一段話:

  “我深知個人生命的有限性,我也知道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會真正在意你個人的思考與努力,但這是我內心的渴望,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點燃自己的心上之燈,不求照亮別人,但求溫暖自己,照亮自我生命深處的虛空。

  “我有時候感覺自己就是一隻辛勤採蜜的蜜蜂,不停地讓自己保持對日常生活世界的思考的張力,使自己常處於一種思考與寫作的生命緊張之中。我常常忍不住要思考,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裡?這個世界究竟有誰會在意你的存在呢?

  “我突然明白,生命的意義原來就在自己不斷的思考與創造之中。這不就是尼采所說的‘生命的生成與創造’麼?”

  是的,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不斷地生成與創造。那麼,請點燃自己的心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徑,也照亮我們伸手可及的人們。

勵志教育故事3

  有個富翁很有錢,家裡積聚著很多財產,可就是不懂得知識,一家人孤陋寡聞愚蠢至極。特別是兩個兒子,表面看上去還人模狗樣,穿著華麗,可實質上只不過是一對“繡花枕頭”,而當父親的這個富翁卻從來也不知道教育他們。

  一天,艾子對那個富翁說:“您的兩個兒子雖然長得都很漂亮,可是都沒什麼學問,又不通曉人情世事,將來長大了怎麼能繼承您家祖先的基業呢?”

  富翁一聽很不高興,生氣地說:“誰說我家孩子不通世事?我家孩子又聰明又有才幹,誰也比不上他們。”

  艾子笑了笑,說:“把您兒子叫來,我不考什麼別的,只想問問他們吃的米是從哪裡來的?如果他們說得清楚這一個簡單的問題,就算我錯了,我情願承擔誣衊不實的罪名,你說行不行?”

  富翁把兩個兒子喊來,站在艾子跟前。艾子笑著問他們說:“兩位公子,你們每天吃的白米飯,不知這大米是從何而來?”

  富翁的兩個兒子一聽,心想:我以為是考我們什麼了不得的學問哩,原來就這簡單的問題,米從何來?這不明擺著的事嗎?於是他們嬉皮笑臉地說:“我哥倆豈能連這點小事也不知道?米是從米缸裡取來的!”

  富翁在一旁聽了,氣得直跺腳,臉上現出一種難堪的神情,他趕緊糾正他們說:“真是兩個笨蛋,愚蠢至極,米是哪來的都不知道!告訴你們,米是從田裡取來的呀!”

  艾子笑了笑說:“有這樣的父親,還愁不會有這樣的兒子嗎!”

  看起來,養尊處優,脫離實際,就必然會一無所知。做長輩的一定要注意子女的知識教育,而不是隻給予他們優裕的物質生活,到頭來,子女不成器,也有父輩的過錯

勵志教育故事4

  曾經有一個小和尚,極得方丈寵愛。方丈將畢生所學全數教授,希望他能成為出色旳佛門弟子。沒想到他在一夜之間動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旳城市迷住了他旳眼睛,從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20年後旳一個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灑在他旳掌心。他忽然懺悔了,披衣而起,快馬加鞭趕往寺裡請求師父原諒。方丈深深厭惡他旳放蕩,不願再收他為弟子,說:“你罪孽深重,必墮阿鼻地獄,要想佛祖饒恕,除非桌子上開花。”浪子失望地離開了。

  第二天,方丈踏進佛堂時,看到佛桌上開滿了大簇大簇旳花朵。方丈在瞬間大徹大悟,連忙下山尋找弟子,卻為時已晚,心灰意冷旳浪子重又墮入荒唐旳生活,而佛桌上旳那些花朵只開放了短短旳一天。是夜,方丈圓寂,臨終遺言:“這世上,沒有什麼歧途不可以回頭,沒有什麼錯誤不可以改正。”

  一個真心向善旳念頭,是最罕有旳奇蹟,好像佛桌上開出旳花朵。而讓奇蹟隕滅旳,不是錯誤,是一顆冰冷旳、不肯原諒、不肯相信旳心。

勵志教育故事5

  《機遇與現實》

  物理學家牛頓曾經花了10年時間撰寫光學手稿,在他完成的一天,開心到不得了,走到窗前伸個懶腰,這個時候,剛好他養的貓從臺上跳落地面而撞倒臺上的蠟燭,燒著了那些手稿,10年來的心血化為灰燼。

  但是牛頓並沒有放棄,馬上重新,後來又花了差不多5年時間才再次完成光學手稿。

  你必須明白,除非你放棄,否則你永遠不會是失敗者!

  要知道,變化是生命的本質,在我們對待變化的態度當中,就會反映出我們的心態是否年輕。當我們害怕有改變的時候,可能代表我們失去了一份敢於冒險的拼搏精神。

  上的改變提供了新的體驗,任何的改變無論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是我們生命的其中一頁,所謂每一處出口正是另一處的入口,例如失業、意外、婚姻關係這些重大的改變,當發生之後,就應該學會正視現實,不要執著在過去的日子裡。

  只有面對現實,才可以在新的變化中找到新的機遇,為了這些已經發生了的事實,只是後悔或者埋怨都是於事無補。學會面對變化,就要在心理上做好準備,每一天都是先往好處想,同時也為壞的變化做好打算。

  “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這句話是真的,就要學會怎樣將這些十有八九的事情,變成生活上的調味料,令我們活得更多姿多彩,更好滋味!

勵志教育故事6

  送子學飛

  蒼鷹之子在動物運動會的飛行比賽中,矯健無比,身手不凡。只見它在藍天裡,忽兒展翅做高空盤旋;忽兒又急速俯衝低空……它精湛的飛行技術,贏得在場觀眾一陣一陣地歡呼。最後,他被評為“最佳飛行員”。

  第二天,蒼鷹家裡熱鬧極了。白兔、黑貓、青蛙……都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致請求蒼鷹教他們的孩子學飛行。

  蒼鷹哈哈大笑起來,說:“想讓孩子學本領,將來有出息,固然是好事,但是得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長和志趣才行。假如我當初不根據我孩子的一幅寬大有力的翅膀和喜歡飛行的愛好,而硬要教它學游泳、跑步、跳高什麼的,那不僅不會獲得今天這樣的榮譽,相反可能貽誤他的一生。”

  點評:教育孩子,就得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充分發現和挖掘孩子的長處和潛力,不能從眾,看見人家怎們著就學著怎們著。

勵志教育故事7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人們都叫他扁鵲。有一天,扁鵲巡診去見蔡桓公,他站在蔡桓公身旁細心觀察他的面容,然後說道:“我發現君王的皮膚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蔡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一點病也沒有,用不著什麼治療。”十天以後,扁鵲第二次去見蔡桓公。他察看了蔡桓公的臉色之後說:“您的病到肌肉裡面去了。如果不治療,病情還會加重。”蔡桓公根本不理會扁鵲的話。又過了十天,扁鵲第三次去見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裡面去了。如果不趕緊醫治,病情將會惡化。”蔡桓公仍不相信。又隔了十天,扁鵲第四次去見蔡桓公。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蔡桓公很奇怪,心想:今天扁鵲怎麼沒有說我哪裡有病呢!於是,連忙派人去找扁鵲問原因。扁鵲說:“一開始蔡桓公皮膚患病,用湯藥清洗容易治癒;稍後他的病到了肌肉裡面,用針刺術可以治好;後來病患至腸胃,服草藥湯劑還有療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間醫術就無能為力了。”五天過後,果然蔡桓公渾身疼痛難忍,連忙派人請扁鵲來治病。可是扁鵲已逃往秦國去了。蔡桓公這時後悔莫及,最後在痛苦中死去。

  小朋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得了病,要及時治療,以防止病情嚴重,小病發展成大病。這個故事同時也說明小錯誤不及時改正,將來會釀成大錯的道理。

勵志教育故事8

  1、我想做比爾·蓋茨

  在一次英語口語課上,老師叫孩子們用英語逐一說出自己的夢想。有的說,我想當護士;有的說,我想當演員;有的說,我現在什麼也不想;有一個叫鮑勃的孩子大聲說道,我想做比爾·蓋茨。有人在下面小聲議論:能做到嗎?每當鮑勃跟父親談到自己的理想時,總是神采奕奕、信心十足。這個時候,父親也非常樂意做個忠實的聽眾,跟孩子一起分享他對未來的憧憬,聽著聽著,父親最後也會被他感動。有一次鮑勃的英語考試只得了69.5分,以致他不敢把試卷拿出來。父親知道後並沒有責備他。

  但是,鮑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英語不再有興趣。於是,每天睡覺前,父親跟孩子一起躺在床上交談彼此的夢想。父親告訴兒子,爸爸、媽媽都為他擁有這樣的夢想而自豪和高興,也相信他一定會實現自己的夢想。有一天,鮑勃說,我一定要把英語學好,比爾·蓋茨的英語可不是蒙人的。後來,父親給他買來英語課外讀物《書蟲》,經常跟他一起閱讀,並鼓勵他每天用英語寫一篇短小的作文,堅持了一段時間後,他的英語水平便上來了,期末英語考試還得了滿分。經歷過這件事,鮑勃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點評:幾乎每個孩子都對自己未來有著好的設計,儘管他們不知道夢想實施起來有多麼艱難。但不可否認的是,夢想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具有巨大的激勵作用。其實,孩子的夢想實現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夢想孩子才會有所期望,從而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即使最終沒有成就自己的夢想,但至少孩子會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發展空間。

  2、一本正經的小湯姆

  3歲的湯姆跟同齡的孩子一樣,喜吃零食,喜歡喝碳酸飲料,喜歡各種新奇的玩具。媽媽也是把他當成一個不懂什麼叫責任感,除了吃吃喝喝之外,其他都不會的小孩。不過,一次意外的機會讓她徹底改變了這種想法。

  那一年,湯姆家搬到了一個新的城市,湯姆也進了一所新的幼兒園。兩個月後,幼兒園要開家長會,湯姆媽媽也在被邀請之列。去幼兒園的路上,媽媽開玩笑地對湯姆說:“兒子,媽媽還沒有完全適應這個城市,在你們幼兒園裡,媽媽更是一個人都不認識,到時候你可要幫我啊。”湯姆一本正經地說:“沒問題,媽媽。

  我認識那裡所有的老師和小朋友,包括每天接送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媽媽看他認真的樣子覺得很新鮮,但她也只是笑笑,沒有放在心上。到了幼兒園,湯姆開始履行他的承諾,他負責地陪媽媽到會議室,又嚴肅地把媽媽介紹給校長和其他老師,又認真地向媽媽介紹了幼兒園的每一個小朋友,最後告訴媽媽小朋友們的名字以及哪位是他們的爸爸或媽媽。接著,湯姆把媽媽帶到一個沙發面前,給她端來了一杯水,“媽媽,你先坐在這兒,我去趟廁所,一會兒就回來。”正是因為湯姆的媽媽在無意之中,表現出了對湯姆的尊重,這才激發了湯姆的價值感和責任感。

  點評:父母常常抱怨孩子缺少責任感。也有一些父母認為,責任心是成年人才能夠擁有的。其實,責任心是從小就應該培養的。一個人,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只有能夠得到別人的喜愛和尊重,他才能油然而生自豪的感受。在引導和放飛孩子夢想的過程中,相信孩子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塑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3、作家的基本素質

  希蘿用了很長的時間寫了一篇小說,然後送給一位著名的作家,希望能得到他的教誨。她來到了作家的家裡,作家很熱情地接待了她,因為作家眼睛不太好,希蘿就唸給作家聽。很快,她就讀完了,停頓了下來。作家問:“結束了嗎?”聽她的語氣,似乎渴望能有下文!想到這裡,希蘿立刻產生了靈感,回答說:“沒有啊,後面的部分更精彩。”於是她就根據自己的想像繼續往下念。

  過了一會兒,作家又問:“結束了嗎?”希蘿心想:作家肯定是渴望把整個故事聽完。於是她就接著向下念。如果不是突然響起的電話鈴聲打斷了她的話,她會一直念下去的。作家因為有事需要馬上出門。臨走前,作家說:“其實你的小說早該收筆,在我第一次詢問你是否結束了的時候,就應該結束。何必畫蛇添足、狗尾續貂?看來你缺少作為一名作者最基本的素質——決斷。決斷是當作家的根本,拖泥帶水的作品怎麼能打動讀者呢?”

  聽了作家的話,希蘿後悔莫及,心想:“看來自己不適合從事寫作的事,還是放棄吧,為自己重新找—個方向吧!”很多年後,希蘿從事了繪畫的職業,但是她從心裡還是喜歡寫作,那是她兒時的夢想。但是自己偏偏不具備寫作的基本素質。人生真的是有很多不如意。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希蘿結識了一位更著名的作家,當希蘿和他談及當年給作家念小說的事情時,這位作家驚呼:“你能在那麼短的時間裡編造出那麼精彩的故事,真是不容易呀!這是作為一個優秀作家應該擁有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你放棄了寫作實在是太可惜了!”

  點評: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會有不同的觀點,即便他們是成功人士。在更多的時候,孩子需要相信自己,堅持走自己的路,因為別人的話不一定正確。作為家長,在很大程度上要給孩子以自信心,自信心比其他什麼都重要。

勵志教育故事9

  女兒11歲時,他從自家信箱裡取回了一個男生寫給女兒的信。接過信後,女兒跑回房間,把門關了起來。

  等到吃飯時,他問女兒,男同學的信寫得好嗎?女兒低頭不語。“沒關係的,如果你自己能處理好,就自己處理,如果處理不好,就拿出來給爸爸看看,我們一起拿主意。”看到女兒還是不說話,他沒有追究下去,轉移了話題。

  第三天,女兒主動把那封信拿給他看。原來,男孩在信中說,馬上就要畢業了,非常懷念跟她在一起的日子,問他們之間能不能保持聯絡,成為最好的朋友。

  看完這封信,他反問女兒,你是怎麼想的?女兒紅著臉說,我也想成為他最好的朋友。

  他對女兒說,那很好呀,你給他回一封信吧。女兒問他該怎麼回?“想怎麼回就怎麼回唄,爸信任你,不會看的。”

  沒想到他的答覆贏得了女兒的信任,女兒寫完信後主動拿給他看。信上說,我和你一樣也非常懷念我們在一起學習的日子,畢業之後,我們可以經常信件來往,繼續探討學習。

  看完後,他表揚女兒信回得非常好。

  後來,女兒和那個男同學真的保持了一段時間的信件來往,但半年之後,由於分別在不同的學校,共同語言也越來越少,最後關係也就不了了之。這次危機就這樣被他成功疏導掉了。

  女兒上高中時,再次遇到情感上的問題。一天,一個女同學約她星期天去郊遊,要給她介紹男朋友。

  回到家中,女兒對他說了這件事,他說,如果你想去看一下,我也不反對。聽到他的這番話,女兒興奮極了。

  他之所以讓女兒去,是覺得,越是不讓孩子和異性接觸,越會導致他們對異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其這樣還不如讓他們自由地去接觸,最終達到解除這種神秘感的目的。而且,見的異性多了,自身也就有了比較和鑑別能力。

  他主動提出開車送女兒過去,女兒很感動,同時冷靜了不少。

  一小時後女兒便回來了。對他說,那個男孩沒什麼深度,粗俗得很,我跟他談不到一塊。

  有了這次經歷後,儘管班上還有女同學要為女兒介紹新男朋友,但都被她拒絕了。女兒一門心思地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後來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他就是汪正亮,一個曾在澳大利亞靠幫人刷盤子、送牛奶報紙為生的普通父親。然而就是這個普通父親,教出了一個被澳大利亞政府譽為“天才少女”的女兒———汪曉宇。汪曉宇6歲隨父親移民,18歲參加IB全球考試,從6萬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考生中脫穎而出,以近滿分的成績奪得當年的“世界狀元”。牛津、劍橋、墨爾本等頂級世界名牌大學都向她敞開了懷抱!

  談到對女兒的教育,他說,合理的“疏導”永遠是父母教育子女時的第一要訣,為人父母只要懂得順著子女的各種好奇和萌動,加以巧妙疏通,子女離“天才”就不遠了。反之,如果動不動就驚慌失措地逆向“攔阻”,那麼他們開啟的只能是子女走向平庸甚至墮落的人生大幕!

勵志教育故事10

  隋朝時,有個名叫盧思道的少年。他長得非常漂亮,又很聰明,大人們很喜歡他,常常稱讚他。他漸漸得意起來,成天東遊西逛,不再好好學習,到十六歲還像小孩子一樣貪玩。有一天,他到朋友家裡玩,朋友把剛剛寫好的文章拿給他看,請他提意見。他一看,別說提意見,連文章裡的字還有不認識的。他急得滿頭大汗,推說家裡有事就走了。盧思道心裡想:“這個朋友的學識原比不上自己,可是現在他寫的文章自己竟然看不懂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回想這幾年自己學習看書的情況,他頓時醒悟了。人家往前奔,天天讀書練字;自己往後退,終日玩耍不知上進。現在比人家差,這又能怪誰呢?都怪自己太貪玩了。從那以後,他改過自新,開始發憤讀書。

  他一方面把讀過的書拿出來溫習,一方面去拜當時很有學問的刑子才做老師,決心從頭學起。因為他肯下苦功學習,所以進步很快。過了兩年,盧思道再與那個朋友談論文章,那個朋友看盧思道寫的文章,也有看不懂的地方。後來盧思道繼續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著名的學者。

  小朋友,從盧思道學習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道理:學問是沒有止境的,只有刻苦學習的人,才能獲得豐富的知識。

【勵志教育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