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原始的農耕生活》說課稿

《原始的農耕生活》說課稿

《原始的農耕生活》說課稿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原始的農耕生活》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始的農耕生活》說課稿1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說[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說 [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的故事,然後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採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麼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並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築有什麼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絡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係,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係,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的關係,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係,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係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後,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佈的情況,尋找分佈特點。

  (5)在瞭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你願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麼?(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髮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製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五)推薦作業

  1、製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原始的農耕生活》說課稿2

各位專家領導:你們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說的課題是《原始的農耕生活》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第2課內容。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處文化遺址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遠古歷史。在此期間,一方面,我國遠古居民活動足跡不斷擴大,中華大地上遍佈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們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原始農業逐步發展,併成為主要經濟形態,人們逐步擺脫了完全依賴自然的採集和漁獵生活,過度到比較穩定的農耕生活,從而奠定了我國農耕文化的基礎。我國地域廣闊,存在著多處經濟文化區域,而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兩個最主要的區域,半坡反映了黃河流域的狀況,河姆渡又是長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透過本課的學習,可以讓同學們明白我國南北共同發展,共同構築遠古中華農業文明的基礎的歷史事實。同時對促進學生民族自豪感有著重要作用。

  2.教材的內容要素分析:

  本課圍繞原始農耕經濟時代居民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用三個子目展開敘述。第一目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第二目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第三目是大汶口原始居民。

  3.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主體,又是學習客體,因而,瞭解學生是教學的必要前提。七年級學生對學習歷史有濃厚興趣,但沒有預習歷史的習慣,因而課堂必須留給學生閱讀教材時間,加上學生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比較適合根據一定的學習任務分段閱讀。同時七年級學生接受能力有限,不需要教師補充太多課外知識,因而教師要善於利用教材在課堂上完成教學目標。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表現、求知慾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願望。這樣便於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及知識結構出發,透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穫。

  本課的教學物件為初一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故事,並且樂於參與教學,善於想象,有一定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氛圍,積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聯絡現實生活,透過收集資料、觀察圖片、情景模擬、體驗交流等環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讓他們在體驗中感知歷史、認識歷史。

  4.課題的教學目標要求: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5.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把握好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的共同特徵:原始種植農業普遍、磨製石器的使用、製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這兩個原始農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不同時間裡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變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創造了長江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水田農業,雖使用磨製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種;半坡原始居民創造了黃河流域農耕經濟的典型——以粟種植為主的旱地農業,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特別是廣泛用於農業生產中;第三,注意原始農耕生產對家畜飼養業、手工製陶和紡織業的帶動作用,對定居生活的影響;第四,注意原始農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漁獵經濟。

  教學難點是:大汶口文化

  依據: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會晚期的'典型。當時,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產生了階級,考慮到這些概念和結論初一學生難於掌握,課文略而不寫,只用一段小字介紹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隨葬品多寡懸殊的狀況,教學中可由此聯絡第1課中“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對比人與人之間關係發生的變化。

  6.教學方式及教學手段選擇:

  結合實際情況,本課教學中我準備採用講述法、提問法、圖示法、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透過啟發式教學,使深長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本課教學主要採取“分組學導”的教學模式,即學生進行恰當的分組(一個班級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6—7人),然後先學後導,從學生預習課文開始,在讀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並進行資訊加工,歸納整理,之後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故事法、諧音法、編歌訣法、歸納總結法、知識結構法、比較法、互議法、直觀法等)。在探究中形成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多向交流,教師在雙基落實和反饋的過程中加以點撥和適時鼓勵,形成以學生為主的“自學——反饋——點撥——識記”的四環節的模式。運用這種教學模式,教師儘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主動學習、創新探索的廣闊空間,在保持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統優勢的前提下,積極打造“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真正促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

  遵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主要採用創設歷史情景、合作探究、開放式教學和激勵教學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並透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聯絡實際等學習形式,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愉悅的,激勵性自主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了更好實現教學目標,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促進資訊科技與歷史教學的整合,使課堂更形象生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本節課的圖片等資料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要利用多媒體互動性強、資訊量大等特點,提高授課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學中就是要採用多媒體演示的直觀教學來創設歷史情景,拉近歷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並積極地進行討論。師生平等的交流,就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化解難點,實現教學目標。在本課的教學中還較多地運用比較法等

  《歷史課程標準》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勇於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努力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初步瞭解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現實問題,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7.練習內容安排: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第 頁練一練:

  目的:鞏固基礎知識

  第 頁活動與探究:

  目的:培養深長辨證地評價歷史事件,並聯系現實,增強學習歷史的現實性。

  第 頁動腦筋:

  目的: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歸納能力。在老師啟發幫助下課堂口頭完成

  第 頁動腦筋:

  目的:這道題是為了培養學生理解、分析能力,由學生口頭回答。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匯入新課:

  2.講新課

  3.課堂小結

  4.板書設計

【《原始的農耕生活》說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