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模式改良初探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模式改良初探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模式改良初探

  摘 要:本文調查了湛江市北京師範大學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實驗教學的開設情況,指出制約其開展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闡述了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在實際教學中的優點和缺點,提出將兩者優勢結合,對實驗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良,反思在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初中生物;改良;實驗教學模式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了《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新課標在實施建議部分明確提出要加強和完善生物學實驗教學。筆者在對湛江市(以下簡稱“我市”)的中學的初中部實驗教學開展情況進行調查後,發現開展率普遍較低,甚至出現空白現象。針對這一情況,筆者結合校本實際對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改良,充分發揮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的優點,架起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橋樑,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領悟科學的本質,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積極思考等,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 、初中生物分組實驗教學現狀

  新課標在實施建議部分明確提出加強和完善生物學實驗教學,那麼,北京師範大學(以下簡稱“北師大”)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實驗教學內容在我市實際開展情況如何?為此,筆者對市區四所中學的七、八年級開設生物實驗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其中一所公立重點中學,一所私立重點中學,兩所普通中學)。它們的實驗教學開展情況如下表。

  新課程要求對初中學生進行恰當的生物實驗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作為初中生物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行初中生物日常教學,達到生物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從調查情況看,初中生物分組實驗開設情況不理想,原因如下。

  (一)教學觀念陳舊

  新北師大版生物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實驗內容,但受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老師及學生的教學和學習活動還是以應試為出發點。我市雖已把初中生物列為中考科目,但學生學習時間短(兩年,四冊書)、課務重、考試分值低(佔部分25%),未能引起學生、家長和校領導的重視。此外,很多地區的中考仍未加入對實驗操作的考核,僅僅是透過筆試的方式進行理論考核,致使學生形成錯誤的認知:只要記住實驗步驟和結論即可,實驗教學只是一種形式。

  (二)學生認知制約實驗教學開展

  初中生的生物學知識儲備不足,社會經驗不豐富,學生認知情況、學習能力、學習經驗和實驗能力等十分欠缺。因此,許多學生雖把生物實驗當作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強烈的好奇心,但不喜歡生物學理論學習,看完做完實驗不能對現象感興趣,對過程、結論缺乏認真思考,甚至對分析問題厭煩;學生習慣於被動接受式的傳統教學,缺乏合作意識、獨立發現和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對生物儀器的使用、實驗設計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都有待於培養。實驗教學目的不明確,實驗教學課淪為活動課。

  (三)大班分組實驗教學的尷尬

  生物實驗教學課主要是培訓學生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從而使其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科學的方法開展探究活動。

  廣東省湛江市第二十四中學2015級有6個平行班,每班人數50~56人。由於是大班教學,學生被動的狀態和難以控制的課堂紀律,使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關注到每位學生,不能對他們的掌握程度進行合理評價。一方面,實驗教學課一般採取的是分組實驗,由於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學生在實驗中的參與程度不同,甚至出現小部分學生會遊離在實驗活動之外。另一方面,在實驗課堂上,一般先是教師進行簡單的講解,然後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和實驗探究,這會花掉大部分時間,教師只能匆匆幾句就被迫結束課堂教學任務。一堂看似熱火朝天的實驗課,但學生收穫並不大,實驗教學課往往雷聲大雨點小。

  二、初中生物演示實驗現狀

  演示實驗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發現他們以前未能發現的東西,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慾,以幫助學生帶著疑問進行深入的理論學習。但是,傳統模式的演示實驗一般由教師根據課本中的實驗步驟進行一次“重複”實驗,其結果是忽視了探究對學生的重要性,導致實驗對於學生來說僅僅是毫無懸念的結果,使學生失去了透過深層探究完成自主學習的機會。實驗教學必須進一步加強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和創新性。

  三、分組實驗與演示實驗優勢結合

  (一)改良初探

  近年來,隨著中學生物學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學生實驗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實驗教學的分量越來越重。北師大版初中生物實驗安排情況如下表。

  在減負的浪潮中,如何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的問題,筆者透過對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的比較分析,為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並軌”作了多次嘗試,取得良好效果。

  1.ABC小組合作模式,提高學生實驗效率

  在課堂實驗教學時間短、實驗器材裝置缺乏、專業教師不足的情況下,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實驗中教師把全班學生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水準、交往技能、守紀情況等合理搭配,分成合作小組,每組6人,學生面對面地進行小組討論。

  小組人員分工及分工標準:根據每個人的特長進行不同的分工。善於組織活動的學生為組長,善於記錄的學生為記錄員,善於表達的學生為中心發言人,動手能力強的為實驗操作人。為了讓每一名學生都得到鍛鍊,各個崗位定期輪換,每人的各項技能都得到鍛鍊。

  2.將演示的舞臺還給學生,鼓勵學生敢於創新,勇於表達

  在實驗課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先做,學生跟著做,探究活動課只能算是模仿實驗課。教師總是擔心學生犯錯,不能很好地按照規定的步驟實驗,不能記住要注意的事項,忍不住再三打斷學生實驗。於是,學生高漲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慾便在老師的關懷之中漸漸熄滅。

  學生最有興趣之時,便是學生“出錯”之時;學生最易出錯之時,便是學生最富創造力之時。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給他們一個舞臺,讓他們大放異彩。 3.下面以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6章的《觀察種子的結構》探究活動為例談談實驗教學過程

  (1)共同確定目標。教師根據本單元、本課時的重、難點,學生依據書後課後練習,共同制定每節課的訓練目標。在共同確定訓練目標的過程中使學生明確本課的訓練目標、重難點,使學生對一堂課的訓練目標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在進行《觀察種子的結構》的探究活動時,我們將目標確定為以下幾個:①採用最合適的方法解剖種子,觀察種子各結構的具體生理位置(鼓勵方法創新);②解剖和觀察大豆、花生、玉米等種子,識別種子的基本結構;③用一種最簡易的方法區分單子葉植物的種子和雙子葉植物的種子。教師適當的解釋說明,既能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又可以瞭解到本次實驗操作的`重點安排,有利於學生儘快掌握這個知識點和操作技能。

  (2)教給學習方法。這是從定訓練目標過渡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重在提出問題,教給方法,提供給學生從已知到未知的過渡橋樑,學生則重在獨立學習思考,初步感知教學內容,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例如,在《觀察種子的結構》實驗中,學生進行觀察解剖活動前,教師提出問題:採用怎樣的解剖角度才能更全面地呈現種子的基本結構?透過讓學生在大腦中猜測、推斷各種方法的可行性,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學生真正動手之前就已經將各個方案進行了類比,這大大縮短了實驗時間,也提高了正確率。

  (3)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在學習前提出要求:①在實驗操作之前,每人先獨立思考、自學(有的還要求學生寫出思考的要點)。②明確小組各成員的分工,確保事事有人幹,人人有事幹,並在組內進行初步彙總。整個流程下來,學生不僅瞭解了自己負責的內容,更能站在總體的高度把握整個實驗流程,使思路更加清晰明瞭。

  (4)成果展示。這一階段主要是採取擂臺競技的形式,讓兩個小組輪流向全班展示實驗過程和彙報成果(交流心得體會),然後全班師生對他們的展演進行評比,評出優勝獎,給予一定的鼓勵。學生的實驗過程不要求與課本一致,有創新的應適當加分。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的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的界限,將兩者並軌,在有限的時間內成為課堂實驗操作的主人,從中體會成功的樂趣。

  (5)知識梳理。實驗完成並不意味著課程的結束,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得到的知識是不全面的、零散的,師生小結顯得尤為重要。實驗中教師要與學生一起總結,適當記錄,將學生探究得到的零散認識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既準確,又系統化。

  (二)思考與對策

  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重新對實驗教學進行認識和定位,實驗教學是一門與生物學科互相配合的課程,是推進生物素養養成的關鍵措施。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密切注意聯絡社會實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主體性,讓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慾望中探索新知識,變枯燥為生動。透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實驗,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探究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切實感受生物學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絡。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模式改良初探】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