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青春和藝術》鑑賞

《青春和藝術》鑑賞

《青春和藝術》鑑賞

  青春和藝術

  [英國]勃朗寧

  曾有過一次可能,僅僅一次:

  當時我們同住一條街道,

  你是獨住在屋頂上的麻雀,

  我是同樣毛色的孤單雌鳥。

  你的手藝是木棍和黏土,

  你成天又搗又捏,又磨又拍,

  並且笑著說:“請拭目以待,

  瞧史密斯成材,吉布森[1]下臺。

  我的事業除了歌還是歌,

  我成天。周。周吸吸,鳴不歇,

  “凱蒂·布勞恩登臺之日,

  格麗西[2]也將黯然失色!”

  你為人塑寫生像所得無幾,

  跟我的賣唱彼此彼此。

  你缺少的是一方大理石,

  我缺少一位音樂。

  我們勤奮鑽研各自的藝術,

  而只啄食一點麵包皮果腹。

  要找空氣,就開窗望瓦面,

  要找笑料,就瞧對方的窗戶。

  你懶懶散散,南方孩子的神氣,

  便帽,工作服,還有一抹鬍鬚;

  說不定是你用沾泥的手指

  擦嘴的時候糊上去的。

  而我呢,沒多久也就發現

  花籬笆的空隙是個弱點,成語故事,

  我不得不桂起了窗簾,

  我穿花邊緊身衣才能保安全。

  沒壞處!這又不是我的錯,

  當我在高音E上唱出顫音,

  或是爬上了一串半音階的坡,

  你呀,你連眼角都沒掃過我。

  春天吩咐麻雀們成雙對,

  小夥子和姑娘們都在相猜,

  我們街上的攤子可真美——

  點綴著新鮮的香蒲、香菜。

  為什麼你不捏個泥丸,

  插朵花兒扔進我窗裡來?

  為什麼我不含情回眸,

  把無限的感激之意唱出來?

  我若回眸時兇得像只山描,

  每當你那兒有模特兒來到,

  輕佻的姑娘輕快地上樓,

  至今我回想起來還氣惱!

  可是我也給了你一點兒好看!——

  “那個外國人來調鋼琴那天,

  她千嗎顯出一副頑皮相,

  誰知道她付人傢什麼價錢?”

  你是否可能說而未說出來:

  “讓我們把手和命運聯在一道,

  我把她接到街這邊來,

  連同她的鋼琴和長短調”?

  不啊不,你不會魯莽行事的,

  我也不會比你更輕率:

  你還得趕超和征服吉布森,

  格麗西也還處於黃金時代。

  後來,你已經受到王子邀請,

  而我成了化裝舞會的王后。

  我嫁了個富有的老責族,

  你被授予爵士和院士銜頭。

  可是我們的生活都不滿足,

  這生活平靜、殘缺、拼湊、應付,

  我們沒有盡情地嘆、盡情地笑,

  沒有捱餓、狂歡、絕望——沒有幸福。

  沒有人說你是傻瓜、笨蛋,

  大家都誇我聰明能千……

  一生只可能遇到一次啊,

  我們卻錯過了它,直到永遠。

  (飛白譯)

  【註釋】

  [1]19世紀英國雕塑家。

  [2]19世紀義大利歌唱家。

  【賞析】

  這首戲劇獨白詩的獨白主人公是一個女歌唱家,獨白的對方是她年輕時認識的一個雕塑家。獨白者在回首往事,為錯過了愛情的幸福而感到遺憾。

  然而這首詩不屬於典型勃朗寧式的戲劇獨白詩,因為詩中敘事成分較濃,有頭有尾,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所以,這一篇獨白在很大程度上是說給聽的。作為戲劇獨白詩雖不很典型,但這首詩也體現了典型的勃朗寧式的思想追求。

  故事開始的時候,年輕的女主人公凱蒂·布勞恩與男主人公史密斯同住一條街道,隔窗相望。

  從獨白中我們得知,當時這對年輕人對藝術都有一種近乎狂熱的獻身精神,都力爭在各自的領域裡成為出類拔萃之輩。儘管飢腸轆轆,“只啄食一點麵包皮果腹”,但他們一個學雕塑,一個學唱歌,生活得相當充實、幸福。他們各自愛上了對方,但誰也不肯主動表白,反而極力掩飾這種朦朧的感情,甚至不惜惡作劇地引起對方妒忌。男主人公經常請一“輕佻”姑娘來做模特兒,而女主人公則以請外國人調鋼琴作為報復。於是,誤會產生了,機會失去了,“曾有過一次可能,僅僅一次”的愛情從他們眼前然而逝。儘管最後,他們功成名就,一個成為院士,被冊封為爵士;一個嫁給老貴族,成了化裝舞會的王后,但他們的生活卻有了無法彌補的缺憾。

  那麼,勃朗寧透過這個故事想說明什麼呢?是責怪這對年輕人自恃甚高,而白白錯過了相愛的機會,還是責備執拗的命運,造成人的生活殘缺不全?從詩中來看,這兩層意思都有。但聯絡詩題《青春和藝術》,再聯絡勃朗寧的一貫思想,還可挖掘出更多的意思。

  從詩題來看,這首詩探討的是青春和藝術的關係。對於人生來說,這兩者都同樣重要,但可悲的是往往不能兩全。有些人貪圖青春的歡樂而放棄了藝術(事業)的追求,到老來一無所成、遺憾終身;也有些人為了藝術(事業)的追求而錯過了青春的機緣,到晚年功成名就才後悔莫及。詩中的這對年輕人顯然是屬於後一種情況。是啊,人生是不完美的、殘缺的`,就像天上畫了一半的太陽。

  但是,勃朗寧一向認為,人生儘管不完美,人還是應該追求完美。只是他理解的完美與世俗的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大不相同:兩位青年藝術家功成名就之日,成了爵士和貴婦人,在“大家”即一般人眼中看來,這就非常完美了。但在詩人看來,這絕不是藝術的自我實現,更談不上人生的完美。真正完美的人生是心靈與感官、智性與直覺、理性與情感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從這點上來說,藝術的真正本性是和青春相通的,因為這兩者都體現了上述的融合與平衡。但這種機會極其難得,“一生只可能遇到一次啊”,詩中的男女主人公“錯過了它,直到永遠”,他們的生活就永遠只能是“平靜、殘缺、拼湊、應付”,而絕不可能完美。更接近於完美的,毋寧說是他們尚未功成名就之日,當他們的幸福(或可能的幸福)與“捱餓、狂歡、絕望”,與“盡情地嘆、盡情地笑”連在一起的時候。(張德明)

【《青春和藝術》鑑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