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00字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00字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00字8篇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00字1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當然我並不是著迷於書的內容,而是有一種感覺讓我難以忘懷。坐在陽臺上軟軟的椅子中,將書本平攤在雙膝上,再沏上一杯咖啡,那醉人的香氣讓我無法忘懷,然後看著書,便被那書中的故事情節深深的吸引了。

  我最近看了一本好書,那就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剛看不久就欲罷不能了,我的父親說男孩子一般都喜歡看三國,可我這個女孩子也對三國有了很濃厚的興趣,其實只有我知道是那一個個鮮明的故事情節讓我如痴如醉、不能自拔。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喜歡的無非是那幾個情節。首先是曹操與劉備的“青梅煮酒論英雄”,我不得不承認曹操很聰明,他說天下能稱得上英雄的就是他曹操和劉備,能說出這話,說明曹操這個人不簡單,未卜先知,劉備是一個不可小覷的人才。曹操是如此的有自知之明,知道劉備日後定會成為他的大敵,但他也不忍心殺良才之士,這才稱得上為一代梟雄,一世偉才。三國年間是一段混亂的時期,從張角叛亂起就不得安寧,後來更是英雄輩出,戰亂不斷,生靈塗炭,在那個年代中沒有一個男人是沒有野心的,而最大的目標就是要一統天下,成為天下之主。鬥來鬥去,到最後只剩下了最強大的三方勢力,最大的勢力是一曹操為首的朝廷,其次是以孫權為首的東吳,再其次是以劉備為首的蜀漢。顯然,當年曹孟德說得沒有錯,劉備從沒有勢力到現在的稱霸一方,可以跟曹操、孫權抗衡,劉備確實不簡單啊!由於當時曹操的勢力是這三大勢力中最強的,所以魯肅和諸葛亮主張孫劉聯盟抗曹,這樣東吳和蜀漢才不會在祖國的土地上消失,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於是這三國鼎立的局面就一直持續了好多年,後來三國被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所統一,建立了西晉王朝。那浩浩蕩蕩的三國史才得以劇終。對於我這個旁觀者來說,這樣的結果似乎有些不盡人情和出乎意料,曹、孫、劉爭了一輩子的天下卻被司馬氏給統一了,這讓讀者們多少會有一些詫異。但這就是歷史,無法改變的事實。

  當我把那本厚厚的《三國演義》看完後有一種說不出的成就感。我愛書,我愛三國。也許只有在讀書時,我才會得到一個真正的我,認識到一個真正並且純粹的我!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00字2

  歡迎來到我思想中的三國世界。《三國演義》這本名書不用我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吧!這本書中的人物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如:張飛,他雖然武藝高強,但是有勇無謀。但能讓許多能人賢士輔佐的人卻只有他們:曹操、劉備、孫權。

  他們三人有一個相同的特點:看重人才。

  關羽為保護劉備的夫人而假裝向曹操投降,曹操為留關羽為己所用而用金錢美女誘惑他。曹操知道關羽這人有情有義、這對他沒有用,但他也要試一試。在關羽離開曹操而要返回劉備身邊時,曹操並沒有下令讓人追殺關羽。曹操知道即使留不下他,也不能去殺他。其一,關羽是人才,曹操很欣賞他,也希望有像關羽這樣的人為自己辦事;其二,曹操想借“留關羽”這事來告訴能人之士“他的求賢若渴,和他怎樣對待能人之士。

  劉備的求賢之事,最著名的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三顧茅廬”。諸葛亮為看看劉備是否誠心請他出山才多次為難劉備,劉備下定決心要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出山不僅是因為劉備的誠心,而且是因為劉備仁德、禮賢下士、為人謙和。

  孫權善於任用賢人,如:呂蒙,孫權知道呂蒙在沙場上屢建奇功、有用武之地,孫權知道呂蒙的才能不僅如此,倘若讓他讀書,他一定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好好讀書”,果然,呂蒙的知識、見解有所提升,在沙場上善於用兵。

  如果要我來評價他們三人誰最好誰最壞?就我個人而言,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三人中——沒有最好、也沒有最壞。倘若他們不在戰爭時代,他們可能會保衛國家。但他們偏偏在戰爭時代,曹操為了實現他的抱負而發動了戰爭;劉備為了維護漢朝的統治而建立了軍人隊伍;孫權為了保護父兄留下來的祖業而訓練軍人隊伍、不受侵略。

  之後,他們三人先後建立屬於自己的帝國。但是,他們建立的帝國最後成司馬家族的江山。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三人都意識到“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但他們的後代子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魏國的最後一代君主魏元帝曹奐手中無實權,由司馬炎控制;蜀國的最後一代君主孝懷皇帝后主劉禪,劉備死後,劉禪依靠諸葛亮幫他處理朝政,諸葛亮等賢臣死後,他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魏國分三路進攻,最終蜀國滅亡;吳國的最後一代君主吳末帝孫皓,孫皓初立時,下令撫卹人民、開倉振貧、一時被譽為令主,但是,孫皓很快變得粗暴驕盈、暴虐治國、又好酒色,從而導致民心喪盡,西晉伐吳,吳國無力抵擋、最終吳國滅亡。

  正所謂:一步走錯,滿盤皆輸。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00字3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00字4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家羅貫中所著,是我四大名著之一。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東吳國滅亡的故事。

  它生動的刻畫了兩百多個人物:有昏君獻帝、劉禪:有猛將關羽,張飛,;謀士諸葛亮,魯肅,郭嘉;統帥曹操,劉備,孫權……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傳奇人物:

  先說關雲長(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雖然他武力高超,但是他驕傲自大,以至於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被東吳所擒,送上了斷頭臺。可惜可惜!!

  再說諸葛孔明(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他可算是個半仙,他頭戴綸巾,手拿鵝毛扇,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算華容道,七擒孟獲,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死後以木偶嚇退司馬懿,錦囊妙計斬魏延。他為“匡扶漢室”七出祁山,但是未得如願,最後累死在五丈原。不辜負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為西蜀一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嘆可贊!

  最後再說說曹孟德(曹操),我看他算得上真正的英雄。他討董卓、攻陶謙、伐呂布、徵張繡、戰袁術、抗袁紹,統一北方中原。

  曹操喜歡笑,就連他在攻打東吳,被東吳和西蜀的聯軍去火燒赤壁大敗,差點喪命後,他還大笑說“哈哈哈,還有一大片北方歸我管呢!”佩服佩服,有氣勢!他的氣勢成就了他的霸業。

  曹操的文學才能也了不起,遇到大事,他常常有感而發,他的《觀滄海》氣勢龐大,志氣高遠。其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成為千古名句。

  曹操還很愛惜人才,善用權謀,深得人心,挾持天子以號天下。

  陳琳替袁紹寫檄文,討伐曹操,戰敗後被曹操俘獲,曹操讓陳琳當面再把檄文讀一遍,說道“你的文才很好,你罵我可以,你怎麼罵我的祖宗八代呢?你做我的文書吧!”暈,罵了人家的祖宗還升官了!可見曹操的寬容大氣非一般人啊,要象曹操學習啊!成大事者要有肚量!

  讀了《三國演義》,不僅讓我知道很多的歷史故事,看到各種各樣的人物 還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令我愛不釋手。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00字5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在東漢末年,皇帝昏庸無能,社會的黑暗,以張角為首的黃巾軍趁勢起義。在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各路勢力稱霸一方,互相混戰。透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一系列著名的.戰爭,曹操、孫權、劉備消滅了其他割據勢力,形成了三國昂立的局面。在三國的局面昂立起來之後,又發生了許許多多驚心動魄的戰爭,構築了一個個刀光劍影的戰爭場面。而正因如此,才把每個人物的形象、品格體現的淋漓盡致,如諸葛亮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誠;關羽的威猛剛毅、義重如山;劉備的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曹操的用兵謹慎、生性多疑。然而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劉備和諸葛亮,我欣賞劉備是因為劉備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曾,經徐庶介紹,有一名叫諸葛亮的人,人稱臥龍比他的才能還高。劉備為了國家不顧自己的身份帶著關羽、張飛去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有成功,直到第三次是好不容易諸葛亮在家卻再睡午覺,劉備等人卻在門口等諸葛亮醒來。單憑這一點,又有幾人敢說:“我能放下身份去請一個身份比我低的人。”更何況請了已經是第三次了,而且那個人還不一定肯跟你去。恐怕在現在沒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了!

  我欣賞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的忠心為國、善於用計、臨危不懼。當年的空城計就是由諸葛亮精心籌劃的,看似有,實是無。就在那一剎之間,假如當時諸葛亮稍有一點失誤,就會讓司馬懿率領那十五萬大軍殺進城內。你說在這種情況下你會選擇這種危險的辦法嗎?完全拿自己的生命去賭博,而且賭的還是敵人的信任,又有幾人敢說:“我能比諸葛亮做的更好”?假如我是當年的諸葛亮,我或許會帶領著城內所剩的文官去投靠敵軍。因為不管怎樣,活下來才是關鍵。我想有一大部分的人跟我想的一樣,全世界減去這一大部分人又能剩幾人?口裡說我能做到,但實際能做到的又有幾人?那些說不能做到的有人又真的是缺乏勇氣嗎?我想不是的,因為他們是害怕失去富裕的生活,遭受皮肉上的傷害。

  讀完《三國演義》後,我希望透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成為一個能像諸葛亮一樣,博學多才、聰明能幹。向劉備一樣,成為一個謙虛向別人請教,為了自己更大的成就肯屈居於曹操籬下,隱藏自己的胸懷大志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人將來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00字6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意味深長。《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把許多人物寫得淋漓盡致,比如說:劉備、關羽、曹操、諸葛亮等。這本書主要寫魏、蜀、吳三國之間發生的鬥爭,這本書從東漢末年一直寫到晉朝那個時代。書中有幾個人物讓我對他們產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劉備,從一開始的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就讓我對劉備產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義,也很有愛心,也非常的顧全大局,就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來說,劉備為了統一亂世,三次才請到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我十分敬佩他。但劉備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受到打擊不能控制自己,關羽、張飛被殺害後,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聽諸葛亮的話,一定要攻打吳國,導致失去了一員戰將,如果他當時聽從諸葛亮的話,就一定能聯吳抗曹。

  然後是關羽,他一生獲得了許多的戰功,比如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等等,他為了與劉備會合,便不遠千里來找劉備,斬顏良,誅文丑,結果魯莽的張飛以為他背叛了劉備,準備要殺他,然後又看見他跟敵方打仗,這才明白。於是關羽和張飛準備一起去找劉備,最後終於與劉備會合,想象著那令人激動的場面,真為他們而高興!在書中描寫關羽的一句話是: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手拿青龍偃月刀,還有赤兔馬。這樣搭配,簡直是無人能敵!

  最後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劉備嚇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裝作害怕打雷,這才矇混過關。他在統一魏國時,可以說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的策略,無不可以統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戰中,只是因為周瑜的一個小計策,而失去了蔡瑁、張允那麼好的將軍,也導致了他們沒有好的水軍將領,也沒能識破龐統為他提供的連環計,結果大敗而歸,全軍覆沒。最後讓司馬家一統了亂世。

  透過這本書,讓我學到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什麼事情都要冷靜對待;關羽教我們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曹操教我們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多疑。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00字7

  在國慶節裡,別的孩子都去旅遊了,我這個“小書蟲”當然不會浪費這個大好時光。以前我都沒時間看書,終於可以好好的看了。憑著國慶前三天的時間裡,我終於把《三國演義》這本書給看完了。

  這裡面智者的代表應該是諸葛亮了,他有勇有謀,忠心護主,空城計中的沉著冷靜,草船借箭的精彩表現,各大戰役中的謀略計策,巧布八陣圖,智退司馬懿,七擒孟獲,無不使人拍手叫絕,真的是無人能及,神鬼莫測。

  再來說說關羽。關羽,一位絕對善於作戰,武功精湛的英雄靈魂人物之一。單刀赴會足以體現出他的英勇與威猛,也足以看出他那藐視困難的精神,之後挾持魯肅保全自己更能充分地體現關羽的膽與謀。過五關斬六將中的拼死護主之家眷,彰顯關羽的忠心。義釋曹操,又體現出了他的仁義之氣。他是一位有勇有忠有仁的英雄。

  張飛,與關羽一樣也是一代虎將。對劉備忠心耿耿,大敵當前,臨危不懼,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就如同探囊取物,令人刮目相看,具有萬夫不當之勇。

  曹操與劉備二人是具有鮮明對比性的人物。曹操是奸詐狡猾,狂妄自大,還說他與劉備是並世英雄。雖然他是為了試探劉備,看他是否有二心,但試探背後也足以看出他的自大與狂妄。而劉備與他恰恰相反,劉備是位仁德之君,以“仁”字治天下。劉備三顧茅廬,無一聲怨言,可見他的明智。劉備不但珍惜人才,而且愛民如子,攜百姓集體過江。典型的事例,一一說明了他的仁、義、明、智。

  《三國演義》,不但講述了吳、蜀、魏三國以文武爭天下的故事,還讓我們瞭解了許許多多戰術兵法,並告訴我們不能像曹操一樣陰險,殘忍,也不能像劉禪一樣昏庸,“樂不思蜀”,像蔣幹那樣愚不可及。

  現在,像諸葛亮那樣聰智的人才幾乎無幾,向劉備那樣仁德兼備的也少之甚少,像張飛、關羽、趙雲……那樣忠心為主的也不多了。就連最基本的誠信都幾乎被埋沒了,金錢、職位、身份有什麼好的,連最基本的誠信都辦不到,還談什麼?為什麼現在人們有那麼多的心思,絞盡腦汁,為的就是錢,難道錢真的這麼好嗎?雖然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是那也是建立在誠信與良心的基礎上啊!

  三國時代,英雄會集,我真的好佩服那些英雄的氣魄與膽識,難道現在的人就做不到這些嗎?我長大之後一定要當一個有誠信的人,我還要當兵,做一個精忠報國的人

  《三國演義》,真的使我大開眼界!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00字8

  滾滾長江東逝去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幾次讀過三國演義,都被它深深打動,裡面的那股英雄氣,那種大義凜然,總是讓我感慨萬千。但是,我最喜愛的,不是關羽的忠心耿耿,也不是張飛的勇猛無敵,而是諸葛亮的忠心。換句話說,就是他為報劉備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令我敬佩。

  素有“伸大義於天下”的雄心壯志的劉備,在歷經坎坷、飽嘗憂患之苦後,不惜屈尊降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對這位賢人是倍加尊敬,給其極高的待遇。“待之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並且說“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的確,有了孔明“這潭深水”,玄德“這條大魚”就活了起來。孔明遇上劉備,也就實現了“鳳遨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出一方兮,非主不依”的強烈願望。特殊的恩遇加之這種強烈的願望,註定諸葛亮在有生之年只能竭忠盡智,誓死效忠蜀漢政權了。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孔明先生對劉備也必有感恩之心,它主要體現在後期。在劉備病死白帝城後,先主託付蜀國於諸葛亮,孔明為報先主之恩,願鞠躬盡粹。

  劉備死後,吳國孫權派人和蜀國解除聯盟,諸葛亮派鄧芝去說服孫權,說服成功,蜀吳聯盟,全力征討魏國。

  南中之戰,諸葛亮七擒七獲孟獲,火燒藤甲兵,南中統一,解除後患之憂,全力征討魏國。

  諸葛亮再次上書,奏出師表,先後對北方的魏國進行五次征討,並無分勝負,最終因諸葛亮積勞成極,病死五丈原,吩咐後事,姜維為大都督,繼續北伐,共征討11次,大大消耗蜀國人力軍力,後又因為黃皓對劉禪說三道四,姜維北伐未成,導致蜀國滅亡。

  最可以體現它的感恩之心的是他在劉備死後,劉禪阿斗昏庸無能,無論是從民意上,還是從理智上,孔明都應該繼承皇位,光復漢室,況且劉備死前曾說過“若吾兒可輔,則丞相輔之,若吾兒不可輔,丞相可取而代之。”可即使劉禪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他還是輔佐他,最終死在了北上伐魏的路上,當時蜀國的軍政大權,都掌握在諸葛亮手中,他若想稱帝易如反掌。他沒有稱帝的原因正是對劉備知遇之恩的一片感恩之心啊!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諸葛亮最終雖落下了個悲劇的結局,但是他的感恩之心,在教導的後世的人們,讓人們做一個有感恩之心的真英雄!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00字】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