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林/牧/漁> 如何對農民工弟子進行心理疏導

如何對農民工弟子進行心理疏導

如何對農民工弟子進行心理疏導

  1 文化觀念:

  大多數農民工子弟來自農村或者相對貧困地區,第一次來到城市,與城市裡的孩子一起學習。處在相同的環境裡,他們的知識面相對來說要狹窄許多,其學習和生活條件也要比城裡的孩子差許多,他們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自卑心理,這對於他們在心理的成長方面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要解決自卑心理在他們心中紮下的根源,並不是要拔除他們來自農村的根,而是應該致力於消除他們對於“城市優而農村劣”的傳統觀念,從根本上解決他們因差別化帶來的自卑感。讓他們從傳統的農民文化中體味到艱苦樸素和勤勞勇敢的質樸文化,從而引導新時期對於自身文化的新認識,在充分肯定自我的同時消除自卑心理的根源。

  2 家庭因素:

  與城裡孩子相比,農民工子弟的家庭環境可能相差許多。他們的父母大多數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每天要為生計奔波。由於生活勞碌奔波,根本無法抽出時間來關心孩子的作業情況和學習。但是,同時他們的父母又有強於一般人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意識。過於強烈的要求會使孩子有巨大的壓力,過於急功近利的要求也會使孩子的認識觀產生偏差,使得孩子忽略了在道德,精神,理想方面的個人追求,轉而對於金錢,地位產生極度的渴望,不利於他們全面的發展和進步。家庭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懷和更為健康,全面的希冀從而引導孩子在心理上有更為健康的成長和發展。

  3 學校教育:

  學校是學生和老師交流學習的平臺。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會給學生髮展帶來裨益。從研究資料來看,在某些問題上,例如“老師會不會和你交談?”“你受到老師的表揚嗎?”“上課你經常舉手回答問題嗎?”“你經常參加班級活動嗎?”等等問題上,參與調查的兩間學校存在明顯的差異。單從資料來看,藍天實驗學校在師生交流和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程度上明顯高於藍天第五實驗學校。究其原因可能與學校教育有莫大的關聯。教師可能是這些農民工子弟平時接觸最為多的人群,也是他們給予得到肯定的群體來源。教師的關心和愛護,是他們熱愛學習和生活的心理力量。教師要經常與他進行心靈的.交流,學生在生活上發生困難時,要毫不猶豫地給予幫助,直至學生渡過困難時期,把愛和期望傳遞給他們。教師應對學生一視同仁,不用懲罰、責罵等強硬教育方式,堅持正面教育,經常去尋覓、放大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表彰學生的點滴進步。教師也應主動提高自身教育教學能力。課堂中,老師應減輕學生學習、考試負擔,積極提高課堂教育的效果和藝術性,既可進行直觀教學,也可進行有趣的遊戲教學。課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書法、舞蹈等活動,讓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課餘活動,多角度地感受學習的快樂。這樣讓學生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在玩中學習,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4 社會建設:

  社會非歧視氛圍的營造至關重要。外部的友好環境有助於增加他們的信心和自我認知程度。透過建立平等的對話平臺消除他們的自卑,同時建立更為良性的互動,來增加知識和資訊的流通,讓他們能夠逐步減少因為資訊缺乏表現出的不自信。調查中顯現出來的“注重典型,忽視建設”的風氣也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注意和警惕。藍天實驗學校作為常州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模範典型的到了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注,在配套設施和學校建設上都具備了相當的條件,然後除卻這所標兵學校,我們不難想象藍天系列其他學校在建設上遇到的重重困難和阻礙。缺乏關注意味著缺乏資金,缺乏資金意味著缺乏建設,試問這些缺乏發展的學校又怎麼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的發展和心理上的完善呢,只能讓他們在擁擠的教室裡更加的壓抑和委屈,他們沒有機會和外部接觸,更不能得到外部的關懷和開導。政府應該拋棄“政績工程,樹立典型”的觀念,給予相當的關心給更為廣闊的群體,以更加完備的建設投入來為外來者提供更多的機會,以更為先進的理念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

  以上幾條可以有效地解決不自信、目標的缺失以及文化浮躁的問題,但是要想有能力影響和改變城市的生活規則,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是在這一代農民工子弟成長為社會的主力軍之後,由他們透過社會經驗的積累自己尋找適當的方法來調整。相信他們終將成為我們。

  中國的經濟社會的心理問題同樣可以透過這種後天的“教養”來解決,這就好比孩子們在青春期的社會化,“核心問題是獲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的危機與混亂。”我認為,中國經濟社會的同一性問題最先要強調的還是文化的同一性。馬克思主義,可以說是我們的普遍認可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是先進文化的代表,我們要學習和積極實踐,此外,還有我們自身的歷史,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同樣是深深融佇在我們的血液裡的,這兩者結合起來,才構成我們現在基本的中國文化。這點認清楚了,我們就有了根基,(我們是應該自信的,因為我們在文化上並不是“無家可歸”)在這個穩固的基礎上我們再去接觸和學習世界的多元文化,也就有的放矢了。用馬克思主義判斷投資的可行性,收益性和可持續性,用中華文明的精華中和協調國際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關係,止於至善。

  第二是家庭,或者更準確的說是關於目標的定位,中國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就有兩千年前的老子說的一句話“無為而無不為也,則治”,我覺得用在中國經濟社會目標的定位上正合適。成長的經歷告訴我們,目標的設定是隨著時間空間改變的,在一個時間點上或者在一個狹隘的空間內並不能真實地覺照全部的外在世界,只要自己足夠努力,朝著價值觀所認定的正確的方向發展,就會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即使並沒有做到最好,也已經無怨無悔。具體來說,中國經濟社會的擴張不能只是資源的揮霍或者喊一句“走出去”的口號,而是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資源開發多少,分幾個時間段來利用,用在什麼地方以及朝什麼地方走出去,按怎樣的產業結構配比走,走出去之後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最後到底要實現什麼樣的收益,是損人利己,損己利人還是利人利己,等這些問題都考慮清楚了,做起事情來也就沒有後顧之憂了,一個勁往前衝吧。

  第三是有點類似於學校或者社會的,關於跨文化的認同,也就是說中國經濟社會的文化包容性的構建,這是需要博大的胸懷的,世界經濟社會相當於一個讓眾多經濟體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大家需要彼此瞭解,承認文化的多樣性並在此基礎上減少摩擦和衝突,尋求更為廣泛的合作,這就是文化底蘊的體現。

  中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已經召開,對於未來三十年的發展規劃也已經對世界公佈,這是沁人心脾的歷史時刻,真心得希望中國的經濟社會走得越來越好,也希望農民工的孩子們能夠一天天幸福快樂地成長。

【如何對農民工弟子進行心理疏導】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