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心理學> 心理學的故事讀後感

心理學的故事讀後感

心理學的故事讀後感4篇

心理學的故事讀後感1

  在消費主義、實用主義橫行其道的現實生活中,大家都在緊張於豐衣足食,並不需要什麼心理學知識,即便他們很多時候並不快樂,或在內心思考一些生存問題,然而沒人追尋答案,他們更熱衷於去找一找“樂子”。大眾意識不到心理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而在學者這邊,心理學卻是至關重要的一門學科。我們的意識,我們對客觀現實的反應都屬於心理學範疇,那還能說它與我們個體無關嗎?

  “心理學有一個長久的過去,但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正如艾賓浩斯在他的著作《心理學概論》裡所做的開頭那樣,長久的經驗積累,學科才開始嶄露頭角,以後的各個時期產生了或分歧或融合的論述和主張,又推動了心理學各派別的發展。於是,心理學家們研究心理學的歷史發展規律,形成了心理學史。

  李漢松的《心理學的故事》即是遵循西方心理學發展史的客觀規律,結合歷史資料,系統圍繞心理學發展史,透視整個發展脈絡,解析各個時期心理學家的思想體系。該書結構好似講義一般,將其分為二十五章,每一章前面以清晰的歷史角度做了整體概括,後面又做了理論性的整體總結,將歷代心理學家包括為此做出貢獻的人物悉數網羅,如此全面細緻,可見其認真的態度,這將是一本全面認識心理學不可多得的大眾教科書。

  人類對心理學的認知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最初唯心論的“靈魂”解釋,到深入科學的延伸,從古希臘哲學派的融合到心理學單獨分離出來,這其中既有與哲學史重合的部分,也有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分解爭執。歷經理論的分歧和重建,後一代心理學家總會在前一代的理論上改進創新,促成心理學系統性地發展下去。

  《心理學的故事》按照發展史闡述了各個時期重要的心理學家的生平事蹟,及其各自的理論和主張。若干心理學家在整個發展史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貢獻斐然。這其中,馮特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因為真正的心理科學誕生,就是以他創立的心理實驗室和出版的著作《生理心理學原理》繼而獨立出來的。雖然他的理論仍屬於保守體系,然而他為心理學從哲學、生理學中分離出來,且區別於認識論這些問題上,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至此,脫離哲學傾向的心理學,正式進入了實驗心理學的階段。

  心理學是有規律可循的,其中一些針對性的課題較為突出。教育心理學在現實生活中比較有實際意義,比如桑代克認為原始能力經過練習就會凝固成實際的能力,並舉例具有音樂原始能力的兒童可以培養成音樂家。弗洛伊德,以及其後的學生榮格和阿德勒這三位注重現實意義的學者,延伸了分析心理學體系,引起對人格教育的重視,提倡家長應該接觸一些心理學觀念,有利於教育孩子。

  下一代心理學家在對上一代心理學家的分歧和融合中產生了新的心理學體系,後來者對前者進行解構或重建,這是學科發展必經的新陳代謝程式。致力於研究和教授心理學的李漢松肯定了心理學發展的必然規律,承認心理學家的失敗也是發展的基礎,這種看似謬論的說法,其實隱含著心理學發展史探索未知的包容性和持續發展的堅定心。梯形或平行拓展式的發展,將心理學發揚起來,廣泛運用於社會體系中。直至今日,我們有理由相信心理學的發展將會越來越新穎,每登新臺階。

  相對於諸多學科,心理學更細緻探討人的本真狀態。說白了,研究心理學就是為了看清我自己,加深對自我的深入認識,離自己更進一步,將“我是誰”從哲學層面延伸到心理意識層面,回到“人”的心靈本身這個課題。

  針對現代人的精神困境,心理學傾向於心理治療,榮格及其以後越來越完善的分析心理學顯得更加實用,具有了現實生活的實際意義,所以與大眾走得更近。在生活中,我們也會有自己的感知,個人的處事哲學,是不是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學。那麼,瞭解一門學科完全可以從那些全面系統的書籍開始,比如《心理學故事》,它的職責就是告訴我們更多關於心理學的.“故事”。

心理學的故事讀後感2

  書剛拿到手,精裝硬皮的,三個側面和封面的上部印著金粉,與白底黑字的封面相互映襯,簡潔大方但又不失品質感,一看就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不像現在市面上很多那種偽精裝的書,雖好看但並不能體現出全書整體的設計感和設計理念。書內讓我眼前一亮的設計是目錄和章節頁,用最簡單的單一線條最大化展現了目錄和章節頁的功能,同時還不乏創意與美感。

  全書按照時間順序梳理了自古希臘羅馬時期至二十世紀末期西方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內容十分詳盡且系統,這是我作為一名心理學愛好者想要系統掌握心理學知識所迫切需要的。我本科時是一名中文教育的師範生,畢業已經兩年了,大學時發的心理學教材都還不捨得扔,因為想到以後還要當老師,要多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但我卻根本不會再去翻那些心理學教材了,因為實在是寫的太無趣了,大部分是按照心理學流派及其主張形成的單一章節樣式,可是自己又不知道有哪些心理學書籍適合我。

  本科的時候自己的老師會推薦一些諸如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之類的書籍讓我們讀,在大致的翻看這本書後,我覺得李漢松這本《心理學的故事》與《西方美學史》很像,不僅僅是因為美學與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且這兩本的內容都十分的系統、完整,介紹心理學家及其主張時並不刻板,在適當的地方會寫出作者自己的觀點及看法。

  如果是對於像我一樣的心理學愛好者的話,選擇這本書作為入門級讀物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如果直接去選那些從國外翻譯過來的心理學著作可能會因為翻譯語體的問題給閱讀造成一定的困難。在對心理學的主要學者和主張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對一些學科專有名詞有了初步的瞭解後,再選擇國外譯作甚至是知名學者專著更符合我們的認知發展過程。

  最後,最為一名想要日後成為教師的讀者,希望作者和編輯能夠出一些關於認知心理學方面的心理學書籍,與這本《心理學故事》能夠相互參照、對比著閱讀。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科學、具體、操作性強的心理學知識指導工作,也許實驗啊、高深的理論啊離我們很遠,但我們卻十分需要具體的知識來幫助我們更好的開展工作。

心理學的故事讀後感3

  一直以來,總認為自己對於心理學還是有點了解的。不管是中學時代的學習,還是自己額外看的輔導書,又或者是大學時代專門的心理學課程選修、考試。在我看來,心理學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學科,可以分析自己,也可以瞭解他人、分析事情。不管是約翰內斯還是佛洛伊德,馮特還是華生總會信手拈來,能說道一番。可能當看到這樣一本《心理學的故事》的時候,我就被權威的心理學解說折服了。厚厚的一本書,講述了有關心理學的種種歷史。就如書中題記說的那樣,我們研究一門科學,既要了解它的現狀,也要了解它的歷史,才能掌握這門科學的完備知識。

  作者李漢松是北京師範大學的老師,或許還有其他頭銜也不一定,但是為他做序言的學生都已經是北京師傅大學心理學院資深教授,想來這個耄耋之年的學者在心理學的教程中更是有著多年的研究。書中將心理學劃分為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哲學心理學時期,第二部分講述科學心理學建立時期。兩個部分一共分為五篇,包括古代歐洲靈魂官能心理學、近代歐洲意識的經驗心理學、近代末期實驗心理學的誕生、現代西方技能主義心理學和當代西方結構主義心理學新思潮。朱子語類中說道,不可去名上理會,須求其所以然,這也就是李老說創作本書的目的,讓人們去了解心理學的發展史。從古希臘的哲學心理學降到當代西方心理學的新進展,用時間發展的順序升入論述其發展概況,評介歷史的功績與不足。文章思路敏捷清晰,觀點深刻睿智,講述了很多未曾知曉的心理學史的史實、學派的觀點和心理學家鮮為人知的軼事。

  文中透過不同時期人物對於心理學的研究和了解,來講述心理研究的精細和深入。開篇的人物畫像、名人名言以及每章後面的總結都能讓讀者快速的明白每個時期的發展程序。可以讓讀者對於整個心理學的發展能梳理出一個思路,然後去認識心理學,去深入瞭解心理學。國外已經有了那麼多著名的心理學家了,但是國內排的上名號的卻沒有。這本客觀講述心理學的書籍或許就能幫助愛好、研究心理學的人們得到啟發,成為研究的一大助力。

  說來心理學在讀書時代會穿插的講述一些,但現實社會中似乎心理學真正實用的卻不多,講述整個心理學發展史的就更少了。而這樣一本完整的心理學發展史足夠讓初始心理學的人們好好的去了解心理學、認識心理學史,作為輔助工具,非常值得收藏。

心理學的故事讀後感4

  和語言學一樣,心理學被徹底劃分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時,人類的歷史已經過去了大半,它如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在覺醒之後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被人們捕獲。發展到如今,心理學已經變成一個龐大的體系,無數的分支在其中應運而生,無數的故事也在其中流淌開來。

  不過,在這本《心理學的故事》裡你想要找到像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一樣妙趣橫生的小故事,恐怕有些困難。“心理學的源流與故事講述的極致融合”這樣的標語介紹並不十分妥當,作為一名中國資深的心理學研究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李漢松教授寫的科普專著,嚴謹有餘,趣味性卻並不豐滿,因此若你本身就是心理學的“門外漢”,對心理學完全一竅不通,那麼這本書可能並不太適合你。各種各樣紛繁複雜的心理學流派以及他們所倡導的相應理念、所做過得到相應實驗,雖然也配上了圖片,使之圖文並茂,但如果只是單純地懷著一顆獵奇心態,那麼堅持看完幾乎不可能。整本書的內容更像是長年累月積澱下來的“心理學歷史講義”,以一種學術的眼光,精確到心理學這個大的話題中,每一個時期的細枝末節,讓人不由地想到了一本正經的大學課堂。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耐著性子,來閱讀這本厚厚的心理學歷史講義呢?

  出於自身專業的原因,學過半年的教育心理學,這裡可以說一說讀心理學專著的心得。

  首先應該注意的是這本書的目錄,從古代歐洲的靈魂官能心理學到當代西方的結構主義心理學新思潮的誕生,其間的起起落落、不斷創新啟示的過程幾乎讓人望洋興嘆,但好在整本書的邏輯系統很嚴密,按照時間順序排下來,基本上可以在短短的十幾分鍾以內就把握住大方向,心理學的整個歷史脈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理清楚了。

  接下來就是從主幹向脈絡的分支進發的過程。雖然零碎,但好在全書的排版印刷很有秩序,在需要加關注的地方,都有特別的符號來區分,代表人物和相應的理念也用小標題的形式羅列出來,並加以詳細說明,更讓人感到貼心的是,在每個部分的結束,李漢松教授都進行了系統的小結,如同在課末的最後幾分鐘裡,老師在PPT上留下的歸納總結,當然這在不遠的未來,也會成為考試的重點。

  而正是其專業性,也就使這本書更傾向於真正想要弄明白心理學發展歷史的這類人。在不斷要求簡化書本內容、過於注重內容趣味性的現在,換一換口味,不帶有任何感情因素,也沒有所謂博人一笑的“八卦”,完全用一種正規科學的眼光,客觀審視一門學科的過去,又何嘗不是一種新的迴歸呢?

【心理學的故事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