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美國教育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輕鬆

美國教育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輕鬆

美國教育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輕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對美國的教育形成了“寬鬆”的印象。可這恰恰是我們對美國最大的偏見,也是最大的謊言。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對美國的教育形成了“寬鬆”的印象。可這恰恰是我們對美國最大的偏見,也是最大的謊言。

  在美國比較好的大學留學的朋友,談及自己的學習生活,說那簡直不是競爭激烈,而是“殘酷”。這種殘酷不僅存在於大學,甚至蔓延到了高中。

  美國記者愛德華在暢銷書《夢想的學校》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學生群像: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績4.0,他們一天只睡4個小時,灌下4大罐拿鐵咖啡,為的就是能夠熬過一整夜。

  今天與大家分享唐文佳的一篇紀實,她追蹤記錄了一個非常優秀的高中女孩田田的生活。

  8月17日,16歲華裔女孩田田將在上海音樂廳開鋼琴獨奏音樂會。先後師從鋼琴家韋福根、秦川,以及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Vedakaplinsky),小小年紀的她,已是第三次在上海開獨奏音樂會。

  如今琴童很多,能開獨奏音樂會的並不多。本以為田田將在音樂的道路上就此發展下去,她卻說,“我要去考綜合性大學,主修應用數學和音樂雙專業。”

  鋼琴,僅是這個女孩眾多特長之一。除此之外,田田是紐約威郡青年交響樂團小提琴首席、校數學隊隊長,獲得全美英語教師作文大獎、倫斯勒大學數學和科技獎、大紐約地區英文拼字比賽第一名……

  與田田和她的母親聊足整整4個小時後,記者發現,田田的故事不只說給琴童聽。當留學日益低齡化,當許多人把低齡留學稱為“逃離”,田田在美國的求學和成長經歷,真實展現了美國中學教育和中學生活的另一面:學生瘋狂學習,每天甚至只睡4個小時;他們課外活動豐富,特長“傍身”;家長們長按教育,90%的家庭不惜重金聘請家教……為了考名牌大學,為了培養孩子,美國家庭拼了。

  分層教學從進校那一刻開始不只中國高中生讀書辛苦,美國的高中生也很辛苦。他們一年要背超過112磅(約104斤重)的課本;要熬夜,泡圖書館寫論文;努力學習,在分班考試中表現突出,進入“提高班”。

  2008年,12歲的田田考入音樂名校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預科部,這是為優秀琴童設立的週末學校,不少孩子自此遠離了全日制學校,一心為考音樂學院而努力。

  不過,田田的父母卻決定在週一到週五,把她送入斯卡斯代爾中學。這個決定讓她得以在數年後目睹美國中學生活的瘋狂、壓力和快樂,也讓她錘鍊成既全面發展又有突出專長的人才。

  競爭始於開學第一天2010年,田田進入斯卡斯代爾中學高中部。進校第一天,分班考試!原來,學校將對數學、科學、第二外語等科目實行分層教學,光數學就有五個等級的班,自幼成績突出的田田每個科目都考上了最高等級。

  儘管如此,這種分班考試是她始料未及的,倒是她的母親左貞覺得似曾相識。 “我們總認為美國教育很輕鬆。老實說,美國的小學教育幾乎是讓孩子在玩樂中度過的,但到了中學,壓力一下子變大。從分班舉措看,誰能否認,競爭其實早在孩子上高中前就開始了。”

  有一次,田田花了整整3天完成一份17頁紙的小論文。起因是歷史老師在課上播放了關於“奴隸制”的三部電影,並據此佈置論文:“這三部電影是如何反映美國奴隸制這段歷史的?” 中學生寫論文要達到什麼水準?曾有學生洋洋灑灑地就某一事件寫了很多認識,結果被老師痛批。“沒有自己的觀點,僅僅是材料的堆砌!” 田田的書包總是很重,因為除了六七門學科的教科書,還有其他必讀書和選讀書。比如,英文老師會讓大家精讀小說,如果你選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慘了,600多頁。

  美國教育從小強調批判思維,學生壓力巨大。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死記硬背”。“儘管老師說記時間段就可以,但到了考試時,七八十道選擇題,答案都很接近……”

  相較國內課堂,美國的中學給學生提供選課自由度更大。比如二外,就會開設法語、西班牙語、拉丁語等多個語種,供學生選擇有人就在3年裡學了3種不同的語言,目的是為了每學期都得到好成績。

  事實上,當大學招生官拿到成績單時,不僅看“分數”,也看“科目”,看學生是否選擇了所在學校最難的課程,是否願意挑戰自己,並獲得好成績。

  拼教育美國家庭不輸給中國家庭到了大學申請季,競爭變得隱蔽,但更為駭人。老師會提醒學生,不要互相交流申請學校的資訊;有的家長在超市遇見會裝作不認識,誰都不想告訴對方,我的孩子報了什麼學校,以免引來“同伴競爭”。

  今年,田田11年級,進入學校的“榮譽協會”,這是美國中學裡的一個特殊組織,只有入學兩年各科平均成績達到全A的學生才能參加。

  協會有項明文義務,即會員自動成為“學生導師”,為同學義務指導作業。在美國教育中,“服務他人”的'意識一再被看得很重。當然,協會不只有義務,也有“權利”。在許多學校,榮譽協會成員即是“名校候選人”。

  由於申請人數增加,常春藤盟校的錄取率已經連續多年走低。今年,哈佛收到34302份申請,錄取2032名,錄取率為5.9%;普林斯頓收到26664份申請,錄取率7.9%,皆是兩校歷年最低水平。 “

  許多人說,在美國考大學很容易,但,如果不是名校畢業,就業依然困難。”

  在田田的高中,幾乎90%的家長都給孩子請了家教。週末,孩子們流連在各大家教培訓班。而家教價格不菲,1節課1小時,得好幾百美金。

  與中國的學生需要應付期中、期末考試不同,美國的考試次數更頻繁,並且每次考試成績,都與“前途”相關。一次考試失誤,就可能讓平均成績從A滑到C,從而與高階課程無緣…… 在這種環環相扣的評估體系下,孩子們對每項作業、每次考試都格外看重。“許多美國家長從小就帶著孩子去運動,讓他們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多年後我才知道,他們是透過運動培養孩子們的競爭意識和吃苦精神。”

  求“亮點”瘋狂投入課外活動美國的中學早晨8點上課,下午3點放學。乍看起來學生學業挺輕鬆,但現實是,很多學生每天凌晨一二點睡下,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除了完成作業,他們把大量時間投入課外活動,尋找自己“與眾不同的亮點”。

  田田的生活很忙碌,除了週末要去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每天練琴外,她的課餘時間被各種活動填滿:辦校報,採訪、寫稿;參加網球訓練,每週1小時;和同學建立社團,去社群為植樹籌款;此外,還有她最喜歡的校數學隊訓練,在男生居多的數學尖子中,她是難得的女隊長。

  每週放學後,田田都有一兩次集中訓練,做各種怪題難題,還要外出參加大大小小的比賽。田田帶領的團隊曾奪得當地100多所中學參與的數學比賽第一名。此類校園俱樂部在美國中學裡非常流行,主流的俱樂部有辯論隊、奧林匹克科學社團,校報,數學隊等。

  通常,校際間比賽比較頻繁,田田的好朋友參加辯論隊,幾乎每週都要比賽,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準備材料、反覆修改辯詞。

  有的同學參加奧林匹克科學社團,比如開展“基因”研究,這比課堂學業還要艱深百倍。這些課外活動都在下課後,時間至少兩小時,進入決賽後花費的時間更多。

  學生們回家最早是吃晚飯時間,有時是七八點,然後再投入作業。“晚上12點睡覺算早的,凌晨一二點睡覺是常態。”

  攻略君的話前段時間有個爸爸放棄購買北京的學區房,500萬移民美國,又重新燃起了大家對於國內教育資源稀缺和競爭激化的討論,可是美國也並不輕鬆啊。

  卓越從來都出自刻苦的努力和追求,在中國是這樣,美國是這樣,其實,哪兒都一樣。

【美國教育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輕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