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創業> 煎餅大王的艱辛創業路

煎餅大王的艱辛創業路

煎餅大王的艱辛創業路

  下崗後,許多人都會想到擺個煎餅攤、包子鋪或麵條館去謀生;甚至有許多人,也能把這種小門面經營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每月純收個二三千元錢,全家吃喝不愁。可是,有誰想過,如何靠賣煎餅、包子或麵條成為百萬富翁的招嗎?

  看到這樣的問題,可能許多人都會當笑話。但我們已經給您找了個活生生的榜樣——遼寧下崗工人張興冬。他就靠賣煎餅成了百萬富翁,他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從溫飽型的小販到百萬富翁之間,有時真的就只隔了一層紙,只要你找對了方法,並付諸於行動,擁有遭遇挫折時的那份堅韌,從小販到百萬富翁便不是夢!

  千里拜師:下崗漢成了煎餅專家

  張興冬是遼寧省撫順市人。高中畢業後,他進入了撫順市的一家國有企業上班。1997年底,年僅26歲的張興冬不幸下崗了。下崗後,張興冬在無助和失望中徘徊了很長時間,直到1998年6月,他才在妻子李芳的幫助下在石化小區的早市上擺了一個小攤,賣各種小百貨。

  經過一年的拼搏,張興冬賺了2萬元錢。這時,不滿足現狀的他開始尋找更賺錢的買賣。張興冬擺的小攤旁邊,有一家馮氏煎餅鋪,該鋪賣的煎餅在市場上十分走俏,有時甚至要排長隊才能買到。望著馮氏煎餅鋪生意火爆的情景,張興冬心裡想:自己做小百貨生意雖然也能賺錢,但僅能維持生活,根本就賺不了大錢。俗話說“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如果學到一門手藝,不管將來市場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都能憑此養家餬口。想到這裡,張興冬做出了賣煎餅賺錢的決定。

  為了學會製作煎餅的方法,每天出攤時,張興冬都要去馮氏煎餅鋪幫忙,藉機偷偷地學藝。然而,“看花容易繡花難”。過了一段時間後,張興冬買來電磨、鏊子、平底鍋和糧油進行實驗。可是,他烙出的煎餅怎麼都不成型,不但厚薄不均,而且口感也不好,沒有一點韌性。但張興冬並沒有灰心,他每天晚上都堅持烙煎餅,常常練到後半夜。

  2個月過後,張興冬烙煎餅的技術仍然沒有半點長進。李芳看到張興冬的眼睛都熬紅了,非常心疼,便勸他放棄烙煎餅。但張興冬不服氣,他不相信自己真的就這麼笨,只配做一些不動腦筋的活。經過長時間的思索,張興冬覺得這種偷藝的方法行不通,必須名正言順地拜師學習,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到真正的本領。

  於是第二天,張興冬提著禮物來找“馮氏煎餅”的師傅,想拜師學藝。然而,“馮氏煎餅”的師傅卻怎麼也不肯收他為徒,原因不言而喻,是怕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張興冬雖然碰了釘子,但仍然沒有死心。他知道山東省是煎餅的發源地,覺得那裡會做煎餅的人一定很多,於是,他決定轉讓攤位,遠赴山東拜師學藝。

  1998年10月,張興冬來到了濟南。他找到一家便宜的旅店住下後,便不知疲倦地在大街小巷裡奔走。山東真不愧為煎餅的故鄉,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有小吃的地方,準有煎餅。張興冬高興極了。他一路走,一路品嚐和比較各家的煎餅。他發現每一家煎餅的'口感和味道都不盡相同,真是酸甜苦辣俱全,他這個“門外漢”根本品評不出優劣。而這時,張興冬透過和煎餅老闆聊天,得知煎餅的真正發源地不是濟南,而是菏澤。於是,張興冬又當即趕到了菏澤。在一位70多歲的老人那裡,張興冬瞭解到中國煎餅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古代最有名的便是“劉記”煎餅,始於宋朝,可現在已經失傳。

  經過幾番考察,張興冬交了200元培訓費,插班參加了當地舉辦的“六姐妹煎餅”培訓班。經過1個月的培訓後,張興冬終於掌握了製作煎餅的全部技術……從菏澤回來後,張興冬以每月360元錢的價格租了2間民房。隨後,他拿出家裡僅有的8000元錢,開始了新的創業。張興冬把自己製作的煎餅定名為“劉記”煎餅,目的是想承接歷史,把具有1000多年的“劉記”煎餅延續下去。

  1999年4月8日,“劉記”煎餅鋪正式開張了。開張後,生意一直很紅火,每天都能賺100多元錢。

  但張興冬並沒有滿足“溫飽”的現狀,不安分的他又把眼光盯在了各大商場和超市上。他想,水餃、麵條、饅頭和包子都能進商場和超市,煎餅也一定能進去。

  很快,張興冬就開始實施向超市進攻的行動。首先,他投入4000元製作了一批煎餅,分別投放到幾個超市進行代銷。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在家等到的不是各超市讓他去結算的訊息,竟是叫他把已變質的煎餅取走。原來,放在超市裡的煎餅不過3天就發黴長毛了。他的心頓時涼了,心疼至極:那可是4000多元錢呀!

  張興冬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那天晚上,他一個人坐在店裡,看著一堆堆發黴長毛的煎餅發呆。可雖然心裡很難過,他還是不想就此罷手,而是想換種方式,再闖一闖!

  此後,張興冬停止了生產煎餅,開始四處取經。不久,透過朋友介紹,他結識了濟南市很有名望的食品專家祁元初。祁老告訴他:“如果在煎餅裡放新增劑(防腐劑),就可以延長保質期,最長可達到一年,但口感會大打折扣,且不屬綠色食品;如果不放新增劑,就要研究原料的合理配比,因為每一種原料的酸鹼度不同。找到了合理的配比,就能延長煎餅的保質期。”聽了這番話,張興冬茅塞頓開。他立即去上海和北京查資料。但是,在科技情報所和圖書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他才發現,延長煎餅保質期的領域居然是一片空白。這使他非常失望。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他決定自己進行研究,併發誓把延長煎餅保質期的難關攻下來,填補這個領域的空白!

  1999年6月,張興冬開始了延長煎餅保質期這一難題的研究。他買回瓷杯、濾紙、試紙等試驗器具,把每一種配方的煎餅分門別類地裝進袋裡,並在袋上寫清配比情況和日期。然後,他將它們分別放在潮溼的地方、太陽暴曬的地方和冰箱裡……在做每一次試驗時,他都做了詳細的記錄,然後進行對比,從中找到有規律的東西。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3個多月的反覆試驗,張興冬終於摸索出了延長煎餅保質期的方法。

  經驗證,在不加任何新增劑和防腐劑的情況下,他所烙出的煎餅的保質期能達到45天,開創了我國煎餅食品保鮮的紀錄。不久,遼寧省技術監督局對張興冬製作的煎餅進行了鑑定,認為他的煎餅口感好,韌性好,無泥沙,無異味,無新增劑,是新世紀的綠色食品。

  試驗成功後,張興冬士氣大振。不久,他請人設計了商標,註冊成立了撫順市新撫劉記食品廠。然而,就在他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一場場災難卻接踵而至……1999年9月,張興冬的一位叫吳守義的朋友要與他投資合作,並保證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劉記”煎餅打入全國各地的超市。有人投資,這當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張興冬幾乎沒有猶豫便同意了。

  吳守義以一輛“五十齡”貨車和10萬元入股,張興冬也透過向銀行貸款、向朋友借錢等辦法,湊了20萬元投了進去。隨後,他們租了一個800多平方米的大廠房,購置了裝置,招聘了工人,準備大規模生產煎餅。然而,由於攤子鋪得過大,加上經驗不足,工廠一投產,便出現了很多環節運轉不暢的局面,幾乎每天都要虧損。

  吳守義見勢不妙,竟席捲了剩下的11萬元錢,開車潛逃了……就這樣,“劉記食品廠”倒閉了!此訊息不脛而走。債主們聽說後,紛紛跑到張興冬的家裡討債,鬧得雞犬不寧。張興冬的妻子和他的父母堅決反對他繼續幹下去。他那66歲的老父親,甚至天天拄著柺杖到廠門口阻止員工進廠。無奈之下,張興冬跪在父親面前,流著淚請求父親再給他一次機會。最後,在眾人的勸說下,父母才勉強同意。

  在最困難的時刻,張興冬決定縮小規模,主攻本市和瀋陽兩地的市常他東挪西湊又籌了3萬元資金,準備繼續生產。

  2000年春節前夕,在張興冬和工人們的共同努力下,一車車滿載著希望、飽含著辛勤汗水的“劉記”煎餅,被送進了撫順和瀋陽的各大超市裡。張興冬滿懷信心地盼望能靠著這批煎餅大大地賺上一筆。但是,他忽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春節將至,家家都在置辦年貨,誰會去買他的煎餅呢?結果,“劉記”煎餅仍然少有人問津。

  雖然最後他親自帶著工人,冒著大雪走上街頭,把煎餅以最低的價格賣出去了,但還是虧了近萬元。屋漏偏逢連陰雨。不久,張興冬的哥哥開車到黑山採購小米,那位與張興冬合作了半年的老客戶熱情招待了張興冬的哥哥,絲毫看不出有何異常,稱重、裝車、返回,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可張興冬的哥哥回到工廠後,卸貨時才發現,貨車上層是新米,下層卻是陳米。張興冬當即找到那位老客戶,要求退掉陳米,可那客戶卻百般不認賬。

  為了保證煎餅的質量,他只好將這些小米低價賣掉。這次,他不僅虧了運費,而且賠上了差價,這樣一來,他又賠了2萬多元。接著,由於放鬆了戒備,張興冬竟然又被手下的一個業務員騙走了3萬元的貨款……張興冬怎麼也想不到創業之路會這麼艱難。受到接二連三的打擊後,他病倒了,在病床上昏昏沉沉地躺了4天,直到這時,他才深刻地體會到了商場如戰場,一步不慎就滿盤皆輸的道理。

  不斷變陣:小煎餅終於敲開了國際大市場經歷幾次失敗後,張興冬雖然已經身無分文,還負債7萬多元,但他仍沒有認輸,反而變得更加堅強了。因為他堅信,小煎餅這種深受歡迎的廉價小吃,一定能登上大雅之堂。

  在張興冬最困難的時候,一些老客戶紛紛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居然在短短2天的時間裡籌到了8萬元錢。手裡拿著這些錢,張興冬感動極了。他知道客戶們能把錢借給自己,除了因為自己的信譽好外,更重要的是人們看到了他的煎餅生意是有前途的。於是,他更有信心了,開始把大超市當成球門,不停地變陣、進攻,希望儘快“射門”成功!

  2000年3月,張興冬的煎餅廠重新恢復生產後,為了進一步提高煎餅的質量,張興冬親自到農村收購大米、黃豆、黑米、香米和芝麻等原料。

  2002年7月,遼寧省名優食品訂貨會在錦州召開。張興冬心想,如果能在“訂貨會”上大力宣傳自己,“劉記”煎餅起碼能在遼寧省打出品牌。於是,他立即成立了廣告部,並從有限的流動資金中抽出8萬元,在遼寧省各主要媒體上做了廣告。隨後,張興冬帶著1000張煎餅參加了“訂貨會”。不出所料,“劉記”煎餅很快在省內火爆起來。

  2002年10月,得知全國糖酒產品展銷會在深圳召開時,張興冬當即親率廣告部人員趕赴深圳。然而,在那次全國糖酒產品展銷會上,作為煎餅之鄉的山東省依然大出風頭,相比之下,張興冬的“劉記”煎餅明顯遜了一籌。透過這次的較量,張興冬感觸很深:做生意,不能光靠打廣告,還要練好內功,要不斷地創新,這樣才能做到名副其實。

  回撫順後,張興冬開始在新產品的開發上動腦筋了。他想:目前,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傳統的玉米麵煎餅和小米麵煎餅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必須開發一些新品種、新口味的煎餅;只有這樣,“劉記”煎餅才能打進國內市常說幹就幹,他立即招聘了一些人才,成立了新產品開發部。在短短2個月的時間內,開發部便研製出了香米麵煎餅、大米麵煎餅、黑米麵煎餅、高粱米麵煎餅和糯米麵煎餅等系列產品的配方,並在新產品中加進了價格很貴的芝麻等原料。這些產品投放遼寧省內市場後不久,就反饋回了好訊息:新產品供不應求。

  異常高興的張興冬把廠房後面的一大片空地和十幾間民宅買了下來,又投資20多萬元,購置了裝置,僱用了80多名下崗職工,開始大批次地生產煎餅了!

  經過仔細研究後,他決定改變以前的經銷方式,實行“走出去”的推銷方法,一步步將自己的產品向全國滲透。經過一段時間艱苦的努力,“劉記”煎餅終於敲開了國內市常到2003年5月,張興冬已在全國10多個省和直轄市設立了代理商,在市場上所佔的份額比重越來越大,利潤也像滾雪球一樣……但是,張興冬由於這些年來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在產品開發和開啟市場銷路上,因而對企業內部疏於管理。隨著企業的不斷擴大,人員的增多,企業內部管理的諸多漏洞漸漸顯露出來,最為嚴重的是損失浪費的現象已經超出了他的想象。

  工廠每天生產的廢品就有400多斤,按照市場價格的平均值每個4。5元計算,每天就要白白扔掉1800元,按此推算,一年就要扔掉65。7萬元,這是一個多麼令人震驚的數字啊!這時,有人勸張興冬將這些廢品回爐,可他堅決反對,不想因此砸掉了自己的牌子。他覺得出現這麼多廢品,絕不是“必不可免”,他相信只要讓員工把工作當成自己家的事來做,廢品率就一定能降下來!

  為了取信員工,張興冬把月薪制改為週薪制。除此之外,他還廢除了幾項傷害員工感情的規章制度。這幾項措施在員工中產生的反響極大,一時間,大家都為有這樣一位好老闆而感到慶幸,並把對張興冬的感激之情化作了無形的動力。他們從此在工作中精心操作,廢品率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下降到每天30斤左右。廢品率降下來了,工廠的效益也越來越好……2004年2月,張興冬又投資60萬元,在撫順市郊區前甸鎮購買了10畝土地,開始動工建造新廠區。

  如今,“劉記”煎餅已遍佈全國,年銷售收入達到了2000多萬元,張興冬成為了全國名副其實的煎餅大王。然而,張興冬並沒有就此滿足,他的目標是:“在中國無論哪個地方,只要有商店和超市,就要有我的‘劉記’煎餅!”

  從1999年4月開始創業到現在,張興冬經歷了諸多磨難,終於在激烈、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迅速崛起,創下了輝煌的業績。雖然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做煎餅生意,可唯獨張興冬成了全國有名的煎餅大王。他與常人的不同之處,是他有強烈的改變命運的願望,堅信小煎餅一定能走進大超市,登上大雅之堂。正是憑藉這種強烈的自信,他敢闖敢拼,遇到挫折時決不氣餒,而是不斷地變陣,堅韌不懈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敲開了成功的大門!

【煎餅大王的艱辛創業路】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