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淺談英語學習與民族文化

淺談英語學習與民族文化

淺談英語學習與民族文化

  1概述

  隨著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各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英語,由於政治、歷史等各種原因,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國際間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與其他國家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因而對英語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被強調,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毫無遞減的趨勢。英語成為大中小學生教育中一個很重要的模組,也是考試中的“重頭戲”。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從幼兒園開始就想給予自己的孩子“國際化教育”,渴望他們能贏在起跑線上。許多學校為了升學率,也大肆強調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許多雙語幼兒園、外語培訓機構應運而生,辦的風生水起。現在的年輕人也被灌輸了“學好英語,走遍天下”的思想。在他們看來,學好英語是緊跟時代潮流,成為國際化青年的必備條件。在英語學習中,英語國家的文化也被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因為語言的學習與目標文化的學習有著很重要的聯絡,僅僅學會了某種語言只能算是獲得了空殼,文化才是真正的靈魂所在。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英語文化的匯入也自然成為英語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對這些外來文化的過度重視已經嚴重衝擊了我們本族文化,許多外語學習者對那些外來文化了如指掌,津津樂道,甚至盲目跟風,認為外來文化都是好的,是優於我們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另一方面,大多數外語學習者,特別是作為主力軍的大中小學生,卻對我們自己的文化知之甚少,在所謂的跨文化交際中也不能將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傳播出去,也沒有認識到學習本民族文化構建本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性,造成了本民族文化的失語和民族身份的迷失。近期的一個熱門話題就是英語在中高考中比重的減少,這被許多人看作是相關部門在意識到了外語學習中民族文化的迷失的問題的嚴重性後採取的措施。有人認為,減少英語在高考中的比重而相應增加漢語比重,可以減輕人們對英語學習的過度崇拜,迴歸到本族語和文化的學習當中去,從而可以幫助外語學習者重獲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解決民族文化身份迷失,民族傳統文化失語的現象。然而筆者認為這種做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英語對於中國在世界範圍的發展,傳播中國文化,構建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話語權仍然十分重要。對於英語的學習不應該受到壓制,我們應該探究的是如何將英語學習和本民族文化的學習更好地結合起來,在英語學習中更好地構建民族文化身份,也讓英語更好地為中國文化的輸出和中國在國際上更好地構建話語權服務。

  2民族文化身份及相關研究

  民族文化身份(cultureidentity),又稱民族文化認同,主要是指某個民族的本質特徵和帶有該民族印記的文化本質特徵。這些特徵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時也是某一具體的民族與生俱來的。文化身份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與生俱來,磨滅不掉的印記。民族文化認同關係著整個民族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因而一直以來都是備受國內外關注的熱點研究問題。研究者們從各方面民族文化身份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比如其重大作用、現狀等。關於民族文化認同的重大作用,研究成果頗豐。大多數研究者都認為民族文化認同對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民族的團結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高永久認為,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往往是與國家認同結合在一起的,它能夠對民族社會穩定、協調和有序起到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它表現在對本民族及祖國的強烈情感、對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公正的強烈需求以及對本民族自身利益的關切。這也是民族文化認同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文化霸權會給許多國家帶來危機感的重要原因。民族文化身份的構建與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的。同時,許多研究者還從個體的角度研究民族文化認同的.影響。Suh認為穩定的文化身份對某個個體的心理穩定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相反,文化身份的迷失會給其帶來心理上的副作用。Berry和Phinney等的研究表明,對本民族文化和主流社會文化都持積極認同預示著該個體具有積極的心理水平。王亞鵬(2002)的調查研究表明藏族大學生的文化不適應會造成其心理上的疏離感。甚至還有研究者指出民族文化認同與個體的自尊、成就動機等人格的形成成正相關關係。關於民族文化認同的研究在中國一直備受關注。一方面是關於少數民族文化身份的研究,這關係著我國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但另一方面的研究隨著文化全球化和文化霸權的發展而越來越受重視,即關於在文化全球化語境下我國民族文化認同的研究,特別是關於傳統文化失語、中華民族文化身份迷失和認同危機的研究。王立洲認為在中國經濟在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促進下得到迅猛發展的同時,當代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和信仰危機已成為中國社會轉型和社會建設的核心問題。許多研究者對外語教學和學習中的文化失語和身份危機表現出了擔憂,並紛紛提出挽救措施。樊娟認為社會轉型背景下,由於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傳統教育模式的缺失以及網際網路廣泛傳播西方文化所造成的無序擠壓,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產生了危機。黃紀針指出要化解當前的文化認同危機,外語教育應加強文化安全意識,避免外語教育中的自我殖民化傾向。

  3外語學習中民族文化身份危機的成因及對策

  正如前文指出,大批的年輕人湧入學習英語的、走向國際化的熱潮,他們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卻不瞭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漸漸忘了自己是“誰”,民族文化身份出現危機。而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性在前一部分已經指出,這也是相關部分意欲透過減少英語在考試中的比重來喚醒人們重建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探究如何化解民族身份危機、重建民族文化身份之前,我們需要仔細審視現在外語學習者為什麼會出現身份危機。在筆者看來,這個問題可以從外語教學和外語學習者自身兩方面來分析。在外語教學中有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的指導觀念,因此外語教學者們認為要想教好外語,就必須加強相應外來文化的匯入,讓學習者更多地瞭解外國文化。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交際法在外語教學中的研究的不斷深入,到文化與外語教學之間的密切聯絡越來越受到外語教學界的重視,在外語教學中加強目的語文化匯入的觀念也越來越受到倡導。目的語文化的匯入確實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了解異域文化,促進語言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推動外語教育的發展。這種觀點本身沒有錯誤,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要想真正學好一門外語,瞭解目的語的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目前的外語教學過度強調目的語文化的灌輸而忽視了對母語文化的維護和傳播,久而久之,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就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造成傳統文化失語和民族身份危機。此外,外語教學中母語對外語學習的負遷移一直備受關注。許多外語教學研究者認為母語的負遷移會阻礙外語的學習,因此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應該學會“摒棄”母語的影響,這就使得母語在外語學習中被邊緣化。其實,近年來對母語遷移理論的深入研究發現,母語和母語文化對外語學習的影響並不僅僅限於負遷移,它們對外語學習和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同時存在相當大的正遷移。具有良好的母語交際能力的外語學習者更容易獲得良好的外語交際能力。因此,母語在外語教學中不應該被視為阻止前進的“惡魔”。合理地將母語和母語文化教育和外語教學結合起來,相較於“原汁原味”的外語教育,會起到更好的效果。更何況,在將外語教學進行好的同時,引導學習者維護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防範文化霸權也是外語教學者很重要的責任之一。從外語學習者的角度看,現在大多數外語學習者都是生長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大環境中的年輕人,他們的民族文化身份還沒有完全穩定地建立,辨別判斷能力不強,在現在這個文化多元化的語境下,多種文化的碰撞使他們很容易迷失方向。他們很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做出錯誤判斷,盲目跟風。他們離傳統文化越來越遠,認為傳統就等於落後。相反,在西方文化強勢的影響下,他們對西方節日、飲食、服裝等情有獨鍾,在他們看來月餅、餃子沒有麥當勞和肯德基的漢堡包好吃;民族傳統戲劇、古典文學不比好萊塢大片、歐美文學作品好看,他們對中國傳統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越來越不感興趣.而對西方節日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卻極力推崇。在他們看來,凡是與西方文化掛鉤的都是時髦的,而且自己作為外語學習者更應該努力學習這些西方文化,促進自己外語的學習。因此,對這些學習者進行正確的引導,是很有必要的,要讓他們認識到學習外語和外國文化的同時不能忘本,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才是我們的根基,明確自身的文化身份,找準自己在紛繁複雜的多元文化語境中的定位很重要。而且,作為外語學習者,將中華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重任。根據以上的原因分析,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幫助外語學習者在外語學習過程化解民族文化認同危機,構建民族文化身份。

  1)增強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現在許多外語學習者出現民族文化身份危機,很重要的原因是受“西方文化優越論”的影響,他們對我們本民族的文化沒有自信,總覺得那些外來文化要優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因此,增強外語學習者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很有必要。要讓他們意識到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沒有優劣之分,教導他們樹立文化上獨立、平等的意識。只有客觀正確的認識本民族的文化,並能對其產生歸屬感,外語學習者在面對種種誘惑時才能堅定立場,維持本民族文化身份。

  2)引導學習者增強文化安全意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現在許多外語學習者缺乏客觀判斷文化趨向的能力,因而很容易出現民族文化認同危機。因此外語教學者有責任和義務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以保證他們不會在多元文化混雜的環境中迷失,在文化上遭受“殖民化”。外語學習者一方面應該多接觸外來文化,促進外語學習,併為將來更好的跨文化交際做好準備,但是文化安全意識應時時謹記,一旦有鬆懈,就可能出現認同危機。

  3)加強母語教育和母語文化的匯入。外語教學界過度重視外來文化的匯入,而忽視母語文化是造成傳統文化失語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強母語教育和母語文化的輸入需要從多個方面努力,包括教師本身母語文化素養的提高和文化認同感的增強、課程設計中母語和母語文化比重的增加、外語教材中母語文化的植入、教學過程中母語文化意識的增強等等。只有全方位地增強對外語教學中母語教育的重視,而不是單方面減少對外語的重視,才能真正喚醒外語學習者構建本民族文化身份的意識,同時也能保證年輕人學好外語,將中華民族文化發揚光大,走向國際。

  4結束語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國逐漸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加入到外語學習的行列,他們學習外語,也學習外來文化。許多人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出現了民族文化身份危機。而中華民族文化身份是我們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和精神的向心力,它是我們在這後殖民主義時代抵制文化霸權主義,保護本民族文化的最有力的後盾。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一體化,而是世界上各種文化在“融合”和“互異”的同時作用下,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但是文化卻不能獨立於經濟、政治而單獨存在,因此文化的流動必然會受到各方面的影響。經濟、政治上比較強勢的國家文化勢必會成為強勢文化,試圖入侵弱勢文化,實現文化上的霸權。許多人對外語學習者的民族文化身份危機表現出擔憂,也有相關部門採取了一些措施,減少英語分數比重就是一例,但是筆者認為該措施並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學習外語和外來文化對實現我國的跨文化交流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學好外語對傳播民族文化,構建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文化話語權相當重要。因此,外語學習不能輕視。但是面對文化全球化過程中的文化霸權主義,面對現在民族文化身份的破碎和認同危機,外語教學者需要正確引導外語學習者的文化價值取向,加強母語文化匯入,增強他們對本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和歸屬感。外語學習者也需要辯證地認識中國的民族文化身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實現正確的自我定位,既能維持本族文化身份,又能汲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從而實現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覺傳承和發揚光大。

【淺談英語學習與民族文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