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蘭亭序的藝術特色及臨習要領

蘭亭序的藝術特色及臨習要領

蘭亭序的藝術特色及臨習要領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會稽內史王羲之餘謝安等42人,在山陰蘭亭為“祓禊”之會,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結成詩稿為《蘭亭集》,並由王羲之乘興作序。王羲之執鼠須筆於蠶繭紙上寫就《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由於王羲之當時酒後微醺且興致甚高,是在一種極其愉悅的狀態下寫就的這篇《蘭亭序》,故全文書寫自如,用筆精妙,達到王書書法用筆之極致,據說後來屢次書寫也不能及。後世有“天下行書第一”之稱。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蘭亭序》後十分珍愛,死時殉葬昭陵。唐太宗曾命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諸葛貞、韓道政、趙模等人雙鉤廓填,分賜諸王近臣。現今留傳下來的這個摹本捲上有唐中宗“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元郭天錫跋雲:“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書人直弘文館馮承素奉聖旨於《蘭亭》真跡上雙鉤所摹。”以訛傳訛,遂被後人誤稱“馮承素”摹本。該本很忠實,連原帖中的墨色的濃淡變化以及塗改鉤描之處也一併摹出,最能體現大王側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藝術特點,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蛇”。

  《蘭亭序》還有所謂“定武蘭亭”,實乃歐陽詢拓臨,刻石於學士院,拓賜近臣。遼時耶律德光破晉後攜石北去,其死,石棄殺虎林,宋慶曆間發現後置定州,唐在此州置義武軍,乃避宋太宗趙光義諱,改成定武,故此石拓本稱“定武蘭亭”,宋以後士大夫幾乎家置一石,多學大王多以此為正宗,元趙孟頫曾在“定武本”後題了十三段跋語,認為“古今言書”者以右軍最善,評右軍之書多以禊帖為最善,而真跡已亡,其刻石當以“定武本”為最善。清汪中竟稱“不見定武真本,終不與論右軍之書也”,將此本的地位抬得很高。但我們將其與“神龍本”相較,就會發現其中差別不啻天壤,此當是今人託印刷進步之福也。

  唐太宗讚歎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黃庭堅稱《蘭亭序》乃“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覆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蘭亭序》用筆的遒媚勁健,流貫於每一細部。如:

  橫畫,有露鋒橫、帶鋒橫、垂頭橫、下挑橫、上挑橫、並列橫等,隨手應變;

  豎畫,或懸針,或作玉筋,或墜露,或斜豎,或弧豎,或帶鉤,或曲頭,各盡其妙;

  點,有斜點、出鋒點、曲頭點、平點、長點、帶鉤點、左右點、上下點、兩點水、三點水、橫三點、帶右點等;

  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長曲撇、弧撇、回鋒撇、帶鉤撇、曲頭撇、並列撇等;

  挑,或短或長;

  折,有橫折、豎折、斜折。

  捺,有斜捺、平捺、回鋒捺、帶鉤捺、長點捺、隼尾捺等。

  鉤,則有豎鉤、豎彎鉤、斜鉤、橫鉤、右彎鉤、圓曲鉤、橫折鉤、左平鉤、回鋒減鉤。

  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或坐、或臥、或行、或走、或舞、或歌,姿態萬千。其變化之豐富,不僅表現在異字異構,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相同的字上,二十餘“之”字,無一雷同,且各具風韻。重字尚有“事”、“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後”等,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人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解縉在《春雨雜述》中所說的那樣:“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佈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蘭亭序》的章法,彷彿如天生麗質,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無與倫比的。

  南唐張泊雲:“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寸、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寫下這一傑構,其後他再度書寫《蘭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絕倫。沈尹默說“當時逸少本天全”,讚美了《蘭亭序》的傑出有其不可重現的機緣,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據說藏有《蘭亭序》共四本,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雲:“廿餘年習《蘭亭》皆無人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雄: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具體分析:

  (1)用筆

  ①變化莫測的用筆姿態。“神龍本”摹本幾與真跡相埒,尤其是用筆,真切地表現大王用筆之精妙、繁複又恰到好處,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由於變化過於繁複,學習者只能臨習,但只要離開原帖就很難再寫出原帖中諸多的變化,帖中二十餘個不同的“之”字,並非是哲學意義上的不同,而是指其在用筆體勢、寫法上的不同,這其實是很難的`,帖中重複的字如“盛”、“暢”等,在體勢上都有明顯的區別。這一點我們可從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趙孟頫等後世大家的臨本中得悉,即使他們的臨本也簡化了《蘭亭》的用筆,如趙孟頫的臨本。王羲之在一個字的多中寫法上有變化,即使在一個字中,相同方向的筆畫他也是力求有所變化,如“世”、“此”、“帶”等字的豎畫起筆,很難說是王羲之有意為之,但卻極其自然。

  ②出神入化的用筆技巧和遒媚勁健的筆畫。王羲之會通古今、增損古法、創新出新在本篇中表現得極為典型。用筆方圓兼具、藏露並施,使筆道既具沉著含蓄之態,又不乏靈動俊美之意。在技巧上,行書最強調使轉,我們來看“茂”字,毛筆的鋒穎在字中繞了九次以上的圓圈,但提按是如此的妥帖,而學者很難跟上,只好簡化,如趙孟頫所臨。而且大王在字中筆尖可以從任何角度方向入筆,也可向任何方向出鋒,令人歎為觀止。故有人稱,臨習《蘭亭》上百遍了,但離開原帖仍然難以上手,也就是說在自己書寫時很難用上《蘭亭》的筆法。因此,我們建議,學《蘭亭》主要是體會大王用筆的精妙和變化多端,這對學者深刻認識、體會毛筆的使轉、提按有莫大的好處,若能得到大王的幾分意思,再理解、學習其他書家的字就容易多了。

  (2)結體

  《蘭亭序》的結體寬綽通達,點畫之間雖輕重、粗細各異,但疏密和諧,四面停勻,如“蘭”、“禊”、“觴”等字,筆畫雖多,卻不嫌擁擠。偏旁的組合,也寬鬆得宜,筆畫也多極意舒展,毫不拘謹,顯得字形疏朗雅靜,如“峻”、“遊”、“懷”、“仰”等字,觀其字形猶能感受到作者的寬博曠達,讓人想起東晉士人的蕭灑風度。另外,王書的結體有“似欹反正”之妙,即將各結構分的外形因素、位置因素、比例因素,綜合變化,表面力求翻側變化——“似欹”,最終歸於平衡——“反正”。這種方法為《蘭亭序》的字注入了生機,是飄逸和雅靜的完美結合。

  (3)章法

  《蘭亭序》的筆姿遒練存真,溫柔敦厚,體態悠閒停勻、潤暢俊美,筆勢瀟灑而又含蓄。行款佈局上採取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大小參差,錯落有致,點化映帶,氣脈貫通,自然暢達中顯現了超逸和儒雅,也也顯示出大王書寫此書時心境之愉悅、放鬆。

【蘭亭序的藝術特色及臨習要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