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新課程生物教學的建議

新課程生物教學的建議

關於新課程生物教學的建議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對於促進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頭腦中舊有的課程觀已經跟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不相適應了;在舊有的課程體制下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新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應該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要求教師的教學策略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教師在新課程理念下,應結合地區、學習和學生的實際,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教學建議如下:

  一、在深化對課程理念認識的同時,加強探究性教學

  課堂上注重科學探究過程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很有幫助。生物學教學中探究有不同的方式。除了實驗探究,透過對資料的分析進行探究也是一種常用的學習方式。教師可根據相關資料設計好教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領悟科學家如何提出問題,尋找證據,不斷深入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下面是我在課堂上用“探究式教學”幫助學生經歷“法相胰島素的過程”。

  1920年10月,加拿大一個不名的鄉村醫生班亭在依本雜誌上偶然看到,有兩個人把狗的胰腺切除,結果狗得了糖尿病。糖尿病是當時一種無法醫治的疾病。

  於是,我問:“這隻狗為什麼會得糖尿病?”

  “因為這隻狗被切除了胰腺。”

  我又問:“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麼結論?”

  “糖尿病與胰腺有關。”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

  這時候,我又引導學生大膽地做出假設“是否胰腺中存在某種物質與糖尿病有關。”

  我和學生又一起回顧了以往學過的食物消化過程中胰腺的功能,胰腺可以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於是,我又問:“這種物質是否存在於胰腺當中?”

  這一問,大家就議論開了。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說可以從動物身上收集胰液,再將其注射到得糖尿病的動物身上;有的說可以將新鮮的胰臟搗碎,將其提取液給患糖尿病的狗作靜脈注射,觀察狗的情況。這時,我給學生展示了科學實際的實驗結果。兩種情況狗的症狀都沒有明顯改變。

  “這種物質到底該怎樣提取?”

  我給他們提供了一段材料:“在膽石形成中,如果阻塞胰腺通向十二指腸的導管,就有可能引起胰腺萎縮。”

  提到這裡,有的學生就反應過來了,他說:“可以結紮狗的胰導管,待其胰泡萎縮後只剩下胰島組織,再試圖從這些組織中分離這種物質。”

  事實也正是如此。班亭和另一位學生白斯特在實驗室中,把萎縮了外分泌組織的胰腺提取液給那隻得了糖尿病的狗作靜脈注射,在幾小時內狗的情況明顯好轉,不但尿液沒了糖,而且血糖也降到正常水平。從那以後,胰島素在糖尿病的治療上才得以大顯身手。

  二、在新課程理念下,還應加強實驗和其他實踐活動的教學

  教師應儘可能多地讓學生參與實驗和其他實踐活動。在同時擁有現實環境的實驗條件和虛擬環境的模擬條件時,應首選現實環境,使學生身臨其境,親自動手。透過實驗和其他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有利於他們在觀察、實驗操作、科學思維、識圖和繪圖、語言表達等方面能力的發展,也能促進學生尊重事實,堅持真理的科學態度的形成。

  三、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注重生物科學史的'學習,注意學科間的聯絡,更要落實好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係的教育

  生物教學要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係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係,關注和參加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重視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係的教育,透過具體事例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科學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絡。例如:在講授“環境保護”一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森林在環境中的作用及我國森林資源現狀及保護,我預先佈置了一項透過網路而展開的調查、討論活動。讓學生去了解“我國一次性木筷生產和消費概況”、“一次性木筷存在的問題及其對森林資源和生態系統的巨大破壞”、“一次性木筷的解決途徑與對策”等問題,結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調查中,學生透過網路瞭解到我國已是一次性木筷的主要生產、消費與出口國,每年要生產近1000萬標準箱,相當於500億雙左右木筷,而要生產這麼多筷子,需砍伐2500萬棵樹,這是在國民經濟和文教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造紙工業每年所用木材的60%。這實際由是對我國環境的極大破壞和森林資源的極大浪費。而更令學生氣憤的是,我國一次性木筷的主要出口國——日本,每年都要進口250億雙,他們在使用之後,會再次利用來造紙,然後返銷我國,裡裡外外等於自使用了中國的木材。這實在不能不讓我們反思,無形中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這次調查,不但使學生對教材所述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實實在在地參與了一次社會決策——討論“一次性木筷的解決途徑與對策”,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我們教師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梳理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態度,把學校視為自己的學習場所。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的變革。

【新課程生物教學的建議】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