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口譯文化資訊傳遞的思考

口譯文化資訊傳遞的思考

口譯文化資訊傳遞的思考

  一、赫羅多特(古希臘歷史學家)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曾提出

各民族社會生活的道義原則具有同一性,同時這些原則的文化體現又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因為所有的文化都深諳樂於助人、熱情好客、彬彬有禮、相互饋贈等價值標準,藉助於此,人們相信能夠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最有效地避免或消除矛盾衝突。但是怎樣詳細說明這些價值標準,它們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如何以及它們透過何種象徵化的描寫得以表述,在這一點上各文化之間出現了偏差。從在口譯中研究文化差異的角度來看,Thomas對文化這一概念所作的全面闡釋顯得最為貼切:文化是一種萬有的、對一個社會、國家、組織或團體極為典型的定位系統。這一系統由特殊的標記構成,在每一個社會里以口頭形式得以世代傳承。它影響到全體社會成員的感知、思維、價值判斷和行為,並以此對他們的社會屬性作了界定。川在文化和人種形成過程中,各民族文化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與其他某種文化發生聯絡,絕對封閉的文化在當今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只有從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人手,從不同視角分析跨文化交際中資訊接收的不同結果,才能制訂科學的語際翻譯策略,從而避免或彌補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意義損失。

  二、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因素

  口譯絕非簡單的語際資訊傳輸,而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極強的心智活動,是文化的四大系統(經濟系統:包括生態環境、生產、交換和分配方式、科學技術、人工製品等;社會系統:包括階級、群體組成、親屬制度、政治、法律、教育、風俗習慣、通史等;觀念系統:包括宇宙觀、宗教、巫術、民間信仰、藝術創造和意象、價值觀、認知和思維方式等;語言系統:包括音系學、字位學、語法和語義學)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碰撞與聚合。譯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人,不瞭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語義(semantic)、語用(pragmatic)利符號關係(syntactic)三個層面上的非對等或不完全對等,說明嚴格意義上的直譯往往是不可能的。

  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人類的話語交際具有“不確定性”、“含糊性”和“非完整性”等特點,但同時又往往足以達到交際目的。這是通常從內文化角度出發對交際的理解。藉助於下列圖示,Litters揭示出還有哪些因素對跨文化交際(與內文化交際相比較)產生T影響。

  如果說層面I和層面Ⅲ包含了對交際而言普遍重要的因素(層面I:①個性,即氣質、性格特點和對問題的看法;②情景狀況;⑧對談話夥伴的關係,如權力結構、好感或反感;層面Ⅲ:熟悉交際過程和不同的交際語體),層面II和層面Ⅳ所包含的因素則體現出不同文化間的差異,這些差異有可能引發交際中誤會的產生。層面Ⅱ涉及的是外語中的語言表達能力。層面Ⅳ包含兩方面的因素:①對本國文化和異國文化的瞭解,②與外來文化打交道的經驗和對本土文化的認同。這些因素與奈達提出的“翻譯的文化能力”大致相同,Maletzke將之稱為文化結構特徵,並建議從以下八個方面對每一種文化的特徵進行歸納:感知、時間概念、空間概念、思維、價值取向、行為模式、社會關係、文化載體的自我寫照及其對其他文化的關係。

  三、跨文化交際中的資訊接收模式

  (一)模式1:口譯員→文化→目的語聽者

  受不同的、帶有文化烙印的認知水平和興趣偏好所制約的個體理解結果是一個變數。但這一變數同時又揭示出個體間的常量因素,並最終使相互理解成為可能。下列圖示說明,從不同的視角看待資訊接收結果將會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由口譯員促成的跨文化交際。

  當“不理解”的情況出現時,聽者在交際語境中至少在短時間內會迷失方向,也就是說對語義的恆定性無法把握,而他是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的。“趨同”是指在目的語聽者身上有意和無意地引發一種與接收資訊完全一致的接收結果。特別當在說話者和聽者之間存在一種信任關係時,資訊接收經常會達到趨同的效果。“趨異理解”源於講話內容與聽者現有知識之間的一種更為有意的認知衝突(張三說的是甲,但正確的卻是乙)。趨異理解的另一種情況是約定使用一種語言程式碼(張三說的是甲,但指的卻是乙)。這種極其有趣、對口譯員而言看似矛盾、有時甚至有利的現象‘“,囊括了方方面面的情況:a禮節性的假趨同(我完全贊同您的看法,只是在一點有所保留),b侷限於個別情況或說明的接收趨異(比如在探討一個本身毋庸置疑的客觀事實產生的原因時),c近乎於譏諷的情況,即用複雜的句子或費解的措辭來表達一種明確的說法,但真正所指的卻是其相反的一面。

  更為有趣同時對口譯員而言更為不幸的是“誤解”這一情況的產生。誤解一方面可能是有意的,即用預期態度有選擇感受資訊的結果。對此人們經常無計可施,因為有意的誤解包含了一定的情感和興趣因素。而從聽者的角度來看往往無意識的誤解卻具有趨異特徵,因為理解過程是按照目的語自身的符號、原型和模式進行的。後一種情況即無意識的誤解無疑構成了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問題,同時也是口譯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如果說在出現不理解的情況時,交際雙方往往會對交際過程進行更正的話,那麼當“無意識的誤解”出現時,聽者至少會在一段時間內認為自己的接收模式是唯一正確的:他不希望特定的表達、手勢和行為方式被曲解。無意識的誤解由不同的因素所決定:一方面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體現出來的偏見扭曲了人的感知,這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決非空穴來風,它在極小的外因作用下即被啟用(如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談話夥伴姍姍來遲、一個異樣的表情和手勢、不喜歡對方說話的語調等)。此外,交際的非語言特徵也經常被忽視或曲解。還有那種幼稚的觀點也對無意識的誤解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即認為分歧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為相似性在數量上更為眾多,它們總能彌補可能出現的理解上的不足。

  對外表現出來的“不情願”或“無意識”的誤解當然也可能具有表演成分,如作為政治或商業談判中的交際策略。無論真實還是假裝,誤解都遠糟糕於明顯的不理解,因為前者經常很晚或根本不被覺察到。

  (二)模式2:原語表達→文化→口譯員

  從語言哲學和邏輯學的角度來看,文化概念可被闡釋為內涵和外延兩部分:文化的內涵包括理念和價值觀,審美、宗教和社會標準以及法律法規,它們以諺語、歌曲、童話、故事、軼事、笑話等形式被口頭流傳。相反,外延則明顯表現為不同文化載體更為豐富的行為活動。口譯員在翻譯活動中面對的雖然是文化的外延,但他對過程更為深入的理解只在考慮內涵因素的情況下才成為可能。而內涵的天然不確定性阻礙了譯者正確理解和清晰解釋說話者的表達意圖,因為內涵隨社會團體、智力、年齡、行為人的心理型別以及上下文語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文化特徵的載體首先可以是表達內容,然後是語言實現和語言表現。它一方面指論題的選定、問題點之間的關係、論證和表達意義,也就是說怎樣公開和透徹地將意圖用言語表達出來;另一方面也指龐雜結構中不同元素的邏輯建構。語言的組織可有多種表現形式,如“以玩笑形式開場”,開始時使用複雜或極其簡單的句子,通常對一種交際行為來說恰如其分的“親密”度,表述的形象化和幽默比照等。一篇報告所具有的韻律學結構無疑蘊含著文化特徵,伴隨報告始末、屬於語言表現範疇的準語言(表情,用以表達習慣和情感的手勢)也是如此。口譯員透過多種途徑來分析接收原語資訊傳達;a)明確的語言途徑(表達的語義結構);b)透過模式知識連帶介紹的內含的構想成分;。)口譯前和口譯中考慮到潛在興趣和意向的語用學途徑;d)談話的韻律學“表現”和e)談話的非語言“表現”。在所有這些分析維度中,文化特徵也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此後的再創造即二次加工過程中,口譯員須決定怎樣使這些意義成分在目的語翻譯中“滯後”地被反映出來。具體的目的語合成需要與口譯任務和由此衍生出的口譯策略(語義策略或交際策略)相一致,口譯策略表現為某種特定的轉換方式。比如面對建築工程師所採取的口譯策略首先是一種交際策略:口譯應能夠提供資訊和說明情況,口譯內容應以邏輯思維形式連貫地被傳達,就像目的語聽眾所習慣的那樣。因此阻礙篇章連貫性的空隙,必須被填補,知識在抽象表達中不能過度凝聚,否則這種不連貫性會引發聽者的自發言論。

  四、避免跨文化交際不暢的對策研究

  在複述重要的文化現象時,口譯員擁有一種從翻譯學角度看正當的、從文化和語用學角度看行之有效的迴旋空間,在此他運用得當的翻譯方法如對等仿譯和非對等仿譯、膨脹法(加詞)、凝聚法(減詞)、借義、意譯、類推法和“外詞引用”等,可以達到完全不同的效果。為了傳輸原語表達者的意願和請求,口譯員可以在交際翻譯中使實事描述與目的語聽者的互動常量(在特定情境中的語言行為)相適應,藉助於語言、韻律學和非語言手段,使原語表達者的意願和請求顯得明瞭易懂、易引起共鳴、措辭巧妙、幽默委婉或嚴肅認真。從理論上講,口譯員也能夠阻礙交際過程的實現:間離並在文化上異化說話者的意願和請求,使之顯得含混晦澀、表達笨拙、咄咄逼人、閃爍其辭、無合作意向或不近人情。毫無疑問,後一種情況是因為口譯員缺乏外語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在無意間出現的,它很少由故意所致。

  口譯員既不受交際一方表達不當的影響,在翻譯表達內容時又不導致交際另一方的錯誤理解,這是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重要環節和必要保障。這就需要口譯員採用一種特別的策略,即以超越文化界限為切人點。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將這一策略應用到口譯學中,並充分考慮口譯不同階段的特點,就會歸納出以下適用於任何語際交流的普遍規則:

  (一)在資訊接收過程中“多次闡釋”:不要急於確定對一種表述的闡釋方法,而是充分考慮所有的語用學途徑,直到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說明一種闡釋的有效性。

  (二)按照口譯要求複述不同的文化元素:透過彌補消除相應詞空缺利語義疏漏,如採取泛化、改寫、適當診釋、選用同義詞和解釋等方法,儘可能多地實現交際表達的預期意義。資訊傳輸處於優先地位,個人感受往往並不重要。

  (三)在口譯過程中對目的語聽者的理解情況進行實時監控:聽者可能誤解譯語表達資訊,對此口譯員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要注意此類誤解表現出來的非語言和言語徵兆。越早發現問題越好,這樣可以做到防患於未然。

  (四)運用輔助手段修補口譯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了消除明顯的或可能出現的誤解,口譯員需使用額外的、並未包含在原語表達中的輔助因素,盡力使交際方的顏面得以保全。(可能的話以一句“我剛才一定是表達得不夠清楚”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五)總而言之,建立並維繫與所有交際夥伴的信任關係:這就要求口譯員要為人正直,待人禮貌,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表裡如一。

  五、語際翻譯中還需注意的問題

  如上所述,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對口譯員的外語表達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口譯的即時性、從屬性、忠實性、靈活性利創造性等特點決定了口譯員不僅要對跨文化交際中誤解產生的根源做到心知肚明,更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避免或消除誤解的相應對策。此外,交際各方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社會生活習俗、語言表達習慣和思想思維方式等也是口譯員在語際翻譯中應特別注意的問題。

  在目的語文化中比較普遍:翻譯原語時應加以避免:詢問身體狀況,講恭維話,表達敬意和友好之情。視此類表達為客套話而不加理睬或予以忽視,讓對方心生不敬之嫌。直截了當,開門見山,有時甚至稍顯“粗魯”、衝動和苛刻。躲閃的目光,呆板或遊移不定的眼神,讓人覺得內心封閉,無法接近。謙遜,說話音量適中。表現過於自負,說話聲大,旁若無人。回答談話夥伴的評論。不關注對方的言論,特別當對方為女性時。祟信熱情好客、社交和饋贈禮品。給人留下貪婪、吝音、孤僻和固執的印象。對一切了不起的事情大加讚譽,“大事”不容在論述中為瑣事所掩蓋。讓人覺得心胸狹隘和拘泥死板;無特定理由地過分糾纏於細節。感情外露,張揚,甚至激情昂揚。通篇皆為枯燥的平鋪直敘,語調和表情不隨主題而發生變化。推崇文化內涵;藝術家的觀點極具重要性;詩歌、歌曲等具有永恆的含義,而非轉瞬即逝的消費品。因擔心錯過機會,致使闡釋論述毫無思想內涵。涉及個人生活的話題(家庭、休假等)比較普遍,以此增進交際雙方的信任感。很快切入正題,決口不談原語中的個,晴況。因為繁瑣和焦躁而跳過某些話題,這樣做往往能夠得到聽者的諒解。缺乏靈活性,在某一個話題上喋喋不休,並因而變得緊張激動。在跨文化交際中至少原則上以外在的和諧為出發點;期待對方的批評客觀公正,在儘可能沒有第三者參與的情況下被表述。反對各種形式的諷刺挖苦。直接和公開的批評,夾雜少許的譏諷。熱愛和嚮往大自然(樸素的鄉間生活、徒步旅行、垂釣、採摘蘑菇等)。從現代科技發展的角度將此類活動定格為落後原始,並輔之以居高臨下的評論。

  當然,上述表格中的內容只是對語際翻譯中應特別注意的問題作了簡要歸納,絕無統領之意,權作拋磚引玉之用。一般說來,跨文化交際的場合越正式,規模越隆重,交際各方對情況越不瞭解,交際氣氛越緊張,文化間的差異就越凸顯和棘手,口譯也就越要充分發揮其均衡和調和的作用。此外,在交際情境的框架範圍內還須考慮交際各方的性格品質,包括世界觀、興趣偏好、年齡、個人成熟程度和業務素質等。交際方越坦率,民主意識越強,心理越成熟,素質越高,對某事的專注程度越大,其話語表達及其文化元素的接收對於口譯員而言就越容易和越具有邏輯性。

  六、結語

  參與跨文化交際的因素可謂千差萬別,它們彼此包容,相互作用,為具體、成功的語言轉化活動奠定了基礎,這一基礎對跨文化口譯過程具有綱領性指導意義。這些分級排列的作用因素所能產生的效應在成功的口譯實踐中已經得到了證明。無論怎樣,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口譯人才終究還須藉助於教育教學模式,即重視對口譯員的文化能力進行系統和全面的培養。這是因為口譯是一項強度極大的心智活動,它要求譯者不僅要有紮實的語言基本功,這是進行口譯的必要前提和基礎,還須具備較好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能力,這是理解和把握語篇意義的關鍵。

【口譯文化資訊傳遞的思考】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