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機械/重工/工業自動化> 《功和機械》的基礎知識歸納

《功和機械》的基礎知識歸納

《功和機械》的基礎知識歸納

  一、功

  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功的計算:力與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W=FS。

  單位:焦耳(J)1J=1Nm

  功的原理: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於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二、機械

  有用功:為實現人們的目的,對人們有用,無論採用什麼辦法都必須做的功。

  額外功:對人們沒用,不得不做的功(通常克服機械的重力和機件之間的摩擦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

  機械效率小於1;因為有用功總小於總功。

  三、功率

  功率(P):單位時間(t)裡完成的功(W),叫功率。

  計算公式:。單位:P→瓦特(w)

  推導公式:P=Fv 初中物理。(速度的單位要用m)

  四、動能和勢能

  能量: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能量)。能做的功越多,能量就越大。

  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速度越大,它的動能就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就越大;其中,速度對物體的動能影響較大。

  注:對車速限制,防止動能太大。

  勢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為勢能。

  重力勢能: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質量相同的物體,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彈性勢能: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的能。

  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五、機械能及其轉化

  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稱。

  (機械能=動能+勢能)單位是:J

  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方式有:動能和重力勢能之間可相互轉化;動能和彈性勢能之間可相互轉化。

  機械能守恆:只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住轉化,機械能的總和保持不變。

  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機械能守恆;近地點動能最大,重力勢能最小;遠地點重力勢能最大,動能最小。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

  初二物理光現象基礎知識歸納

  1、能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光在同一種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現象: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

  3、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快,c=3×108m/s。在水中約為真空中的3/4,玻璃為真空的2/3。

  4、光年是長度單位,指光在1年中的傳播距離。

  5、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於入射角。(鏡面反射與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6、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與物大小相等,像與物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於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原理:光的反射現象。所成的是虛像。

  7、球面鏡的利用:凸面鏡:汽車觀後鏡……

  凹面鏡:太陽灶,手電筒的反光裝置……

  8、光的折射: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hellip 初二;…。

  9、光的折射定律:光發生折射時,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當光線從空氣中折射入介質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當光線從介質中折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10、光發生反射與折射時,都遵循光路可逆原理。

  11、色散:複色光被分解為單色光,而形成光譜的現象,稱為色散。

  12、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組成的複色光。

  13、光的三原色:紅、綠、藍

  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

  14、透明物體的顏色由透過它的色光決定。

  15、不透明的物體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的。

  16、當白色光(日光等)照到物體上時,一部分被物體吸收,另一部分被物體反射,這就是反射光,我們看到的就是反射光,不反射任何光的物體的顏色就是黑色。

  初中物理物體的慣性實驗

  觀察與思考

  1.畫A棋子疊成一摞,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被打的棋子的運動狀態是否發生了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2.上面的兩個棋子為什麼落在正下方?這現象說明了什麼?

  3.靜止的小車突然向前起動時,車上的木塊為什麼向後倒(圖B的圖1)?該如何解釋這一現象?

  4.當車和木塊一起向前運動時,小車遇阻突然停下,此時木塊倒向前方(圖B的圖2),為什麼?如何解釋這現象 初中英語?

  實驗原理

  1.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慣性。

  2.靜止的物體有慣性,運動的物體有慣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圖A

  圖B

  實驗結論

  一切物體在任何時候、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運動的物體,其慣性表現為讓物體保持運動狀態,靜止的物體,其慣性表現為讓物體保持靜止狀態。

  實驗考點

  本實驗在時常常會讓我們去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往往以說理題、填空題等形式出現。

  經典考題

  1. 投擲出去的籃球在空中能夠繼續飛行,這是因為籃球________;籃球在飛行中運動方向不斷改變,這是因為籃球_______。(不計空氣阻力)

  2. 如圖所示,在光滑桌面上鋪有薄桌布,桌布上放置盛有水的兩個杯子。當猛地將桌布從桌面沿水平方向拉走時,桌布上的杯子_____隨之運動(選填“會”或“不會”),這表明杯子__________。

  舉一反三

  1.人在行走的時候,為什麼腳被石頭絆了會向前倒,可不小心踩著一塊冰塊卻向後倒?

  2.雜技演員表演頂竿時,把四個雞蛋放在光滑的板上,用長棒對板猛擊一下,板被擊走,雞蛋卻掉進板下的杯中,該怎樣用慣性來解釋?

  3.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為什麼兩車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4.轎車駕駛員和前座乘客為什麼必須繫上安全帶?安全帶起什麼作用?

  5.錘子的錘頭鬆了,常採用把錘柄在地上撞擊幾下的,使錘頭緊套在錘柄上。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

  初中物理壓熱學的知識點總結

  ⒈溫度t: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是一個狀態量。】

  常用溫度計原理:根據液體熱脹冷縮性質。

  溫度計與體溫計的不同點: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彎曲細管,④使用。

  ⒉熱傳遞條件:有溫度差。熱量:在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或放出熱的多少。【是過程量】

  熱傳遞的方式:傳導(熱沿著物體傳遞)、對流(靠液體或氣體的流動實現熱傳遞)和輻射(高溫物體直接向外發射出熱)三種。

  ⒊汽化: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現象。方式:蒸發和沸騰,汽化要吸熱。

  影響蒸發快慢因素:①液體溫度,②液體表面積,③液體表面空氣流動。蒸發有致冷作用。

  ⒋比熱容C: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時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比熱容是物質的特性之一,單位:焦/(千克℃)常見物質中水的比熱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讀法:4.2×103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含義:表示質量為1千克水溫度升高1℃吸收熱量為4.2×103焦。

  ⒌熱量計算:Q放=cm?t降Q吸=cm?t升

  Q與c、m、 初中物理?t成正比,c、m、?t之間成反比t=Q/cm

  6.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一切物體都有內能。內能單位:焦耳

  物體的內能與物體的溫度有關。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溫度降低內能減小。

  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能量即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它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初中物理分子間存在作用力實驗

  觀察與思考

  1.如圖所示,把兩個鉛塊的光滑截面相向平移壓緊,鬆手後能觀察到什麼現象?

  為什麼要選用鉛質長方體做實驗?

  2.鉛質長方體相互壓緊的兩個端面有什麼特點 初中語文?否則,實驗能否?

  3.為什麼要把兩個鉛質長方體相向平移壓緊?如果把一個長方體向下壓在另一個長方體上,可行嗎?

  4.鬆手後下面一個長方體並不掉下說明了什麼?

  5.把長方體改做成圓柱體,是否會影響實驗結論?

  實驗原理

  1. 知道分子間存在作用力。

  2. 只有在分子間的距離減小到一定範圍內時,分子間的作用力才可能顯示出來。

  3. 固體在被壓縮到一定程度就很難繼續壓縮,液體更難壓縮,說明固體、液體的分子間也存在分子作用力。

  4. 分子之間既有斥力也有引力,斥力和引力同時存在。

  實驗結論

  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實驗考點

  本考點多以選擇題、填空題、說理題等形式考查。

  初三物理教案:摩擦力

  教學目標

  目標:

  1.知道摩擦現象中的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

  2.知道產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動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4.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

  目標:

  1.透過影響滑動大小因素的教學培養分析概括的能力,對進行學科研究方法的.

  2.透過對生活中摩擦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對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內容:(1)摩擦、。(2)決定滑動大小的因素。(3)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在講述時,為了不使問題複雜化,教材中沒有提出靜摩擦的問題,而是統稱為摩擦。教材對滾動摩擦也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介紹的。教材中沒有具體講述產生的原因,教學中使學生有所瞭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透過分析一些事例使學生認識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說明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隨後研究滑動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摩擦在生活和生產中都有重要的意義,教材最後用較大篇幅講述了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雖然教學的重點在於應用摩擦知識解釋實際現象,學會根據不同條件選擇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但這些應用都基於對影響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應充分重視研究影響大小因素的實驗。

  教法建議

  1、現象教學,以實驗為主

  摩擦是最常見,應用最普遍的現象.對摩擦現象,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不能因為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就忽視了演示實驗,作為是非常清楚實驗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必須儘量做好.尤其在學生有一定認識基礎時,更應注意選取生動的事例進行演示分析講解,這樣就能及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儘量讓他們動手.

  2、進行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響大小因素的實驗中體現了物理學中對多變數問題的研究方法,即當研究物件有多個變數時,可採用控制自變數個數的研究方法.本實驗中的變數有兩個,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改變壓力,得到滑動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係;保持壓力不變,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動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之間的關係.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向學生滲透這種物理學研究方法,對於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十分有益的.

  3、可採用學生討論自學的方式教學

  由於本節課的知識都不難理解,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透過學生閱讀課文、自己進行實驗研究、討論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有助於提高興趣,培養自學能力.對於基礎不好或組織紀律較差的學生可採取部分內容引導,部分內容學生討論的形式教學.

  4、適當補充靜摩擦的知識.

  在摩擦現象中涉及靜的事例很多,教學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因此在教學中適當補充有關靜摩擦的知識,使學生知道即可.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透過具體事例引導學生思考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決定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研究決定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

  會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問題

  教學工具:彈簧測力計、小車、鉤碼、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紙、洗衣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方法1:從生活現象引入,學生感覺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是一個普通的現象,讓學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動,體會手的感覺。

  比如老師使用板擦擦黑板,筆在紙上寫字,學生用橡皮擦去鉛筆字,這些都是一個物體在另一物體滑動時,感到受到阻礙。

  方法2:從新奇實驗引入,提高學生興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實驗: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並壓緊大米,向上提起筷子會很容易的將筷子拔出;重新將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會兒,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請學生分析討論並舉出身邊的摩擦現象從而引出新課。

  手提空瓶的實驗: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頸部分(圖中覆蓋部分)向上提,提不起來;再將瓶子擦乾淨,用毛巾覆蓋在瓶頸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透過兩次實驗對比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

  由同學們的討論可以看出摩擦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要發生相對運動,指有發生相對運動的趨勢,但是還沒有發生,這種叫靜。

  方法1:一般情況下,對於“相對運動”的要求較低,可一帶而過。對於的方向簡單情況可判斷即可。

  方法2: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解釋清楚“相對運動”“阻礙相對運動”的含義。可參考下面的講解。

  如圖9-4-3中一汽車水平向右運動,在某段時間內車上的箱子從車廂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對於地面的運動是以地面為參照物,此時箱子相對與地面是向右運動的,但箱子與地面間無摩擦。箱子相對於車的運動,是以車為參照物,箱子相對於車向左運動,車給箱子的阻礙箱子相對於車向左滑動,車給箱子的的方向應為向右,即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2.影響滑動大小的因素方法1:演示實驗,實驗中要設定好恰當的問題。1)怎樣來測定滑動的大小?為什麼?使學生理解勻速運動的物體,受的與水平拉力大小相等。2)請同學們猜想一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3)根據學生的答案來請學生設計實驗,教師進行操做驗證。學生的設計會有很多漏洞,教師不要急於給出正確答案,可適當提出針對性問題來加以修正,幫助學生掌握研究物件有多個變數時,可採用控制自變數個數的研究方法。最後得出正確結論:滑動的大小既跟壓力大小有關又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探索與哪些因素有關?思考問題:1)怎樣測出的大小? 2)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驗證?對於第二個問題可以先討論,然後在老師不給出正確操作過程的情況下分組完成不同的驗證內容,最後由學生總結得出實驗方法和實驗結論。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由學生討論並舉出相應的事例,準備適當的錄影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最後由學生總結出結論。結論:透過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透過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變滑動為滾動,使兩個互相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離來(加潤滑劑),可以減小有害摩擦。(三)鞏固練習1、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下面哪個措施的目的是減小摩擦 ( )A、在機器的轉動部分加潤滑油B、腳踏車緊急剎車時用力捏閘C、汽車輪胎上有很多花紋D、北方下雪時,常在道路上灑些灰渣2、體操運動員在上單槓之前總要在手上塗些鎂粉,是為了________摩擦,採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槓上做迴環動作時,手握槓又不能太緊,這是為了________摩擦,採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四)小結:1、不論那種方法都是由“大小的決定因素”中得出的。2、摩擦可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3、思考題:腳踏車輪胎蹩的時候為什麼騎起來費力。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摩擦與我們

  【組織形式】學生小組活動

  【活動目的】

  透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研究,寫出對於我們日常活動密切相關的摩擦的認識。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寫出專題報告,進行交流。

  【參考方案】

  可以從多方面瞭解摩擦。例如可以歸納摩擦的種類,摩擦的應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研究基礎上,查閱有關,寫出專題報告,例如"體育中的摩擦"、"靜摩擦的應用"等等,還可以設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將會怎樣"等問題,自己確定題目,寫出專題文章。

  【備註】

  1、寫出專題報告。

  2、寫出發現的新問題。

  初中物理電學公式大總結

  1、電流強度:I=Q電量/t

  2、電阻:R=&rho 初中歷史;L/S

  3、歐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適公式)

  (2)、Q=UIt=Pt=UQ電量=U2t/R(純電阻公式)

  5、串聯電路:

  (1)、I=I1=I2

  (2)、U=U1+U2

  (3)、R=R1+R2(1)、W=UIt=Pt=UQ(普適公式)

  (2)、W=I2Rt=U2t/R(純電阻公式)

  9電功率:

  (1)、P=W/t=UI(普適公式)

  (2)、P=I2R=U2/R(純電阻公式)

【《功和機械》的基礎知識歸納】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