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讀詩和寫詩的粗淺感受

讀詩和寫詩的粗淺感受

讀詩和寫詩的粗淺感受

  現代詩歌,對於我來說,一直是一塊很神秘的地方,這塊地方就像一個遠離紅塵的桃花源,是我心中的一方純淨之土。對於詩歌和詩人,我的姿態也一直是仰望著的。

  最初結識現代詩歌是在大學的校園,那時我喜歡看的只是小說,現代詩於我很陌生。開始讀現代詩是在0X年的秋天,認為詩歌精短,讀的要快,一首詩幾分鐘就解決掉了。一本詩集兩個多小時就讀完了,很有成就感。就這樣在讀小說之餘,讀起了現代詩。

  慢慢的我發現,我讀的詩歌很多,詩集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似乎什麼也沒收穫到,只如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過際雲煙,看清楚了些什麼等到回頭定睛再看一切又模糊了,消失了。對讀詩的態度這才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才開始想如何才能讀懂一首現代詩。

  如果說小說是水做的,那詩歌就是酒。詩歌是濃縮的精華。詩歌感情的傳達與小說、散文、戲劇是截然不同的。要想讀懂詩歌,就必須明白詩歌是如何去表情達意的`。

  現代詩歌是發軔於五四時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雖是新詩,但脫離不了與舊體詩的聯絡。中國古典文學,詩詞曲賦,表情達意向來講求委婉含蓄,這源於我們東方民族人們節制、內斂,深沉的性格,表達感情時不會像西方那樣熱烈的大膽直白。

  初學現代詩歌時,讀時你會覺得是一頭霧水,不知詩者所云,這很正常。我當初也是如此。但當你明白了現代詩的語言的特點和感情的傳達方式,再讀時會恍然大悟。

  詩歌的語言不同於散文和小說,可以鋪展開來,盡情儘性的去描摹刻畫事物。詩歌的語言高度精煉化,跳躍性極大,且富於陌生化。這就要求讀詩者具備一定的文學功底,對文字要敏感,善於聯想、想象,要能嗅到詩人在字裡行間省略空間裡所留下的氣息。

  精品詩歌好比上等的茶葉,需要適當溫度的開水泡開之後,方能察色、觀形、賞姿、聞香、最後品味,感受其內在的魅力。在讀詩的時候,我們要充分調動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常識,把詩句還原,並透過我們的聯想和想象補足空白,抓住主體意象感知內在意旨。

  說到詩歌,就不能不說到意象。不管是古詩還是現代詩,意象是不能缺席的,意象說白了就是客觀物象,一旦入詩即是意象。意象是詩人情感的載體。人的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何感知呢?我們只有透過詩歌中呈現的一系列的意象來判斷詩人的感情趨向。

  漢語詩,語言的構築也是很特別的。它會打破常規,甚至不合語法規範,它會利用多種多樣的表達技巧,比如象徵、隱喻、借代、通感等。讀詩時,知道些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必要的,因為語言是構築一首詩的最基本的要素,必須明白詞語與詞語間的關聯性。

  讀詩還要特別注重的是一首詩整體意境方面的感受,否則容易破壞整體氛圍,我們也只能領略到些支離破碎的東西,所以一首好的詩,在意境的營造上總是最成功的。

  當你讀詩讀多了,隨著對詩的感悟越來越多,總是有要下筆的衝動,這是好事。從20XX年到20XX年我讀有一萬多首詩歌,每每想寫,但寫過之後,總是詞不達意,語言缺少詩之韻味,只注重了詩之形,我這才領悟到讀懂詩歌到寫好詩歌之間的長長的路途。

  之後,我還是一直堅持讀詩,沒有急於下筆,一直在找詩歌的那種獨特的感覺。直到09年這一年,我才開始下筆,不斷地寫不斷的改,總算有一點小小的突破和進步。

  在漢詩的寫作方面,小北是門外漢,是非正規軍,因為小北是自己在摸索,不是很執著,但也沒有間斷過。我總徘徊在詩歌的柵欄邊,踽踽獨行,希望有一天能拜個師傅,好好的學藝,能真正的走進詩歌的殿堂,能拉近與詩人的距離,即使不能做一個詩人,但也得像詩人一樣的活著,為了一種終生的追求和理想。

【讀詩和寫詩的粗淺感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