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元宵節> 元宵節的簡短傳說故事

元宵節的簡短傳說故事

關於元宵節的簡短傳說故事

  元宵節就是一個熱鬧而又有著悠久歷史的節日。春節熱鬧的氣氛剛剛結束,元宵節又來臨了。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關於元宵節的簡短傳說,希望對你有幫助。

  正月十五元宵節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稱“燈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一種說法就是元宵節起源於古時為春播求魚的儀式,另一種說法就是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的元宵節。

  在元宵節裡,人們的風俗通常就是張掛燈籠、放爆竹、煙花、吃湯圓。在福建等地區,通常以家庭人數確定掛燈籠的數目,所以以前人們在掛燈籠時掛得越多越好,寓意多子多孫。

  元宵節的民間活動也就是多種多樣,包括踩高蹺,打腰鼓,舞驢子,舞獅子,猜燈謎等。其中以舞獅子和猜燈謎最為重要,有趣。舞獅需要2人,一個獅頭一個獅尾,另外還有一個人帶面具扮演女人或者胖娃娃。獅子或蹦或跳,打滾,鞠躬,為人們祝賀新春。猜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籠上,以供遊人猜,猜對者當場即可得獎。

  1、神鳥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就是好。

  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就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2、平呂說

  傳說元宵節就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就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絡,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3、東方朔說

  相傳漢武大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

  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就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大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就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大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4、袁世凱說

  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就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拓展閱讀】

  元宵節的夜,朗月星空,涼風徐徐,群星眨著調皮的眼睛,凌空嘻嘻,俯瞰大地,似乎在這元宵之夜,被人間美好所吸引。

  瞬息萬變的煙花,曼妙地展開,形成了七彩的花朵瀰漫蒼穹,把天空央託的絢麗多彩,美麗壯觀。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此起彼伏,盪漾空中。此情此景,突然一股濃郁的思鄉之情湧上心頭,如果此刻在家鄉,我想這時一定會在燈棚前欣賞那美麗壯觀的傳統文化藝術。

  我的家鄉就是一座古老的小鎮,臨水環山,交通方便,有著幾百年傳統文化歷史的城鎮,燈棚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歷經三代(清代、民國、當代),具有三百年的歷史,每年的臘月,那些老藝人就開始籌備,設計,繪畫,手工,經過多日的辛苦操勞和努力,正月十三,正面三層,美麗壯觀的燈棚,坐落在鎮政府的門前的十字路口。

  燈棚底面高於地面2米以上,供遊人穿行;二層下設布制橫額,迎面四根盤龍燈柱,分別間隔架設在12塊門檻燈上,柱燈上面連線燈房斗拱飛簷,分開左右三個空間,懸掛24塊面燈,面燈下掛玻璃宮燈和玲瓏珠燈,中間縱深處陳設有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各種古玩,後壁中堂張掛名人字畫,左、中、上方遮蓋棚布。三層以上以海馬文獸壓脊,飛簷斗拱下裝面燈24塊,四組彩燈吊在飛簷挑角上,每組9盞,稱九蓮燈。

  其燈具、彩繪、設定隨著時代的程序各自反映時代色彩,門檻燈多繪製12生肖,三層正面面燈常常繪製24孝圖,戲曲故事畫面,有水滸、西遊記故事畫面。嫦娥奔月、哪吒鬧海,微型電機制作火車穿山洞,隨著時代的變遷,適應當前的形勢需要而創作面燈。燈棚每年花樣翻新,爭奇鬥豔,遠近馳名,把節日裝扮得加多彩絢麗,更加喜慶,節元宵的晚上,方圓左近的人們,帶著家人,帶著凳子,揹著孩子,用架子車拉著老人,陸續到來,燈鵬上彩光四射,面燈上的各種人物和動物栩栩如生,喇叭上放著歡快的音樂,燈鵬周圍人山人海。

  八點左右雲彩燈開始表演,雲彩燈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民族民間舞蹈,其表演形式就是用八個人,四男四女,每人手執二燈,初上場以小橫步至臺前,相繼作順燈(轉圓圈),揭地皮、單折、雙摺、單折帶、雙摺帶、滿折、盤龍(正龍、倒龍)對蓮、裡五花,外五花等隊形畫面,以形容雲的動盪,由輕輕飄動到激烈飛行。

  雲彩燈從乾陵十五年傳承至今,曾在七十年代進京演出,受到周總理熱情讚譽並題詞。

  聽著輕快歡樂的音樂,看著輕盈優美的舞蹈,隨著觀眾陣陣的歡笑和熱烈的掌聲,場外的鞭炮聲,還有綻放空中的朵朵燦爛的煙花,濃濃的節日氣氛,,讓每個人連上掛著喜悅的表情,沉侵在節日那喜氣盈盈的氛圍中。

  到了正月十六,人們都早早吃完早飯,來到馬路兩側等待文藝大軍的到來,全真的鄉村,學校,工廠等所有的團體單位,都會獻上精彩的節目。

  我們的鎮上有一座大廟,每年的這時候,文藝大軍都要先去朝拜列為神靈,祈禱平安,九點來鍾,拜過神靈的文藝大軍浩浩蕩蕩的開過來了,前邊鞭炮開道,兩個人打著的橫幅,上寫著<歡度元宵》,後面就是兩輛拖拉機拉著大鼓大剎,幾位帥氣的年輕小夥,身穿大紅,腰束綵帶,雪白的毛巾紮在頭頂,鑼鼓打得有板有眼,震耳欲聾。緊接著舞獅隊,在人們的印象中,獅子就是百獸吉祥至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平安,尤其在重要的節日裡,舞獅表演,意示人們對吉祥,平安,幸福的渴望。舞獅人頭戴大頭佛面具,下穿燈籠褲,身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

  後邊又過來一個人身穿長袍,要系綵帶,手中高高舉起大大紅紅的繡球,緊追繡球的就是一條張大嘴巴,被十幾個身穿綵衣,頭上扎著白色毛巾的人上下舞動的的長龍,它代表著華夏民族的精神,它就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奇異動物,它善於變化,能翻雲覆雨,吞雲吐霧,元宵節舞龍,以示人們祈福本年風調雨順,喜獲豐收的美好願望。

  在後面就是高蹺隊,腰鼓隊,大秧歌,抬花轎,旱船隊,等等數不過來,每一個隊都會在燈棚旁邊耍上一陣,也叫祭燈棚,那些化妝醜大姐的男人,時不時向周圍的觀眾飄灑眉眼兒,玩兒個鬼臉兒,逗得人們哄場大笑。

  節目結束,已就是下午兩點多,這喜慶的節日裡,在娛樂烘托的氣氛中,人們忘卻了飢餓和疲憊。

【元宵節的簡短傳說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