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物理評課標準

物理評課標準

物理評課標準

  (一)標準1:教學應面對全體學生,促進所有學生髮展的學習物件意識

  1.教學應尊重並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認知水平和認知方式,鼓勵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問題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等要儘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在學習活動中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提高思維水平。對學生學習的幫助針對性要強,對於學有餘力並對物理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教師應指導他們在課後繼續學習,以進一步發展他們的物理才能。

  2.教師應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人們學習物理的過程,也就是認識世界、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操作、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學習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都應是學習物理的重要方式。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需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物理教學方法一般可以抽象為3個基本的教學模式:以言語傳遞資訊為主的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辯論法、自學輔導法等;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等。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它是針對每一課堂而言具體而特殊的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具體的教學條件、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3.教師應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上進行教學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有意義學習理論,一切新的有意義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有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物理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引導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的同時,要讓學生學會遷移,能用所學到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在加強學生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概括能力,重視演繹推理的運用以及橫向知識的聯絡,最後,還要加強訓練,只有不斷地練習,學生才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用到具體的生活中去。物理學科的知識結構呈螺旋形、往復遞進的、非封閉的上升結構,教師的教學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原有的知識點相聯絡,確保自己的教學能夠由淺人深,由易到難,從已知到未知。每一個知識點的教學可以分成幾個小步子,讓後一步的學習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前面所學習的知識能為後一步學習提供固著點,使新的教學既能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知識準備和生活經驗之上又能逐漸有所提高。

  (二)標準2:創造和維護良好、有效的學習環境的問題情基境意識

  1.創設所有學生都能進行有效學習的問題

  物理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學生學會解決一個個物理問題的過程,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是教學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往往能夠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獨立地解決問題,發展其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大量的事實表明,學習的願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問題性的情境,常常對學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容易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主要有:讓學生面臨要加以理論解釋的事實;引導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時產生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實或現象,亦即讓他們遇到有關於這些事實的日常觀念與科學概念之間的矛盾;提出假想,概述問題並對結論加以檢驗;激發學生比較和對照事實、現象、行為,由此引起問題情境等等。

  2.物理教學應與學生日常生活、自然現象及社會相結合

  教師的教學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自然現象緊密聯絡。物理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探索隱藏在物理現象背後的物理規律,透過從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如:觀察水中氣泡上升時的體積變化,引導學生思考氣體體積與壓強的關係。觀察船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思考物體受到的浮力與排開液體的體積的關係。在教學的過程中,養成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調查等實踐活動。

  3.充分利用多種課程資源,使學生的學習變得容易

  由於物理學與社會、生活聯絡密切,多種資源都可以作為課程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課程資源包括各種形式的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科技圖書、錄影帶、視聽光碟、計算機教學軟體、試驗室,以及校外的工廠、農村、科研所、科技館、電視節目等。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地域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科書等文字教學資源,同時輔助以音像等多媒體教學裝置。如:通過錄像觀察風力發電、火箭發射等學生日常生活難以見到、又有重要物理意義的實況。另外透過快、慢錄放等展示物體細節變化情況,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應用實驗室教學可培養學生的動手技能和合作精神。利用工廠、展覽會等社會資源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立STS(科學·技術·社會)觀念,從不同渠道使學生的學習變得容易。

  (三)標準3:促成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技能及情感和價值觀的養成的目標意識

  1.引導學生在物理實驗的基礎上推導、論證相關物理概念、原理

  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點,實驗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實驗過程、現象或親自動手操作來獲得感性認識,檢驗理論觀點,加深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理解和應用。與此同時,訓練實驗操作技能並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對學生的實驗教學應課內外並重。既要注重課內的分組實驗教學,同時也應要求學生在課外使用身邊物品進行物理實驗,拉近生活與物理的距離。

  2.在物理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基礎上組織課程以輔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物理新課程標準和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指導性檔案。它們明確規定了學生學習物理應掌握的知識、技能及應養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在教學前應反覆學習,深入研究。掌握其精神實質並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和課後的指導學生的環節中去。對教學過程的重、難點和學生的知識準備情況都應做到心中有數,使教學活動能真正落到實處。

  3.注意科學與人文精神的結合,體現STS精神

  物理教學在培養學生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科學的自然觀的同時,也應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幫助他們透過具體事例認識物理學與社會文明程序的聯絡。例如:在學習能源一節時,引導學生討論人口增長與能源消耗的關係。學習聲音,可讓學生思考噪音與人類健康的關係。結合電學的教學,組織學生討論我國的水力資源的分佈情況,確立節約用電的觀念。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結合。

  4.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

  透過物理課程的教學,應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注重物理學思維的培養。中學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以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為主體,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規律的掌握都是學生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透過思維加工而實現的,所以思維能力在學生學習物理時顯得尤其重要。人的思維發展由具體的感知開始,中學生處於由經驗型的形象思維向理論型的抽象思維轉化的發展階段,正是人的一生中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學習物理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在觀察和實驗中,思維始終是積極參與的;然後透過對觀察和實驗獲得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加工活動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規律;最後,透過應用和實踐,完成知識的內化,思維和智力技能伴隨著學習過程的始終。中學物理教學應適應並促進學生的思維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這也決定了物理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形象思維開始,充分利用觀察和實驗,展現物理圖景,重視表象的作用,發揮具體形象材料的功能。當獲得足夠的感性認識後要創造條件,實現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形成科學的物理概念。同時,對學生物理思維的培養應注意提高思維的深刻性,增強思維的靈活性.發展思維的獨創性,發展思維的批評性,提高思維的敏捷性。

  (四)標準4:培養以科學探究為中心的學習經驗探究意識

  1.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尊重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相信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自發的、有目的、有選擇的過程。教師的任務是創設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同時應幫助學生增加對環境和對自身的理解,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愉快體驗,避免用懲罰、強迫和種種要求或約束為促進學生學習的方法。教師應透過訂閱多種科學雜誌,組織課外物理興趣小組、參觀、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2.重視科學探究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科學探究是物理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是學生學習物理的主要方法,它可以透過觀察、提問、實驗、比較、推理、表達、應用以及其它活動,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創性和敏捷性,這些優良思維品質正是科學素養中所必須具備的。科學探究是學生參與式的學習活動,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透過自主的探究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瞭解科學的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教師在教學中多設定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新的物理情景與已有知識的衝突,從而提出問題並作出合理的假設和猜想。教師應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等科學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在不斷的活動中學會科學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科學素養。

  3.引導學生制定長期、整體性的學習計劃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到足夠的知識,教師的教學必須具有計劃性,在教學活動開始以前,教師就應制訂相應的學期教學計劃、單元教學計劃,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到學習中去,並掌握相應的知識、技能。學習計劃從整體上是長期的,同時它又分成一個個小的、近期的學生透過努力就可以達到的一系列目標,以增加學生的成功體驗。物理學科知識的組織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結構,教師在每一次上課時都應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為新知識的教學找到固著點和橋樑。教學結束時,應留置懸念,以求課內教學的擴充套件,為下一次新知識的教學作好鋪墊。

  (五)標準5:評估學生的學習裁判意識

  1.使用多渠道的資訊資源多方式地評價學生的學習

  對學生的評價應全面、靈活,應採取多種評價方式。由於評價不僅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同時也需瞭解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所以,不應只採用單一的筆試,可結合“課堂日記”和“現場筆記”等記錄卡片的形式記錄學生的情況。同時也可採用活動、實驗、製作、討論等形式,應放棄單一的給學生打“綜合分”這種評價形式。教師、家長和其他同學都應參與到對學生的評價中來。在以自主性學習為主的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建立自我評估計劃,養成自我評估的習慣。在學完一個學期、一個單元或做完一個實驗後,使學生能反思自己的學習結果,把自己與其他同學比較,讓學生養成自己監測自己學習的習慣。

  2.重視對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評價物理學的實踐性較強,與自然、社會密不可分。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對描述性知識檢測上,在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收集資訊能力和交流能力及實際操作能力都應成為考評的重點。如: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物理實驗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述對某一個物理現象的觀察並試著提出自己的假設。

  3.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

  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應透過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日常生活的瞭解來評估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把學生的表現記錄下來,用這些記錄與以前的記錄相比較並把結果適當地告訴學生。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表現和內心體驗,鼓勵學生把自己與其他同學相比較.

【物理評課標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