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農業經濟管理> 構建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思路分析論文

構建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思路分析論文

構建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思路分析論文

  生態環境的整治是一項週期長、投資大的系統性工程,其在短時間內難以獲得理想的成果。生態環境整治作為一項具有非排他性與非競爭性特徵的經濟性活動,其本身是一種典型的公共產品,只是透過市場機制無法獲得理想的資源配置,因此必須要依靠政府進行干預,透過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經濟措施來保障生態建設能夠實現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而對於農業生態補償而言,則必須要透過構建農業生態補償機制,並且要提供有效的資金渠道與政策傾斜,從制度、法律層面來對各種補償行為進行體系化、規範化處理,使當前的公共物品支付體系更為完全,有效彌補我國財政撥款存在的不足,真正達成經濟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1]。

  1 構建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必要性

  1.1 農業生態補償能夠控制環境與生態惡化 隨著現代化農業的不斷髮展,其引發的生態退化與面源汙染情況正在不斷加劇,農村生態與環境不斷惡化的問題已經嚴重製約了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然而,因為收益方面的問題,廣大農民難以獨自承擔生態惡化與各種災害所引發的生活風險。因此,需要給予農業生態補償,切實提升廣大農民群體的經濟收入,從而有效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1.2 農業生態補償能夠補貼生態環境保養成本 我國當前城市經濟迅猛增長的環境成本主要是由農村來承擔的。根據相關研究統計可知,在計劃經濟階段,我國農村在工農業產品不平等交換過程中產生的價格差,使得農村付出了大概7 000億左右的代價;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大量農村土地被用於城市建設,導致農村承受了2萬億左右的代價。我國當前高度發展的城市經濟正是基於廣大農村所做出的犧牲與貢獻,導致當前的農村資源不斷消耗、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城市工業汙染正在不斷向農村地區轉移,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不斷加劇,從發展的公平性來看,我國當前應當進入“城市支援農村、工業支援農業”的時期[2]。農業作為廣大農民群體最主要的經濟活動,必須要在農業活動方面給予補償,構建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

  1.3 農業生態補償能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根據現階段我國消費結構與人口增長趨勢,今後我國仍然需保持每年年均7%的糧食增長速度,才可以有效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構建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對於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有序發展、和諧社會建設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構建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措施

  2.1 健全“專案支援”形式 依靠專案管理來執行環境政策是各個發展國家在農業生態保護方面的重要舉措,其可以將當前有限的資金進行集中,堅持規模效益的發展途徑。透過依靠建設專案,環境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就能夠更好的控制,針對效果也能夠實施有效的評價。美國所採用的農業環境政策不僅依靠環境法律法規來進行強制性的開展,同時綜合利用各種環境專案建設來落實各項環境策略,切實推動廣大農民去保護環境,比如環境質量激勵政策、農業資源保護專案、自然保護區規劃以及水質改善專案等。我國現階段所採用的生態建設補償政策,如農村能源建設、退耕還林以及退牧還草等都是採用“專案支援”模式,然而因為執行成本相對過高,其主要依靠政府來進行推動,導致其存在資源浪費、重複建設、部門分割以及資金分散等情況層出不窮[3]。所以,要想有效保障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有序發展,應當進一步將農業環境建設的相關資金實施有機的整合,切實打破地區與部門方面的界限,將專案建設作為重點,在專案運作模式方面,可以嘗試採用利益性補償機制取代傳統的公益性補償運作機制,主要由政府來制定農業生態建設的相關補償政策,各個市場主體則按照要求來執行,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提升生態建設補償的效率。

  2.2 構建生態友好型的環境稅費體系 透過徵收生態稅不僅能夠解決生態資源價值補償與物質補償的雙重關係,同時也能夠解決市場中生態環境問題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外部經濟情況。因為農村資源較為缺乏,尤其是資金方面的缺乏,農村難以承受環境治理所需的資金,從而需要構建一套適合環境保護的環境稅費體系,針對各類資源使用徵收相應的環境稅,使企業外部成本實現內部化發展。其不但是促進“城市支援農村、工業支援農業”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提升人民群眾注重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的重要舉措。此外,外部成本內部化能夠促進應用農村資源與公共環境的個人與企業加大科技研發的力度,推動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2.3 構建有利於生態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措施 財政轉移支付是

【構建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思路分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