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愛因斯坦與藝術》教學設計

《愛因斯坦與藝術》教學設計

《愛因斯坦與藝術》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文敘議結合的基本寫作特點。

  2、認識議論文語言的多樣化,賞析本文語言。

  過程與方法

  1、朗讀課文,概括文章大意。

  2、學會梳理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

  3、通過了解愛因斯坦在藝術世界中的具體表現,歸納體會造就傑出的科學家需要廣闊而深邃的文化背景這一主旨。並體悟科學與藝術的互補性和統一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借題發揮,觀念衝擊,感悟本文對今天培養人才的啟示。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理解科學與藝術的關係和意義,把握闡述的脈絡。

  教學難點 梳理出文章結構中的議論層次。

  相關連結

  課件內容教學過程(師生活動及預測和對策)教後記

  一、準備與匯入

  1、愛因斯坦生平簡介:1879年愛因斯坦生於德國的烏爾姆。父親是一個商人,他擁有一家生產電器裝置的工廠。在孩童時,愛因斯坦很沉靜,他常常獨自一人來消磨時間。他語言表達遲緩,在閱讀方面也有困難。但是,他對事物的原理卻特別感性趣,並經常提出許多問題。

  愛因斯坦曾就讀於蘇黎世聯邦工學院,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但是,他卻無法找到教師的工作,後來,他在瑞士政府的專利局裡就職。專利局的工作很輕鬆,於是,他把好多時間用在了創立自己的學說上。其中有一些就是關於相對論的理論。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文,雖然只有35頁,但卻是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之一。這就是狹義相對論。在他發表了有關狹義相對論的論文10年後,愛因斯坦又發表了另外一篇論文——廣義相對論,提出了有關引力、物質與能量之間的關係的新論點。

  愛因斯坦於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他的獲獎並不是由於相對論,而是因為他發現了光電效應定律。這一發現推動了現代電子學的發展,其中包括廣播和電視。愛因斯坦成了名人後,他卻感到很寂寞,他幾乎沒有親密的朋友。他寫到:奇怪的是,被這麼多人知道,卻又這麼寂寞。我在自然中看到的東西博大精深,我們的理解僅其一二而已。

  1933年,愛因斯坦在希特勒掌握了大權時離開了德國。他要住在一個擁有政治自由、寬容和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國家。愛因斯坦來到美國繼續他的研究工作。1955年愛因斯坦與世長辭了,享年76歲。

  二、作者介紹

  趙鑫珊,1938年4月2日出生在江西南昌,教授、哲學家、作家、文學家。先後出版《科學藝術哲學斷想》、《普郎克之魂》、《地球在哭泣》等四十六本書,目前致力於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本文是節選自《科學藝術哲學斷思》

  作者軼事:我是北大留級生,這是趙鑫珊最得意和最欣慰的事情。1955年,趙鑫珊考入北大,1959年畢業時,卻故意考砸兩門主課,留級一年,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留戀北大圖書館,也因為《戰國策》中的一句話: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趙鑫珊的這一舉動,在20世紀50年代,可謂瘋狂,在北大校史上亦堪稱異數。拿趙鑫珊的話來講,北大六年,“向我的心田撒下了許多種子。當年這樣做是無意識的。今天我才明白,這些種子可以分成三類:科學、藝術和哲學”。

  三、、整體感知

  (一)分析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4)透過探討愛因斯坦與藝術關係,揭示科學與藝術的互補性和統一性。是作者寫作本文意圖。

  第二部分:(5-16)透過愛因斯坦熱愛音樂,崇尚文學的生動事例,證明科學與藝術的互補性和統一性。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第三部分:(17-18)指出造就人才需要有廣闊而深邃的文化背景。是結語,指出寫作本文的現實意義

  (二)深入探究:

  1、愛因斯坦藝術世界的具體表現:

  6歲,學小提琴;(藝術);

  13歲,愛上莫扎特;還愛上了幾何學和康德哲學;(科學、哲學)

  音樂: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樂,尤其酷愛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的作品

  他,造詣於小提琴——優美、和諧、充滿想象力——催化科學創見和思想閃光

  他,傾心於鋼琴——扣人心絃——描繪物理學優美的圖景

  文學:

  他,推崇文學,熱愛莎士比亞、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納;共鳴卡夫卡

  他,朗誦海涅的《哈爾茨山遊記》

  他,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給予我的東西比任何科學家給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還多!”

  他,極力推崇文學藝術——認為——確信——宣稱——看來

  2、品讀課文,深入探究思考——愛因斯坦對於藝術的審美、對於科學的執著的原動力究竟何在呢?

  (1)說明愛因斯坦已將文學當作精神生命的需要,並深深懂得了文學的倫理價值,從而也證明了科學與藝術“是兩個無限的、永遠也沒有終點的世界”,需要不斷去追求。

  (2)科學與藝術之間緊密而深遠的內在關係,也揭示了這位科學巨匠酷愛音樂和文學的緣由。

  (三)探求寫作主旨:

  主旨:倡導科學精神的同時,人文精神也不可或缺。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統一的,都是熱愛真善美的人的追求目標。

  (四)感悟本文對今天培養人才的啟示。

  課文近末尾這樣寫道:“近年來,常聽到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國為什麼不能造就出一個愛因斯坦?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一般說來,造就一個愛因斯坦需要有廣闊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藝術素養便是一大因素。”

  四、拓展與延伸

  1、老師對於文章中提到的其他科學家們予以簡介,同學整理彙編們所喜愛的某位科學家的資料口頭介紹。

  2、整理彙總課堂內容,對於課堂上有感悟的內容加以思考,總結並寫出自己的學後感,課後與同學們交流。

  3、課後討論:

  (1)課堂上沒有發表的觀點課下繼續交流。

  (2)摘錄重點字句,寫出自己的感悟。

  (3)學習本文敘議結合的寫法,學會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手法的綜合運用。

  五、練習舉隅

  1、愛因斯坦高度評價作為藝術家的巴赫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原因是什麼?

  2、愛因斯坦認為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其理由是什麼?

  3、從最後一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道理?

  【師問】:同學們是否瞭解愛因斯坦其人其事?

  預測:在預習基礎上,學生應該回答出一些內容。

  (展示課件。)

  【師問】:關於作者趙鑫珊,你們有了解多少?

  預測:學生同樣可以在預習的基礎上回答出來。

  (展示課件。)

  【師問】:文章標題是“愛因斯坦與藝術”,文字中哪兩個語句表現“愛因斯坦與藝術關係”的?

  【生答】:第一句:4段中“揭示科學與藝術的互補性和統一性;加深我們對藝術本質的認識。”

  第二句:17段中“造就一個愛因斯坦需要有廣闊的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師說】:音樂與科學的關係是什麼?文學與科學的關係是什麼?從文字出發,篩選概括找出答案。

  【生答】:音樂催化科學創見和思想閃光。文學高於一切,形成人生觀和世界觀。旨在說明“科學的美和藝術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兩個側面。”

  【師說】:總結概括:科學與藝術的關係。從文字中分條摘錄。

  【生答】:參考語句:第(3)(7)(9)(10)(12)(15)段中的關鍵句。

  (展示課件。)

  【師說】:拓展題:應試教育能造就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獲得者嗎?

  【生答】:(參考答案)不能。因為應試教育是為分數而學,是做前人做過的題目,是對已有知識的反覆操練和牢固掌握,它訓練出來的硬實能力,與個性揮灑、創新思維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而寬容的'教育、素質的教育著眼於尊重個性發展,培養創新思維,培養實踐運用能力,不太注重你的分數,至少不把分數作為唯一的第一評價標準,留給你很大的自由想象、自主尋找的空間,留給你慢慢發展的時間(可以寬容你許多年甚至一輩子)。同樣是學理科,只有興趣研究式才是創新能力,而目前普遍的學奧數、培養應試能力,是急功近利,是出不了諾貝爾獎的。所以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儘管我國中學生每次在國際奧數比賽中大把大把地拿金牌,但那些金牌中學生卻沒有一個成為科學家的原因。中小學(甚至幼兒園)教育的嚴重的知識過剩,超負荷的負擔,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天性,泯滅了學生的個性,擠壓了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不僅對個人成才和可持續發展構成傷害,甚至危害了中華民族的未來。應試教育的後果還有,造成畸形發展,人性缺損,那些惡性競爭教給學生的不是愛,而是恨。

  【參考答案】:

  1、藝術家所創作的藝術作品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因而大藝術家在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超過科學家。(意思對即可)

  2、①(從認識上說)二者都是沒有終點的世界,都需要不斷追求;②(從創造上說)二者都是以豐富的想象力為心理背景的。(意思對即可)

  3、提示:一是文中讀到了什麼,作者向告訴我們什麼;二是給你什麼啟示,要聯絡自己和社會。這篇課文的主旨是對人文精神的一種呼喚。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正在滑坡,時代需要科學,同樣需要人文,需要二者的統一。可以這麼說,古往今來任何一位大學者都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高度統一。這篇課文的主旨顯然是對人文精神的一種呼喚。

【《愛因斯坦與藝術》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