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非環境專業的《環境學概論》教學改革

非環境專業的《環境學概論》教學改革

非環境專業的《環境學概論》教學改革

  一、教學現狀與存在問題

  1.尚未形成規範的教學體系。非環境專業的《環境學概論》開課班數比較多,全系先後有9位老師授課,由於該門課程對於所有老師都是新的經歷,每位老師根據自己對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定位的理解,組織教學內容,探索教學方法。因此,教材、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因授課教師而異,尚未形成統一的認知。不過,也正因為不同的老師從不同的方向探索和實踐,為最終形成規範、適宜的教學體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尚缺乏一套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授課教師缺乏為非環境專業學生授課的經驗,難免帶著給環境專業學生上課的思路去給非環境專業的學生去上課,不瞭解非環境專業學生的需求、興趣點和環境知識水平,很難把握好為非環境專業學生授課的深度、內容與方式,因此,教師的授課熱情與學生缺乏積極性形成反差。另外,一些非環境專業學生自身對環境問題缺乏興趣,只是為了拿學分而選課,這也對教師如何調動這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增加了難度。

  3.學生對於環境保護的“知”、“行”不合一。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對於環境保護的“知”與“行”存在著嚴重的脫節現象。學生雖然已知道環保的行為方式,但不去實踐,參加環保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更不用提去主動組織和推動環保行為。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傳統、生活習慣及已形成的價值觀的影響,如果所接受的環境知識與這些不一致,有些學生傾向於抵制與漠視學到的新知識;另一方面也表明學生在解決環境問題的認知上,往往把解決環境問題的責任推向政府、科技和生產單位,而不考慮個人對環境的影響及個人的環境責任。這也對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我們不僅應該教給學生環境知識,也應該考慮如何能把環境知識教育內化,真正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

  二、課程改革思路

  針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面向非環境專業學生《環境學概論》教學效果可以從教學目標與教學效果定位、教材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教學效果評價與改進六方面進行系統的課程改革。

  1.制定適宜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和效果定位將直接影響到後續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等,並最終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效果。非環境類專業學生的知識背景、專業發展方向以及他們的興趣點不同於環境專業學生,因此,教學目標和所收到的教學效果要求應區別於環境專業類學生。對於非環境類專業學生,由於缺乏相應的環境專業的基礎知識,過多的和深入地講授環境學中汙染物遷移轉化機理,可能使學生感到費解或失去興趣。因此,為非環境類專業學生講授該門課程時,教學目標不應過分強調環境學中的汙染物的遷移轉化機理等,而是讓學生初步瞭解環境問題產生的科學原因,瞭解環境問題的現狀和危害。教學過程中,應能激發起學生關注正在發生的和潛在的環境問題的熱情和責任感,並鼓勵他們應用專業領域的知識探索和思考環境問題產生的社會原因和解決環境問題的社會手段,能啟發學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把環境意識帶入到日常生活、價值觀,甚至將來的職業和研究活動中。

  2.選擇適宜非環境類專業學生的教材。目前出版的同類教材有十幾種,但多數都不適宜非環境專業學生。我們將結合開設該課兩年內所使用教材的效果,透過授課教師的分析,根據教學目標,從國內外出版的環境學類教材中選擇適宜的教材,選出一本主教材,一本可以起到互補作用的輔助教材,以及若干本拓展教師知識面的書籍。

  3.教學內容改革。由於非環境類學生的特殊性,教學內容設計並不適宜按傳統的章節和刻板的知識點前後承接性組織,而應依據把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和提升環境意識有機統一起來的思路組織教學內容。本著既讓學生對於環境知識有一個較為系統的瞭解,又不失為生動和靈活,同時照顧到學生的興趣和關注點。我們認為按環境危機篇、環境要素汙染篇、全球環境問題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術、經濟、社會與個人途徑篇來構建教學內容體系,能夠使學生對環境系統知識、環境責任、環境問題的解決有一個系統和全方位的認知。教學內容組織時特別把環境變化和個人利害聯絡起來,同時注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擴充套件學生的思路。由於環境問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問題,而且人類對環境的認知也在不斷髮展變化,因此教學內容設計不能侷限於教材,而應參照期刊論文、重要的國際會議及一些著名的環境研究機構的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釋出做適當補充,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時效性

  4.教學方法改革。按知識點貫穿的教學方法不適宜非環境類學生,以啟發、互動、激發興趣的方式才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非環境類學生往往對環境事件、涉及個體利益、社會、經濟現象以及深入挖掘問題和寬的知識面感興趣,對切身體會到的.事印象深刻。因此,我們認為以案例教學為主,專題講座為輔,增加體驗教學的教學方法比較適合非環境專業學生,並透過討論、小組學習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透過遞進式的問題設定啟發學生延展性和創新性的思維模式。案例教學:根據教材、環境新聞、環保組織的環境調查報告、新近發生的環境事件、環境紀錄片等編輯教學案例,設計由引入案例到轉入相關環境知識講授的銜接過程,深入分析案例的知識拓展範圍與方法。專題講座:從全球環境問題中選出對人類影響深遠、且與個人息息相關的環境問題作專題講座。講座內容融合知識、圖片、影片剪輯和科學資料為一體。透過視覺衝擊、理性思考和多維角度的深入分析挖掘,使學生對該環境主題有全方位的認知和深刻的體會,激發環境危機和責任感,促進對環境問題由“知”向“行”轉化。體驗教學:從網路、紀錄片中選擇展示瑰麗的自然現象、風光、野生動植物的照片和影片,按主題組織成視覺巡展的形式,給學生以自然美的薰陶,從內心產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感。該方法可以穿插在前兩種方法中,或在課間播放,也可以獨立使用,並配合引導學生講述親身遊歷原生態環境時獲得的身心舒暢和視覺美的感覺、美好經歷等。

  5.考核方式改革。為促進學生環境保護的“知”、“行”合一,課程考核不能單純考核對環境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應結合學生的環境意識進行。環境知識考核可以採用紙筆測驗,環境意識評定可以採用教師根據學生課堂反映和課間訪談評定並結合環保方案設計或調查報告、環保實踐活動等進行綜合評價。為了改變很多學生為了考試而讀書的學習習慣,將把平時自覺學習和課堂學習結合起來,注重平時成績,如課堂參與的積極性等。

  6.教學效果評價與改進。客觀、科學的教學評價將有力地促進教學水平的改進和提高,我們將分別設計授課教師的自我教學效果評價和學生評價問卷,進行教學效果綜合評價。教學改進透過教師的精心準備、授同類課的教師之間交流、與學生課間訪談,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和建議,然後教師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再次收集學生反饋資訊,實現教學效果不斷持續改進。

【非環境專業的《環境學概論》教學改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