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論文

資訊科技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論文

資訊科技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論文

  摘要: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要求,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資訊科技課堂教學面臨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合作學習越來越受到重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把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作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合作學習教學模式順應時代的步伐,適合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發展要求。

  關鍵詞:資訊科技課;合作學習;教學模式

  學生在小組或者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與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即是合作學習教學模式。該模式根據學科教學實際可分為四種具體課型,即任務合作式課型、分層合作式課型、分享拓展式課型、分享評析式課型。資訊科技課的實踐性、綜合性、工具性都非常強,所以有必要探究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實踐這四種課型。

  一、任務合作式課型

  基於任務驅動的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合作式課型是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並針對同一任務的不同方面或不同任務進行探索,擔當不同的角色,合作交流,最終共同完成任務,達到學習目標。在任務合作式課型的實踐中,首先應進行情景匯入,創設與學生學習任務相關的活動情境,使其產生一定的情緒體驗和內心感受,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展示圖片、播放與學習任務相關的動畫或者微影片等。在新授知識環節,教師透過精講的方式給學生講清楚任務所需要的新知識和新技術,為任務的完成打下基礎。之後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成一個個實際任務,按照“互補互助、協調和諧”的原則進行分組。引導各小組積極合作、共同探討,在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中完成學習任務和對知識的有意義建構。教師在整個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指導。在分享成果環節,根據教室情況選擇交流的方式,如果是研究性機房,可讓每個學生開啟自己所做的資訊科技作品,在教室裡走動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如果是普通機房,可以讓學生先進行小組交流,教師選擇部分較好的作品讓學生上臺演示和介紹製作方法。各小組將本組內的合作學習研究成果與其他組同學分享,同時吸取其他同學的長處。之後進行交流評價,各個小組針對完成的資訊科技作品進行交流、互相評價,教師根據學生交流反饋的資訊給予恰當的點撥,使得學生的學習指向性更加明確。在課程結束前要進行課堂小結,教師對本節課內容及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回顧和總結,學生整理和反思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透過填寫自評表對學習進行自我評價,如“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碰到了什麼問題?是如何解決的?”等。最後,學生根據課堂合作學習情況有選擇性地進行知識補充,如蒐集相關的素材,完成課後知識的延伸。如果資訊科技課程中類似於技能課和作品製作課的某些內容具有一定的探究價值,就可以採用任務合作式展開教學。該課型的最大特色在於把任務驅動與合作學習有機地結合使用,學生透過任務提示來探究並獲得知識,透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來完成任務,改變了傳統課堂中的師生關係;採用任務的形式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催化劑,當他們完成任務時會有一種成就感,有利於調動和保持其學習興趣。任務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有利於教師資訊素養、操作技能等能力的提升。

  二、分層合作式課型

  因家庭經濟條件和環境的不同,學生在學習態度、自身素質、自控能力、操作技能、性格興趣等方面都有差異。這種差異引導教師在資訊科技課中採用分層教學,而單純的分層容易造成學生的心理偏差,將合作學習的理念引入分層教學就是分層合作式課型。即按照“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原則,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組織教學,是一種班級授課、小組合作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各類學生均得到發展的綜合教學課型。實施分層合作式課型,首先,教師要建立異質小組。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操作能力等實際情況進行分層,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確定每組的組長。繼而進行情境匯入,激發興趣。教師從教學需要和教材出發,引入、製造和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將本課的主題及時告訴學生,這對教學的有效展開會起到很好的匯入作用。然後進行引導分析,明確任務,即採用任務驅動法,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分析展示的成果,重點介紹本課任務,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根據第一步建立的異質小組,在每個小組中由教師和學生一起細化任務,並進行任務分配,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等實際情況選擇任務,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所學、有所做。接下來是指導交流,分組合作,採用小組合作法,各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共同討論探究,教師在必要時進行指導。然後進行小結鞏固,評價提升。在本環節中,學生透過分層合作完成小組作品,教師及時給予總結評價,並讓學生自己總結完成任務過程中學到的知識點及體會。最後進行拓展延伸,自主探究。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適當拓展知識,引導他們自主探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提高。資訊科技課因其學科特色和學生的能力水平等,比較適合採用分層合作式課型,特別是操作技能課和複雜大型的作品製作課,如果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難度和廣度,尤其適合採用這種形式來展開教學。該課型的最大特色在於教師要充分考慮並尊重學生的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以小組合作的方法,可有效地解決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與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克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問題,有利於提高學習質量,從而促進全體學生髮展。

  三、分享拓展式課型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往往會出現教材滯後的問題,教師應在課堂上拓展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知識,讓學生了解資訊科技的發展並享受到新技術為生活和學習帶來的便利,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資訊世界。在分享拓展式課型中,教師首先要在課前認真研讀教材,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認識水平佈置切實可行的任務,引導學生課前帶著任務去探索、實踐,在親身實踐中逐漸瞭解知識、熟練技能,為課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然後是分享交流,包括生生分享和師生分享,如果生生分享是在臺下活動的話,那麼師生分享就讓學生代表走到前臺。學生可分享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式,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根據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分享交流之後進行實踐操作。學生在課前為了完成任務,選擇的實踐方法可能單一,而分享交流後已經瞭解了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此時他們根據學習目標再次實踐,就會達到“教”與“學”的高度統一。教師必要時可進行輔導,給予學生及時的幫助。分享反饋環節是在實踐操作基礎上進行的技能展示,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最大限度地暴露其操作中的錯誤,然後適時進行反饋,再做修正和梳理,從而達成教學目標,實現拓展提升。教師透過設定一些能拓展資訊技能的問題,給學生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他們就可以在教師安排的拓展內容中汲取更多、更實用的營養,積極性更高。分享拓展教學的內容可以是基於學科前沿成果,也可以是跨學科的綜合、交叉而產生的知識新增長點,但必須值得學生分享、交流,並在其中再次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可以透過挖掘拓展教材內容,讓學生從更深層次獲取知識。該課型最大特色在於緊扣“分享”和“拓展”主題,教師為學生建立分享平臺及佈置分享任務,即為學生建立一種交往的環境,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共同學習,分享學習資源、情感和體驗,有利於其交往意識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有利於學習共同體的形成和凝聚。

  四、分享評析式課型

  在資訊科技課的學習中,在分享製作作品的同時,分享者的`情感也得到了昇華。分享評析式課型即由學生對完成的資訊科技作品進行展示交流,透過自評、互評和教師的點評,形成作品的修改方案。在分享評析式課型中,首先是展示作品,分析得失。展示前要選出標杆作品,讓學生進行評價,從而豐富自己的經驗。由於評價會出現差異,藉此引出評價量表的概念,然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完善量表。教師在瀏覽班級的所有作品後,應設計一個評價量表的討論稿,在師生交流討論後完善。這是該課型實施的基礎。然後合理分組,推薦作品。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展示自己的作品,根據評價量表自評和互評,推薦有代表性的作品參加班級展示。接著進行指導交流,自評互評。每組推選出作品,由製作者向全班同學完整展示,教師引導同學自評和互評,並適當進行點評。為了較公平公正地評選出優秀作品,儘量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教師點評、制定方案後,再次示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如有時間可讓組內同學討論,形成更加合理的修改方案,學生根據修改方案修改自己的作品,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指導,例如素材的選取、主題表現等方面。在中小學資訊科技教學中,凡是涉及對作品創作和評價的內容都可以採用分享評析式課型。該課型最大特色在於“評”和“析”,貫穿整個作品評析課的始末,使得學生一方面能對照評價標準對作品進行自評,另一方面能對他人的作品做出恰當的評價,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評價的狀況,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評價能力,“評”和“析”以課堂小組互動交流的形式展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資訊科技課是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缺少較成熟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供借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上下功夫,認真實踐、及時總結、敢於創新、銳意進取,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課堂教學最最佳化,從而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為社會培養更多資訊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旭國.初中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策略應用[J].才智,2009(26).

  [2]薛文元.新課標下資訊科技課合作學習模式的實踐與體會[J].科技風,2009(2).

  [3]張麗霞,續向黨.走出合作學習的誤區——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合作學習過程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7(8).

【資訊科技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