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材> 從語文教材裡挖掘出的情感教育啟示

從語文教材裡挖掘出的情感教育啟示

從語文教材裡挖掘出的情感教育啟示

  為徹底推進素質教育,國家從多個方面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教育改革。在語文學科領域,人們也極力摸索著教育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希望改變目前這種“少、慢、差、費”現象。我想在這裡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學的重要性和具體措施,希望能為素質教育略盡綿力。

  語文教學的情感教學雖然也提了很多年,可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舉個簡單方面,按常理說,師生之情是逐漸深厚的,可長期以來有個怪現象:許多語文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疏遠的,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是因為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訓,或者多半帶有“畏”的成分。真正的情感是達不到的。老師對學生的瞭解是流於表面的、膚淺的,更談不上關心愛護;而因為學生不遵守紀律或偶爾的不敬造成師生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出手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學生的情感是麻木的,對老師的辛勤勞動視而不見,對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清不楚,更別說報答;對同學毫不關心;對什麼都沒有熱情。這樣的學生,教師再不用情感去打動他們,後果不堪設想。

  從心理學角度看,情感“是以需要為中介的人對客觀事物和物件所持的態度和體驗。”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應該是改善和發展學生對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需要,從而培養學生對客觀事物和

  物件持正確的態度和體驗,既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這種需要說白了就是對語文知識的興趣。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並非從野心和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誠中產生。”哥白尼對天文學的不懈追求,自己說是源於“不可思議的情感高漲和鼓舞”。“興趣與愛好就是一種同愉快情緒相聯絡的認識傾向性與活動的傾向性,它能推動人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探索追求真理(華東師大《心理學》)。列寧認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於真理的追求。”這就是說追求真理,學習知識,鑽研學問都需要情感。法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認為,人是發展與教育的過程,經過若干階段才真正成為人,所以需要藉助種種作用來促進成長,教育的目的是用情感來促使學生個性化,加強人與人的`接近和合作,因此,教育應該輔導學生感情的發展。情感,一方面是精神發展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基礎。

  從學科本身來看,雖然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但同時具有很強的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綜合性等特點,使語文學科不可避免地具備各種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因而,無論新舊大綱都強調它的人文性。這表明語文教育的目標,不應再一味追求培養知識淵博的人,而是具有獨立判斷的、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素質教育把人文教育提到了關鍵位置。人文教育的核心我認為就是情感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更把喚醒學生主體意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作為最重要的目標。 用什麼去喚醒學生?情感是最好的武器。

  我這裡所指的語文情感教學,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 師生情感 中學生正處於一種特殊的心理階段,反抗意識、破壞意識特強,如果教師不以情感去打動學生,引導學生,而老是採用高壓手段,必然會造成師生矛盾加劇,也不能體現素質教育提倡的人文精神,發現和發展學生個性的教學目標。師生間保持正常的情感十分有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老師必需熱愛自己的職業,熱愛自己的學生,心甘情願地為學生付出一切;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學生自會熱愛和尊敬老師,提高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這中間,老師是主體,不僅體現地課堂上對學生的鼓勵和讚賞,更體現在課後你改作業的一圈一點,你的一笑一怒,一次輕聲的問候,一下柔和的撫摸,都可能改變你在學生中的印象,甚至影響他的一生。很多都認為這道理很簡單,甚至有人認為這與語文教學沒有根本的必然的聯絡。這些想法都是天真的、近乎荒謬的。

  二、 教學手法的情感 這是情感教學較高階的形式,是教師同行需認真研究的。我談談自己的做法:

  1、 充分使用多種教具,特別是現代化的教具,用以增加直觀性、生動形象性,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

  如學習《在烈日和曝雨下》,就可以看電視劇《駱駝祥子》選段,先看電影《祝福》再學魯迅這篇文章,選放許多荷花的精彩幻燈片一定有利於《芙蕖》的教學;學生的情感被提到了高潮,學習興趣高漲,教學定會事半功倍。

  2、擴充套件課本知識內容。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點科學知識,生活小常識,先進理念,一兩句或整首詩詞,欣賞名篇名著,有助於對課文知識的理解,更讓他們感受到知識的海洋是多麼的寬廣,且有無窮樂趣。這樣以課本教學帶動課外知識的學習,又以課外知識的補充促進課本教學任務的完成,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3、深入生活實踐 很多專家都提到語文外延大到生活。我認為哪一個外延又不是大到生活呢?否則學之又有何用呢?但語文學科確實與生活聯絡得很直接、很緊密。根據這一特點,儘量把課本知識、把寫作放到社會生活這個大課本、大課堂、大學校中去上,讓學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獲取第一手感性材料,從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諦、知識之可貴、世界之精彩。

  4、教學語言生動、豐富 語調適當,語氣適度,詞語豐富,幽默風趣,就象說書藝人的鼓琴之類,是對教學內容的有力陪襯,是調動學生情感的有力的武器。若果教師教學語言乾癟無味,象老和尚唸經,只會把篇篇情感豐富的好文章教得七零八落。學生再也不把教師奉為神明,一見語文課就哀聲嘆氣,一會兒就“魂”飛“魄”散,完全失去興趣。

  5、課堂結構靈活多樣 依據文章本身特點及學生理解能力與興趣點,選準課堂教學切入點,力爭一開始就抓住學生,做到既環環相扣, 又有張有弛,把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地位充分體現出來。採用多種形式的競賽,形成一股比學趕幫超的學風,在競爭中學習,在鬥爭中求團結。或把課文改編成小品、劇本,師生共同表演,讓學生從中體會文中的深刻含義,受到啟發和教育。

  無論採用何種形式的課堂結構,都應該注意詳略得當,快慢適宜;注意啟承轉合;注意學生心理特點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都應該用真情去打動學生的心靈,才能使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才能使他們產生強烈興趣,克服困難,學好語文。

  三、 教學思想內容的情感

  1、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主要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透過什麼交流?主要還是課文的思想內容。

  如師生透過對文學作品中的事件、人物性格特徵,主題思想的探討,達到教育學生,師生相互理解、情感得到溝通的目的。

  在學習《祝福》時,有學生提了一個“如何看待祥林嫂抗婚“的問題。我按照一般書上說法,不假思索地說是受了封建禮教的“烈女不嫁二夫”思想的毒害。有同學當既站起來反對:“老師這是牽強附會!難道對愛情的忠貞就一定是封建禮教嗎?更何況祥林嫂還沉浸在剛剛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呢?”我肯定這位同學的獨特見解,同時闡明我們分歧的原因是對祥林嫂的情感立場不同;他是站在尊敬的立場,而我是站在同情的立場。同學們熱情高漲起來,形成兩派。經過爭論,基本同意了我的看法。我又趁機解決了幾個問題,一堂課就這樣輕鬆完成了。

  把課本內容有目的、有方向地遷移。如《小橘燈》中小姑娘由於險惡的環境造成了她對陌生人的充分戒備心理。那麼“我”是採取哪些方式消除了小姑娘戒備心,使她對我萬分感激和信任,根本原因是什麼?是真誠。同時引導學生談談同學之間如何消除隔閡,共同進步。這樣與生活自然聯絡起來了。既提高了學生探究語文的興趣,又引導學生學會認識和判斷他人情緒,從而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當然,以課本中的特殊人物、特定環境去感染,教育學生也是情感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

  2、寫作過程中培養學生情感 當代中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千人一面,情感乾癟的弊病,究其原因乃平時不注意感悟生活點滴,不喜歡接觸情感教育型的文章或影視作品,以至於對社會和生活缺少應有的熱情,寫成文章也便不疼不癢,乾澀生硬。文章乃作者感情之載體,無情之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得其表之活潑燦爛,不久便會枯竭而死;情感充沛之文章,則匠心畢現,文心斐然,如夜花千樹,觀者如潮。

  若作出至情之文,須行“有情之舉”,其義有三:

  第一,“有情人”終成華章。

  一個善良淳樸的人加一顆敏銳善感的心,這是寫文章的情感基礎。反之,一個人如果渾渾噩噩,不僅不善感,甚至連最起碼的道德情操都沒有,他一定寫不出情感充沛的文章。

  第二,以“情眼”看世界。

  既是有情之人,為了寫出有情之文,必須以“情眼”看世界。一支摔斷的筆,一塊其貌不揚的石頭,如果用我們的情眼去看,便可以看見價值、看見輪迴,在這些不能再普通的東西上面,我們也能演繹出許多曲折婉轉可歌可泣的故事。死的客觀世界會因為人的情感的附著與滲透鮮活起來,文章也會字立紙上,其間人物便會栩栩如生,情感便會充盈飽滿。

  第三,“情”注筆端,一氣呵成。

  其義又有二:一曰我手寫我心,字字當泣血;二曰以己之心,推人之腹。

  總之,情感教學應貫穿於我們語文教學的始終。它以教師的情感為中心,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達到“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的過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從語文教材裡挖掘出的情感教育啟示】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