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電影蕭紅論文

電影蕭紅論文

電影蕭紅論文

  一、前言

  電影《蕭紅》是為了紀念蕭紅誕辰一百週年的作品,以一種獨有的文藝氣息將蕭紅的情感命運向我們娓娓道來,以愛情為主題,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憂鬱寂寞,帶有無盡憂傷的蕭紅;一個我行我素,被愛情擊垮又個性倔強的蕭紅;一個追求自我價值,而陷入高處不勝寒之境地的蕭紅,具有極高的情感藝術性。隨著影視作品的開播,社會上也出現了“蕭紅熱”的浪潮,究其原因,王觀泉先生的《懷念蕭紅》可以給我們很好的答案,文中寫道:“天才的女性作家蕭紅的名聲,這些年與口俱增了。主要緣山有兩點:文字的感覺之美是一點,大約稍稍一讀就會被迷住;再就是她的身世讓人同情,愛憐之餘便更想看看她的作品。”

  二、影片結構

  影片的構思精巧獨特,採用“片段回溯式”結構,輕盈明白的對白,既與蕭紅“回憶式”小說的寫作風格十分契合,又巧妙地滿足了女性意識表達的需要。電影以蕭紅向駱賓基敘述的口吻講述了她的人生故事。蕭紅從小生於士紳之家,家境富裕,自幼聰穎刻苦,性格某鶩剛硬,因不滿家庭的包辦婚姻而離家出走。魯迅先生在《娜拉走後怎樣》中提道:“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蕭紅離家後,生活困窘,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身懷六甲的蕭紅,卻被拋棄在酒店裡,無人照料,寒冷侵蝕著她的身體,她只能靠寫作來維持自己生的希望,正在她走投無路的時候,蕭紅的生命迎來了蕭軍,從此她的命運也有了轉機。“只有愛的腳櫥美}JM,這期間,有說不出的風月。”困窘的口子,雖然艱難,但卻充滿了執著和堅守,他們用自己的才華闖出了一片天地。

  在魯迅先生的關懷下,蕭紅相繼完成了《生死場》《呼蘭河傳》等作品,上海短暫的安定是蕭紅事業的蓬勃期。在影片中,蕭紅敘述她與蕭軍的關係只能是患難之交,在順境中總會出現問題,蕭軍喜歡女人,也招女人喜歡,蕭軍說:“蕭紅的心像是風箏在天空中飄。”他無法體諒蕭紅捨棄女兒內心的愧疚,這份愧疚換來的是蕭軍的不忠與暴力,不理解與蔑視。在情慾與理智飽受煎熬之後,蕭紅最終選擇了分手,這對“天賜良緣”僅維持了六年。“從此我可能就不願再那樣妨害你了,你有你的自山了。”蕭紅毅然斬斷了與蕭軍的情緣,與端木蒸結合,但她的內心依然是孤獨的,正如電影中所說,她想要的只是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互相愛護和體貼。然而在她痛失與蕭軍的孩子時,端木卻已跑得不知去向,在蕭紅生命彌留之際,端木亦不在她身邊。駱賓基回憶說:“蕭紅死前還熱切地盼望著,如果蕭軍在重慶,我給他拍一封電報,他是否還會像當年在哈爾濱一樣來救她?”在她臨終前,她想到的,依然是蕭軍。終其一生,她雖叛逆出走,終因經濟上的困頓和對情感的依賴,使她再度沉淪。她一手砸碎了舊婚姻的枷鎖,然後卻又一頭撞進了新感情的栓桔,謊言、不忠、疾病、拋棄、懺悔與自責,這一切的不良之愛和不忠之恥都源於她對愛投入得太多了。

  三、結語

  電影《蕭紅》是一次“藝術的冒險”,整體風格浪漫唯美,但也不乏凝重傷感,具有散文詩化的風格,它的導演霍建起也被譽為“電影詩人”。片中有著一幕幕充滿詩意的場景:當蕭紅化身為“奧菲利亞”,詩意的畫面,悲傷的音樂,唯美地呈現了蕭紅身體和心靈無家可歸的現狀,同時亦暗不了蕭紅為愛執迷、為愛所傷的孤獨;當蕭紅和蕭軍目光相遇,蕭紅便祈求蕭軍能夠留下來,因為她太餓了,她冷,她害怕,她希望找人說說話,她告訴了蕭軍自己悲慘的身世、不幸的遭遇、難言的屈辱、痛苦的心情以及對愛和美的渴望與追求。豪俠而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蕭軍被她的悲慘處境所打動,更被她的文學才華所征服,他決定不惜一切去拯救這顆美的靈魂;蕭紅與蕭軍愛意綿綿地吟誦情詩,互訴衷腸,在漫天吃雪中野合。影片最具藝術性的還是其詩意的對白,採用蒙太奇式的表現手法,將對話與回憶穿插執行,並將詩意的語言鑲嵌在電影之中,“聞著大列巴圈的香味,讓飢餓的人想做賊”,“我像是他劃過的火柴,劃過了就會變成灰燼,然而他卻當著我的面,滑著另一根”,“讓你這樣的女人流淚,是天下所有男人的罪過”。音樂也隨著人物的跌宕命運而不斷地變換,尤其是影片的結尾,北方原野的馬車載著呼蘭河的兒女歸鄉,悲槍的音樂餘音繞樑,綿長悠遠。然而,影片在成就藝術性的'極致時,也面臨著與生活脫節和缺乏真實性的問題。如蕭紅的《生死場》是山魯迅作序,但此前二人並未見面,電影為了充實畫面內容,虛構對話,蕭紅說想要表不感謝,魯迅先生卻冒出一句“怎麼謝”,讓人感到突兀與不自然,有違歷史的真實性。除此之外,在影片的宣傳期,也以“國民才女點燃六個男人的激情”為頭來吸引觀眾,顯得商業氣息嚴重又無聊透頂。更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安排蕭紅、蕭軍、端木蒸良三人同床戲情節,如此安排,用意何在?這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和非議。然而,對一部作品褒貶不一的情況總是時常出現,不可否認的是電影《蕭紅》的藝術創新性,是後世電影作品學習的典範。它以特有的藝術方式向我們展不了一個女人在明亮色調的背後,所隱藏的隱形的寂寞與孤寂。以女性的情懷與視角去描繪蕭紅的情感世界與生命本質,其藝術性大於本身的思想性,這為影視作品的創新增添了一道獨具魅力的景觀。

  家國不幸詩人幸,蕭紅的離亂生活和坎坷婚姻確實成為她寫作的推動力,但是瘋狂的寫作和惡劣的生活又反過來損害了作家的健康,最後她病逝於剛剛淪陷於口軍之手的香港。蕭軍和駱賓基在晚年回憶中,也對端木蒸良語多譏消,認為蕭紅所託非人。但應該說,端木蒸良比較符合蕭紅對口常婚姻和安穩口子的嚮往,只可惜她生逢亂世,家國變亂頻仍,除了少年時在呼蘭與祖父相伴的時光,蕭紅從未在安穩中體會過幸福。愛是蕭紅生活的氧氣,沒了愛的蕭紅變成了凋謝的鮮花,很快便會死去。

  1912年1月12口蕭紅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華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蕭紅短暫的一生始終與寂寞相伴,她讓寂寞開出絢爛的花,沁人心扉,留給人長久的回味。在結尾,駱賓基說:“為什麼所有的人都會愛上蕭紅,哪怕她面容憔悴,哪怕她身懷六甲,哪怕她疾病纏身?”我想這一切恐怕都源於她身上的超世俗的“寂寞”,對人類悲劇性存在的體認和對人類出路求索無果的茫然。正像我們在《呼蘭河傳》中所看到的,這座小城是寂寞的,其間有幽默,有諷刺,但越讀下去越覺得沉重,仍然有美,但卻覺得美得病態。在作品《苦懷》中,我們試著細細品蕭紅的文字,觸控她哀傷的靈魂,難以寬解的愁楚和自處的不甘、不滿,都鬱結於蕭紅的心中,我們似乎已可以窺見她悲慘而孤獨的一生.

【電影蕭紅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