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西南林學院保護生物學學院專業簡介

西南林學院保護生物學學院專業簡介

西南林學院保護生物學學院專業簡介

  1、090705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

  “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學科是我院歷史悠久的學科之一,是“十五”建設第一批掛牌的雲南省省級重點學科,擁有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動物學綜合實驗室,《自然保護區管理》課程是雲南省省級一類精品課程。

  目前,該學科以野生動物多樣性及保育、資源監測與保護區管理和野生植物保護與利用為學科特色方向。主要從事野生動物及瀕危物種保護、動物損害控制、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與規劃管理、動物資源監測與評價、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森林植物資源及生境監測與評價、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公眾意識教育等方面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工作。

  學科現設有野生動物多樣性及保育、自然保護與保護區管理、動物資源監測與評價、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森林植物資源及生境監測與評價等5個研究方向。目前已建成動植物標本館,館藏野生植物標本25萬份和野生動物標本5萬份,同時收藏有各種野生動物皮張約600張;骨骼標本和浸製標本若干。擁有動物學綜合實驗室(含5個實驗分室)、植物學實驗中心,實驗室面積5016平方米;擁有萬元以上儀器裝置107臺(件),儀器裝置總價值954.6萬元。目前承擔科研專案共35項,其中國家及國務院各部委專案4項,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2項,科研專案的經費560.29萬元。2005-2007發表學術論文140篇,其中SCI論文13篇;主(參)編著作(譯著)19部,獲省部成果獎5項,轉讓或被採用科研成果5項。

  在長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中,學科團隊與雲南省林業廳、各地方林業局、保護區管理局、保護區和國際組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學科作為省級重點學科經過前期(1999-2004年)建設,已經形成具有區位優勢和地方特色的一些學科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1)、野生動物多樣性及保育

  該方向主要著眼於橫斷山地區和中國西南地區的區域性動物區系的調查、比較及特有性分析。以此深入研究野生動物物種多樣性的現狀、形成、演變和發展趨勢;探討分類、進化與地理親緣關係;種群間的遺傳多樣性分化與適應,遺傳分化與物種的形成。野生動物繁育生態生物學;野生動物馴養、營養及繁育的理論與技術。珍稀瀕危動物的生態生物學;小種群生存機率與瀕危機制;物種滅絕的可預防性及保育。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最終以野生動物保護為主要目標。

  (2)、自然保護與保護區管理

  該方向的研究內容集中於確定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瞭解生境破碎的動態過程,生境斑塊的邊緣效應與島嶼效應,生境斑塊中的種群動態;生境恢復的理論與實踐;自然保護區理論;立法與公眾教育等。

  (3)、動物資源監測與評價

  該方向的`教學和研究重點在於利用“3S”技術監測森林資源的變化情況,建立動物痕跡的資訊庫,藉以研究動植物種群的消長規律;加強對保護區內人員的培訓工作,協調自然保護區和周邊社群的關係,促使保護區管理的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透過研究多塊自然保護區間的相關性,以如何提高小塊保護區的綜合功能為主要研究目標。

  (4)、野生植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

  該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區域植物多樣性比較研究、森林群落植物多樣性與其系統的穩定性研究、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珍稀瀕特植物的瀕危機制與保護研究、珍稀瀕特植物的遺傳多樣性研究、珍稀瀕特植物的繁殖與栽培技術研究。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以竹材產品的開發利用和乾熱河谷樹種篩選為主要研究內容,重點在於植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

  (5)、森林植物資源及生境監測與評價

  利用RS技術等手段對野生植物資源的分佈和狀況進行調查和監測;利用GPS技術對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跟蹤調查和監測;利用GIS技術對野生動植物的生態環境、資源狀況與質量、管理規劃和動態變化等資訊進行綜合分析與管理。

  師資隊伍

  該學科已經形成了一支穩定和具有較高綜合實力的研究隊伍和學術梯隊。學科擁有23名專業技術人員,高階職稱專業技術人員18名,佔師資隊伍的78%;具有博士學位11名,佔47.8%;具有碩士學位8名,佔34.8%;35-45歲的佔34.8%,>45歲的佔39.1%。目前,“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學科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雲南省林業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眾多省內外科研院所展開合作培養指導研究生工作,校內及外聘碩士生導師22名。

  目前本學科的主要骨幹力量中有云南省一、二、三層次的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3人,有5名教授為外聘博士生導師。

  2、071002動物學

  動物學學科是2006年獲准的碩士授權點,2007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該學科以1981年批准的森林保護碩士點昆蟲學方向和2000年批准的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的野生動物方向為基礎所構成,是學校申報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的支撐二級學科之一。

  該學科以動物生態學、脊椎動物系統分類和昆蟲多樣性及水生動物動態監測為主要研究領域和區域特色。從事西南地區珍稀、瀕危和特有動物類群的多樣性形成、演化和保育理論研究,珍稀、瀕危、特有和保護動物生理生態、行為生態及種群生物學研究,昆蟲生物學、分類、生態、行為、生理研究及昆蟲多樣性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水生動物群落、動態變化監測及水環境評價等相關方面科研和教學工作。該學科透過與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森林保護和森林培育等學科結合,構建生物多樣性恢復和保育的技術體系。

  學科現設有動物生態學、脊椎動物系統分類、昆蟲學、水生動物共4個研究方向。與本學科點直接相關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有國家高原溼地中心、西南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育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高校森林災害預警與控制重點實驗室。本學科團隊人員目前主持各類科研專案2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2項,科研經費162.25萬元;2005-2007期間發表SCI論文14篇,主(參)編11本,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雲南省科學進步三等獎1項。

  研究方向

  (1)、動物生態學

  主要研究珍稀、瀕危、特有和保護動物的行為學,生態生物學,種群生物學,種群動態和消長規律,生理生態,行為生態等。該方向注重靈長類和瀕危鳥類生態行為學研究,開展了有較高經濟價值和造成危害的大型獸類的生態學研究。既有區域特色和理論研究,又注重用理論知識指導野生動物控制管理。其研究成果對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保護區設計和生態建設等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2)、脊椎動物系統分類

  主要研究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和魚類的分類、區系、系統學、進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探討物種親緣關係和形成機制。該研究方向特色總體表現在具有區位優勢和動物特色,主要開展系統分類、進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的探討,透過一些類群的起源、分化和系統發育、動物親緣地理學等方面深入研究,闡述動物起源和分化與山系、河流分化的歷史淵源等,使科研工作與國際前沿進一步接軌。

  (3)、昆蟲學

  主要研究昆蟲的生物學、分類、生態、行為、生理,昆蟲多樣性,昆蟲與植物的協同進化,珍稀和特有昆蟲保護,昆蟲資源開發利用。目前在高山針葉林種實害蟲、雲南松和華山松鑽蛀性害蟲、保護區昆蟲多樣性、蟻科區系分類與群落多樣性、蝗總科短翅類群及特有種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優勢和特色。透過學科建設,將進一步突出該方向昆蟲多樣性理論與應用研究特色,對西南地區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水生動物

  主要研究水生動物的分類、群落、動態變化,水生動物與環境的關係,水生動物資源保護,以及利用水生動物監測和評價水環境變化。

  師資隊伍

  動物學學科專業學術隊伍中,高階職稱專業技術人員18人,佔師資隊伍人數的69%.具有博士學位的8人,佔38%。36-45歲的7人,佔27%,46-55歲的9人,佔34%。

  該學科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大理學院、貴州省動物園等眾多省內外科研院所合作培養研究生,目前校內及外聘碩士生導師18名,基本形成較為合理的科研和教學師資隊伍結構。目前學科擁有云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名、雲南省高校教學科研帶頭人1名、雲南省高校教學名師1名和校外聘任博士生導師6名。

【西南林學院保護生物學學院專業簡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