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藝術> 古代的插花藝術

古代的插花藝術

古代的插花藝術

  插花早在我國六朝時就已經存在,只是當時在方法和形式上,僅是將花“放”或“養”在花瓶或花盤中,還談不上達到美的藝術境界,並且儀盛行於佛教供花儀式中。

  隋唐之時,才開始講究花要插得好、配得妙,且講究花器,並對花木賦予個性與格調、意義與象徵。為了順應時潮,當時應運而生了賣花郎和種花師兩種職業。 到了晚唐,插花的風氣更盛,此時的插花藝術,不僅是宗教、宮闈或詩人雅客書房內的裝飾品,在上層社會里徘徊,而是在民間廣為流行,且依季節取花材,盛行將花器置以精美臺座,背景懸以圖畫。從而開創了“花畫合一”或“書畫插花”的風格。 就在唐朝,中國的插花藝術由一奉命使華的日本大使小野妹子傳回日本,撒下了日本花道的種子。

  宋朝時,四海昇平,民心追求房屋至美的生活境地,對於花的眷愛尤甚於其他朝代。當時的文人將插花百瓶,醉飲其間的“插花飲酒”列為生活情趣美談。甚至出外郊遊時也“中置桌凳、列筆床、香鼎、盆玩、酒具、花博之屬”,已將插花匯入了文人的生活之中。 不僅文人墨客如此,就連飲食商家、酒樓、茶肆等商業場合,也為了招徠顧客,而按四時插花。有錢有勢的人更是常擇時舉辦盛大的公開插花會,動輒用去花枝數萬枝。曾經有一位太歲舉辦的插花展覽會,用去鮮花千萬枝,可以算是古今最大的插花展覽會。 插花藝術在當時不僅成了專門學問,且與“燒香、點茶、掛置”同稱四藝,被視為每人自小就應具備的修養,縱使僕役也不例外。 到了元代,插花作品的內涵與形式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改變,偏重心情或美為出發點,以主觀而富感情的.表現手法來處理花材,往往在作品中表現出個人對當時環境的無奈及返璞歸真的心理,加深了插花作品“質”的深度,也更有藝術之美。

  到了明朝,插花藝術也隨藝術大興蓬勃發展起來,且與宋朝之前附庸風雅或講究排場大不相同,而是表現出無可抑制的藝術衝動,形成一種純藝術的表現風格,與品茗藝術相結合,稱之為“茶花”。 我國明朝插花藝術最完整的著作(瓶史》,也在這種氣氛下產生了。此書一出,轟動一時,於1696年在日本翻譯出版,而被奉為日本插花藝術的準則,隨後產生的“宏道流”等支派,流傳至今。

  清朝在花事生活方面的經營與發展皆承明朝,且將花自“人格化”進而為“神格化”,並將每一種花以其相關的歷代名人的個性或事蹟予以配稱,作為各花的花種。此外,清代也盛行以蔬果當花材所作的“果盤插花”,並興起以銅錢、拂塵、萬年青、李子、百合等,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材料的名稱的字音組成如“前程萬里”、“百年和合”等祝福之意的諧音插花。

【古代的插花藝術】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