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職業/專業/職能> 淺談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理念

淺談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理念

淺談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理念

  當前,教師專業化發展已成為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趨勢,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實踐提出的一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的課題。在教師專業化發展中,教師已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轉為教育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合作者。教師這一職業角色、職能的轉化要求其自身發展是持續的。因此,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從國際教師專業化探索過程來看,教師要想獲得持續發展,適應教育變革及其新要求,作一名“學習者”是很不夠的,更需要教師有能力對自己的教育行動加以省思、研究、改進,即樹立“教師即研究者”的專業發展理念。

  一、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必然性與必要性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外部條件來看,首先,社會的發展對教師職業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教學內容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提高,原來的某些教育內容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許多新的教育內容又在不斷地湧現,這就要求教師自覺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進行自身知識結構的新陳代謝,要求現代教師具有不斷更新自己教育技術的意識,不斷追求新知,並有意識地運用於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觀念和濃厚的科研意識。因此,“教師即研究者”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其次,三級課程的實施意味著原來屬於國家的課程開發的權力部分地下放給學校和教師,從而使課程開發不再僅是學科專家和課程專家的專利,教師也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這樣,教師不再僅僅是課程的消費者和被動的實施者,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生產者和主動的設計者。校本課程開發必須源於學校的教學實踐,就是說要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採集資料,明確開發的順序和方法,於是在這個開發過程中,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同時又是課程的研究者。這就要求教師運用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對自己的教育實踐經驗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學科的分析,以便對自己的實踐有一個理論上的理解或解釋,並發現其中的長處與不足,為以後的改進作好準備。校本課程開發要求教師作為一個研究者的身份進入課堂教學實踐,併成為一個對自己實踐不斷反思的“反思實踐者”。第三,教師的工作,包括教學工作是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教師要使自己在職前培養中初步奠定的合理知識結構能在以後的教師工作中發揮作用,就要在保持知識結構的開放性的同時,還必須學習和提高自己“轉識成智”的能力,即用智慧去駕馭資訊和知識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轉換知識觀,而且瞭解不同學科、不同場合、不同目的所使用的不同知識形態,採取不同的傳遞方式,指導和幫助學生能夠在這些知識面前善於判斷、選擇、取捨,並能夠進行不同知識的組合、轉換,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學習著手解決問題。教師創造性的這一特點必然要求教師要研究所傳遞的知識及其構成,研究傳遞知識的方法與途徑,研究學生,研究教學,將知識、方法、價值融為一體。第四,在現代社會的知識理論中,由於知識本身與人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知識的含義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知識的建構性特徵越來越明顯和突出。知識成了人們進行思維的原料,教學是透過作為思維繫統的知識來增進人的自由,發掘人的創造力,所以知識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作用的重要機制在於理解,而不在於認知與回憶。根據這種新的知識觀,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也是一個創造新知識的活動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作為主體而進入教育過程的,他們透過協商、互動的方式共同對知識進行理解和建構,這就意味著對教師素質、

  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即教師必須是一個研究者,才有資格、有能力擔負起建構性知識的教學任務,創造性地設計一種開放的、有助於師生合作及學生獨立探究的學習情境,在積極的、主動的、創造的學習活動氛圍和背景中,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包辦他們。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部動因分析,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自身成長的必要。首先,教師的知識是教師專業化的基礎。就教師的知識結構而言,以知識的功用出發將教師知識分為本體性知識(即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條件性知識(即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 和實踐性知識(即關於課堂情境及與之相關的知識)。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師的本體性知識與學生的成績之間幾乎不存在統計上的關係,且並非本體性知識越多越好。同時,條件性知識也只有在具體實踐的情境中才能發揮功效,更為重要的是實踐性知識。而這類知識的獲得,因為其特有的個體性、情境性、開放性和探索性特徵,要求教師透過自我實踐的反思和訓練才能得到和確認,靠他人的給予似乎是不可能的。從這個角度看,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其次,從普通教師到優秀教師或教育專家,大致需要經歷掌握學科知識、獲得教學技能、探索教育教學規律等三個階段。知識是透過職前和職後的學習獲得的,技能的提高主要靠自我的悟性與經驗的積累。但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不管其實際教齡有多長,其真正價值也只是經驗的重複,充其量也只是一個“教書匠”。要想成為優秀教師或教育專家,需要的是像科學家那樣的探索精神,要帶著理性的目光,審視自己的昨天和今天,審視從他人那裡學習來的經驗,審視一切正在使用的方法與正在講授的知識,他會自己設定活動的目的,自己把握教學的過程,並會根據整體的需要去調整自己,會主動地、超前地意識到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會走在改革的最前沿,有創造性地改進自己的工作,並在更高的層次上拓寬自己的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形成自己的教學技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第三,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教師形成教育信念的必要前提。教育信念是人們確證、認定、堅信並執著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為的內驅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一旦上升為教師的教育信念,就會成為其生活、工作的內在動力和自覺愉快的追求。教育信念是使教師擺脫“教書匠”的困惑,使平凡的工作得以昇華,變得更富有價值的關鍵所在。形成教育信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最高境界,但教師的教育信念不是教師頭腦裡固有的,它除了受理論指導,經驗的總結,更是透過對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審視、反思和辨析,經過自己潛心的理論鑽研和探索,敢於堅持自己深思熟慮的教育觀念,並不懈地確信、恪守、實踐,具有教育價值,才能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

  二、現代教師如何成為研究者

  “教師即研究者”是國際教師專業化發展運動中的重要觀念,美國教師專業化發展,不僅要求教師具有相應的教學實際能力,主張教師積極參與教學目的與教學內容的設計,擴大教師的自主權,而且在教育實踐中提倡反思,提倡研究,形成了教師反思運動和教師成為研究者運動。我國的許多學者對這一觀念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的學者還提出建設教師發展學校,並於2001年5月開始在北京建設首批五所教師專業發展學校,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的可喜進步。筆者認為,要使教師成為研究者必須考慮以下幾方面問題:

  1.最佳化教師的'外部環境,合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教師成為研究者提供發展空間。

  (1)重新認識與發現教師,確立教師的主體地位,提升教師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主體性參與是教師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也具有主體的性質,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主體間性關係,這已成為人的主體性在教育維度上展開的不容忽視的特點,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教師的主體精神未能在觀念改革上得到發展和提升。即使有一些理論培訓,也只是表層和字面上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其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只有注重激發教師的自我提高

  動機,調動教師積極的自我反思與實踐,使其以主體身份投入其中,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教育教學行為和能力才會有本質性的提高,教師成為研究者才能成為可能。

  (2)確立“教學和科研”雙重任務的觀念

  學校發展首先應以教師發展為主,學校管理者應從學校持續發展的高度確立教師教學、科研雙重性任務觀念。在教師進修、學習的時間上給予方便,並形成制度;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吸收教師參與學校教學管理,特別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將教師的研究工作與教師工作評價結合起來等。

  (3) 改變傳統的師資培養模式,按教師專業發展階段,分別開設具有針對性的培養研究者素質的課程和實踐鍛鍊傳統師資培養只重視職前的學科知識的學習和職後教學技能的掌握,使教師仍舊處於一個學習者和教書匠的境地。教師專業發展應從職前、適應期、職後適應期和發展期各階段給予教師整體的指導。在職前適應期,除學科知識外應重視和加強教育科學理論的修養,這正是當前我國師範院校所缺乏的;在適應期應注重教育實踐能力,學會運用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的理論,並付諸實踐;在發展期,樹立教育觀念,透過反思建構自身經驗的系統,形成教學指導能力。

  2.教師應主動加強自身修養,發揮內部各有利因素的作用。

  (1) 教師要改變坐、等、靠的舊工作習慣,樹立主體意識,自覺地投入教育教學研究工作,要具有科學研究的意識。

  (2)主動掌握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自覺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探究。

  (3)樹立新的知識觀,立足於自我實踐的多視角、多層次的思考,逐步培養反思能力。

  (4)認真學習和掌握教育科學理論知識,成為一個有理性思考的人,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職業和發展。

  (5)積極、主動地投入教育教學改革,善於運用科學研究解決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問題。

  (6)加強教師間的經驗交流和總結,正確處理合作與競爭的關係。

【淺談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理念】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