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八年級語文下冊《藤野先生》教學實錄

八年級語文下冊《藤野先生》教學實錄

八年級語文下冊《藤野先生》教學實錄

  一、課堂實錄

  (一)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

  師: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與他人的因素,而老師又是其中很重要的角色.大家所熟悉的魯迅先生也是這樣.

  師: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記得三味書屋中老先生的名字嗎?

  生:壽鏡吾

  師:今天,我們再透過魯迅先生的文字一起認識一下魯迅先生的另一位老師藤野先生。去看看這位洋老師給了魯迅怎樣的印象和影響。

  (導語的設計,抓住學生初讀中的漏洞,許多學生讀後並沒想到,魯迅先生在私塾中的啟蒙老師.導語的設計意在“溫故而知新”。既簡潔,節省時間,又能一下子觸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急於瞭解魯迅先生的洋老師,激發學生再次細讀課文的慾望。)

  (二)引導學生將事件歸類,培養學生概括事件的能力。

  師:請同學們開啟課本,課文要求一邊細讀,一邊找出課文中所寫的事件,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學生都快速讀起來)

  師:時間到,現在誰能概括?其他同學在注意聽的過程中,針對文中所寫內容可以加以補充更正。

  生1:1)清國留學生的辮子很“標緻”

  生2:2)“清國留學生學跳舞”還有3)“作者在仙台受到優待”

  師:剛才這位同學概括出兩個,表現很不錯的,誰還能概括?積極發言

  生3:4)初見藤野先生,5)留級生介紹藤野先生

  (生情緒氣氛漸漸高漲,進入思維狀態,舉手同學也多了起來)

  生4:6)藤野先生為“我”添改講義;7)教“我”改解剖圖;8)擔心“我”怕鬼;9)問“我”中國女人裹腳之事

  師:這位同學一次概括出四個事件,真的很棒,給些掌聲作為鼓勵。(生齊鼓掌)

  生5:10)匿名信事件;11)看電影事件

  師:文章結尾部分還發生了什麼事情?

  生6:12)“我”與藤野先生惜別;13)回國後,憶藤野先生;14)丟、尋藤野先生添改過的講義

  師:(小結)同學們帶著要了解藤野先生——魯迅的洋老師的想法查詢並完成了事件的概括,對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大多數學生僅抓住了直接或間接寫藤野先生的事,其餘的事件則忽略掉了,也有學生摳得過細,經過全班討論後,歸併到此14件事中學生在此過程中帶著要了解藤野先生——魯迅的洋老師的想法,去查詢概括事件,既完成了事件的概括,又再次細讀了課文,達到了自主閱讀的目的。)

  師:我們根據這14件事與刻畫人手的關係,分為三類,並分別說說不同類別事例的作用。(幻燈片放出)

  第一類:寫藤野先生其人,直接為刻畫人物服務。

  生7:第4件事是見藤野先生的印象,從初見對藤野先生的外貌描寫中可見學者形象。

  師:那麼你把外貌描寫讀給同學們聽,我們可見翻到前面彩圖看先生的畫像。

  生8:第5件事是耳聞藤野先生逸事,屬於側面描寫,既增加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瞭解,又使寫法靈活多變。

  生9:第6~9件事是正面描寫,刻畫藤野先生的極具特色的4個典型事件,準確、傳神地刻畫了治學嚴謹、做事認真、關心學生、毫無民族偏見的良師形象。人物形象地塑造,主要藉此完成。

  (將閱讀教學與對學生的寫作指導聯絡在一起,是符合學習規律的,教學目標的第一點相對輕鬆的完成了,且基本上是學生自查自找自行歸納的,效果較好。)

  第二類:寫作者離開藤野先生及對藤野先生的懷念,感激之情。

  生10:第12~14件事寫惜別,不捨之情,回憶亦可見師生情深。丟講義的自責,尋講義的誠懇從獨到的角度含蓄地表現了魯迅對恩師無言的感激與思念。

  師:由此可見,敘事不僅是為刻畫人物服務,變可飽含深情,抒發情感,從而直奔主題,使主題含蓄深刻而又令人回味無窮。(瞭解第二類事件的作用,學生稍費周折,但一經點撥,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別幾節中,比較直白的感情流露,魯迅善意的謊言,學生還是能理解的。而“丟”與“找”經過比較分析後,學生則明白“找”是重點,也是生對師情深的間接表現。這樣,讓學生逐事細究,使學生不僅明白事件的作用,也理解了作者這樣寫的原因——都為抒發作者對藤野先生的一片無法言表的真情。)

  第三類:字裡行間並末寫藤野的事件

  生11:第1~3件事雖末寫藤野先生,但解釋了見藤野先生的原因。

  生12:第10~11件事也末寫藤野先生,但講清了告別藤野先生的原因。

  師:這也是作者棄醫從文的原因。第三類事件末寫藤野先生,似多餘之筆。

  我給同學們介紹當時的背景:(幻燈片展示)

  魯迅於1902年被公派留日就讀東京弘文學院學習,而魯迅對洋務運動維護清朝統治的實質看得非常清楚,故離開東京前往仙台。魯迅學醫,既是因為想促進“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又是因為對洋務運動的失望。而後棄醫從文則因為發現救助國人的靈魂比救助國有的身體更重要。否則,“儘管體格健壯,也只能作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令魯迅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即為文中提到的看電影事件。

  (學生立即活躍起來)

  師:第三類事件的作用亦明朗化了。求醫是因為愛國,棄醫從文也是因為愛國。

  至此,我們對作者選材及其作用已基本理清。那麼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生12:我認為:以藤野先生其人為線,全文寫見藤野先生的原因——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與藤野先生惜別——別後憶藤野先生。

  師:支援這一觀點的學生請舉手(學生過半)

  生13:我反駁,我認為以愛國的情感為線索,學醫為愛國,棄醫從文也是愛國。

  (贊成這一觀點的舉手近半,有些同學已開始爭議、猶豫)

  師:寫藤野先生與寫愛國是否衝突?二者有無交點?

  生14:二者並不矛盾,因愛國而學醫,因學醫而見藤野先生,因愛國而棄醫,因棄醫而別藤野先生!

  (學生們立刻明白了二者的關係)

  師:這位同學反應特別快,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明線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條暗線即魯迅的愛國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題也水到渠成。寫學醫棄醫,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赤誠愛國情。

  師:文中所寫事件變換了幾次地點?

  生:東京——仙台——離開東京

  師:透過這些事件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

  生:一個有高深學問,嚴謹認真,外表質樸富有人情味,尊重人,有平等意識,關心異國青年的人。

  師:結合事件概括魯迅的思想歷程。

  生:尋求→失望→學醫→棄醫從文→繼續戰鬥

  (學生一邊回答問題,教師一邊板書總結)

  師總結:本文是一篇以寫人物為主的散文,生動形象地記述了一位正直熱誠的日本學者如何對待自己的教學工作以及耐心的對待一個異國學生;並深刻地寫出作者自己思想歷程上的重要選擇。表達了作者對先生的懷念和佩服之情。時隔20年,作者仍“時時記起他”,足見藤野先生對他的人生的影響之大。一位優秀的教師就象一盞不滅的燈,會長久的照耀著人們,給人以精神和力量!

  二、課後反思:

  本課是在學生恍然大悟的感慨聲中結束的。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是成功的。此文感到難度極大。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文篇幅較長(4000字左右,)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這樣長且難的課,多講只會造成師生雙方的疲憊,費時而難見實效。所以我反覆思量,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授課任務,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

  首先,將此文壓縮為兩課時(以住多為4課時完成。)在此次教學中,熟悉、解決字詞疑難,瞭解基礎事件為一課時,閱讀分析一課時,實現了長文短教。

  其次,我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以前曾直接從事件入手、引到魯迅的愛國之情,自感牽強,所以此次作了改動),使學生自長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單一事例與理解主題相以而言難度大大降低。

  這兩點設計是在研讀課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典型事例)理清了全文的脈絡,才實現了長文短教;巧設並巧解了線索的懸念(兩條線索),明白了文章的明暗相輔,才化難為易。實現了難文淺教;而短教不等於只抓一點忽視全面,恰恰是以點帶面,淺教變不是忽視課文的深度而是由淺及深,深入淺出地從微言看大義,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關於文章的線索之爭是學生自發的真理愈辯愈明,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解答後的收穫可以從恍然大悟的感嘆聲中聽出,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

【八年級語文下冊《藤野先生》教學實錄】相關文章: